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2020-07-31 王爸爸講育兒

生活中孩子犯錯誤是很常見的事情,這個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希望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犯錯的原因,避免下次出現類似情況。

但是有些孩子對於父母的教導表現出很明顯的抵制,他們這種「說不得」的樣子令不少家長倍感苦惱。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同事劉雨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抱怨自己兒子太過淘氣,總喜歡與周圍的小朋友發生爭執,有時候還會動手打人。

被打小孩的家長找到劉雨家要求她兒子道歉,劉雨只能先安撫那些家長再找孩子算帳。

但是當劉雨用一些基礎道理教育兒子時,小孩子總是一副完全不接受的姿態,還讓劉雨少對他進行管教。

劉雨每次提起這件事都很無奈,實在不知道應該怎麼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事情。


其實孩子不聽從家長的管教是因為他已經陷入了「聚光燈效應」,因此做出一些非常反常的行為。


著名的「聚光燈效應」實驗


心理學家要求受試者穿上印有過氣歌星頭像的T恤,走進已有5人的房間。研究人員先詢問穿T恤的受試者,覺得有多少人注意到身上這件有點糗的T恤?再去問另外5人是否注意到T恤上的頭像?

結果顯示,「穿T恤的學生」覺得有5成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但是針對其他5人的調查,卻只有1人看清楚T恤上是什麼圖案。

心理學家由此推論:人們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聚光燈效應。

孩子由於思想尚未成熟對於自我的認知不夠準確,他們高估了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點。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不少家長面對頑固的孩子不知所措。


孩子出現「說不得」情況的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用強勢掩蓋內心的自卑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周圍的同齡人表現很優秀而自己身上卻沒有特別突出的閃光點,和那些小朋友對比會感覺非常自卑。

但是他們又不願意向大人展現自己很懦弱的形象,就故意表現得很強勢,其實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正如斯賓諾莎所說:「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軟弱無力。」

因此父母發現孩子的問題之後,不能一味責罵,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

應該先搞清楚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解開他們心中的結。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第二、性格缺陷導致對父母的反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遭遇不公平的對待,從而造成性格方面出現一些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蒙臺梭利博士提出一種觀點:「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打罵的方式絕不可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只能讓他的心理扭曲。一個心理殘疾的人,遠比一個生理殘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層可怕。」

孩子認為被家長批評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從而會產生逆反心理,故意與父母作對。

而這種性格是長期形成的習慣,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第三、自我感覺過於良好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中備受寵愛,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他們喜歡聽別人誇讚自己,一旦聽到批評建議,就認為是父母故意把自己的位置擺放很低,完全沒有耐心聽家長把話說完。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素黑的一句名言很適合這些孩子:「自愛的人散發愛,自戀的人封閉愛,自私的人要求愛。」

這些孩子看似把父母的嘮叨擋在門外,其實也是封閉了自己與他人交流的窗口,他們活在自己編織的美夢中,不願醒來。


由以上三點不難看出,孩子討厭聽到批評的源頭與「聚光燈效應」之間有很密切的聯繫。


想要擺脫「聚光燈效應」帶來的影響,家長應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教育孩子需注意方式,讓孩子走出恐懼帶來的陰影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很多擔憂都因為我們表現出來的表情洩露出去了——因為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我們認為別人可以看到我們的反應,感覺到我們的感受。」

不少孩子發現自己做出事情之後,會擔心被很多人知曉自己的窘態,因此特別害怕。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站出來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們明白只要孩子可以改正錯誤,其他人會像平時一樣對待他。

正如塞涅卡所言:「命運害怕勇敢的人,而專去欺負膽小鬼。

只有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們才會有明顯的改變。

第二、讓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不必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

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所有人都無法避免與其他人的交流。

不少孩子由於沒有形成自我價值認同感,會留意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旦從別人口中聽到自己存在某些問題,就會想辦法改變,成為大眾心中「好孩子」,但這樣的生活會非常累。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章太炎曾說:「人須有自信之能力,當從自己良心上認定是非,不可以眾人之是非為從違。」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態度,加強辨別是非的能力,適當聽取他人的建議。要讓孩子明白:只有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第三、孩子需要認識真實的自己,拋開自戀的偽裝

長期生活在「聚光燈效應」下的孩子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誇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英國心理專家艾瑪·庫克發現有兩種情況最容易遭遇「聚光燈效應」,其中一種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蜷縮在內心,而不是真實地觀察外在的環境。

就好像有一隻聚光燈照在你頭上,所有的眼睛都在盯著你。」

假若孩子總是誤認為有很多人注視自己,他們就會表現得很束縛。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告訴孩子,其實對周圍的許多人來說,孩子的行為只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孩子需要認清真實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

