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效應:浮躁的人永遠飄在空中,不能夠腳踏實地,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只有務實一點,才能在泥土中紮根。
浮躁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相交織的社會心理,它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相對立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物質世界中,其實人人都可能有過浮躁的心理,當浮躁使人失去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盲目行動時,就會給家人、朋友甚至社會帶來一定的危害。
浮躁的本質是什麼?
一、時間維度——速成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同時人也希望自己的欲望立刻就得到滿足,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天性,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餓了,馬上想飽餐一頓;渴了,馬上想喝水解渴;冷了,馬上想暖衣加身。
同樣地,現在平庸的人,也渴望立即成功,於是他們放棄了「十萬裡長徵」,選擇了「超英趕美」的策略,但當他們沒有看到自己所期望的結果時,就會選擇放棄,於是就有了三分鐘熱血、異想天開等浮躁的現象。可怕的是,這種欲望的刺激讓人們所產生的速成觀念,讓他們陷入了死循環:三分鐘熱血、失望、放棄,三分鐘熱血、失望、放棄……
更可怕的是,現在的社會無時無刻不刺激著人們的這種天性:減肥廣告告訴你減肥藥能立刻見效;醫療廣告告訴你分分鐘藥到病除;各種培訓廣告告訴你技能可以速成……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犯浮躁的毛病。他們做事情往往既無準備,又無計劃,只憑腦子一熱、興頭一來就動手去幹。他們不是循序漸進地穩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鍬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胖子。結果呢,必然是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
比如有些人,他們看到一部文學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就想學習文學創作;看到電腦專業在科研中應用廣泛,就想學習電腦技術;看到外語在對外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又想學習外語……由於他們對學習的長期性、艱巨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和思想準備,只想「速成」,一旦遇到困難,便失去信心,打退堂鼓,最後哪一門也沒學成。
這種情況與明代詩人邊貢《贈尚子》一詩裡的描述非常相似:「少年學書復學劍,老大蹉跎雙鬢白。」有的年輕人剛要坐下學習書本知識,又要去學習擊劍。如此浮躁,時光匆匆溜掉,到頭來只落個白髮蒼蒼。
古代有一個年輕人想學劍法。於是,他就找到一位當時武術界最有名氣的老者拜師學藝。老者把一套劍法傳授與他,並叮囑他要刻苦練習。一天,年輕人問老者:「我照這樣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呢?」老者答:「三個月。」年輕人又問:「我晚上不去睡覺來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輕人吃了一驚,繼續問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用來練劍,吃飯走路也想著練劍,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年輕人愕然……
年輕人練劍如此,我們生活中要做的許多事情也同樣如此。切勿浮躁,不急於求成,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還應順其自然,才能夠成功。
無論什麼事情,都需要時間。不同的事需要不同長短的時間,而如果你想用做這些事的時間的一小部分,來達到相同的目標,我想就算是時間也不會同意的,換句話說,速成絕無可能!速成就好像今天懷孕,明天就想生產,這得是有多著急!
二、物質維度——積累和交換
上面所提到的天性可以總結為「我要」,而且是「我立刻想要」。
大多數人之所以會浮躁,其實是「我立刻想要」和「我現在所有」之間的矛盾。有些人對於想做的事,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很少,但「我立刻想要」的欲望給他帶來的刺激卻不斷加深,接著就產生了浮躁的現象。
做事之前,想想「我要」和「我有」之間的差距,如果差距很小,那麼恭喜你,你可以馬上行動起來,用「我有的」去交換「我要的」了;而如果差距很大,那麼同樣恭喜你,只要你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你就已經避免了浮躁,接下來就是不斷地積累,縮小差距,最後用「我有的」去交換「我要的」。
三、浮躁的消除絕非一日之功
有一個詞:心智,心智的強大力量之一就來源於:我們關於事物的判斷和處理事物的模式,會漸漸地融入自己的心智,最終形成一種思維習慣,最終會影響人的選擇。
人做事是否浮躁也是一樣,它取決於你之前心智的模式是否浮躁。改變浮躁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你的大腦作業系統只有不斷地寫入不浮躁的程序,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你的作業系統才能得以升級。
生活中,如果我們想取得長久、穩定的成功,就必須靜下心來,擺脫速成心理的牽制,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走上成功的道路。
在生活節奏迅捷的今天,一個人只有保持冷靜的心態才能思考問題,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中站得高、看得遠。諸葛亮所言「非寧靜無以致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心情浮躁的人如若能把「寧靜以致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凡事遵循,定會克服浮躁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