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效應:魔術師教你如何控制用戶的注意力

2021-01-10 澎湃新聞

我們先談一個基本的事實:

你的大腦是個騙子

怎麼可能呢?但事實是,每個人都被無數的刺激包圍,從次原子粒子到遙遠的銀河,從狂吠的狗、吵鬧不停的小孩、陽光的光束、屏幕上跳動的光標、苛刻的老闆、一長串的雜務清單、疼痛的腳、潛在的客戶、黃色的玫瑰、震動的手機到滿懷期望的觀眾,更別提各種各樣的社交軟體以及整個社交媒體世界了。每天清醒著的每一秒,這些都在競相吸引人們的注意。

如果必須分分秒秒去注意每一項刺激,大腦將會在一納秒之內被「燒壞」。我們需要一臺能讓所有事情都縮小的超級計算機才能完成那樣的任務,而這種計算機目前還只存在於人類的想像中。根據一位神經科學家的說法:「如果要處理周遭的所有信息,我們的大腦必須變得比一棟大樓還大,甚至這都不足以應付。」幸好,進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當有效的替代性解決方式——

大腦只處理一小部分信息

或許你以為自己能「準確地」觀察周遭的世界,但實際上,你的感知不斷被一系列涉及多重神經迴路的認知過程篩選和調整。

你意識到的事實是一種錯覺,在那裡其實只有極小一部分信息。

這是因為大腦已經進化為只向人提供潛意識認為存活下去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故意從堆積如山的可能性中挑選出部分信息,然後讓神經迴路編輯那些外來的細節,否則大腦就會超負荷。 

注意力是篩選信息的過程的中心,類似於拍電影時導演的地位。

注意力決定了哪些感知會被聚焦,哪些會被優先考慮。 

或者,正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一書中所寫的那樣:「注意力,是好幾種可能同時出現的物體或想法,以清晰而生動的形式佔領大腦的結果。」然而,這些物體和想法似乎並不都是同時產生的,它們爭取大腦注意力的實時競爭絕對是永無止境的。這就意味著,

即使是知覺和觀察力最敏銳的人,也會錯過就在他們眼前出現的信息。

魔術師就靠這一點吃飯。

不過,注意力是一種有彈性的奇蹟,就像攝影師利用特寫鏡頭可以將焦點縮小到感知的極限。一粒細沙?你身體側邊的一陣劇痛?卡在牙縫的瓜子碎片?都沒問題。

事實上,對大部分人來說,目標越小、越不連貫,就越容易成為焦點。而當焦點相對越窄、越小時,人的注意力就越容易保持,即使在進行走路等更為自動化的活動時,也是如此。

然而,一旦擴大注意力的聚光燈,你就會發現比較難以維持注意力的穩定。請想像一個爆滿的劇場,所有燈光都開啟,舞臺上擠滿穿著戲服的演員,大家忙著擺道具、相互握手並假裝跟彼此交談。同時,觀眾席上一部手機響了起來,紅色出口燈開始閃爍,然後引導人員將一位戴著大型羽毛裝飾帽子的女性安排在你前方的座位上……你該看哪裡?你該注意什麼?你該怎麼分辨什麼是重要的?很有可能,在擴大的聚光燈範圍內,你要麼選擇一項感興趣的東西,要麼選擇一系列擁有某種相同特質的突出形象。例如,你可能同時看到舞臺上穿著鮮紅色和黑色洋裝的兩位女性,但其他景象都退到焦點之外。

現在,請想像一下劇場的燈光變暗,舞檯燈光變朦朧,而聚光燈只打在舞臺右邊唱歌的演員身上。你該看哪裡?你的注意力範圍有什麼變化? 

