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錢怎麼辦?父母可以試試「潘多拉效應」,正向引導更有效

2020-08-28 晨媽育兒

孩子偷錢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但是很多父母遇到這種事都很容易手忙腳亂。暴脾氣的父母會選擇打罵孩子,希望孩子引以為戒。性格軟弱又溺愛孩子的父母,可能會選擇視而不見,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無疑這2種行為都不好,對孩子的成長都會有影響,那麼,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糾正孩子的這個行為?

首先,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為什麼有偷錢的行為?

一:孩子零花錢不夠,或者父母沒給孩子零花錢

孩子會偷錢,多半是因為孩子手頭沒有錢,急需錢。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給孩子的零花錢永遠一成不變,不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調節,又或者父母壓根沒給過孩子零花錢。父母要清楚,孩子也有自己的人際交往,也確實有很多用錢的地方,所以父母在零花錢方面管教孩子太嚴格的話,孩子也會過得很壓抑,甚至做出偷錢的舉動。

二:孩子被欺負,需要用錢解決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在學校被欺負,零花錢被搶,或者不小心碰碎了同學的東西等,內向的孩子不敢開口,或者不想讓父母擔心,就會用偷錢這種方式去解決自己的麻煩。

三:孩子的願望被父母拒絕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特別渴望,特別喜歡某一樣東西,多次請求父母無果的話,孩子也容易用這種方式去實現自己的願望。

孩子偷錢怎麼辦?父母可以試試「潘多拉效應」,正向引導更有效

潘多拉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孩子生活的環境,物質條件充裕的話,孩子也就不容易痴迷某種東西,這也是為什麼窮人對金錢的渴望非常非常渴望錢,但是有些富人卻說自己不喜歡錢,喜歡揮金如土,這種情況其實是非常有可能出現的。

除此之外,潘多拉效應在現實生活的表現形式,是:越禁越為。也就是父母越禁止孩子做某件事,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越強烈。也就是說父母對金錢越在意,孩子也會對金錢越渴望。

潘多拉效應如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一:父母要主動和孩子談錢

父母千萬不要將錢視為猛虎,永遠把錢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這樣孩子也永遠沒有辦法了解到錢的真正的含義。父母越早讓孩子接觸錢越好,要讓孩子有金錢意識,告訴孩子錢的意義,獲取途徑等,最重要的是錢的價值。

二:教會孩子花錢

父母以為不給孩子花錢,以為孩子就會有節儉的好品質?其實不然,父母給孩子的金錢教育越貧乏,孩子性格也會越極端,可能會出現過度彌補心理,有錢時反而不心安,必須將錢換成喜歡的東西才安心,另一種極端就是孩子可能會成為現實版的葛朗臺,成為金錢的努力,有錢卻不懂得享受生活,一生艱苦。

因此,父母要從小教會孩子花錢,怎樣花錢能實現錢的真正的價值,怎樣花錢更合理,甚至可以教會孩子錢生錢。

三: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

再有就是,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人際交往,鼓勵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錢,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也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

四:警惕校園欺凌

孩子如果某一時間段零花錢的需求突然高了很多的話,父母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人際交往方面出現了問題,又或者孩子遭受校園欺凌現象等等,從孩子的零花錢的變動,其實也可以簡單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

四: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也要讓孩子付出勞動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也不能白給孩子錢,父母要讓孩子付出一定的勞動,這樣孩子才懂得珍惜自己手中的錢,才懂得體貼父母,這種行為也可以避免孩子喜歡不勞而獲的惡習。


潘多拉效應告誡父母的是:孩子偷錢在「疏」不在於「堵」,比起說教和打罵孩子,正向引導更有效,更管用。

育兒寄語:

孩子偷錢,父母一定要先解決偷錢這件事產生的不好影響,再去教育孩子,盡最大的努力挽回損失,而不是先情緒激動的教訓孩子一頓,這樣的話,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不敢說出自己偷錢的真正的原因,事情反而更不好辦。

今日話題討論:

