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犯錯誤是很常見的事情,這個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希望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犯錯的原因,避免下次出現類似情況。
但是有些孩子對於父母的教導表現出很明顯的抵制,他們這種「說不得」的樣子令不少家長倍感苦惱。
同事劉雨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抱怨自己兒子太過淘氣,總喜歡與周圍的小朋友發生爭執,有時候還會動手打人。
被打小孩的家長找到劉雨家要求她兒子道歉,劉雨只能先安撫那些家長再找孩子算帳。
但是當劉雨用一些基礎道理教育兒子時,小孩子總是一副完全不接受的姿態,還讓劉雨少對他進行管教。
劉雨每次提起這件事都很無奈,實在不知道應該怎麼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事情。
其實孩子不聽從家長的管教是因為他已經陷入了「聚光燈效應」,因此做出一些非常反常的行為。
心理學家要求受試者穿上印有過氣歌星頭像的T恤,走進已有5人的房間。研究人員先詢問穿T恤的受試者,覺得有多少人注意到身上這件有點糗的T恤?再去問另外5人是否注意到T恤上的頭像?
結果顯示,「穿T恤的學生」覺得有5成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但是針對其他5人的調查,卻只有1人看清楚T恤上是什麼圖案。
心理學家由此推論:人們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聚光燈效應。
孩子由於思想尚未成熟對於自我的認知不夠準確,他們高估了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點。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不少家長面對頑固的孩子不知所措。
第一、用強勢掩蓋內心的自卑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周圍的同齡人表現很優秀而自己身上卻沒有特別突出的閃光點,和那些小朋友對比會感覺非常自卑。
但是他們又不願意向大人展現自己很懦弱的形象,就故意表現得很強勢,其實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正如斯賓諾莎所說:「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軟弱無力。」
因此父母發現孩子的問題之後,不能一味責罵,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
應該先搞清楚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解開他們心中的結。
第二、性格缺陷導致對父母的反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遭遇不公平的對待,從而造成性格方面出現一些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蒙臺梭利博士提出一種觀點:「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打罵的方式絕不可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只能讓他的心理扭曲。一個心理殘疾的人,遠比一個生理殘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層可怕。」
孩子認為被家長批評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從而會產生逆反心理,故意與父母作對。
而這種性格是長期形成的習慣,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第三、自我感覺過於良好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中備受寵愛,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他們喜歡聽別人誇讚自己,一旦聽到批評建議,就認為是父母故意把自己的位置擺放很低,完全沒有耐心聽家長把話說完。
素黑的一句名言很適合這些孩子:「自愛的人散發愛,自戀的人封閉愛,自私的人要求愛。」
這些孩子看似把父母的嘮叨擋在門外,其實也是封閉了自己與他人交流的窗口,他們活在自己編織的美夢中,不願醒來。
由以上三點不難看出,孩子討厭聽到批評的源頭與「聚光燈效應」之間有很密切的聯繫。
第一、教育孩子需注意方式,讓孩子走出恐懼帶來的陰影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很多擔憂都因為我們表現出來的表情洩露出去了——因為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我們認為別人可以看到我們的反應,感覺到我們的感受。」
不少孩子發現自己做出事情之後,會擔心被很多人知曉自己的窘態,因此特別害怕。
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站出來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們明白只要孩子可以改正錯誤,其他人會像平時一樣對待他。
正如塞涅卡所言:「命運害怕勇敢的人,而專去欺負膽小鬼。」
只有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們才會有明顯的改變。
第二、讓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不必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
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所有人都無法避免與其他人的交流。
不少孩子由於沒有形成自我價值認同感,會留意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旦從別人口中聽到自己存在某些問題,就會想辦法改變,成為大眾心中「好孩子」,但這樣的生活會非常累。
章太炎曾說:「人須有自信之能力,當從自己良心上認定是非,不可以眾人之是非為從違。」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態度,加強辨別是非的能力,適當聽取他人的建議。要讓孩子明白:只有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第三、孩子需要認識真實的自己,拋開自戀的偽裝
長期生活在「聚光燈效應」下的孩子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誇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英國心理專家艾瑪·庫克發現有兩種情況最容易遭遇「聚光燈效應」,其中一種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蜷縮在內心,而不是真實地觀察外在的環境。
就好像有一隻聚光燈照在你頭上,所有的眼睛都在盯著你。」
假若孩子總是誤認為有很多人注視自己,他們就會表現得很束縛。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告訴孩子,其實對周圍的許多人來說,孩子的行為只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孩子需要認清真實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
當孩子從「聚光燈效應」的假象中醒悟過來時,他們就不用繼續偽裝了。
為了讓孩子不再被「聚光燈效應」的假象光環籠罩,家長們應該用以上三種方法正確引導孩子。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和薩維茨基在結束「聚光燈效應」的實驗之後,得出結論:「人們太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因而也就很難準確判斷別人的觀點,同時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行為放大成千上萬倍。」
長期被「聚光燈效應」影響的孩子,勢必會對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只有讓孩子明白自己並沒有被過分關注後,他們才能放下心中枷鎖,勇敢做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