如果和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的目光和注意力將會直接飛向這盞聚光燈的中心。

類似的過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每次你進入新的「一幕」時,即使沒有舞檯燈光的照明也一樣。例如,在走進會議室的瞬間,你不可能馬上就記住公司年度大會的所有細節,所以你的大腦會自然而然地進行快速掃描,然後把聚光燈縮小到一個比較舒適的範圍。那範圍讓你聚焦在心目中的聚光燈中心——執行長身上,而邊緣的人與物都從你的注意焦點中淡出,

所有在聚燈光範圍外的事物都變得空白

。然後,你的注意力會選擇性地四處移動它的聚光燈,一下子照向角落的時鐘,一下子照在講臺上主席輕敲桌面的筆上,一下子又轉向正在講話的那個人身上,而桌子旁其他人的臉和討論中的文件、數據都會變模糊。

這種聚光燈效應(心理學家將這一術語歸功於詹姆斯)在各種有關心智的事情上都有體現。

如果你曾經與全神貫注讀書的人交談過,那你就會知道,注意力可以讓人對周遭的一切事物視而不見。人們專心於佔據自己焦點的東西,並且多多少少會變得不那麼在意周圍的聲音。

讀書時非常投入的高度選擇性的注意力被神經科學家稱為由上而下的注意力,因為它是由大腦中有意識的思想所提示的。人們越是努力嘗試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大腦皮質中就會有越多的神經元被啟動,它們對刺激做出反應,但同時,周圍區域的神經元被強烈抑制。就好像大腦已經將所有的競爭信息編碼為無關信息,並且把門關上,禁止他者入內。這種抑制增強了聚光燈效應,並使非自願的或由下而上的注意力變得遲鈍或消失,這種注意力會對意想不到的景象、聲音、味道和其他來自身體感官系統的信號做出反應。

現在,無論如何,總會有一些由下而上的注意力被接通。例如,有人拍了一下你的肩膀,即使你正在全神貫注地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也還是會抬頭看,所有注意力都轉向拍打的源頭。刺激越強大、持續,比如一聲槍響、一聲尖叫、一道閃光,它就越有可能干擾由上而下的注意力。不過,更細微或更遙遠的信號就沒有機會了。這就是為什麼魔術師試著讓掉拍行動動作安靜且不引人注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驚動觀眾由上而下的注意力。

與此同時,魔術師會努力提高觀眾由上而下的視覺焦點。魔術師會對觀眾下指令:「像老鷹一樣看著我。」正如電影《驚天魔盜團》的宣傳語「看得越近,看到的就越少」一樣,他們非常清楚這一點。這是因為,你越用力凝視某物,就越會錯過聚光燈周圍的事物,而秘密活動其實就發生在那裡。

好萊塢魔術師、《驚天魔盜團》首席魔術顧問鄺大衛重磅力作

 

所有這些都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交通事故的發生都與手機有關。無論信不信,

人類注意力的機制都讓我們很難同時執行多重任務。

當欲望或分心讓人不可能從刺激中做出選擇時,注意力就可能會輪流交替,但聚光燈不會輕易分成好幾束。就算是使用免提,邊開車邊發簡訊或打電話的司機也還是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話上,而讓路況來「爭取」注意力。結果,這些駕駛員檢測路況的速度就會變慢,對障礙物的反應會變慢,對車輛速度、車道定位以及前進速度的控制力也會降低。有些研究發現,這些駕駛員注意力受損的程度甚至比酒駕的人還要嚴重。如果一個小孩衝到馬路上,跑到你的車前 10 米左右的地方,這時,除非你的注意力沒被分散又足夠放鬆,能讓注意力集中起來,否則必然無法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達到那种放松程度的另一個方法是,

進行掌控注意力的訓練

。魔術師知道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練習某個動作好幾千遍,直到動作內化為本能反應。前面提到的著名魔術師泰勒很喜歡講一個故事,他有一天在美國中西部一家餐廳表演杯與球的魔術。結果一顆球不受控制,頃刻之間他就分了心,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空下來的那隻手仍繼續把其他球放在了杯子下。同樣,據說有些訓練有素的摩爾斯密碼發信員能夠在破解信息碼的同時和他人對話。我也發現,在談論一個與進行的動作完全不同的話題時,我還能洗牌與控制紙牌。