當孩子從「聚光燈效應」的假象中醒悟過來時,他們就不用繼續偽裝了。


為了讓孩子不再被「聚光燈效應」的假象光環籠罩,家長們應該用以上三種方法正確引導孩子。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和薩維茨基在結束「聚光燈效應」的實驗之後,得出結論:「人們太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因而也就很難準確判斷別人的觀點,同時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行為放大成千上萬倍。」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長期被「聚光燈效應」影響的孩子,勢必會對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只有讓孩子明白自己並沒有被過分關注後,他們才能放下心中枷鎖,勇敢做真實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孩子臉皮薄「說不得」?大多「聚光燈效應」作祟,正面引導是關鍵
    明明自己是好意,但孩子卻總是說不得,這可怎麼辦?之所以孩子會患上「說不得」的小毛病,多半還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不小的推動作用。聚光燈效應的由來1999年,心理學家基洛維奇與他的同事薩維茨基將一批年齡相仿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且讓這些學生都穿上奇裝異服,隨後讓他們進入教室與其他正常穿著的學生們一起上課。
  • 聚光燈效應在「作祟」
    在生活中其實這樣的孩子也是為數不少的,為什麼他們說不得呢?難道做錯了事情還能這麼理直氣壯嗎?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有一定的原因。 而在心理學家們的眼裡,這些不喜歡聽到批評語言的孩子,雖然大多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這些原因都跟聚光燈效應有脫不開的關係。
  • 也許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儘早幫他走出來
    展現出一幅說不得的樣子,令父母感到非常苦惱。小林家的孩子天生好動,在小區裡那可真是一個打架王,不是把東家的孩子打的鼻子流血,就是把西家的那個小女孩辮子上的蝴蝶結拽掉了。因此,每天上小林家門告狀的人真是不少。
  • 聚光燈效應:魔術師教你如何控制用戶的注意力
    幸好,進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當有效的替代性解決方式——大腦只處理一小部分信息。然而,一旦擴大注意力的聚光燈,你就會發現比較難以維持注意力的穩定。請想像一個爆滿的劇場,所有燈光都開啟,舞臺上擠滿穿著戲服的演員,大家忙著擺道具、相互握手並假裝跟彼此交談。同時,觀眾席上一部手機響了起來,紅色出口燈開始閃爍,然後引導人員將一位戴著大型羽毛裝飾帽子的女性安排在你前方的座位上……你該看哪裡?你該注意什麼?你該怎麼分辨什麼是重要的?
  • 「暗示效應」的魔力有多大,家長掌握好引導方法,效果不可思議
    什麼是暗示效應呢?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暗示效應分為:語言暗示:忽悠,接著忽悠!
  • 三種中介效應檢驗方法及操作步驟
    介紹三種常見中介效應檢驗方法,分別是因果逐步回歸檢驗法、係數乘積法、改良後的因果逐步回歸法,以及如果使用SPSSAU進行操作。什麼是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如果自變量X通過影響變量M而對因變量Y產生影響,則稱M為中介變量。
  • 如何正確引導小孩厭學_10-16歲叛逆期教育方法
    如何正確引導小孩厭學?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一點厭學的情緒,一定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到孩子徹底不想學的時候就晚了,很難說服過來,或者說需要花費大時間才能引導過來。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多了解孩子,很多孩子的厭學還會伴隨著叛逆、玩手機等問題。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全書涵蓋71個定律、效應和法則,一邊講我們熟悉的故事,一邊剖析我們費解的心理。比如馮小剛所拍的電影《芳華》中,把髒活累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的劉峰,他會無私地把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會吃大家都不吃的煮爛了的餃子,但他卻不懂貝勃定律,不知道做99次好人之後,他的好已經被大家認為是理所應當。
  • 讓男人對你上癮的最佳方式:掌握霍桑效應
