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社交衝突,大人該不該經常介入?

2020-08-28 大大1169

前幾天在育兒群裡看到一個好朋友的留言,4歲的女兒打電話跟她哭訴說跟好朋友鬧矛盾了,孩子哭得很傷心。這時候該怎樣安慰孩子,幫助孩子走出社交過程中的情緒問題?

通常的應對方式會有幾種:

1. 否定感受型。跟孩子說:「這點小事用得著哭鼻子麼,沒什麼大不了的哭什麼哭啊。」

2.指責型。跟孩子說:「是不是你的錯啊,老鬧脾氣來著。」

3.衝突迴避型。跟孩子說:「她怎麼這樣對你呢,以後別跟她玩了。」

4.討好型。跟孩子說:「別哭了,給你買個冰淇淋開心一下。」

5.講道理型。跟孩子說:「我們得跟好朋友相處對麼,你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就不能發脾氣,要有話好好說。」

6.安靜傾聽型。平靜地傾聽孩子哭的過程,以及詢問孩子衝突的原因。最後給予情感支持。

這幾種類型,諾媽比較偏向最後一種。在孩子遇到社交情緒困擾的時候,如果我拿不準該用某種方式才是最適合的時候,我會換個視角,把自己轉換為孩子的角色,當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希望我的媽媽跟我說什麼做什麼。

01.

情緒處理三步曲

在情緒崩潰的當下,過多地就事論事和指責埋怨,或者企圖用物質誘惑轉移孩子注意力,並不能讓孩子從這次情緒崩盤中有所成長和學習。因為人在焦慮情緒控制下,是否無法做到理性思考的。

1⃣️ 傾聽

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個安靜的傾聽者,允許孩子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失戀的人悲傷欲絕,在那個當下,她並不需要一個情感專家給她無數條理性分析的建議,讓她如何在下一段情感中重蹈覆轍,而是希望有個人願意陪著她哭,願意聽一聽她內心的想法感受。

在沒有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時,給對方任何建議和評判都有可能是錯誤的。

等孩子哭完後,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感謝:

謝謝寶貝,願意把內心的喜怒哀樂跟媽媽分享,說明你很信任媽媽。

有的朋友問,為什麼哭完不直接問原因而是要先跟孩子說謝謝?

孩子願意找父母溝通,說明了一點,我們平常跟孩子的親子關係基礎構建得不錯,孩子對父母的感覺是信任的,願意把你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孩子在社交衝突受挫的當下,內心是缺乏自我價值認同的,這時候給予孩子鼓勵,能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感。

2⃣️共情

真正能用將心比心地真誠,表達出對孩子當下感受的認同和理解。

媽媽很理解你,跟好朋友吵架了,一定會讓你感到難過。如果媽媽跟最好的朋友吵架了,也一定會感受很受傷。

3⃣️情緒復盤

比直接給「你應該怎樣做」的答案,更能讓孩子從衝突中學習的方式是,啟發孩子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

正面管教這個工具我也經常會用在跟小諾溝通上。比如前幾天她跟小閨蜜因為對規則雙方理解不一致產生了口角,兩人都情緒激動地大聲說話。

等她冷靜後,開始用啟發式提問給她做情緒復盤。

我:剛才發生了什麼?

小諾:剛才我先搭這個的,但是她過來把我這個積木拿走了。

我:然後發生了什麼?

小諾:然後我很生氣,我對她大聲說話,她也大聲說話。

我:你覺得這樣說話會讓雙方有什麼感受?

小諾:會感覺不舒服。

我:嗯嗯,那我們想想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什麼其他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呢?

小諾:可以小點聲跟她說:「這是我先搭的,請不要拿我的積木,你可以拿旁邊其他的積木。」

我:嗯嗯這真是個好方法~還有什麼其他的方式呢?

小諾:或者我可以等一等,問她願不願意跟我一起合作。

我:哇,這個方式也好棒!還學會通過合作解決問題了呢~

這個情緒復盤的工作很重要,是提升兒童情商必不可缺的一環。需要考驗兒童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事件記憶能力,以及通過頭腦風暴自我思考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案,從而達到情緒自控的目的。

這比大人一上來直接告訴孩子你必須這樣做,那樣做,對兒童成長的意義更重要。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直接告訴孩子方法,不如讓孩子學會整個情緒問題處理的機制和流程。

下次孩子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已經開始覺察自我情緒狀態,以及開始思考不同方式產生的行為後果,從而增強情緒自我管理的能力。

02.

