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親述被社交無能「毀」掉的孩子,99%的父母沒意識到這才是提升社交力的關鍵

2020-10-21 愛貝睿

郎平教練親述
被社交無能「毀」掉的孩子

最近發現了一檔寶藏育兒紀錄片《告訴世界我可以》,上線開播即飆升 8.9 的高分。

這檔節目展現了各類萌娃與父母的親子互動,以及對彼此的影響和成長。

有觀眾調侃說,這檔節目戳中無數中國家庭的隱痛,比如離婚和喪偶式養育,哪一種才是單親家庭?二胎爭寵大戰如何調解?上太多興趣班好不好?焦慮型媽媽背後缺位的爸爸,全職媽媽的價值是什麼?……

除了話題直擊當下家長們的痛點,還有我們熟悉的「叨叨魏」坐鎮,在線開設育兒科普小學堂。而幾位為人父母的跨界嘉賓「搭檔」,更是將心比心,對家長的行為,適當分析,真切的共情。

比如前不久一期聊孩子「社交培養」的話題,特約嘉賓郎平在節目中分享了自己朋友家的孩子,因社交能力極度欠缺被「毀」了

郎平教練說,這位朋友的孩子小時候喜歡交各種朋友,可是媽媽不支持,希望孩子好好學習。

結果原本很聰明的孩子,大學也沒有上,天天在家玩遊戲。由於長時間缺乏與人交流,最終社交恐懼,沒有能力在社會上正常工作和生活

提到這個孩子,郎平教練忍不住嘆息搖頭,大家也一陣唏噓。

孩子的社交技能比學業更重要

對孩子社交能力培養,叨叨魏在節目中特別提醒各位家長:「孩子 0-6 歲,最重要的是社交能力和情緒能力的成長。」對此,我也特別贊同。豆豆明年要上一年級,除了抓拼音識字,培養學習習慣,社交能力更被我列入重點。

為啥?專家建議:孩子是否準備好上小學,不僅要看學業水平,社交能力也很重要。有個研究跟蹤了 900 個 4 歲孩子,到他們上一年級時,發現那些智力水平處於平均線而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比同等智力水平但社交能力弱的孩子成績更好。

當然,社交能力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小學一年級的成績,更貫穿整個人生。一項20年的回顧研究發現:在幼兒園社交技能(分享、合作、助人)更好的人,成年後教育程度更高,擁有更高的薪水。相反,社交能力較弱的孩子,更有可能輟學,濫用藥品和酗酒,需要福利救助。

這也是同學會上我們常常感嘆的:自己班上一些學習很渣,但人緣不錯的同學,在社會上風生水起。相反,那些只悶頭苦讀的學霸因為社會能力不足,多年後卻失意潦倒。

由此可見,相比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硬技能」,社交能力這項「軟技能」才是最能預測孩子長期成功的因素

依戀關係
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關鍵因素

當然,現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社交力的培養。節目中,有媽媽想通過讓孩子養寵物,照顧小狗來體驗怎樣關心,照顧新朋友。

有媽媽為孩子全程把關、設定社交圈,

一場孩子的小聚會,從挑選受邀小夥伴,到安排座位,準備臺詞,導遊環節彩排,親力親為,費盡心機。

生活中,我們努力給孩子創造更多社交條件,引導他們更大膽、更外向,這樣孩子就能更好的交朋友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

  • 孩子是怎樣學會與別人交往的?

  • 他們如何學會接受和信任別人?

  • 如何學會享受朋友的陪伴並學會關愛別人?

以上這些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底層問題,我在《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一書找到了答案——



研究表明,嬰兒生活中的第一份依戀關係的好壞,將深深影響他們如何與朋友相處、在學校有何表現,以及如何應對陌生環境。這第一份友誼成了未來人際關係的模板。

依戀關係?聽起來,這似乎和社交能力八竿子打不著,為什麼會對孩子社交能力發展這樣重要呢?

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刻的痛苦——都來源於『關係』」。社交從本質來說也是面對各種關係,當我們面對他人時,你會相信對方嗎?會不會看對方臉色、委曲求全?會不會總覺得沒人理解自己?害怕承諾,寧可一個人獨處?…

不管是哪種心態,都源自於小時候和父母的——依戀關係。依戀關係,是兒童成長為成人的心理基礎,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早期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是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關鍵因素。

麥可·湯普森博士在研究中發現,孩子們維繫友誼的基本條件是——堅信自己很好,並且相信朋友們也很好

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兒童發展學院的心理學家蘇勞非博士,在持續跟蹤了180個孩子20年之後發現,依附關係好的孩子,同伴關係也更好。

你與孩子的相處方式
就是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模板

一個擁有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孩子會有哪些特質呢?

