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增減效應

2020-08-25 心靈花園

增減效應:良好的人際交往水平,可以使喜歡你的人越來越喜歡你。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被試者分為四個小組,然後分別給予他們不同的評價,以觀察被試者對他人評價的反應。對第一組,他給予的評價始終為否定;對第二組,他給予的評價始終為肯定;對第三組,他給予的評價為先褒後貶;對第四組,他給予的評價為先貶後褒。實驗結果:第一組被試者對評價的反應為不滿意;第二組對評價的反應為滿意;第三組對評價的反應為極其不滿;第四組對評價的反應為相當滿意。結果證明,人們喜歡獎勵和讚揚不斷增加,而不喜歡獎勵和讚揚逐漸減少。



通過這次實驗,心理學家發現: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最能獲得他人好感的並不是一味地實行肯定和獎勵,最能給人惡感的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懲罰。事實說明,能給人最大好感的是先否定後肯定,給人感覺最為不好的是先肯定後否定。在心理學上,這種先否定後肯定、先抑後揚給人最好感覺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阿倫森效應」,也稱作「增減效應」。


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可以成為好朋友,也可能分道揚鑣。這說明,人際交往及由此產生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結構,隨主觀、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都希望在千變萬化的人際關係中能產生好的交往效果。怎樣才能如願以償呢?這就需要研究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所謂「增」就是人際交往水平的提高;所謂「減」就是人際交往水平的降低。


當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能機械地照搬「增減效應」。因為我們在評價人時,所涉及的具體因素很多,僅靠單方面的表現不能說明一切問題。倘若我們評價他人時不根據具體對象、內容、時機和環境就盲目地下結論,往往會弄巧成拙。


儘管如此,這種「增減效應」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據: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愛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例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東西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秤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秤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父母往往對孩子批評多,表揚少,對孩子這樣看不慣,那樣不滿意,批評不斷,以致招來孩子對自己的反感。喜歡聽表揚話是孩子的天性,表揚能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激揚自信,從而奮發向上。所以,父母對孩子還是要多一點表揚、鼓勵,少一些批評指責。這樣做,教育效果會更好。


有的父母,要麼把孩子捧上天,要麼把孩子批得一文不值。這樣一熱一冷,溫差太大,勢必造成孩子心理「感冒」。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表揚、批評以及情感投入,都要逐步增加或減少,任何暴冷暴熱都不可取,相反會留下後遺症。


增減效應實驗證明:先批評後表揚比先表揚後批評的效果好,甚至比一直表揚的效果還好。但是,這並非一成不變的靈丹妙藥,關鍵在於批評、表揚的內容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性。決定表揚、批評效果的因素很多,有父母的情感、態度、方法問題,孩子的心理狀態、時機、環境等原因,順序只是技巧之一。況且,就順序而言,有時先表揚後批評的效果也很好。總之,不能簡單、機械地套用增減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雙方的交往水平和相互關係,只有當雙方的認知趨於一致時,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反映。人們常說,感情在交往中增進。但嚴格說來,並非所有交往都能達到此目的,只有有效交往才能增進感情、發展友誼,無效交往可能適得其反。什麼叫有效交往?就是能使人產生愉快感覺的交往。


例如,有的人好做錦上添花的事,而不善於雪中送炭;有的人與別人講話不善於察言觀色,常使對方難堪,此類交往就達不到愉快的目的。同樣的交往方式,條件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朋友之間坦誠相見,有利於友誼的深化,但與已有隔閡的同事直來直去地說話,常產生誤解。一個人身處逆境時,有時只是一句寬慰的話,也會使他稱你為莫逆之交。但「順風」中的人,則無論你如何友善,他也未必稱你為知己。所以,人際關係的水平、條件不同,交往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增減效應對我們的啟示:


在職場上特別是剛入職場時,年輕人應該懂得「先抑後揚」的處事方法,做事不要太露鋒芒,要學會韜光養晦,工作時讓別人對你的好感慢慢增加,而不是讓別人對你逐漸失望。工作時想要做到先抑後揚,讓別人慢慢認同你,就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


