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2020-09-16 育兒天下吖

導讀: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你的孩子發脾氣時你會束手無策嗎?就像張和尚一樣--------不知道!
如果您不同意Sapo,您不會聽或罵,您會感到沮喪嗎?無非就是關上門,我害怕將其取出。「熊男孩」無論遇到什麼場合或情況,都總是措手不及。
路過玩具店時,如果您不想購買玩具,他會在店面哭泣並惹麻煩。無法同意購買。屋子裡已經有幾個相同風格的玩具,他只有三分鐘熱。
周圍的眼睛逐漸聚集在這裡,您無法大聲喊叫,只能拉開正在哭泣和how叫的孩子,或者您必須關上門才能「解決問題」。


但是這次您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很聽話,而下次他仍然「死而不變」時,您不能對他做任何事情。
面對孩子的憤怒和脾氣暴躁時,請不要害怕,更不要說在家中閉門造車了。您必須知道,培養了「脾氣暴躁」的人。
脾氣暴躁的嬰兒切勿使用以下方法解決此問題。
1.用暴力控制暴力
家裡有客人,小白看動畫片時聲音很響,小白媽媽大喊大叫,要求小白降低聲音。小白的母親說了幾次,但聲音的分貝值卻高過一次,但小白仍然無動於衷。最後,小白的母親生氣地關掉了電視,但她沒想到小白會立即重新打開電視。
小白的母親生氣地打了小白。小白躺在地上哭了,這使她的母親和客人感到非常尷尬。小白的媽媽關進了房間,讓他走了。嘶啞。


2.語言恐嚇
當孩子在街上哭泣並想要購買玩具時,您告訴他,如果您哭泣,我將不想要您,或者如果您再次哭泣,我將讓其他人抱你。
3.舒適度
我朋友家的女孩很可愛。她從小就一直喜歡打扮女孩,小女孩也很漂亮,有一天,一位朋友穿著漂亮的高跟鞋,小女孩想要一雙,我的朋友告訴小女孩如果沒有穿高跟鞋,就無法在這種鞋中穩定行走。
第二天,小女孩早上起來,請她的朋友帶她去買鞋。朋友說今天有事可做,小女孩立即打開了「 sapo模式」。
那麼,作為父母,面對「臭脾氣」的「熊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步驟1:分析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
1.孩子的暴力脾氣與年齡有關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心理,無法正確識別各種情緒,只能通過一些動作語來表達;他們在飢餓時哭泣,在快樂甚至跳舞時大笑,通過各種肢體語言表達情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有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如果這個年齡的孩子發脾氣,可能與父母的日常行為有關或缺乏必要的紀律。
如果父母經常扔東西,那麼孩子自然會記住這些東西,以此發洩自己的情緒。
如果7歲以上的孩子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這說明這是由家庭環境造成的。如果您生活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中,甚至總是吵架和打架,那麼如果您的孩子受到微妙的影響。
2.孩子的脾氣暴躁與父母有關。
我的同事小龍脾氣暴躁。如果他們彼此不同意,他總是和妻子吵架,甚至和妻子爭吵。小龍始終秉承「不打不打」的教育理念。小龍的兒子經常在幼兒園欺負同班同學,甚至打人,莫名其妙地扔東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對孩子有微妙的影響。如果您希望孩子脾氣好,那麼您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


3.兒童的「發脾氣」主要是情緒引起的。
成人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不用說孩子了?
孩子的脾氣逐漸發展。如果您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中,您的孩子的脾氣自然不會好轉。
步驟2:為不同年齡的孩子開出正確的藥物並採取不同的方法


步驟3:「共生效應」
1.什麼是「共生效應」
自然界中有一種現象:一種植物單獨生長時,看起來短而單調,當它與許多相似的植物一起生長時,它的根和葉深厚且充滿生命力。人們稱這種現象為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現象。植物界的「共生效應」。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我們必須成為孩子,才能成為孩子的丈夫。」
只有當父母將自己置於與子女相同的位置並從子女的角度思考問題時,他們才會產生「共生效應」。
換句話說,作為父母,您必須學會了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和不良脾氣的根源,並學會幫助孩子撫平情緒,使他們消化不良情緒,從而擺脫孩子的煩惱。不良情緒。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說:兒童的好鬥性是自我發展的一部分。
因此,父母不應盲目約束孩子發脾氣,而應進行有效的情緒輔導。


