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五):嫉妒效應

2020-08-25 心靈花園

嫉妒效應: 嫉妒是建立在他人幸福之上的一種痛苦。人們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飛黃騰達,而是身邊人的飛黃騰達。


許多心理學家分析,嫉妒的情感比較複雜,它是人類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情感之一,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情緒。



嫉妒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一種企圖縮小和消除差距、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心理防禦反應,是當別人在某些方面超過自己、使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企圖排除乃至破壞別人優越狀態的激烈的情感活動。


嫉妒的內容可以是別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聰明才智,也可以是別人獲得的榮譽、地位、成就、財產、威望等社會附加價值。可以說,嫉妒是人們最不願意坦白承認的一宗罪惡,因為坦白了嫉妒可能就是承認了自己心胸狹窄、卑鄙、小心眼;也暗示了自己處於弱勢的地位。從微小的刺痛到痛徹心扉的不甘,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感受過嫉妒的情緒。


嫉妒的根源是「比較」的思維習慣,直白地說,就是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所以喜歡嫉妒的人很害怕別人有什麼好事發生,他們希望被嫉妒的對象發生災難,如果希望落空,他們甚至會採取行動促使災難發生。當人們產生嫉妒心理時,內心充斥著負面情緒,他們本身也感受不到任何快樂,所以說一個善妒的人是不幸的。



嫉妒是一種非理性的自我防禦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把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歸結於他人

即把嫉妒表現為「借題發揮」、將失敗歸結於他人,而不是從自身尋找原因,產生埋怨他人的心理。運用這種防禦機制,可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消除焦慮。


2.合理化作用

即通過歪曲現實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合理化不是欺騙,而是他本人相信這是真的,運用這一機制能使自己得到心理平衡。當面對他人比自己優秀的情況時,採用合理化防禦機制,就表現為嫉妒,認為別人的成功或比自己優秀是非正常的,是運用不合理手段得來的。



下面這個小故事就是對嫉妒心理的詮釋。


雨傘和雨衣是一對好朋友。一到下雨天,雨傘就得到主人的重用,因此,它過得很快活。可好景不長,雨衣得到了重用,雨傘感到非常失落,對雨衣的態度很快由羨慕變成了妒忌。一天,雨衣剛工作完,就舒舒服服地躺在一邊睡起覺來。雨傘覺得這是個大好的機會,於是就來到雨衣旁,用傘頭把雨衣扎了個大洞。幹完了這一切,它滿意地回到了角落。


又是一個雨天,主人把雨衣拿出來,發現有個破洞很心疼。他於是就用剪刀,從雨傘上剪下來一塊布,縫在雨衣上。因為主人的手巧,補丁變成了一朵美麗的花,雨衣比以前更漂亮了,而雨傘卻被丟在了垃圾箱中哭泣。


妒忌者的痛苦比任何痛苦都大,因為他們既要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又要為別人的幸福而痛苦。因此,嫉妒者要及早消除自己的嫉妒心理。


解決嫉妒的方法:


一、首先是要承認自己的嫉妒心理,別去評判它是對是錯,這是人類本能的情感,每個人都會有。而當我們面對現實時,也就是轉機的開始。接受自己處於嫉妒的狀態,心態平和地去看自己嫉妒的是什麼,嫉妒背後的根源便會漸漸浮出水面。

二、克服嫉妒心理也要從消除虛榮心做起。虛榮心是嫉妒產生的重要根源,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對於嫉妒心理嚴重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太要面子,不願意別人超過自己,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這正是一種虛榮,所以克服一分虛榮心就少一分嫉妒。嫉妒心一經產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以免其作祟。要靠積極進取,使生活充實起來,靠提高自己來消滅嫉妒。

要開闊自己的心胸,把眼光放遠一些,不要過分計較得失,不要把榮譽看得太重,要學會警告自己,千萬不要掉進嫉妒的陷阱,使自己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掙脫嫉妒羈絆,瀟灑地面對生活。


三、我們常說「羨慕嫉妒恨」,化嫉妒為羨慕,羨慕是對他人幸福的一種祝福和讚賞,是一種平和的情緒。嫉妒也是一面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鏡子。