科學家將這稱為過度學習,就是將一種技巧熟練得極為徹底,使它幾乎變成自動自發的行為。不過,太過自信的人們請注意,假如一個駕駛員邊開車邊發簡訊,必然會增加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魔術師毫無節制地使用的另一種注意力是

共享式注意力

,這是一種共有形式的注意力,由眼睛運動和肢體語言引發。人類非常自然而然地擁有共享式注意力,例如,如果大人都在注意著房間裡的某一個人,那麼在場的所有嬰兒就都會轉頭去注意那個人。這種反射作用可以促進人際溝通,就像一個隱形的社交組織者一樣。在社會交往中,控制共享式注意力的信號非常微妙,以至於很難將這一過程描述為自願性的或非自願性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只是看了一眼後視鏡,突然感覺被人跟蹤了,因為視線正好與後車的司機投來的視線對上了。那有意識與潛意識的注意力通常會一起起作用,但這樣的合作在共享式注意力中尤其明顯。魔術師必須做的,就是將眼光轉向左邊,然後就像魔法一樣,所有觀眾都會移動自己的注意力框架,去看魔術師在看什麼。

卡恩德休閒食品公司的執行長丹尼爾·盧貝茨基也曾是一位「魔術師」,他發現共享式注意力對領導人來說特別有用。「你看哪裡員工就會看哪裡,學會如何領導員工的情緒與動機,這是魔術師眾多工具中非常好用的一種。」就這層意義來說,凝視就像通往心靈的快捷方式。

凝視也可以是進入心靈的窗口。有研究者指出,

人們傾向於對喜歡的選項看得比較久

,這個發現促使必勝客於 2014 年在英國引入了第一份潛意識菜單。消費者只需看著平板電腦上菜單選項的照片,然後視線追蹤軟體就會協助他們點餐。但如果軟體的預測是錯的,電腦上會同時提供另一個按鍵,好讓消費者改變所點的餐。必勝客正在試著提供協助,而不是引導消費者做出決定。

另一方面,2015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證明,

眼睛的運動可以被用來操控他人

。在研究中,被試被問到一些嚴肅的道德問題,比如「謀殺是可以辯護的嗎」,然後兩個分別寫有「是」和「不是」的字板擺在一起,呈現在他們面前。研究者發現,當要求被試立即給出答案時,58% 的人會選擇他們瞄到的隨便某個答案。藉由要求被試在限定時間內給出一個特定視線方向的答案,提問者可以影響他們的回答。根據這項研究的一位作者的說法:「進行道德決策的過程就反映在我們的凝視中。然而,當做決定時,眼光停留在什麼東西上也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倫敦大學學院眼科思維實驗室主任指出,現在的手機能輕易地安裝傳感器來追蹤眼球的運動,這樣的發現讓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慄。「藉由記錄行為中微小的改變,手機能幫我們做出決定,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辦得到。」當然,心靈魔術師已經這樣做很久了。

例如一個經典的讀心術魔術。心靈感應師打賭他可以猜出你的哪一隻手握有硬幣。你可能會盡你所能地隱藏秘密,但心靈魔術師會注意到你的「洩密」行為——哪一隻手握得比較緊,或者你不知不覺地把頭偏向了硬幣所在的那一邊。同樣,當你從一堆攤開的紙牌中進行挑選時,我打賭魔術師一定也在追蹤你的視線,當然,他看起來可能正在全神貫注地給你講一個笑話。

 