    在愛情中,想要一個男人對你上癮,死心塌地,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掌握霍桑效應。你要明白什麼,樣的行為和言語,才是對方所接受和讚賞的。同時也要知道,對方什麼樣的行為和言語才是你所想要的,然後去引導對方。兩人相處中的很多事情和很多方面都是像這樣,趙悅懂得引導劉奇去成為她心中想要的模樣,而不是一味地強迫他。同時,趙悅也會根據劉奇的感受而去改變自己,並不會太過雙標。感情是需要經營的,只有經營好了,才能長長久久地走下去。所以,女人一定要明白,讓男人對你上癮的最佳方式,便是掌握霍桑效應。
  • 美少女的眼淚變成調味料,《怪病醫拉姆尼》以「怪病」說人性
    《怪病醫拉姆尼》是一月當中的一部漫改動畫,正式開播前,也沒有什麼讓人覺得好奇的地方。但是,當這部動畫正式開播後,以「怪病」說人性的故事風格,卻讓人從內心裡感到非常的不錯。從《怪病醫拉姆尼》第一話的故事風格來說,這部動畫會以一個「怪病」,一個關於怪病的小故事來講述。
  • 哪怕成長在聚光燈下,孩子也能愈發自信開朗?快來解鎖正確勢姿吧
    孩子在性格上的缺點,可以通過聚光燈去改變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像鄰居家這個孩子一模一樣,他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聚光燈逐漸走偏了。為什麼孩子的聚光燈會走偏?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導致了孩子的聚光燈越來越走偏,作為父母,應該及時的發現和引導他們。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聚光燈?
  • 戀愛裡的三種心理效應
    今天我們聊聊產生了愛情的兩個人,在戀愛裡的三種心理效應,這些心理效應,雖然會讓你們的愛情變得更加美好,但也會帶來婚姻裡的適應難度。02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句話是「暈輪效應研究者稱這種外界幹涉越大,戀人相愛越深的現象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 小孩看到大人都不打招呼,如何才是正確的引導方式?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其實我們現在對待孩子做錯事的種種「應對姿態」,不論是指責、討好、冷漠、講道理,都可能是原生家庭裡大人教養方式的結果。例如從小在常指責的家庭下長大的成人,對孩子也習慣以指責的方式來教養;從小在威權教養下成長的孩子,學會討好大人,長大後就習慣以討好的方式對待孩子。
  • 小孩有樣學樣,都學壞的怎麼辦,好的引導方法影響孩子一生
    聽身邊很的媽媽說,我的孩子去上了學以後都學了一堆壞的回來,學人家講難聽話,然後笑得東倒西歪,還會學人講沒有禮貌,回來罵人,還會學人家用哭鬧的方式學人家搗蛋,真的是要瘋了的感覺。沒有去上學前都還好,怎麼一上學就變成這樣,應該怎麼辦呢?我想這些問題應該也是大多數媽媽想問的,孩子好的不學都學壞的,這樣該怎麼教呢?
  • 中國留學生談英國的「說不得」:女王是禁忌
    布里斯托大學語言心理學博士曾飈中國僑網消息:BBC中國網《留學英倫》頻道刊發了布里斯托大學博士曾飈的一篇名為《在英國的說不得》的文章,講述他的留英生活和感受到的言論自由。後來,拿這個風俗與廣東朋友交流,發現他們那裡也有這樣子的「說不得」心理。於是我就想起來在英國的「說不得」。女王是禁忌嗎?來英國之前,就聽說英國的言論自由,在兩個話題上不起作用,一個是女王,一個共產主義。但是我知道英國有一個合法的英國共產黨。
  • 有一種強盜邏輯叫:我殺得,你說不得!
    最終證實,在駐紮阿富汗期間,有25名澳軍人在非戰鬥狀態下,用「割喉」等極端殘忍的方式非法殺害了39名囚犯和平民。殺戮的原因極度讓人震驚,有的是用來給澳大利亞士兵「練膽」,執行所謂「第一次殺戮訓練」。而有的是運送俘虜的軍機只能容納6人,然後第7名俘虜就被隨意槍殺。其中,還有兩名只14歲的阿富汗男孩,被澳大利亞士兵抓住割喉,然後他們的屍體被裝進袋子扔入河中。
  • 揭秘柳埠窩鋪村周邊「怪病」 3歲孩子近半得病
    「我家在窩鋪,附近十幾個村都有這個怪病。大人小孩都得,我家孩子從1歲開始得病,現在3歲已經反覆發作了20多次,太痛苦了。希望專家到這裡看看到底咋回事。」日前,歷城區柳埠鎮窩鋪村村民韓燕向黨報熱線打來求助電話。
  • 「暗示效應」的魔力有多大,家長掌握好方法,效果會很滿意
    你看,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34;,他不自覺地運用了暗示效應。什麼是暗示效應呢?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 鋪桌布的三種方式是什麼 桌布清洗方法是什麼
    現在很多的朋友們對於自己的居住環境都是比較重視的,為了給家人提供一個舒適的就餐環境,對於餐桌的裝修和設計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餐桌上鋪設桌布,也是為了保證家人就餐的乾淨整潔,那麼鋪桌布的三種方式是什麼?桌布清洗方法是什麼?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吧。
  • 被農藥浸染的土地
    在決定寫下《被農藥浸染的土地》之前,我其實想以《農藥浸泡的國度》為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