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要不要插手?

2020-09-17 贏在起點能力早教中心


「孩子又被欺負了,一邊心疼,一邊又很生氣!」這大概是很多大人的心態。前不久,演員秦昊因為女兒被欺負而傷心落淚,還上了熱搜。



在媽媽群,也一直有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爭執,總是表現得比較弱勢,不會拒絕不敢反擊,該怎麼辦?每次討論,家長們也是各執一詞。


「一定要教孩子打回去,不然下次還受欺負。」「『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平時還是儘量不跟那些熊孩子一起玩兒」……

1
大人該插手嗎?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幫助孩子避開那些艱難的人生坎坷,但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正常的社交傷痛,這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孩子3歲前語言表達能力受限,大多也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對規則的遵守還不能做到自覺。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大人就需要視孩子的表達能力來引導和幫助。


到了4歲+,孩子已經懂得了不少規則,自覺遵守規則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更懂得跟別人合作,也慢慢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個階段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勵他們自己解決衝突(當然,要提倡使用語言,而非拳頭),然後在一旁觀察。一旦衝突升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我們大人要及時提供幫助。


2
大人介入的原則

如果我們需要介入孩子間的衝突,先不要急著當裁判,而是要有一定技巧。我們先來聽一個《吵架女巫》的故事:


天天請好朋友豆豆來家裡玩。一進屋,豆豆就看見了天天最喜歡的玩具—蜘蛛俠。「這是我的玩具」,「我是客人」……爭吵中,突然「飛進來」一個女巫(天天的媽媽飾演):「我是大名鼎鼎的吵架女巫最喜歡小朋友吵架,因為小朋友吵架的時候我就可以霸佔他們的玩具啦!」女巫先在豆豆的耳邊說:「小朋友,快把蜘蛛俠搶過來自己玩吧!」又來到天天的耳邊說:「小朋友,這可是你最喜歡的玩具呀,千萬不要把它分享給別人玩兒!」沒想到,天天沒有上當,他對豆豆說:「我們是好朋友,對吧?」豆豆緊接著回答:「對!我才不搶呢,我們是好朋友!」聽到「好朋友」三個字,吵架女巫大驚失色,原來吵架女巫最怕聽「好朋友」三個字。於是,天天和豆豆一起大聲喊「好朋友!好朋友!」最後,倒黴的吵架女巫「倉皇而逃」,孩子們也決定好了「誰先玩蜘蛛俠」。

故事裡的媽媽雖然是個「攪局者」,實際是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充當「裁判」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判斷是非。
這樣推了一把之後,孩子們自己倒把矛盾解決了

所以說,我們的介入,目的不應該是判斷是非對錯當裁判,而是充當「潤滑劑」來緩解僵局,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至於具體的方法,也絕不是講道理,而是提供更實際的幫助,修復孩子們之間的關係。


3
怎樣幫助「社交弱勢」的孩子?永遠敞開的「樹洞」

暢通的親子溝通渠道,是孩子向我們及時求助的前提。這個「樹洞」,我們需要無條件地向孩子永遠敞開。


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表現出委屈、難過、憤怒、甚至大哭等強烈的負面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緒,幫他調整舒緩,而不是急著說:「你現在哭有什麼用,當時怎麼不告訴老師呢?」「他打你,你不會打回去嗎?」「沒關係,我們是好孩子,不跟他計較。」「你怎麼……」、「你為什麼不……」這樣的反問,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無能懦弱,同樣也否定了他來找我們求助的勇氣;倘若放任不管一味教他忍讓,孩子也就更加學不會反抗,容易形成膽小懦弱,甚至不敢維護自己利益的討好性人格。如此一來,孩子下次受了委屈,不向大人求助豈不是更危險?