本文選自《徵服:好萊塢魔術師大師教你如何贏得用戶》

相關焦點

  • 大多「聚光燈效應」作祟,正面引導是關鍵
    之所以孩子會患上「說不得」的小毛病,多半還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不小的推動作用。聚光燈效應的由來1999年,心理學家基洛維奇與他的同事薩維茨基將一批年齡相仿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且讓這些學生都穿上奇裝異服,隨後讓他們進入教室與其他正常穿著的學生們一起上課。
  •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由以上三點不難看出,孩子討厭聽到批評的源頭與「聚光燈效應」之間有很密切的聯繫。要讓孩子明白:只有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第三、孩子需要認識真實的自己,拋開自戀的偽裝長期生活在「聚光燈效應」下的孩子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誇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 這五個日常心理效應,幫助你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成年人不僅要控制體重,還要控制情緒,很多人不禁發問:「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也太難了吧!」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關於情緒的心理效應,看看你」中招「了嗎? ​ ​​​​那是因為你的情緒也在影響著他人,從而影響了你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情緒失控不僅會破壞交際氣氛,還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 聚光燈效應在「作祟」
    而在心理學家們的眼裡,這些不喜歡聽到批評語言的孩子,雖然大多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這些原因都跟聚光燈效應有脫不開的關係。 四、什麼是聚光燈效應呢? 說白了就是過分高估自己。比如孩子們覺得自己學習好,長得又帥,所以處在一個上層的階段中,這樣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怎麼會犯錯呢! 他們過分高估自己,猶如把自己放在了舞臺的聚光燈下,感覺周圍有那麼多的眼睛注視著,所以不希望在眾人面前被指名道姓的批評,否則就太丟臉了。
  • 也許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儘早幫他走出來
    而在心理學家們的眼裡,這些不喜歡聽到批評語言的孩子,雖然大多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這些原因都跟聚光燈效應有脫不開的關係四、什麼是聚光燈效應呢?說白了就是過分高估自己。比如孩子們覺得自己學習好,長得又帥,所以處在一個上層的階段中,這樣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怎麼會犯錯呢!他們過分高估自己,猶如把自己放在了舞臺的聚光燈下,感覺周圍有那麼多的眼睛注視著,所以不希望在眾人面前被指名道姓的批評,否則就太丟臉了。
  • 如何表達農產品的賣點才能搶佔用戶的注意力!
    如果你銷售湧泉蜜桔,它個非常重要的賣點——皮薄。那麼,你要如何表達薄這個賣點,才能吸引用戶呢?你是不是覺得很難?現今,各種各樣的廣告信息都在爭奪用戶有限的注意力。你要想在千軍萬馬中擠上這個獨木橋,搶佔用戶的注意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我告訴你:有一個方法,即使你是小白,用上它去表達你的產品賣點,你的賣點會像磁鐵一樣吸引用戶,搶佔用戶注意力。
  • 看完這篇,再也別上魔術師的當
    看過魔術的人對以下場景應該不會陌生:魔術師請觀眾從一副撲克中任選一張牌,然後仿佛擁有「讀心術」一般猜中了那張牌。魔術師的手法如此神秘,而最近有一項研究則將它運用在了心理學實驗中。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揭示了語言和動作線索如何影響人們的選擇。而這種不易察覺的「暗示作用」被心理學家稱為「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
  • 看書幾分鐘就忍不住刷起微信,你的注意力被誰「偷」走了
    首先,你要關掉自己手機的一切通知,或者直接打開勿擾模式。大多手機 App 都想盡辦法留住更多用戶的時間,所以真正變成手機的主人,是你提升一切行動力和專注力的先決條件。 第二步,你要屏蔽掉視覺汙染,讓視線邊緣不會有吸引你注意力的物體。我會在下一小節中告訴你聚光燈的妙用。
  • 「斯特魯普」效應:提高孩子的學習注意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巴甫洛夫(前蘇聯)所有的家長應該都對「注意力」這個詞並不陌生。具備很強專注力的孩子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強,在課堂上不容易走神,會專注於上課,學習能力強,學習成績往往也十分優秀。因此,大部分父母都非常重視對孩子注意力的培養。但對於經常坐不住的孩子,父母又應該如何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呢?
