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9)

2020-08-28 家庭成長聯盟

隨著孩子長大,好多父母都開始為一件事情納悶,為什麼我越不讓孩子幹什麼事情孩子就越去幹什麼。有時候父母說好幾遍不要碰桌子上的杯子,過一會兒杯子大多會落地,父母不讓孩子吃辣條,孩子卻經常偷偷買著吃。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效應就是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又稱潘多拉效應,指的是當人們被禁止採取某個行為,然後又沒有充分的可以接受理由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逆道而行,在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操縱下去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不能直接知道的神秘事物相比於能直接知道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心理訴求。商家賣東西時常用的賣關子手段,就是因為消費者對信息的完整傳達有著一種心理期待,所以就會一步步按照商家的引導消費,最終達到商品大賣的效果。


很多時候,越是不讓人做什麼,人就越想做什麼。尤其是好奇心旺盛的孩子,父母越不讓他做什麼,他就越好奇,為什麼父母不讓我幹這個呢?我就是要試試,所以這種情況下,你越是用嚴厲的語氣去禁止孩子做一件事情,可能越是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忍不住想要去嘗試一下。


禁果效應告訴父母,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情,不要強行禁止使其變成孩子心中的禁果,而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父母應當通過合適的方式進行疏導和溝通,從而讓孩子能夠欣然接受一些規定和禁令。父母也可以通過禁果效應,把孩子不喜歡但有價值的事情變成禁果,提高事情的吸引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

相關焦點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6)
    今天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給大家講的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2)
    昨天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給大家講了超限效應,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南風效應。南風效應也叫做「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它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對於孩子的教育,尤其對於那些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如果父母的管教過於嚴厲的話,經常會適得其反;相反,如果父母溫柔地堅持,孩子就有可能沒有那麼阻抗,教育的目的也就得以實現。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16)
    今天怡康心理的諮詢師給大家講的心理效應是糖果效應。大家大多聽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時,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遲延滿足效應或稱糖果效應。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3)
    昨天我們介紹了南風效應,今天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來講講投射效應。父母的這種心理就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從而經常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認為對方也應該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作為父母,如果把自己主觀的願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而不去考慮孩子的主觀願望,父母的投射心理往往得不到滿足,投射效果幾乎等於零,最後的結果通常是事與願違的。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13)
    我們不難發現父母喜歡分享的話,他們的孩子八九不離十也喜歡分享,這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給予的愛,他們就會自發回饋父母的愛,並且學會主動關愛別人。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效應,就是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要講的互惠效應。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1)
    父母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如果父母沒把教育做到孩子的心坎上,那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父母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影響,學會科學地引導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今天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就來講一講超限效應。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10)
    」,或「配套效應」,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狄德羅效應有兩面性,積極的一面是,一旦人們有了積極的目標,就會逼著自己改變現狀,從而一往直前狄德羅效應也非常適合運用在家庭教育中,接下來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就來給大家講一講。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4)
    今天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來講講一種積極的心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可能都有這樣一種體驗,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不會的問題,講了一遍不會,講了兩遍還不會,這個時候父母就會忍不住說一句,你怎麼這麼笨,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最後好像中了魔咒一樣的學不會了。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14)
    今天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講的是霍桑效應。霍桑效應指的是,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自身的一些行為,達到個人的轉變。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11)
    好多孩子都是聽著,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長大的。父母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效應,就是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今天要講的毛毛蟲效應。心理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這種效應在家庭教育中能給父母起到很多警示作用,接下來就來看看吧!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8)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登門檻效應非常適合用於家庭教育中,父母用得好的話,孩子就會一步一步的穩定向前進步,接下來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就來講一講父母如何運用登門檻效應來教育孩子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5)
    昨天我們給大家講了羅森塔爾效應,今天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來給大家介紹德西效應。德西效應認為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好多父母習慣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好好學習,但有時這種獎勵方式會適得其反,父母就不明白了,一開始很有效的,為什麼用著用著就失效了呢?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7)
    好多父母喜歡在孩子考試成績不太好的時候,隨口抱怨孩子怎麼這麼笨,接下來,好多孩子仿佛就是父母認為的那樣,成績一直上不去,父母這個時候就會更大聲的指責孩子,你果真跟我想的一樣笨,於是孩子好像真的越來越笨了,之後開始惡性循環,父母每天氣呼呼,孩子每天淚汪汪,誰都覺得對方對不起誰,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差。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12)
    9月,秋色染遍大興安嶺,白樺林緊緊的相依在一起,漫山遍野都瀰漫著繽紛的色彩,是攝影的好時光。9月的長白山秋高氣爽,漫山遍野的山林更早展露出秋的色彩。、秋天來長白山一定要感受一下徒步的樂趣。雲南篇9.到了每年的9-12月,這裡的油菜花生長旺盛,遠遠看去,五彩斑斕,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這裡景點較為分散,形成了西北線、東北線和南線三條觀景線路,來這裡最好是自駕或包車。
  • 怡康心理——你知道夫妻的黃金比例是什麼?
    你知道身材有黃金比例,那你知道夫妻也有黃金比例麼?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就來介紹一下,往下看看吧!空間黃金比例:和父母保持1碗湯的距離這個空間,指的是與雙方父母家的距離。如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偶爾生病,子女應該照應。所以,躲得遠遠的是可以的,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即老人們煲碗湯,拿過來還能趁熱喝。現在的年輕人更自我,更注重生活質量,不願意委屈自己,對責任也有所擔當。夫妻與父母既相對獨立,又可以隨時見面,似乎是一件難以兩全的事情,但有這份聰明與孝心,很值得肯定。
  • 父母培育優秀孩子必須知道的神奇心理效應以及運用
    很多優秀的父母是深知」心理效應「的運用方法的,因為這些父母知道只有」知人心,懂人性」才能真正的培育優秀傑出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父母的高期望與高支持的配合下,孩子未來一定是傑出而優秀的!
  • 家庭教育中必須掌握的9個心理效應
    只有掌握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才能真正實現春風化雨,真正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9個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會用到的心理效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非零和效應雙贏獲利大於單贏非零和效應來源於「零和效應」,是指實力相當的雙方在談判時做出大體相等的讓步,各取所需,亦即每一方所得與所失的代數和大致為零,談判便可成功。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八):孤獨效應
    孤獨效應: 孤獨,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去駕馭孤獨,而不是被孤獨駕馭。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並非人人都能夠戰勝自身的孤獨感。孤獨,並不單純是獨自生活,也並不意味著就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獨處,可能並不感到孤獨,而置身於大庭廣眾之中,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增減效應
    在心理學上,這種先否定後肯定、先抑後揚給人最好感覺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阿倫森效應」,也稱作「增減效應」。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可以成為好朋友,也可能分道揚鑣。這說明,人際交往及由此產生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結構,隨主觀、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都希望在千變萬化的人際關係中能產生好的交往效果。怎樣才能如願以償呢?這就需要研究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人物的暗示,往往具有非常巨大的殺傷力。「權威效應」指的是說話者若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就易於引起他人的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社會中存在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即「權威效應」。在企業的日常經營與管理中,這種應用有很多。作為一名管理人員,就該樹立有自己的威信,應該嚴肅時就必須嚴肅。當你的下級犯了錯誤之後必須得到相應的懲罰。如果制度不健全,你的訓話被視為兒戲,工作就會舉步維艱,你這樣的管理者就是非常不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