書中總結了以下幾點:

①能享受他人的陪伴。

②能遵守先來後到的規矩,能與別人分享。

③有同理心。

④有自控力。

⑤能與別人合作。

⑥能讀懂他人的情緒。

⑦信任他人,相信自己會被掛念。

那麼,這些特質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案是,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中。孩子跟父母是怎麼互動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和別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當然,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人不僅限於媽媽,爸爸,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孩子也可以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

怎樣理解依戀關係的建立過程?我特別喜歡一個比喻「用愛、食物、慰藉和滋養來蓄滿孩子的空杯」。孩子小時候,不管是因為飢餓、疲憊、孤獨或者受到傷害時,Ta 的情感杯子馬上就能被蓄滿,那麼逐漸就會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表達親密,體會到了與人交往的樂趣。當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安全的,就會對朋友產生積極的、健康的期待,不過分冷漠,也不過分索取。這對於未來健康的同伴關係非常重要。

相反,如果父母經常忽視孩子,命令孩子,對孩子不耐煩,孩子就會搶著說話,或者用粗暴的動作來代替語言。比如,節目中有位媽媽擔心的說,「自己脾氣急,孩子交朋友時,會受自己的影響,著急發脾氣...」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一些父母看到這裡覺得很緊張很焦慮,覺得孩子目前在社交方面有問題,都是因為自己曾經過於疏忽孩子的需求,沒有建立好安全的依戀關係。

其實也不盡然,導致孩子不安全型依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父母的疏忽或者過度焦慮,還有孩子自身的氣質差異,也可能是孩子因為神經系統方面的原因很難維繫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

敏感性
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關鍵因素

既然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對孩子這麼重要,那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呢?父母怎樣做能更好的給孩子安全感呢?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認為,影響孩子依戀類型安全與否,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撫養者是否具有敏感性」,研究表明,撫養者的敏感性與依戀的安全性有很高的相關,相關係數r=0.78。

這種敏感性具體包括:

  • 能不能正確地接收孩子發出的信號;

  • 能不能正確地解釋與理解孩子的信號;

  • 能不能快速恰當地做出反應。


保持敏感性,是不是每時每刻都要圍繞在孩子身邊,對他們的每一個舉動都有求必應呢?

其實只要家長能夠敏感地察覺到孩子的需要,及時回應就可以了。比如孩子上臺表演緊張,當他向你投來求助的眼光,你能不能微笑著給他一個鼓勵?放學接孩子回家,你能注意到孩子有些失落的表情嗎?

家長不需要 100%完美地去跟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保持協調。因為很難做到,反而會讓自己過度焦慮。我們只用像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的「做個足夠好的父母即可。

此外,除了父母,其他良好的撫養人(保姆,長輩)或者幼兒園老師,也能起到和父母同樣的作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卡羅勒·豪斯博士曾經做過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兒童與保姆或老師之間建立的依附關係,與他們和自己母親間的依附關係是相似的。

培養孩子社交力
這些相關能力也很重要

依戀關係雖然重要,也並不是決定孩子未來社交生活的一切。父母要發展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就必須讓孩子具備生理、認知、情緒等一系列能力儲備。

❶ 語言溝通能力

孩子溝通能力的發展,可以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語言發展落後的孩子在幼兒園容易遭到同齡人排斥,入學後容易被同學孤立,甚至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

相反,語言溝通能力強的孩子,會更容易在社交互動中得到反饋和回應,早期的社交互動,又進一步促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自信。

❷ 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是指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的能力理解他人心理是社交的基礎。

心理理論的發展水平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發展。研究發現,心理理論比較高的孩子,在同伴中的評價也比較高;會有更多的利社會行為,比如主動幫助別人主動跟別人分享。

❸ 情緒調整能力

孩子們在一起玩,難免會磕磕碰碰,如果一不高興就發洩,會影響孩子間的互動。因此,孩子還需要,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識別他人的情緒,學會跟他人打交道。

❹ 執行功能

近十年來,很多發展心理學領域的縱向研究發現,學齡前階段的執行功能對兒童在入學後的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都有顯著影響

執行功能好的孩子常常會表現為情緒控制能力很好,而且特別擅長自我反思;執行控制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很難理解遊戲規則,並且控制自己的行為。

社交互動是一種快速多變的過程,需要小朋友有很好的規則學習和適應能力,這樣才能在複雜多變的社交場景中有更好的表現。那些執行功能強的孩子,能更快的理解遊戲規則,控制自己的行為,就很可能帶其他孩子一起玩兒,成為遊戲的領導者。

小結

孩子學會「交朋友」是人生重要一課,但對孩子社交能力培養,家長也不要過於焦慮。

孩子難免會在社交中受傷,我們給孩子最初的這份安全感,能幫助孩子應對這些常見的困難局面,更能幫助他們有一種信念:即使當下身處困境,但世界還是很安全。爸爸媽媽永遠是 Ta 的安全港,可以從這裡揚帆起航,探索世界!■

