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錢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但是很多父母遇到這種事都很容易手忙腳亂。暴脾氣的父母會選擇打罵孩子,希望孩子引以為戒。性格軟弱又溺愛孩子的父母,可能會選擇視而不見,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無疑這2種行為都不好,對孩子的成長都會有影響,那麼,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糾正孩子的這個行為?
一:孩子零花錢不夠,或者父母沒給孩子零花錢
孩子會偷錢,多半是因為孩子手頭沒有錢,急需錢。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給孩子的零花錢永遠一成不變,不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調節,又或者父母壓根沒給過孩子零花錢。父母要清楚,孩子也有自己的人際交往,也確實有很多用錢的地方,所以父母在零花錢方面管教孩子太嚴格的話,孩子也會過得很壓抑,甚至做出偷錢的舉動。
二:孩子被欺負,需要用錢解決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在學校被欺負,零花錢被搶,或者不小心碰碎了同學的東西等,內向的孩子不敢開口,或者不想讓父母擔心,就會用偷錢這種方式去解決自己的麻煩。
三:孩子的願望被父母拒絕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特別渴望,特別喜歡某一樣東西,多次請求父母無果的話,孩子也容易用這種方式去實現自己的願望。
潘多拉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孩子生活的環境,物質條件充裕的話,孩子也就不容易痴迷某種東西,這也是為什麼窮人對金錢的渴望非常非常渴望錢,但是有些富人卻說自己不喜歡錢,喜歡揮金如土,這種情況其實是非常有可能出現的。
除此之外,潘多拉效應在現實生活的表現形式,是:越禁越為。也就是父母越禁止孩子做某件事,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越強烈。也就是說父母對金錢越在意,孩子也會對金錢越渴望。
一:父母要主動和孩子談錢
父母千萬不要將錢視為猛虎,永遠把錢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這樣孩子也永遠沒有辦法了解到錢的真正的含義。父母越早讓孩子接觸錢越好,要讓孩子有金錢意識,告訴孩子錢的意義,獲取途徑等,最重要的是錢的價值。
二:教會孩子花錢
父母以為不給孩子花錢,以為孩子就會有節儉的好品質?其實不然,父母給孩子的金錢教育越貧乏,孩子性格也會越極端,可能會出現過度彌補心理,有錢時反而不心安,必須將錢換成喜歡的東西才安心,另一種極端就是孩子可能會成為現實版的葛朗臺,成為金錢的努力,有錢卻不懂得享受生活,一生艱苦。
因此,父母要從小教會孩子花錢,怎樣花錢能實現錢的真正的價值,怎樣花錢更合理,甚至可以教會孩子錢生錢。
三: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
再有就是,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人際交往,鼓勵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錢,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也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
四:警惕校園欺凌
孩子如果某一時間段零花錢的需求突然高了很多的話,父母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人際交往方面出現了問題,又或者孩子遭受校園欺凌現象等等,從孩子的零花錢的變動,其實也可以簡單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
四: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也要讓孩子付出勞動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也不能白給孩子錢,父母要讓孩子付出一定的勞動,這樣孩子才懂得珍惜自己手中的錢,才懂得體貼父母,這種行為也可以避免孩子喜歡不勞而獲的惡習。
潘多拉效應告誡父母的是:孩子偷錢在「疏」不在於「堵」,比起說教和打罵孩子,正向引導更有效,更管用。
育兒寄語:
孩子偷錢,父母一定要先解決偷錢這件事產生的不好影響,再去教育孩子,盡最大的努力挽回損失,而不是先情緒激動的教訓孩子一頓,這樣的話,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不敢說出自己偷錢的真正的原因,事情反而更不好辦。
今日話題討論:
在座的寶媽,你家孩子有偷錢行為嗎?你又是如何教育自家孩子的?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