同輩交往,很重要

同輩群體交往是真正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重要過程,它的影響力遠比我們的想像更為重要。

靈長類動物學家哈洛夫婦的恆河猴實驗對教育和兒童心理學領域影響極大,但人們最熟悉的是有關母猴和小猴的依戀關係的那部分。

在一次實驗中,哈洛夫婦把剛出生的恆河猴放在籠子裡養大,籠子裡除了絨布娃娃和配方牛奶之外什麼也沒有。這些猴子長大後,完全無法適應猴群的社會聲吼,它們要麼對同類表現得很冷漠,要麼對同伴具有攻擊性。

哈洛夫婦還養了另一批猴子,它們同樣一出生就離開母親的懷抱,但籠子中有三四個夥伴,這些猴子長到一歲時,社會行為都很正常。

孩子在家中難免會受到特殊的關注和特別地對待,而在自由的同伴交往過程中,孩子體會到的是完全平等的社會規則,撒嬌發脾氣已經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方式,於是開始學習社會化的交往規則,開始更好地構建社會同伴關係。

只要是社會交往,就一定會有矛盾和衝突,尤其是在兒童6歲前兒童的自我中心是很重要的發展特點,孩子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容易情緒化。

回想起我小時候,家裡的表哥表姐比較多,經常兄弟姐妹之間打打鬧鬧發脾氣。那會我4歲,有兩個姐姐同歲,比我們大幾歲。她們小時候當兩個領頭老大,一旦有衝突後,就開始發出劃分派別,拿好東西來誘惑比她們小的弟弟妹妹,別跟另一邊的人玩了哈哈。見到另一方的隊員,都得拿出手做一個交叉,比喻為一刀兩斷的手勢。每次回想起這一段,都讓我想起電影黑社會的分幫分派的橋段。

這個問題放在現代很多父母可能開始焦慮,或者急於開始訓斥「領頭」孩子不該不團結,應該團結友愛不能老製造衝突。

那會兒的父母沒時間管,環境更寬鬆和自由一些,反而能讓孩子在複雜的衝突環境中學會審時度勢,察顏觀色,覺察不同人的情緒變化。

這個過程,領頭的大姐姐們得要學習如何說服下面的弟弟妹妹歸於自己的「派」下,必要的時候還得置辦一些吸引人的物資讓「下屬」服從管理。小的孩子得需要評估哪方提供的物品更具有吸引力,老大更具有魅力,就選擇跟哪邊哈哈。

一旦選擇了一方後,就不能跟另一方的人有往來,哪怕說話也是不允許的。所以得控制住,即便想跟對方的弟弟妹妹說話了,也還得觀察一下,老大是不是看到,一旦被發現就會被視為「叛變」,就不能得到好的東西分享了哈哈。

小時候經常三天兩頭的玩這樣的分幫分派遊戲,現在回想起來,我對別人的情緒感受覺察能力比較強,跟成長過程這些歷練分不開。

03.

衝突時,大人是否介入?

對於兒童交往中的社交衝突是否該大人介入,不同的人有不同觀點。有的說不用管,孩子能自己處理好,過兩天就沒事了。有的說得介入,不然孩子以後受欺負了也不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諾媽認為,兒童社交衝突要視情況而定,不走兩個極端,即從來不管vs凡事都要管。

但有兩個大原則:1. 矛盾過程中是否有一方或者雙方通過肢體衝突解決問題。2.衝突雙方是否有一方感受到明顯的負面情緒無法自我調整,需要大人的情感支持以及必要時的社交策略引導。

第一種打人的情況為什麼一定要幹預?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看,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會在4-5歲後會逐漸減少,但你會發現有些7-8歲的孩子還是動不動就打人,很大程度是大人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缺乏管教的,也就是小時候覺得孩子打一下沒事,大了就好了。但大了後發現,這些孩子在情緒難以控制的時候還是會打人。

原因在於,孩子攻擊性行為發生後需要承擔的行為後果太輕了。有時候甚至是大人覺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其它事情轉移了注意力,孩子打完人之後並不需要跟被傷害者低頭致歉或者有進一步的行為限制。用李玫瑾教授的話來說,就是「犯罪的成本太低了」,所以攻擊性行為才會頻繁發生。