- end.-

培養孩子社交能力,你遇到過什麼困難?又有什麼養育妙招?歡迎在留言區交流。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愛貝睿聯合全球名校的數十位專家聯合研發了一個大型兒童早期發展幹預計劃——未來腦計劃

點個在看,分享你的態度👇

相關焦點

  • 父母不妨試試這三招,幫助孩子提升社交力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於四歲半孩子的媽媽對於幼兒社交能力培養的思考。文章主要分兩大部分: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社交力弱?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01、孩子為什麼怯懦膽小?02、學會3招,幫助孩子提升社交力1、父母應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習得社交技能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嗎?
  • 孩子戴口罩影響社交怎麼辦?學會這4招有助於孩子社交與情緒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過去的這段期間裡,為了做好防疫,爸爸媽媽和孩子無論在何時何地,都需要戴上口罩來保護自己,僅有在家的時候,才能暫時將口罩拿下,然而,長期戴口罩卻可能影響孩子對臉部表情辨識的學習力,以及情緒方面的社交能力。
  • 培養孩子社交力,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多玩玩就行嗎?答案沒那麼簡單
    1開學快 1 個月了,剛 Hold 住娃「入園焦慮」這一關,新的考驗(問題)又來了媽媽,今天萌萌說「她不跟我玩了!」小麥搶我的玩具,我不跟他做朋友了!有社恐媽媽說「每天聽著娃在幼兒園遇到的社交問題,我自己都要社交焦慮了。」也有佛系媽媽說「這些現象挺正常的,讓娃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們摸爬滾打,多歷練就好啦!」
  • 不會社交的孩子最不愛聽這句話
    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就得出一個結論:「這孩子膽小、不合群。」為什麼鼓勵孩子去交朋友,往往沒效果?孩子和孩子之間的社交,並不是簡單的說一句「你好」或者「謝謝」這麼簡單。有時候,孩子主動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說了一句「你好」之後對方卻沒有回應,這種情況經常發生。而那些孩子不做出回應,也並非出於惡意,只是因為他們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 主打智能社交媒體概念,「Ta 在」重新定義社交
    社交創業者用產品回應自己身處的時代環境。因此做減法,而非加法,才是這一代創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社交再一次成為顯學,很大程度上仰賴於抖音。這個問題反映到社交領域,就是算法推送信息的狹窄化、標籤化。舉個例子,一旦系統檢測到用戶在短時間之內觀看了「小姐姐跳舞」的內容,就會為他打上這個標籤,並開始推送大量相似內容。每位用戶身上都貼滿無數個標籤。這很像麥氏筆下生活在印刷文化下的「市民」,定居在不同的小格子裡,不停地觀看相似的內容。這顯然不是正常人的行為習慣。娛樂化的內容之外,每個人都還需要獲取新知。
  • 郎平一句話點醒無數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郎平覺得特別惋惜。「其實這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現在等於就是毀了。」這件事也給郎平提了一個醒:孩子如何交朋友,父母不要做太多的幹涉。好好學習固然重要,但積累社交經驗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正如郎平在節目中所說,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父母過度幹涉孩子社交,是很危險的。
  • 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父母做好這5點,提升娃的社交能力
    孩子初次上幼兒園,父母肯定有這樣的擔憂&34;?父母有這樣的擔憂也無可厚非,畢竟這是孩子第一次自己面對集體生活,如果不合群被排擠的話,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後續的校園生活。這是一個好辦法,父母常帶孩子去社交,可以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等進入幼兒園以後,孩子就不會對社交感到無所適從。
  • 如何教養寶寶社交能力和性格?
    「我家孩子就是不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我家孩子被人欺負了也不吭聲」這些問題,都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相關。你知道嗎?寶寶的社交能力與孩子將來的成就和幸福感直接相關,比考試能力重要得多。首先要澄清的是:寶寶的社交能力和性格完全沒有關係。
  • 孩子想一起玩被拒絕,因家長喜歡教這句話,提升孩子社交力有技巧
    而那些具有較強社交力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會問:「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而是通過一些技巧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遊戲力工作室創始人李巖指出,孩子想要加入一個群體,需要表現出具備2個條件:第一,我能服從群體中既有的規則和秩序。第二,我能為群體做出貢獻。而守規則,有貢獻的孩子能快速融入新團體。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社交力①|社交力:讓孩子樂享人際關係
    社交力是一個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人際交往能力影響孩子未來的競爭力。當孩子漸漸長大,進入校園、融入集體、適應社會......社交,就顯得尤為重要,並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還常常會聽到一些家長發愁:自己家孩子在學校裡太內向、太膽小、不會交朋友等,很擔心孩子將來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那在培養孩子社交力上,父母都能做些什麼?本期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社交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解決孩子的社交問題,讓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 「被詛咒」的匿名社交,為何又成了 Facebook 眼中的未來新寵