權力的界限

上個世紀90年代,家庭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在幼兒園記錄了2583次幼兒之間的攻擊事件(打人搶玩具等)。實驗過程中,約80%的孩子,在面對攻擊行為時選擇了不反擊

孩子是懦弱、膽怯嗎?不,因為他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很多時候,在我們教導孩子友善禮貌時,卻弱化了對他進行權利意識、反抗意識的引導。孩子被攻擊時的下意識退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權利的界限在哪裡:我能打他嗎?我可以把玩具搶回來嗎……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告訴他:「這是你的小汽車,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給別人玩。」讓孩子先懂得認知權利的界限在哪裡,他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另外,教會孩子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特別是四五歲的孩子。當別人做了你不喜歡的事時,要明確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不能這樣搶玩具!這是我的玩具!」「你走開!再推我我就生氣了!」這是孩子提出抗議、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人際關係模型

總怕孩子受欺負怎麼辦?尤其是天性溫和的孩子,逼他反擊,難度實在太大。既然我們不能提供貼身24小時保護,那麼就讓孩子成為不容易被欺負的對象。像讓孩子不受欺負,重點是事先的預防,而不是事後的反擊。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麥可·湯普森,在《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中指出:母親是嬰兒的第一個朋友。研究表明,嬰兒生命中的第一份依附關係的好壞將深深影響他們如何與朋友相處、在學校作何表現,以及如何應對陌生環境。這第一份友誼,成為了未來人際關係的模版。兒童與他最重要的養育者之間關係的質量,不僅在兒童心中樹立了人際關係的運作模型,也有助於他今後同齡社交關係的構建。

在怎麼對待衝突上,父母是孩子的參照。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喬爾哈勃博士指出,8歲以前的孩子,對於社交衝突的感受,很多時候是不確定的,他需要通過父母的感受來學習「如何感受衝突」。

也就是說,在遇到衝突時,如果父母的反應是憤怒暴躁,那麼孩子可能就會從中學習到:遇到這種事就應該感到憤怒。如此一來,他在今後遇到類似問題時也會非常緊張。反之,如果孩子看到大人鎮定的態度、有效的解決方案,那麼他也會從中受益,建立良性的人際關係模板。


家庭情境遊戲

「情境遊戲」可以模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場景,幫助孩子提前演練。比如在平時的親子共讀中,如果遇到類似題材的繪本書籍,可以拿來作為孩子模仿學習的素材,爸爸媽媽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遊戲開始前,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一些應對策略,被欺負時可以這樣做:1)表情嚴肅,大聲說出對方的錯誤舉動,並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你打人是不對的,我的手現在很痛。」2)如果打人者有連續性的舉動,要及時躲開他,不要留在原地遭受二次傷害;3)尋求家長或老師的幫助。

在遊戲當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具體的情節,比如:有小夥伴推他、搶他的玩具等等,以此來跟孩子「切磋」應對的措施、話術,幫助他做好心理建設。如果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事,孩子處理起來也更加遊刃有餘。