在座的寶媽,你家孩子有偷錢行為嗎?你又是如何教育自家孩子的?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偷錢,媽媽竟這樣做,比打罵更有效!
    唉,要是真的是孩子偷錢,可怎麼辦?新新媽決定等新新放學時好好觀察他。果然到了傍晚,新新媽就看到,新新帶著幾個同學走向便利店。新新媽在玻璃門邊一瞧,這孩子竟然在「大方」地請客,在結帳時拿出了一張醒目的百元大鈔——那的確就是自己早上丟失的100塊。等到小夥伴們離開了,新新媽就走上去,笑著說:「新新,走,媽媽帶你去便利店買零食。」
  • 發現孩子偷錢,打一頓好使嗎?正確引導是關鍵
    發現孩子偷錢怎麼辦?偷錢是一件小錯,但自尊心受挫就很難重塑。孩子也是吃軟不吃硬,懲罰不如開導,孩子偷錢肯定是有原因的,問清原因,並且告訴孩子有什麼想買的,可以告訴父母,一起商量著買。會有父母認為,他現在偷錢是不懂事,長大就好了,我小時候也偷錢,我現在不就不偷了嗎?
  • 小孩偷錢怎麼辦?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學會正確教育
    小語沒說話,而是從閨女書包翻出一百元,孩子謊言被戳破,哭得更大聲。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依舊改不了偷錢的行為,怎麼辦才好?簡.尼爾森認為,被打罵的孩子,並不是真正聽了父母的話,只是被父母的力量和權力震懾到了,恐懼攫住了他們。 有些孩子在遭到毒打後再也沒有偷錢的行為,究其原因,並不是其內心依舊意識到了偷錢的不正當,僅僅是害怕挨打。
  • 孩子偷錢,媽媽竟這樣做,比打罵更有效的教育!
    唉,要是真的是孩子偷錢,可怎麼辦?新新媽決定等新新放學時好好觀察他。 果然到了傍晚,新新媽就看到,新新帶著幾個同學走向便利店。新新媽在玻璃門邊一瞧,這孩子竟然在「大方」地請客,在結帳時拿出了一張醒目的百元大鈔——那的確就是自己早上丟失的100塊。
  • 孩子偷錢屢教不改怎麼辦?
    ,應該保持冷靜,詢問孩子偷錢的原因。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一頓暴打,甚至還把孩子趕出家門。應該調查清楚孩子偷錢的原因,根據原因再做處理。 二、教育孩子問題的嚴重性 教育孩子不該偷拿錢,這樣的行為叫偷盜,在現代社會是違法的,更不該有「不擇手段」這種想法。這種不負責、自私、無原則的做法是不能被認同的。
  • 孩子撒謊、偷錢怎麼辦?
    進一步了解到,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庭條件也不錯,對孩子在經濟上也從未吝嗇過,對他的教育更沒放鬆過,可就是這個撒謊問題一直解決不了,現在居然發展成偷盜行為,家長完全接受不了,而且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當了解到孩子偷錢行為是第一次發生,家長不知如何去引導,而且更讓家長頭痛和擔心的是撒謊,那麼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撒謊。
  • 孩子不自律怎麼辦?家長可以試試「馬蠅效應」,孩子秒變上進王
    不少家長苦惱孩子不自律怎麼辦?雖說督促孩子自律很困難,但自律是對孩子的成長負責,聽之任之絕不是好的選擇,家長應有規劃性的引導他們養成自律的好習慣,可以試試&34;,讓孩子秒變上進王。孩子缺少自律,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怎麼辦?不需過度焦慮緊張,家長完全可以適當運用馬蠅效應激勵其成長與進步。
  • 孩子總和你對著幹,越阻止越要做?是時候了解「潘多拉效應」了
    這可以說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困擾,我們越說什麼事不能做,孩子就越想要做。在家長看來,孩子是在故意作對,於是對他管束得更嚴了,這樣下來自然會導致惡性循環。為什麼越阻止越無效?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潘多拉效應」。「潘多拉效應」來源於古希臘的一則神話故事,宙斯給一位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宙斯嚴肅的警告她無論發生任何事都不可以打開這個盒子。可潘多拉越來越好奇,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偷偷打開了它。原來盒子裡裝的全是人類的罪惡,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之後人類的全部罪惡全部跑向了人間。
  •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父母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不過雖然如此說,但是歡歡媽媽仍然很迫切地希望著孩子能夠有所改變,而歡歡的老師則表示「孩子很聰明,如果能夠在學習上多用用心,對學習感興趣那麼成績提上來不是問題。」其實當父母們為孩子的學習興趣缺乏而煩惱時,不妨試試「鳥籠效應」。
  • 孩子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利用「鐘擺效應」
    那麼,如果說孩子經常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先了解一下"鐘擺效應"。 什麼是「鐘擺效應」? 鐘擺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說法,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情緒高低擺蕩的狀態。譬如說,我們見到的鐘擺如果左邊晃過來的幅度越大,那麼朝向右邊的幅度也會越大,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種情況應用到心理上。