很多情況下,嫉妒和自卑有關係。因此,把力量用於覬覦他人的好,倒不如接納自己當下的處境,把這股強烈的力量轉換為對自己的提高。換個角度看,嫉妒並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嫉妒雖然可能帶來可怕的後果,但也可以向內轉化為自我提升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有用的心理定律(十三):異性相吸定律
    異性相吸定律: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在精神上互悅,智力上互償,氣質上互補,事業上互助,異性效應總能讓你事半功倍,感覺生活輕鬆愉快。確實是這樣,這就是一種異性相吸定律的典型表現。異性效應指的是因男女共同做事而引起的對活動起積極影響的微妙作用。就像物理學中,磁場會產生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作用。這種效應的對象既非特指夫妻,也不是指如開會、問路以及辦公室等普通的男女接觸,而是指在工作、學習和娛樂中,為加深了解而有比較多的接觸與交流的異性。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三):木桶定律
    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論」。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定律」還有三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長,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如果這個木桶裡有一塊木板不夠長,木桶裡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增減效應
    在心理學上,這種先否定後肯定、先抑後揚給人最好感覺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阿倫森效應」,也稱作「增減效應」。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可以成為好朋友,也可能分道揚鑣。這說明,人際交往及由此產生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結構,隨主觀、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都希望在千變萬化的人際關係中能產生好的交往效果。怎樣才能如願以償呢?這就需要研究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人物的暗示,往往具有非常巨大的殺傷力。「權威效應」指的是說話者若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就易於引起他人的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在試驗過程中,這位著名「化學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個瓶子,裡面裝有蒸餾水,他說這是自己最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一些說不清的味道,讓在座的每個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手。為何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原本並無氣味的蒸餾水有氣味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社會中存在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即「權威效應」。在企業的日常經營與管理中,這種應用有很多。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三):蘇東坡效應
    蘇東坡效應: 「人貴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在學習和工作中才能揚長避短,取得好成績。古代有則笑話: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時和尚將解差灌醉,並剃光他的頭髮後逃走了。解差醒時發現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裡呢?」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一):第三者效應
    所謂&34;效應:在1983年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簡單概括其意思,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34;的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第2個小組:派遣第3個人到他們身邊,這個人是臨床的醫學專家,用他們的實際的臨床報告,仔細向吸菸者闡述吸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五):手錶定律
    這說的就是「手錶定律」。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森林裡有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有一次,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把手錶落在了樹下的巖石上,被猴子伶俐拾到了。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二):情緒定律
    情緒定律情緒定律告訴我們,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即使有人說某人很理性,其實當這個人很有」理性」地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受到他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種情緒狀態。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動物,而且任何時候的決定都是情緒化的決定。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八):孤獨效應
    孤獨效應: 孤獨,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去駕馭孤獨,而不是被孤獨駕馭。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並非人人都能夠戰勝自身的孤獨感。孤獨,並不單純是獨自生活,也並不意味著就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獨處,可能並不感到孤獨,而置身於大庭廣眾之中,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九):浮躁效應
    浮躁效應:浮躁的人永遠飄在空中,不能夠腳踏實地,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只有務實一點,才能在泥土中紮根。浮躁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相交織的社會心理,它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相對立的。
  • 有用的心理定律(九):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找到發揮自己潛能的優勢方向大量事實證明,一個人只能從自己的優勢而非劣勢中獲得成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只要我們能夠找到發揮自己潛能的方向,輔之合理有效的學習,就能夠取得應有的成績,後人將這種現象叫做「瓦拉赫效應」。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一):過度理由效應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因為我們無法用「親戚」、「朋友」這樣的外部理由來解釋別人的行為,只能追究到他人格內部的原因。過度理由效應是由心理學家德西發現的。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實驗方法,很好地證明了過度理由效應的存在。他以大學生為實驗對象,請他們分別單獨解決測量智力的問題。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四):破窗效應
    所謂破窗效應,是指一件事情、一個東西一旦有了裂痕,人們就會有意無意地任其變得更壞。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這就是所謂的破窗效應。工作中如何避免出現「破窗效應」呢?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二):自制力定律
    ,它是那樣頑強而有耐心,慢慢地毫無聲息地貼在地上接近野鴨子。當野鴨子無意中遊開了,紅狐狸就用舌頭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處等候著。為了填飽飢餓的肚子,紅狐狸可以這樣往返幾十次。連續三天,直到野鴨子由於一時疏忽終於被它逮住為止。這隻紅狐狸就很善於控制自己的行為。實際上,這只是狐狸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獵獲食物的本能。如果說,連動物有時候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都能控制自己,對於有思想感情的人來說不更應該善於駕馭自己嗎?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六):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一些苦難,不能忍受苦難的人只能用一生去忍受平庸,能忍受苦難的人則能突出重圍走向成功。「蘑菇定律」是指剛踏入社會的人常常會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或打雜跑腿,就像培育蘑菇還要被澆上大糞一樣,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七):相關定律
    人們以事物間存在普遍聯繫這一客觀事實為依據,得出了「相關定律」。相關定律的運用要依賴於較強的聯想力,物理學史料中有許許多多關於科學家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故事。這些著名的科學家無一不具有很強的聯想力。在這些故事中,有一個蘋果落地的故事,牛頓就是由此觸發而想到萬有引力。故事是這樣的:牛頓在他家花園裡的蘋果樹下看到蘋果落地,首先想到蘋果為什麼不飛上天而降落到地上呢?他認為蘋果都會落回地面,與高度無關。他接著想到,蘋果如果長在月亮那麼高處,也會落回地面,但是,月亮為什麼不落回地面呢?
  • 有用的心理定律(十九): 赫洛克效應
    赫洛克效應:讚美是激勵他人和成就自我的最佳方式馬克·吐溫說過,聽到一句得體的稱讚,能使他陶醉兩個月。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期待他人的讚美,因為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被別人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績被別人認可。
  • 《墨菲定律》家庭教育定律篇(上篇)
    1.期望定律:寄予什麼樣的期望,培養什麼樣的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情或者沒有滿足你對他的期望時,你是否責罵過他,傻子、笨蛋之類的言語?不要從小就定位孩子說他不聰明、是笨學生之類的話,我們應給予適度的期望,讓他認定自己很優秀,很勇敢。
  • 那些以動物命名的效應與定律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即有壓力才有動力。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羊群效應》羊群效應,也稱「從眾效應」。羊群本是一種分散的個體組織,平時會左右衝撞在一起。
  • 人生17大定律(收藏)
    今天我們談人生,一起來探究一下,人生中有哪些明明是不對的,但被人們廣泛認可的定律。其實,在社會生活中,不管你認可還是不認可,以下幾種說法是在實踐中總結,並通過實踐的檢驗,最終形成的一些說法。比如說錯誤定律、嫉妒定律、方圓定律、效果定律、成就定律、利用定律、口水定律、評價定律等等,一共有17大定律。比如嫉妒定律稱,人們最容易嫉妒的是身邊人,尤其是熟悉人的飛黃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