來源:贏在起點早教學園(ID:ElitebabyLand)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該不該插手?
    在媽媽群,一直有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爭執,總是表現得比較弱勢,不會拒絕更不敢反擊,該怎麼辦?每次討論,也是各執一詞。「教孩子打回去,不然下次還受欺負。」「『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
  • 孩子積木被搶,父親「報仇」被刑拘,如何「插手」孩子的事有學問
    文|福林媽咪孩子的事情,大人要不要插手?我想道理大家都懂,當然是不應該插手,讓孩子自己儘量去解決。但是福林媽想說,那些說「不應該」的,大部分是事情沒擱自己孩子身上。只是插手要如何插手,是個學問。最近就有一名家長的「插手」方式被列入了反面教材。
  • 孩子的社交,不要輕易插手
    「今天要去舞蹈班,明天有節英語課,要不再給你報個繪畫課吧?」 不少孩子小小年紀承擔了大大的夢想,才3、4歲,生活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畢竟當爸媽的,誰不想讓孩子從小性格好又聰明?孩子的社交,不要輕易插手 前陣子的長假,到朋友家久違地來了場聚餐。大概是見我們大人一堆聊得熱鬧,她孩子覺得無聊,於是就說要到隔壁家找他的朋友來玩。 突然間,大概是玩遊戲輸了,他又不服,鼓著腮幫子說這回不算。
  •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打是為了孩子,還是大人憤怒情緒的宣洩?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上周在寶媽群裡,看到大家在熱烈的討論「孩子要不要打」的問題,不過也是眾說紛紜,看起來各有各的道理。打孩子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打孩子會給孩子心靈留下創傷,缺失安全感。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同事家的孩子特別淘氣,全家人不論是哄著來還是兇著來,一律不聽,照樣調皮搗蛋。每每爺爺看不過去,把孩子抓過來一頓打,孩子哭的悽慘,當下會老實一些。
  • 女兒被搶積木,父親扇男孩耳光:家長該不該插手孩子之間的矛盾?
    之前,長春市某小區內,一大人帶著自家孩子玩,後因自己孩子在玩耍過程中,與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小矛盾拌了幾句嘴,大人就讓那個孩子跪在地上。,家長到底該不該插手呢?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小打小鬧是常有的事,但這些都是在小孩子可以自己消化的範圍內,家長可以讓小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實在不放心,也可以進行引導,引導不等於插手。只因孩子之間搶玩具,大人就掌摑孩子,罰跪孩子,這難道不是錯誤的社交示範和解決方式嗎?
  • 若孩子被打了,教他「打回去」後果更嚴重,智慧父母這樣處理
    最近,一條關於孩子被欺負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微博原文大致如下:3歲兒子因為「活潑好動」,常常喜歡用「踢頭」的方式來欺負小朋友。對方媽媽看見後,就抓著孩子的手打回去,並當眾教育孩子「誰敢欺負你,你就狠狠的打回去」。而發微博的男孩爸爸,大概想表達的意思是:小孩子間的「打鬧」很正常,大人不應該插手。
  • 我的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叫他打回去?
    最近教育專家李玫瑾老師,受到了不少心理學家的攻擊,說她的育兒方式是有問題的,其中一個觀點被攻擊的最多,就是:孩子挨打了一定要打回去。這個問題也是家長們問的最多的育兒問題之一了,李玫瑾老師的觀點是,孩子如果被欺負了一定要打回去。她還舉了一個自己家小孫女的例子,最後還告訴了小孫女下次遇到了這種事請,用什麼方法打回去。
  • 教育孩子到底要不要打?該怎樣培養孩子呢?
    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教育孩子到底要不要打,要是打的話把孩子打皮了該怎麼辦?或許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新手爸爸媽媽們。每天都要老師在群裡艾特好多遍,我朋友在給老師溝通說明原因,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孩子還是不見積極,有次朋友氣急了,開始打了孩子一頓。然而過後孩子好了一段時間,自己可以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可好景不長,沒多久就又開始了我朋友下班回家督促孩子寫作業了。她就問我是不是應該打孩子呢?打了孩子自己也心疼,不打吧,真真的讓你生氣,每天讓老師群裡艾特你,也是頭疼,打孩子吧,疼在孩子身上,痛在自己心裡。
  • 手足口疫苗來了 孩子到底要不要打
    手足口疫苗孩子到底要不要打  目前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種對象是6個月-3歲的孩子。  原因是:其一,年齡越小感染腸道病毒71型後的症狀越重,91%的重症手足口病為3歲以下的兒童,較大兒童和成人感染後症狀較輕或為無症狀;其二,6個月-3歲的孩子在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已經獲得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  接種手足口病疫苗應與其他疫苗接種的時間至少間隔兩周,與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時間應至少間隔1個月。
  • 孩子故意使壞惹怒大人,大人不要打罵,要了解暗藏的警訊
    一位媽媽一來就開始懺悔,我知道不可以罵小孩,但我看到孩子又在那邊哭鬧、講不聽,我實在就受不了,我也曾跟他好好的講道理,但沒有用,每次都要出動家法,孩子好像才會收斂,這樣的孩子到底要怎麼教?你也有過這樣的心情嗎?爸媽常為孩子的情緒行為所苦,總是在想該怎麼教、怎麼糾正,但你知道孩子其實也在為情所困嗎?
  • 三個大人圍著罵一個5歲的孩子,是為什麼?