  • 潘多拉效應為你解密
    當媽媽告訴孩子不要吃太多冰激凌時,孩子卻每次都吃到肚子疼......當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手機時,孩子總會想盡辦法玩手機......當老師告訴學生上課不要看窗外時,孩子們卻總是向外邊探頭探腦......‍為何越禁止越無效呢?這都是「潘多拉效應」神秘力量的作用。那這個「潘多拉效應」究竟為何方神獸?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孩子偷錢怎麼辦?家長的做法,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一些細小行為,往往會對孩子日後的性格和習慣造成影響,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時,一定要加以糾正引導,很多家長會把孩子偷錢的行為,錯誤認知為是孩子的品質問題,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孩子在兒童時期,還未形成真正的道德價值觀,他們出現偷錢的行為,必然有一些客觀外界因素的影響。
  • 孩子偷錢,背後有隱情
    他們擔心孩子還這麼小就偷自己家人的錢,下次會不會偷別人家的錢?長大後不就成為小偷大偷嗎?還有……越想越害怕。    孩子偷錢,父母應該怎麼辦呢?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靜。想想我們小時候是否也做過類似「偷」的行為呢?比如偷父母的零錢、偷挖鄰居的地瓜、偷摘果場的桃子,等等,那我們現在成為小偷了嗎?結果並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
  • 積極正向的期待,引導孩子越來越好
    人們把通過對孩子正向、積極的期待,從而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就能夠取得進步的現象,叫做羅森塔爾效應。而更多實踐也證明,被家長或者老師喜愛並寄予高期望的孩子,不僅能夠感受到家長的關愛與鼓勵,也更能夠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行為。因此,孩子會成長的更加自信、自尊、自愛,並取得大人所期待的進步。即使是短暫的,也會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 六步正向引導法,培養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
    李賢國說:「我是孩子越小,自己越老;孩子越大,自己越年輕。」這句話乍聽起來有點兒難理解,可越琢磨越看到裡面的智慧。做父母的,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他足夠的時間和關愛,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他,就能培養出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看著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父母的心裡充滿喜悅和幸福,怎能不越來越顯現出青春與活力呢?
  • 孩子總是不聽話,父母巧用「禁果效應」
    直到有一天,我在心理學書中看到了「禁果效應」,並將這種效應運用到家庭教育之中,才幫助我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困惑。生活中常見的禁果效應是指,當外界壓力迫使人們不去進行某種嘗試時,人們往往會因此產生更強的了解欲望,結果反而會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禁果效應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
  • 別給孩子貼標籤,它會阻礙孩子的進步,父母正向引導是關鍵
    你不說,孩子可能還不會去注意那杯水,因為那只是一杯水而已,觸發不了孩子的好奇心。但是,你特意交代孩子不要去碰,這反倒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為什麼媽媽要放一杯水在這,為什麼媽媽特意交代不能去碰,這杯水裡加了什麼東西嗎?這就是話語的魔力,你的一句話,輕而易舉的牽動了孩子的思維,引導孩子關注了某件事或某樣物品。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9)
    隨著孩子長大,好多父母都開始為一件事情納悶,為什麼我越不讓孩子幹什麼事情孩子就越去幹什麼。有時候父母說好幾遍不要碰桌子上的杯子,過一會兒杯子大多會落地,父母不讓孩子吃辣條,孩子卻經常偷偷買著吃。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效應就是禁果效應。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導讀: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運用「潘多拉效應」:讓你家孩子對讀書欲罷不能,比陪讀有用多了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運用「潘多拉效應」:讓你家孩子對讀書欲罷不能,比陪讀有用多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最近,一條新聞已在所有主要平臺上流行。內容是關於一個非常生氣的父母,他為了幫助孩子做家庭作業而住院了心肌梗塞。消息一出,我就在朋友圈裡掃了一下屏幕。幾乎所有人都擔心。父母想去醫院找人握手並表達同情心。我不會笑或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