當然,並不是主張孩子打人後嚴厲懲戒,但必要的致歉和安撫對方的態度和行為,是有必要的。

小諾3歲多前有時候在跟小朋友發生衝突的時候,也偶爾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要打人。通過前面情緒復盤三步曲之後,依舊需要她為打人的事情負責任,跟對方小朋友道歉,並且給對方揉一揉。

第二種是,孩子無法覺察當下自我的情緒感受,需要大人情感支持的時候一定不要輕易地放過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

有的父母跟孩子親子關係構建得很好,即便到了青春期,孩子也經常能夠敞開心扉跟父母談心,這也是由於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遇到的每個情緒低谷,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即便有時候自己的孩子確實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妥,我們也能通過上述諾媽分享的方法,在不貶低孩子自尊水平的情況下,理性從容地幫助孩子構建內心的力量,提升社交衝突解決的能力。

如果不是這兩種類型的其他社交衝突情況,如果孩子沒有主動邀請大人參與幫忙,大人就可以放手,把衝突問題的解決主導權交給孩子。

最近小諾的閨蜜下午經常會來我們家玩,我就能安靜地看書學習了哈哈。她們倆有時候也會有些鬧小脾氣,一會一個說:「這樣我就不想跟你玩了。」另一個也說:「那我也不想跟你玩了。」

這時候我會靜靜地觀察,她們會如何解決衝突的。我發現小諾的小閨蜜情商超高哈哈,會在雙方冷靜後,通過找個話題,化解兩人冷場的局面。比如過了一會兒,小閨蜜拿一個玩具很好奇地問:「哇,這是什麼呀?怎麼玩的呢?」然後小諾就開始發揮姐姐的角色,開始教閨蜜小妹妹怎麼玩這個東西。兩人又開始開心地玩在了一起。

有時候倆人磕碰了,小諾又是很敏感的孩子,經常碰了就開始抱怨兩句:「你碰著我了。。我疼。。」小閨蜜就笑了幾下說:「對不起,我給你揉揉沒事了吧~」其實估計也沒那麼疼,那個當下她需要對方回應她的感受。兩人一下又扭打成一片,繼續開始玩遊戲。

年初疫情剛開始的那會,我還經常學習很多親子遊戲陪伴小諾一起玩,最近自我學習的時間多了,加上小諾有了很多小朋友每天一起玩,我覺得跟小朋友在一起遊戲更能發自內心地快樂,就慢慢少了我主導的親子遊戲時間。

跟小閨蜜玩,即便有時候什麼都不說,看著對方的眼神傻笑,或者突然蹦出幾個詞能樂呵半天,又或者幾個人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商量玩起角色遊戲和合作遊戲,就能玩很久。

無論我再怎麼努力,我都無法真正成為一個孩子陪伴小諾成長。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她還不能自主選擇社交環境時,給小諾構建一個溫暖有愛的社交環境,在她需要我的時候支持。

比如給她和小閨蜜們做好吃的蛋糕麵包或者可口的飯菜哈哈,在衝突解決不了的時候搭把手。在不需要我的時候,我能安靜地做個旁觀者,閱讀思考和學習,感受孩子們此時此刻當下的快樂,繼續淡定從容地做我自己。