2.父母自己不能在情感上被「綁架」!
孩子生氣時,讓自己先冷靜一下。情緒具有感染力。當孩子心情不好時,父母很可能會被孩子的情緒「綁架」。
如果父母的情緒失控,那麼他很可能希望通過孩子釋放情緒,這將產生負面的「共生效應」。
小玉和父親在社區裡walk狗。小玉故意把狗撞在一個小女孩身上。因為小女孩非常怕狗,所以她哭了起來。
小玉的父親及時向小女孩和母親道歉,但母親仍然有些不高興。小玉的父親特別尷尬,擊敗了小玉。
小玉的父親因為尷尬而把小玉趕出去,這更像是情緒控制引發的行為,而不是孩子的錯誤。
實際上,除了暴力之外,他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但當時情緒佔據了大腦的主體。
3.引導兒童正確發洩情緒。
如果孩子發脾氣,父母不應該總是思考如何控制他,而是想方設法幫助他正確發洩自己的情緒。只要對孩子產生「共生效應」,問題就會容易得多。
日本教育家松田道雄教授曾經說過:「從成年人的角度出發,兒童被引導放棄業務並行善,而兒童卻抗拒。但是,三歲的孩子能做什麼業務呢?」


因為孩子很小,所以他們犯的錯誤不是大錯誤。父母應該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並找到解決孩子負面情緒的方法。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解決孩子的消極情緒呢?
方法1: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她選擇。
當孩子犯錯或不合理的麻煩時,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因為當孩子沉迷於自己的脾氣時,轉移注意力將無濟於事。


例如,上面提到的購買裙子的問題,如果母親要求她的孩子放棄對綠色裙子的偏執,那麼這個問題會簡單得多。
當孩子哭著說自己想要綠色的衣服時,媽媽可以嘗試與孩子溝通:實際上,李阿姨說你穿粉紅色的衣服也很好。您不是一直喜歡粉紅色嗎?您可以再次嘗試使用新的粉紅色連衣裙。如果您認為它確實不好看,那我母親正在帶您購買綠色的。」
讓孩子不再對綠色的衣服抱有偏執,把問題扔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思考。只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才不會發脾氣。
方法2:建立規則以防止再次發生。
孩子永遠不會想起嘴巴破了的事,是父母崩潰了,只有當孩子對規則有所了解時,他們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亂搞。
孩子生氣了,不合理地製造了麻煩。父母總是認為他會好一陣子,不用擔心他。這是很多錯誤。
孩子必須具有辨別錯誤的觀念。他必須為自己的錯誤受到懲罰並為自己的錯誤道歉。這樣,孩子們發脾氣時會接受批評並接受負面情緒。


方法3:通過「共生效應」將自己的積極情緒傳遞給孩子。
例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小白想大聲地看電視,實際上,如果他的母親可以理解孩子的「玩心」,她試圖與小白進行交流並告訴他:我知道你想看電視,但是現在有客人,你能帶媽媽的電話去臥室看嗎?看完這集之後,出來幫客人和媽媽一起好嗎?」
當孩子發脾氣時,首先要找出問題的原因並開出正確的藥物。沒有孩子會總是無緣無故發脾氣。學會緩解孩子的情緒,然後將自己的積極情緒傳遞給孩子,這確實可以解決問題。
不是孩子發脾氣,可能不是他的情緒不被理解,可能是他受到父母的影響。找到原因,然後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習慣,並成為孩子一個不會發脾氣的好男孩。

