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條熱搜牽動著家長網友的心。
上海松江,一男子因自家孩子的積木被搶,掌摑並持續推搡他人小孩,該男子因毆打他人被拘留。
原本是小孩子間互相玩耍的小爭執,沒想到一方家長竟然因自己孩子吃了虧而大打出手,結果被拘留。
這個問題持續引發熱議,網友們也是各執一詞:
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是站大人?站小孩?關注象樂成長,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哦~
生活中,孩子間起爭執和矛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眾所周知,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家長見不得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又怎麼能夠任由外人欺負呢?
那麼,孩子間的衝突家長到底該不該介入呢?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家長不恰當的處理方式。
·家長介入,鼓勵孩子&34;
孩子之間起衝突,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被欺負,如果被欺負了,就會覺得不能容忍,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用,被欺負了都不懂得還手,以後就很容易吃虧,鼓勵孩子自己「打回去」,有時甚至自己動手!
殊不知,這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受到身體上的傷害,並且還會對孩子和別人的交流往來產生不良影響。
·家長介入,讓孩子謙讓容忍
與鼓勵孩子「打回去」做法相反的是,有些家長教導孩子要謙讓容忍,認為孩子間的衝突都是小打小鬧,完全沒有必要的,教導孩子待人要有禮貌,要謙讓不爭。
雖然這種做法暫時緩解了孩子之間的矛盾,但是孩子這樣委曲求全,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敢和別人競爭。當孩子遇到自己的利益被損害時,也會選擇退讓,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家長不管不問,任由孩子自己解決
這種做法也很多,家長認為一切都要「順其自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美其名曰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的能力。
殊不知,這樣是很危險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採取的方式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沒法養成正確處理分歧的習慣,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由此可見,無論是鼓勵孩子「打回去」,還是讓孩子謙讓容易,以及不管不問,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孩子一般都比較以「自我」為中心,想要的東西就會爭取。曾有心理研究表明,孩子之間發生適當的衝突,能夠促進孩子間的交流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面對孩子間的衝突,家長正確做法的做法是應該有原則地、合理地介入衝突,引導孩子交流解決問題。
孩子間的衝突有很多種,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合理的方式介入。
·家長必須介入
當孩子間的衝突明顯地朝著惡性方向發展時,比如準備打架、用尖銳的東西砸的時候,孩子的身體會受到攻擊和傷害時,家長應該及時介入,制止孩子間打架、人身傷害的事情發生,保證孩子的安全。
同時,了解孩子間衝突的原因,緩解矛盾,引導孩子通過交流解決爭執。
·家長選擇性介入
當孩子間的衝突不涉及到人身傷害時,家長應根據發生衝突的原因選擇性介入,如上述「兒童搶夥伴玩具」的衝突。
家長選擇介入,也不能直接毆打對方孩子;可以先安撫孩子情緒,繼而引導孩子通過溝通交流達成一致意見。
家長選擇不介入,可以在遠處觀察孩子,讓孩子學會面對這種問題時自己冷靜處理,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成長機會。
面對孩子間的衝突,家長應根據情況選擇介入或者不介入;如果介入,要採取怎樣的介入方式呢?
·調節孩子情緒
當孩子間爆發比較大的衝突時,難免會產生委屈。這時,家長應該先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緒,調節孩子不安、委屈的心理,將心情平靜下來。
千萬不要不由分說的責罵孩子,這樣孩子會覺得全是自己的錯,給孩子帶來心理的傷害和影響。
·了解衝突原因
卡耐基曾說過:&34;家長也應該成為孩子的好聽眾。
有時候孩子間的衝突並沒有是非對錯,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了解衝突的原因和來龍去脈。
·引導解決衝突
在做好以上兩個步驟之後,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平等地交流,探討以後發生類似的情況要怎麼做,引導孩子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
面對孩子間的衝突,家長不該只是「救火隊員」,更不該成為矛盾的「攪局者」。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引導孩子採取正確合理的方式解決矛盾,幫助孩子理解社會規則,鍛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不管以後遇到什麼問題,孩子也能慢慢自己理解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