相關焦點

  • 兒童搶夥伴玩具遭對方父親毆打,孩子間起衝突家長該不該介入?
    是站大人?站小孩?關注象樂成長,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哦~孩子間起衝突家長該不該介入?生活中,孩子間起爭執和矛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眾所周知,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家長見不得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又怎麼能夠任由外人欺負呢?那麼,孩子間的衝突家長到底該不該介入呢?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家長不恰當的處理方式。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該不該插手?
    「平時儘量不跟那些熊孩子一起玩兒」……1大人該插手嗎?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幫助孩子避開那些艱難的人生坎坷,但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正常的社交傷痛,這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這個階段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勵他們自己解決衝突(當然,要提倡使用語言,而非拳頭),然後在一旁觀察。一旦衝突升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我們大人要及時提供幫助。2大人介入的原則大人如果選擇介入孩子們的衝突,也要有一定的技巧。
  • 女兒的玩具被男孩搶走,爸爸掌摑男孩:大人該不該幹預孩子的衝突
    當孩子被欺負時,爸爸總是最不能忍的那一個,因此他們常常會為孩子撐腰,但家長該不該幹涉孩子的衝突,這是個問題。一位爸爸為被欺負的女兒「出氣」,動手打了欺負女兒的孩子,不少人直言爸爸的做法太過粗魯了!雖然小男孩受傷不嚴重,但曉曉爸因為毆打兒童被拘留了,事後他在警察面前表示自己也很後悔:因為太愛孩子了,見不得孩子被欺負,所以就忍不住替孩子出手了!很多網友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對,家長介入孩子的衝突不等於直接出手打人,這樣的做法太極端了,不支持。
  • 女兒的玩具被男孩搶走,爸爸掌摑男孩:大人該不該幹預孩子的衝突
    當孩子被欺負時,爸爸總是最不能忍的那一個,因此他們常常會為孩子撐腰,但家長該不該幹涉孩子的衝突,這是個問題。一位爸爸為被欺負的女兒「出氣」,動手打了欺負女兒的孩子,不少人直言爸爸的做法太過粗魯了!,家長介入孩子的衝突不等於直接出手打人,這樣的做法太極端了,不支持。
  • 孩子的社交你到底該不該介入?
    可是把孩子間的小糾紛上綱上線,隻身介入孩子之間的爭端,這樣的解決方式實在是下下策。是什麼讓這些父母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行為呢?其實,孩子的社交能力並非與生俱來,甚至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完善。對於孩子而言,每一次衝突,都是學習社交能力的好機會。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插手孩子之間的小摩擦時,其實是越俎代庖。如果我們只想著幫孩子搞定問題,就剝奪了孩子自己去學習應對的機會。
  • 一男子「暴力護犢」被拘留,孩子之間鬧矛盾,家長該不該介入?
    只因為孩子之間搶玩具,大人就掌摑和推搡孩子,這不是最錯誤的社交示範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嗎?父母不該只是「救火隊員」,更加不該成為孩子問題的「攪局者試想:一個90歲的老父親,該不該直接介入自己70歲兒子和別人的衝突呢?
  •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衝突,家長該不該介入?你如何站隊
    別人打你,你不知道打回去嗎?小辰想說,雖然父母用心良苦,但孩子間的矛盾,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真正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那麼家長們該怎麼做呢?2.儘量不幹涉孩子們的衝突世界孩子們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孩子們的遊戲有著屬於孩子的規律。讓他們在衝突處理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問題解決中不斷成長。
  • 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大人到底該不該介入?
    孩子爭吵,爭搶的原因:一般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是雙方各執一詞,認為自己有道理。因為大家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事情,當然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偏差。爭執不下的時候,往往就會去求助大人,或者爭吵開來,說一些傷人的話,「我不要給你玩我的玩具」,「我再也不想和你玩了」等等。
  • 孩子和同學起衝突,父母該出面解決嗎?