1、在沒有達成目標的時候,千萬不要過早地炫耀當下很多急功近利的年輕人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性子很急躁,總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以期讓別人認同自己,欣賞自己。剛定下一個目標,八字還沒一撇的時候,就開始對別人炫耀自己了,「 我準備考研了」、「我一 定能考上北大」、「半年之內我要拿到會計證」等等。雖然當時你只是一說,並沒有別的想法,別人也只是一聽,誰也不會隨時關注你的情況,但是,如果你最後沒有做到或者是半途而廢,那別人對你的印象就會不太好,即使不認為你是在主動炫耀,也會認為你是一個輕浮沒有恆心、只能誇海口的人。相反,如果你沒有誇下海口,卻默默地做到了,那麼大家就會認為你是個實幹家,幹什麼事情都是值得別人相信和依託的。


2、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不要降低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李嘉誠曾經說過:「給別人的, 要比讓別人期待的多一些。」工作時想要完成大家對你的期待,你就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工作,為自己儲備知識,以應對更大的挑戰。只要自己說出口的事情,就算困難再大也要盡力去做到。千萬不要對同事,尤其是領導說空話,更不要讓別人對你失望。讓別人失望一次,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就會損毀一點。當人們對你徹底失望時,也就是你最孤單的時候。 到那時,你只能是落寞地離開了。