    我們經常說孩子之間的小口角自會有孩子自己的解決辦法,大人插手了,事情就變的不一樣了。​前幾天,我和妹妹帶孩子們出去玩,妹妹一個兒子,我家兩個,年齡都一般大。我和我妹連忙跑了過去,果然看見三個大人在圍著兩個小男孩,兩個孩子被那三個大人罵的垂頭喪氣的。我妹脾氣比較火爆,當下就問:「你們罵我家孩子幹嘛?」其中一個女人挺兇:「我不旦罵他,我還要打他,小小年紀,心腸這麼壞!」「他小小年紀,心腸在哪壞了?殺你家人了?」我問。「他推我們家孩子!」另外一個女人振振有詞。
  • 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全家人嫌我太淡定,到底要不要打回去?
    01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孩子打了,怎麼辦?為這個事,全家人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事情的起源是因為彤寶說她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一下。大概經過是這樣的:小朋友打了她肩膀一下,她哭了,然後去告訴了老師。到底如何教育彤寶應付幼兒園裡這樣的事情呢?這是我一直都在想,卻始終沒有答案的問題。從個體來看,按彤寶個性打回去的時候比較少。從整體環境來看,他們班的老師對小朋友之間的打打鬧鬧處理得比較好。從我個人的看法來說,孩子之間推搡、打鬧是避免不了的,而且他們打得歡,和好的也快,一般情況沒必要大動幹戈。
  • 忍住,別插手!正確引導孩子的時間管理
    這截然相反的狀態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並不是孩子不能專注學習,是孩子沒有掌握合理利用時間的方法。《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從培養孩子養成時間觀念開始,幫助我們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如何制定計劃。書中告訴我們管理好時間,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需要做的是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
  • 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時間管理技能要從娃娃抓起
    孩子那麼小,講道理也講不通,說什麼都是懵懵懂懂,更是打不得罵不得,那麼該怎麼辦呢?其實小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歸根究底無非就是沒有時間觀念。想要改變現狀,大吼大叫沒有半點作用,想要徹底扭轉局面,就必須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的能力。這裡我推薦一本專門針對兒童時間管理的書,《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
  • 孩子被打了究竟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孩子被打了該怎麼辦,這是每一位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萌萌立馬告訴我,是小弟弟先打了她的,然後立馬大哭起來,小弟弟來踩我的鴨子,我不讓他踩,他就打我了,哭得非常傷心,我過去抱起來:「小弟弟來踩鴨子,踩傷了鴨子怎麼辦呀,寶寶是要保護鴨子對不對。」
  • 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少插手,才是最好的方式
    孩子吃飯問題是很多家裡的頭疼事。不好好吃,挑食,追著吃,甚至有些要打才吃......可,為了吃飯大動幹戈後,孩子吃飯變好了嗎?通常並不會。少插手,孩子的問題很多就能解決。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要追著吃、打著吃,除了孩子生病這個原因外,通常是父母對孩子吃飯問題插手太多。
  • 「男子暴打3女童」引熱議:孩子犯錯到底要不要打?
    ,還有人表示「挨一頓打可比下水丟了命好。」。那孩子到底該不該打呢?專家建議,孩子有這四種表現,該打就打。一、孩子去危險的地方像爆料視頻中,孩子下河玩耍,家長肯定是要教育的。如果家長沒有教育孩子,孩子依舊會不以為意,下次繼續去危險的地方。
  • 父母管孩子時,老人不該插手|殊不知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前言:父母管孩子時,老人真不該插手!最近幾天家裡總是雞飛狗跳,小孩兒哭,大人叫,我的頭都快爆炸了。我管教女兒時,母親總要跟後音,她跟著嘮叨指責時,女兒頂嘴更厲害,家裡氣氛就越來越不好!如果在我和孩子發生矛盾時,母親去她的臥室關上門,不要插手,那問題很快就解決了,根本沒有這麼複雜和生氣。其實母親也是很愛我女兒的,帶出去玩兒想買啥就買啥,女兒也很黏她。不知為啥,我指責女兒時,媽媽一插嘴,我的火氣就更大。她是老人我又不能對她發火,只能像機關槍一樣把炸藥都打在了女兒身上,這是一種什麼心理?是什麼在作怪呢?
  • 孩子的自費疫苗到底要不要打?
    我家孩子三歲半了,除了接種免費疫苗,自費疫苗也是一針都沒落下。我給他打了五聯疫苗、輪狀病毒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手足口疫苗以及每年的流感疫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得了兩次手足口,但幸虧打了疫苗,沒有發展成重症,所以我特別鼓勵人家打自費疫苗,分享下我的觀點:自費疫苗並不是說不要打我們國家的疫苗主要分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
  •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不少網友心疼秦昊,紛紛留言說:站起來,打回去,跟他拼了。確實要打回去,被人欺負了,長大會他會有陰影的。直到我們問她:「你一個懂道理的大人去打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合適嗎?」她才啞口無言。就像金星在節目中提到,自己兒子有一次被打,金星問孩子為什麼不打回去?孩子說:「我打他就和他一樣了,他打我,是他父母沒教育好,如果我打他,警察叔叔會把兩個都帶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