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則新聞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在上海松江,一男子因為自家小孩的玩具被搶,二話不說,上前毆打他人小孩,結果被拘留。
本來這是孩子之間的小爭奪,卻因家長的不當舉動,變成了毆打事件,對此網友紛紛議論。
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這家長未免也太過於保護自家孩子,孩子間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解決。
也有人認為,這種過分保護,對於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是害而不是愛。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
然而愛也好,保護也罷,一切前提都是要適度,如果過了,那未必就是好。
《戰國策》裡有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所以,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是全方位的把孩子養成一朵溫室的小花,而是讓孩子在適度的保護中,學會更好的成長,小小年紀可以與之共擔風雨。
1、父母過度的保護,是害不是愛
美國醫學博士魯道夫.德雷克斯《父母挑戰》一書中如是說:「毫無疑問,你愛自己的孩子,他是你的一部分,也是這個地球上與你最親密的人。」
這或許是全天下的父母的心聲,然而很多事情都是講求適度,如果用力過猛,不僅沒有達到它的效果,反而帶來的是危害
這不禁讓我想起,英國的一部科幻劇《黑鏡》第四季裡的一個故事:
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劇中,主人公瑪麗是一位單親媽媽,由於女兒在3歲的時候,曾差點走丟,所以瑪麗就對女兒在外特別緊張。
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瑪麗就去了一家科技公司,在薩拉的腦裡植入了晶片,讓其隨時可以監控到女兒的行蹤,還有身體各方面的情況。
這樣女兒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瑪麗都能第一時間知道,並保護女兒。
時間久了,女兒開始對瑪麗這種監控產生反感,叛逆心導致她不斷的發起反抗。
至此,無論做什麼事情,女兒都和瑪麗對著幹,母女也因此感情破裂,因愛成恨。
最終,女兒為了擺脫瑪麗的監控,而將其母親瘋狂地砸死。
父母對於子女的保護太過度,就會讓孩子產生反作用,也就是逆反心。
父母本以為,監控孩子,是想保護孩子,讓孩子免受到傷害,殊不知,這種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效果是背道而馳的,反而成了傷害。
最後,成為了毀掉孩子的罪魁禍首。
這種過分的保護,終將是害不是愛。
2、如何引導父母正確對待孩子的保護問題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要想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全、美好的人生,父母就要學會正確對待孩子的保護。
首先,要正確樹立教育孩子的原則
中國傳媒大學,曾製作過一部短片《巨嬰》。
影片中的男主,是個典型的「巨嬰」,他沒有一點生活的自理能力,爸爸負責賺錢,媽媽就負責服侍兒子,作為兒子的他,每天只會玩遊戲。
終於有一天,父親因車禍死了,家裡的唯一經濟支柱沒了,致使整個家庭深深陷入困境。
兒子要買新款的VR,家裡拿不出錢,就大發脾氣。
在兒子看來,從小隻要自己想要的,父母從來都不會拒絕。
即使長大了,內心卻還是那個向父母索取無度的孩子。
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山伯教育
大多數家長,就像影片中的這對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盡力去滿足孩子的要求,認為這是愛,是保護孩子。
其實,這才是一種錯誤表達愛的方式。
所以,家長應該要樹立正確教育、愛護孩子的原則。
反之,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那麼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次,父母要調整對孩子保護的心態
網上看到一對德國夫婦,他們的家住在法蘭克福的「富人區」,環境特別好,夫婦兩還有一雙可愛的兒女:11歲的約翰和7歲的艾麗。
然而,一向對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的夫婦,對於家裡兩個小孩,卻很「小氣」。
兩個孩子,每月零用錢30歐左右,要想得到,孩子們必須要做家務活,到了暑假,孩子還要頂著炎炎的夏日,騎車去送報,賺取自己開學書本費。
很多人對於這對夫婦的做法表示不解,他們卻說:「作為父母,不能總是想著孩子還小,需要保護,要為他們遮風擋雨,其實,只有讓他們不斷去體驗生活,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闖出一片天,這才是最好的保護。」
大多家長認為,如果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就會不需要家長,會覺得失落和不安。
殊不知,每個孩子,最終都會走向獨立,父母們應該要培養孩子自我獨立的能力,換一種心態,換一個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第三,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在玩泥巴,父母會說:這個太髒了,不要玩。
孩子在水坑裡踩水,父母會說:不要踩了,會弄髒衣服。
孩子在追逐打鬧的時候,父母會說:不要跑太快,不要摔著了。
這樣的情況,孩子就會覺得很煩,家長什麼都要管,做什麼都無法自由。
在家庭中,家長是可以給孩子創造一片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給出孩子相對的自由,在密切觀察的保護中,讓孩子也能盡情的投入去做,這樣既可以給到孩子愛的關懷,也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3、捨得放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紀伯倫在《致孩子》中寫道:「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應當學會適當放手」。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要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勇敢去做、去體驗,孩子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放手,也是父母的一種愛的表現。
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父親,就很明白這個道理:
汪曾祺的父親是個性格非常隨和的人,對待子女,從來都不過分的疾言厲色。
他對於孩子的學業雖然關心,但從來都不強求,兒子的作文寫的好,他會拿出來給人看,孩子的數學不好,也會關心兒子,讓他不要氣餒。
在兒子十七歲初戀的時候,在家裡寫情書,他的父親還在一旁瞎出主意。
由於在這樣開明的家庭長大,他才能盡情的追逐自己想要的,最後,成為一名寫作大家。
父母只有對孩子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發展,才能讓孩子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和更高的人生格局。
明智的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能夠在充滿著形形色色的社會中,學會面對各種人生的難題,學會在跌倒中認識自我。
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山伯教育
作為父母,不要去插手孩子的人生,而是站在孩子的身旁,為他加油打氣,並肩作戰,陪伴他們走過精彩的一程。
作者┃日遙沐沐
編輯┃丄學號
來源┃山伯教育-專注禮育養育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