相關焦點

  • 有用的心理定律(十三):異性相吸定律
    異性相吸定律: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在精神上互悅,智力上互償,氣質上互補,事業上互助,異性效應總能讓你事半功倍,感覺生活輕鬆愉快。確實是這樣,這就是一種異性相吸定律的典型表現。異性效應指的是因男女共同做事而引起的對活動起積極影響的微妙作用。就像物理學中,磁場會產生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作用。這種效應的對象既非特指夫妻,也不是指如開會、問路以及辦公室等普通的男女接觸,而是指在工作、學習和娛樂中,為加深了解而有比較多的接觸與交流的異性。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三):木桶定律
    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論」。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定律」還有三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長,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如果這個木桶裡有一塊木板不夠長,木桶裡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人物的暗示,往往具有非常巨大的殺傷力。「權威效應」指的是說話者若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就易於引起他人的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在試驗過程中,這位著名「化學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個瓶子,裡面裝有蒸餾水,他說這是自己最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一些說不清的味道,讓在座的每個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手。為何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原本並無氣味的蒸餾水有氣味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社會中存在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即「權威效應」。在企業的日常經營與管理中,這種應用有很多。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三):蘇東坡效應
    蘇東坡效應: 「人貴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在學習和工作中才能揚長避短,取得好成績。古代有則笑話: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時和尚將解差灌醉,並剃光他的頭髮後逃走了。解差醒時發現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裡呢?」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五):嫉妒效應
    嫉妒效應: 嫉妒是建立在他人幸福之上的一種痛苦。人們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飛黃騰達,而是身邊人的飛黃騰達。許多心理學家分析,嫉妒的情感比較複雜,它是人類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情感之一,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情緒。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一):第三者效應
    所謂&34;效應:在1983年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簡單概括其意思,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34;的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第2個小組:派遣第3個人到他們身邊,這個人是臨床的醫學專家,用他們的實際的臨床報告,仔細向吸菸者闡述吸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五):手錶定律
    這說的就是「手錶定律」。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森林裡有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有一次,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把手錶落在了樹下的巖石上,被猴子伶俐拾到了。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二):情緒定律
    情緒定律情緒定律告訴我們,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即使有人說某人很理性,其實當這個人很有」理性」地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受到他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種情緒狀態。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動物,而且任何時候的決定都是情緒化的決定。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八):孤獨效應
    孤獨效應: 孤獨,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去駕馭孤獨,而不是被孤獨駕馭。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並非人人都能夠戰勝自身的孤獨感。孤獨,並不單純是獨自生活,也並不意味著就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獨處,可能並不感到孤獨,而置身於大庭廣眾之中,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九):浮躁效應
    浮躁效應:浮躁的人永遠飄在空中,不能夠腳踏實地,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只有務實一點,才能在泥土中紮根。浮躁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相交織的社會心理,它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相對立的。
  • 有用的心理定律(九):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找到發揮自己潛能的優勢方向大量事實證明,一個人只能從自己的優勢而非劣勢中獲得成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只要我們能夠找到發揮自己潛能的方向,輔之合理有效的學習,就能夠取得應有的成績,後人將這種現象叫做「瓦拉赫效應」。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一):過度理由效應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因為我們無法用「親戚」、「朋友」這樣的外部理由來解釋別人的行為,只能追究到他人格內部的原因。過度理由效應是由心理學家德西發現的。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實驗方法,很好地證明了過度理由效應的存在。他以大學生為實驗對象,請他們分別單獨解決測量智力的問題。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四):破窗效應
    所謂破窗效應,是指一件事情、一個東西一旦有了裂痕,人們就會有意無意地任其變得更壞。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這就是所謂的破窗效應。工作中如何避免出現「破窗效應」呢?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二):自制力定律
    ,它是那樣頑強而有耐心,慢慢地毫無聲息地貼在地上接近野鴨子。當野鴨子無意中遊開了,紅狐狸就用舌頭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處等候著。為了填飽飢餓的肚子,紅狐狸可以這樣往返幾十次。連續三天,直到野鴨子由於一時疏忽終於被它逮住為止。這隻紅狐狸就很善於控制自己的行為。實際上,這只是狐狸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獵獲食物的本能。如果說,連動物有時候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都能控制自己,對於有思想感情的人來說不更應該善於駕馭自己嗎?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六):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一些苦難,不能忍受苦難的人只能用一生去忍受平庸,能忍受苦難的人則能突出重圍走向成功。「蘑菇定律」是指剛踏入社會的人常常會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或打雜跑腿,就像培育蘑菇還要被澆上大糞一樣,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七):相關定律
    人們以事物間存在普遍聯繫這一客觀事實為依據,得出了「相關定律」。相關定律的運用要依賴於較強的聯想力,物理學史料中有許許多多關於科學家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故事。這些著名的科學家無一不具有很強的聯想力。在這些故事中,有一個蘋果落地的故事,牛頓就是由此觸發而想到萬有引力。故事是這樣的:牛頓在他家花園裡的蘋果樹下看到蘋果落地,首先想到蘋果為什麼不飛上天而降落到地上呢?他認為蘋果都會落回地面,與高度無關。他接著想到,蘋果如果長在月亮那麼高處,也會落回地面,但是,月亮為什麼不落回地面呢?
  • 有用的心理定律(十九): 赫洛克效應
    赫洛克效應:讚美是激勵他人和成就自我的最佳方式馬克·吐溫說過,聽到一句得體的稱讚,能使他陶醉兩個月。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期待他人的讚美,因為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被別人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績被別人認可。
  • 《墨菲定律》家庭教育定律篇(上篇)
    1.期望定律:寄予什麼樣的期望,培養什麼樣的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情或者沒有滿足你對他的期望時,你是否責罵過他,傻子、笨蛋之類的言語?不要從小就定位孩子說他不聰明、是笨學生之類的話,我們應給予適度的期望,讓他認定自己很優秀,很勇敢。
  • 那些以動物命名的效應與定律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即有壓力才有動力。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羊群效應》羊群效應,也稱「從眾效應」。羊群本是一種分散的個體組織,平時會左右衝撞在一起。
  • 父母教育孩子有技巧,想要事半功倍,不妨借鑑「增減效應」
    經過諮詢專業的心理醫生,徐琳換了一個策略,佯裝要把鋼琴賣了,還斷言兒子肯定學不好,兒子一聽,覺得不服氣了,開始認真地練起了鋼琴。經過日後一點一點的適度小獎勵,兒子如今已經取得了八級鋼琴證書,丈夫也誇徐琳真是教育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