  • 影響你生活的心理效應
    影響你生活的心理效應1、野馬效應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但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
  • 這4個心理效應:往往最能影響你生活的大小事
    這些工作上的小插曲,其實都是「心理效應」在操縱你,所以我們先要明白這些效應給我們帶來的生活影響聚光燈效應是季洛維奇和佐夫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主要的內容是指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
  • 科技版「傳音入密」:音頻聚光燈現在怎麼樣了?
    比如智慧型手機中觸屏控制的很多技術解決方案都來自那裡,而他們研發的點子墨水技術,直接造出來了亞馬遜的kindle。但在音頻領域,MIT媒體實驗室黑科技的代表作之一——音頻聚光燈,似乎沒有享受到前兩項技術的關注與掌聲。早在1998年,MIT媒體實驗室就啟動了對定向傳聲技術的探索。
  • 越疆魔術師(Dobot Magician) 握手未來生活方式
    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二代高精度四軸消費級桌面智能機械臂「越疆魔術師」於8月16日正式推出市面。該機械臂具有高重複定位精度,能夠實現吸取、夾取、寫字畫畫、雷射雕刻、3D列印等多種功能。其控制軟體橫跨多種終端,簡易程度能夠讓普通用戶實現一分鐘上手。親切的用戶體驗使它無論在學校、工坊、家庭、甚至輕工業行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全書涵蓋71個定律、效應和法則,一邊講我們熟悉的故事,一邊剖析我們費解的心理。比如馮小剛所拍的電影《芳華》中,把髒活累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的劉峰,他會無私地把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會吃大家都不吃的煮爛了的餃子,但他卻不懂貝勃定律,不知道做99次好人之後,他的好已經被大家認為是理所應當。
  • 影響你生活的14個心理效應
    影響你生活的14個心理效應(細品有益):1、野馬效應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但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
  • 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是《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的一種概念,他首先將孩子的常見情緒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自信、高興等正面的情緒,另一種則是自卑、難過等負面情緒,而孩子的情緒就像一個鐘擺一樣在兩種情緒之間來回擺動。
  • 學會這5個心理學效應,讓你輕而易舉地控制人心
    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是否有這些弱點,或利用這些弱點去控制他人(除開動機不好的)。一、證人的記憶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效應非常常見,比如我們在和父母、朋友回憶從前的故事時,就會出現。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和他人的記憶不一樣,同一件事的細節各不相同,這就是記憶偏差。
  • 第五人格:魔術棒詳細使用手冊,教你如何用魔術師戲耍監管者!
    本期文章為大家帶來的是魔術師大叔的介紹攻略,作為一個開局就擁有兩根分身仙女棒的角色,魔術師有著較強的保命能力以及靈活的套路,同時也是遊戲中最便宜的角色之一,實惠好用說的就是他啦。魔術師外在特質分析魔術師一共有三個外在特質:魔術演繹:效果是魔術師開局即攜帶有分身仙女棒,可以使用兩次,同時魔術師在隱身時移動速度加快30%。
  • 《注意力商人》你的注意力是如何被商人消費的?
    這句話可以從多方面解讀,如果在學習上投入更多注意力,你可能會收穫學位,如果在工作上投入更多注意力,你可能會收穫升職,如果在消費上投入更多注意力,那你可能就被商人們完全帶跑了。這本書就是我們商人如何利用人們注意力的寫照,非常貼實,看完之後毛骨悚然,肅然起敬,如果你有更多能力,你也可以變成這樣的商人。
  • 設計有效的「用戶行為與反饋效應」循環
    這些反饋循環都是經過良好設計的,它們可以有效的讓用戶黏著在網站當中,持續的發布內容——這對於Yelp、商家還有用戶自身都是有價值的。試著在你的產品中找到這類「用戶行為與反饋效應」的循環,列個清單出來。它們涉及到的範圍可能很廣,包括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的信息溝通、線上線下的人際互動等等,另外在時間方面也可能具有很大的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