    原來事情的起因僅僅是這名男子的孩子與被甩孩子之間由於爭奪玩具起了衝突,父親護子心切,直接替孩子出手解決了對方。這麼做,顯然不對。這次衝突全程沒有大人參與介入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曾說:同伴交往和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 孩子發生衝突,大人該不該管?看後長知識了
    小孩子發生衝突是經常遇見的事情,幾乎沒有小孩子是可以與別的小朋友和睦相處很久的。他們可能會因為一張紙或者一個筆就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發生衝突。另外一個力氣比較小的孩子由於沒有爭奪過小寶,直接坐在地上不起來以前,看見這幅場景,我並不覺得有些反感。這種情況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孩子是不會記仇的,只要用合適的方法去面對,他們兩個很快就會和好如初的。 果然,在我們兩個家長的協調下,孩子又開心的玩了起來,怎麼看也不像剛剛吵鬧過的兩個孩子。
  • 孩子不知道如何交朋友該怎麼辦?
    沒想到月月因為大人的建議還大發雷霆,直接抗議到「女孩兒就要當娜娜嗎?不公平」。大人發現自己的建議沒有幫助到兩個孩子索性就不在管他們了。幾天之後兩個孩子又玩兒到了一起,而且很和諧,兩家的父母就很好奇問到:「那天你們兩個到底誰當了「獅子王」呢」?月月搶著說如果我到卡卡家,他就是獅子王,如果他到我家,我就是獅子王」。
  • 伊能靜和婆婆起爭執:女兒在幼兒園受欺凌,父母該不該介入
    最近一檔《婆婆和媽媽》節目中,伊能靜和秦昊坐在婆婆對面,向她描述小米粒在幼兒園遇到的欺凌事件,秦昊掩面而泣,而伊能靜則與婆婆就如何對待幼兒園欺凌,以及父母該不該介入發生了爭執。幼兒園裡有男孩總是欺負小米粒。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要不要插手?
    「『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大人就需要視孩子的表達能力來引導和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勵他們自己解決衝突(當然,要提倡使用語言,而非拳頭),然後在一旁觀察。一旦衝突升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我們大人要及時提供幫助。
  • 兒童公益丨社工該如何介入家暴個案?
    (本文來自網絡來源:社工客)兒童受到家庭暴力的報導已是屢見不鮮,雖說虎毒不食子,但生活中仍然有許多不負責任的父母會虐待兒童,將自己的負面情緒通過暴力的方式發洩在孩子身上。近日在朋友圈瘋傳的一個父母虐待女孩的視頻,刺痛了無數人的心!
  • 孩子打架,大人該怎麼介入才合適
    ——卡爾·羅傑斯孩子之間打鬧、打架,這事常有發生,家長要怎麼介入才合適?若孩子真的出手打人,家長卻不理會、不處理,這樣做很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0112月18號,浙江金華一男孩在蹦床公園對四個女孩大打出手。
  • 那些年在幼兒園挨過打的小孩:家長該不該讓孩子打回去?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家長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會不會社交能力退化?萬一被欺負被打了,該怎麼辦?所以家長不必憂慮過度,覺得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了,就一定是太軟弱,會經常被欺負,要替孩子出頭或是要求孩子必須打回來。在幼兒社交衝突中發生的「打」「推」「抓」,多數是因為缺乏正確的衝突處理方式的引導,如果我們教孩子打回去,只會更加混亂他的認知。
  • 孩子不合群該不該幹涉?搞懂認知風格,輕鬆應對孩子社交困惑
    小優的媽媽開始覺得這個孩子很好帶,也不調皮,後來覺得孩子會不會太內向,不過這時候孩子也開始上幼兒園了,小優媽媽想著幼兒園孩子多,孩子說不定就開朗了。過了一個星期,小優的幼兒園老師給小優媽媽發微信,說孩子不太合群,不跟其他孩子玩,經常一個人呆在角落裡,還建議小優媽媽帶小優去檢查一下,怕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比如自閉症之類的。小優媽媽非常擔心,準備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 孩子玩具被搶家長該不該介入?家長不同的做法會影響孩子未來
    很多網友在看到這個視頻以後,也都表示不贊同男子的做法,即使是孩子存在錯誤,但是身為一個大人,在生氣的時候用野蠻的行為,對付一個不懂事孩子就是不對的。那麼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應不應該介入?其實,孩子之間有自己的相處方式,當他們發生衝突的時候,大人及時引導好就可以了,動手打孩子是最低級的行為。
  • 孩子想要朋友,卻不敢主動交朋友,父母該如何培養兒童社交能力?
    最近,看著動畫片裡小豬佩奇和小羊蘇西兩個好朋友總是在一起玩,糯寶總會不自覺地投去羨慕的目光,她還經常會說,「媽媽,我想要朋友」。因為,生日晚,糯寶明年才能上幼兒園,所以,她媽媽總會告訴她:「明年等你上幼兒園了,就能交到朋友了,如果等不及,你可以下樓去玩的時候先認識一些小區裡的好朋友。」
  • 為什麼不該讓兒童用社交媒體,一張照片就可能害他們被抓走
    讓孩子太早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發展,甚至影響到青少年的青春期。也許孩子可以在監督下使用社交媒體,但是缺點似乎還是比優點多很多。你無法監控他們的每一個步驟,因為潛.在的危險可能只有一鍵之遙,他們甚至可能不會意識到。到底為什麼最好不要讓13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呢?以下就幫你整理一些最重要的原因:孩子在社交媒體網站上絕對跟你看到的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