我是一個家庭教育老師,一個高級的產科教師,也是一個多平臺的育兒作者。跟隨我給你帶來實用的母性和育兒知識。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問,請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讓你作為一個家長突然敞開心扉,不再孤獨地走上育兒之路。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試試"共生效應",讓孩子擺脫臭脾氣泥潭
    你是不知道,他發起脾氣來,孩子他爸都招架不住!"而一開始的時候小麗也是選擇好言相勸,哄著孩子冷靜下來,但是效果並不是那麼的立竿見影,後面孩子的脾氣性子也越來越難以捉摸,動不動就會發脾氣,這個情況真的是讓做家長非常苦惱。當孩子軟硬不吃,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家長遇到這樣的狀況,想必也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
  • 孩子耍橫撒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試試「共生效應」或能改善
    現在提倡不打孩子,難道對於孩子撒潑,就沒有方法可以治了嗎?1.父母性格急躁,看護孩子總是不耐煩,影響了孩子一個焦躁的小孩會更愛發脾氣,更容易撒潑打滾。父母在看護孩子的時候,總是不耐煩,總是抱怨,或者對著孩子發脾氣。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父母。也會得不到滿足,對父母不滿的時候,馬上就表現出來。
  • 孩子胡亂發脾氣?家長了解「共生效應」,幫助孩子擺脫負面情緒
    可就因為這件事情孩子開始撒潑打滾發脾氣,王先生一直也手足無措,完全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只能任由這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胡鬧。其實現如今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所以使得很多家長都喜歡提前打預防針。畢竟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不過還有絕大部分的家長,在孩子胡亂發脾氣的時候,常用一些簡單的教育方式。
  • 寶寶發脾氣、倒地撒潑?試試「共情」的魔力
    帶孩子,難免遇到孩子撒潑發脾氣的時候,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失去控制時,做父母的更是尷尬與孩子共情,也就是表示我們理解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有被接納的感覺,他的情緒就會平穩很多。接著,他就可能接受我們的意見,或者雖然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也可以有效緩解他的對抗情緒,更快地平息風波。
  • 孩子若有個「壞脾氣」,家長試試共生效應,切實解決親子溝通問題
    如果孩子是個壞脾氣,那麼在家長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家長就很難解決一些問題,就好比是孩子如果哭鬧非要一個玩具,家長該如何讓孩子停止哭鬧?其實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可以試一下共生反應,這個也許可以解決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
  • 孩子愛發脾氣,千萬別打罵
    孩子總無端生氣,脾氣暴躁很多家長感到非常棘手。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媽媽首先應分析是否事出有因:既然孩子愛發脾氣,那就證明心裡有情緒,不知如何處理,因此通過生悶氣或者砸東西來宣洩情緒。往更深一層講,不同年齡階段寶寶,發脾氣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 為讓父母滿足要求,孩子倒地撒潑咋辦?試試「ACT」教育法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在很多家長都會面對孩子不懂事,隨時隨地撒潑的情形,遇到這些情形時,大部分家長總是手足無措,不知該怎麼辦。在這種情形發生完也只是感到頭疼,並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來制止孩子再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
  • 被誤解的愛發脾氣的孩子
    (三)、3-4歲孩子發脾氣:想要更多的權利孩子不想起床,媽媽不停地催促:「快點把衣服穿好,不然會遲到。」孩子:我就不!啪~把衣服扔在地上......孩子:「我要吃巧克力!」媽媽:「不可以,要先把飯吃完了才可以吃。」孩子:「就要吃~就要吃~我不要吃飯!」
  • 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慣壞了
    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 為人父母,別總想著「改造」孩子,而應該學會「雕琢」。想要和孩子溝通,要先製造你和他的共同點,你可以說:「我小時候也和你一樣,記得有一次,因為一個玩具......」
  • 經驗分享: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引導孩子進行情緒管理可以這樣做
    當父母遇到孩子出現這種狀態時,要麼手足無措要麼趕緊哄,要麼以暴制暴。當孩子情緒不佳時,就不要再用過激的語言刺激了,先等孩子冷靜下來,再慢慢開導。我們可以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非常有效。家長可以試試:1、用新奇的語氣或表情:有幾次晚上快要睡覺了,米米提出來想吃巧克力,我說不行。他立馬想用哭鬧的方式達到目的。