    TBH 在今年夏天推出後快速成為了美國青少年的社交新寵,短短時間橫掃了美國中學校園。這款剛剛露出苗頭的社交「新貴」之所以特別,正是因為它是一款有些與眾不同的匿名社交產品。創始團隊自然也沒想到會造成如此轟動,他們的準備明顯已經跟不上他們 App 的蔓延速度,短短 6 周時間就擁有了 200 萬用戶,這讓他們的伺服器帶寬和技術支持早已達到了極限。於是,TBH不得不放慢腳步,開始從美國一個一個州逐漸開放,所以出現了很多網友在網上「質問」什麼時候才在自己的州開放,不過目前 TBH 已經支持超過 35 個州,並且在不斷開放。
  • 內向的孩子,也能打破社交困境,構建更好的社交力
    孩子3歲之前,偶爾表現出更喜歡單獨玩,可以一個人玩很久的時候, 我並不能認定孩子是屬於內向性格,因為此時,真正意義上的社交還沒有開始。直到3歲以後,一些現象開始逐漸暴露出來,我才終於肯定孩子確確實實是隨了我的內向性格。
  • 「飛聊」終於來了,張一鳴的社交夢能實現嗎?
    不過,App Store排名已由當初的第一,下滑到百名開外。 昨日晚間,「飛聊」的好友二維碼,開始在社交媒體傳播。根據產品宣傳頁,「飛聊」主打三個功能:動態+興趣小組+語音消息。看起來其實是「即刻+豆瓣+子彈簡訊」。細究下來,以擴列為核心需求的「飛聊」,主打群體可能和QQ更重合。
  • 孩子是社交「低能兒」?家長善用「ICPS法」,有效培養孩子社交力
    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曾說:"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上大學的孩子缺陷更嚴重。"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認知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身體機能都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孩子是社交"低能兒"的原因須知父母教育的漏洞孩子成為社交"低能兒",父母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接觸的人,也是開啟孩子交流的第一鍵。
  • 孩子性格不好,以後的社交能力會有問題嗎?
    「我家孩子就是不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我家孩子被人欺負了也不吭聲」這些問題,都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相關。你知道嗎?寶寶的社交能力與孩子將來的成就和幸福感直接相關,比考試能力重要得多。那要怎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呢?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專家趙昱鯤老師這樣說。
  • 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孤立,我做了 4 件事讓他成為社交達人
    隨之而來的社交難題,也成為了孩子們成長中的一大煩惱。當孩子放學回來說「沒人跟我玩」時,你可曾關注過孩子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當他被小夥伴們嘲笑欺負時,你是會教他迴避還是反抗?你的舉動,其實正在為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方式,埋下種子。
  • 郎平一句話點醒千萬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活成...
    ▲圖片來源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視頻截圖因為從小沒自己的社交圈,孩子不太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甚至害怕和陌生人接觸,已經出現了社交恐懼。郎平覺得特別惋惜,其實這個孩子小時候很聰明,現在等於毀了。在節目中郎平感慨,小孩只要不出格,其他的真的就讓他玩吧!
  • 解決孩子的社交需求,「超級好友」想做兒童手錶中的「微信」
    孩子到了要上學的年級,父母總會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近幾年,智能兒童手錶的興起切的是家長對孩子的「安全」需求。裝有SIM卡的兒童手錶相當於一個小手機,具有通訊、定位等功能。玩家雖多,但兒童手錶的功能設計卻更貼合家長的需求,忽略了真正的用戶-孩子,導致兒童手錶有非常明顯的痛點:第一,社交類 App 多以內嵌的方式存在於手錶中,不同品牌之間互不兼容,小孩子之間「加好友」的社交需求不能被滿足;第二,兒童手錶的通訊軟體沒有帳號,一旦手錶丟失,添加好友需要重新來過,不利於長期的使用。
  • 孩子如何在學校快速交到朋友?簡單6招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一年級的「小神獸」們上學已經有一個周了。經過這一周的「磨鍊」,小朋友們是否已經適應新環境了呢?在新學校有交到新的朋友嗎?▽▽▽01簡單6招,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因此,在涉及到孩子的日常生活細節中,父母們應該注意要時刻教育孩子懂得分享。分享好物、分享快樂,懂得替他人著想,這樣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行走的「小太陽」。4、教會孩子表達自我有些孩子因為性格原因,想和別人玩,但卻不好意思,就只能坐在一旁看著別人玩。
  • 孩子不懂社交?可能是社交能力弱,父母要重視起來
    但是如果社交智力比較低的朋友就很難理解其他人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無法作出反應了,所以就會影響到他們和其他人相處。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情商或者社交能力低下。>導致孩子社交能力低下的原因也是比較多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從多方面來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容易和其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