  • 孩子撒潑耍賴、大哭大鬧,怎麼快速一招制服,不留心理傷害?
    ↓↓↓當孩子撒潑耍賴時他究竟在想什麼?我們常常被那個蠻不講理,撒潑耍賴的小傢伙氣到眩暈,但如果你明白了孩子動不動就「炸鍋」的背後原因,也許,你的氣就消了一半。其實孩子之所以那麼容易發脾氣是因為:01孩子愛發脾氣,因為他的大腦還沒「長好」香港兒童情緒行為治療師葉偉麟從腦部結構上解釋了孩子說炸就炸的原因——原來這一切都因為孩子的大腦都還沒「長好」!
  • 愛發脾氣的孩子,需要的是教導而不是責罵
    但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你可能並未察覺的小秘密......孩子發脾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1-2歲寶寶發脾氣的根本原因一般都是「需求未得到及時滿足」。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為人父母,別總想著「改造」孩子,而應該學會「雕琢」。
  • 「可怕的2歲」:孩子到了2歲,撒潑、打滾發脾氣,究竟為了啥?
    不,滿地打滾;你以為他只是生氣不說話?不,摔東西還打人;你以為他不愛吃飯只是不餓?不,跟你對著幹才是目的;你以為他撞頭不疼?不,疼,還是撞……如果你說自己真的太生氣了,不想再繼續這樣下去,拎起來他揍一頓好了。沒用,他開始撒潑了,一時半會兒全家都別想安靜。2歲的孩子撒潑,比女人吵架招式多的多,喊停也沒用的那種。
  • 如何教育撒潑愛鬧脾氣的孩子?
    圖片了來源於資料庫之前跟一切寶媽聚會,大家一直在談論,現在的孩子脾氣大,老愛撒潑,鬧脾氣,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回到家後,我一直在想之前看過的一個文章,說有個媽媽帶著孩子去遊樂園玩,孩子一直賴在飛天椅那裡不肯走,拉他走就發脾氣,尖叫打人,然後帶他去玩旋轉木馬,他又不願意上去玩,又在那裡鬧脾氣,媽媽拿他不知該怎麼辦。但專家說:如果一個孩子找不到好的解決的辦法的化他就只能用本能大方式去應對,比如發脾氣,拿腳踢,跟你對著幹。那位媽媽說:「我只是帶他出去玩,他有什麼好不高興,發脾氣的呢?」
  • 愛發脾氣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吧?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作為過來人,我們可不能草率認為孩子愛發脾氣都是慣出來的,藏在成長軌跡裡的秘密值得我們關注。嗨 子 發 脾 氣,究竟為啥? 一、1~2歲:需求沒得到及時滿足這個階段的寶寶很想嘗試獨立做事情,用各種方法證明自己「掌控一切」的能力。
  • 芭迪熊分享: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慣壞了
    這位媽媽講到這,嘆了一口氣:「孩子越大,脾氣也越大了。我現在每天回去都要忍著火氣 ……」為什麼孩子常常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被慣壞了的表現。但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你可能並未察覺的小秘密......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有人說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說這話的人一定是沒孩子,或者還沒經歷過,一個愛發脾氣、愛大喊大叫、愛撒潑打滾、愛摔東西的孩子.....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愛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叛逆的表現,應該及時制止,以免以後闖下大禍。
  • 寶寶發脾氣了,媽媽轉移注意力以後就可以不管了嗎?
    每個小朋友都有大發雷霆的時候,輕微的症狀就是賭氣,稍重一些就是對抗、撒賴,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惡劣方式都手足無措,有的信奉冷處理,等到孩子的注意力轉移之後就置之不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才是真正傷人至深的。許願的時候,兒子強烈要求站到旁邊去,還硬要吹蠟燭.....面對不懂事的孩子我尷尬不已,自然不能像他那樣蠻橫,當我把哇哇叫的孩子轉移的時候,都恨不得地上有條縫。兒子不肯善罷甘休,一個人撒潑弄了很久,任憑你嘴巴說幹也無濟於事,就在我要放棄的時候,兒子偃旗息鼓了,我趁機哄著他去參加了最後的分享會,最後我們興高採烈地離開主人的地盤。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被慣壞,是孩子表達的方式,家長朋友注意
    這位媽媽講到這,嘆了一口氣:「孩子越大,脾氣也越大了。我現在每天回去都要忍著火氣 ……」為什麼孩子常常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被慣壞了的表現。但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你可能並未察覺的小秘密......孩子發脾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孩子兩歲,總愛撒潑打滾發脾氣……」
    可是現在自從自己做了媽媽,在愛唯育兒的阿姨和育兒專家那裡慢慢的學習到了不少育兒知識,我更多的是想幫助這位媽媽去了解自己的寶寶。沒有哪個寶寶是天生的「壞孩子」,特別是這種三歲以下的意識都還沒有完全形成的孩子,如果大人就去評價他的好與不好,確實有點太嚴苛了。作為家長和成年人,我們應該去引導和幫助孩子擺脫情緒的綁架,改變情緒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