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打是為了孩子,還是大人憤怒情緒的宣洩?

2020-08-28 哪吒麻麻竹子

1.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


上周在寶媽群裡,看到大家在熱烈的討論「孩子要不要打」的問題,不過也是眾說紛紜,看起來各有各的道理。


有人說,孩子不能慣,該打還得打。

有人說,我家是個女兒,捨不得打。

有人說,棍棒教育不是上個世紀的教育理念嗎?還有人在用嗎?

還有人說,對於打不打孩子這事,我持中立態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這一直是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我思考了一下,發出了這樣一句話:「除非孩子的行為危及到了自身或者其他人的人身安全,否則不建議用打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


2. 打孩子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


  1. 打孩子會給孩子心靈留下創傷,缺失安全感。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同事家的孩子特別淘氣,全家人不論是哄著來還是兇著來,一律不聽,照樣調皮搗蛋。每每爺爺看不過去,把孩子抓過來一頓打,孩子哭的悽慘,當下會老實一些。


自從孩子一歲多,爺爺開打以後,奶奶都跟著一起打,後來同事偶爾也會打。只要孩子淘氣或犯錯,就經常用武力解決了。因為他們發現,只有這個方法,能制止孩子的諸多行為。


然而,暴力手段真的能讓一個孩子乖乖聽話,從此不再犯錯嗎?


我問同事,孩子有沒有從此不再調皮搗蛋?

同事說:「只有打的那半天比較乖,過一會又變回老樣子,而且有時候還更犯渾,一不如意就向奶奶扔東西,真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了。」


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真正改正了嗎?其實並沒有。


事實證明,打孩子這個方法根本行不通,孩子當下看著老實了,實際上只是出於恐懼心理,害怕了不敢淘氣而已。


打得多了,就會給孩子的幼小心靈留下創傷,孩子也會懷疑父母不愛自己,這種從小就安全感的代價是巨大的。



  1. 以暴制暴,可能給孩子帶來暴力傾向。


曾經在塞爾瑪弗雷伯格的《魔法歲月》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我問孩子:「爸媽打你,你不難受嗎?下次能記住不再犯錯嗎?」

孩子回答說:「不難受。我幹了壞事,爸媽打了我,我們就扯平了,下次我想怎麼做還是怎麼做。大不了再打一頓。」


不少研究已經證明,那些有暴力現象的成人或者犯罪人員,剖析他們的原生家庭,幾乎都是在爭吵的家庭環境甚至在棍棒教育中長大的。


從小看著吵來吵去,打來打去的父母,孩子難免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也變成這樣一個人。以暴制暴,永遠是惡性循環。



3. 打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大人控制不住憤怒的發洩手段?


其實我們可以冷靜的思考一下,大人在打孩子的情境中,是否有人是以冷靜的情緒打的?


大部分打孩子的人,還是在極其生氣和憤怒的情況下動手的吧? 如果只是為了警戒孩子,完全可以打一個手掌就達到了目的,何必打到手掌出血甚至全家跟著用打來解決問題呢?


在想動手的時候,需要先想一下,這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發洩自己憤怒?

這樣也許你的心中就有了答案。


4. 不打孩子,依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引導


在孩子調皮或犯錯的時候,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嚴肅的制止,在溫和的引導,給出正確示範。如果這樣的引導方式不奏效,可以參考我的一個生活中的案例,看看是否適用於自己的家庭。


  1. 罰站一分鐘的方法,讓孩子認識到規則。

前幾天孩子看電視,我感覺看了一個小時也差不多了,建議孩子關掉我們一起去玩別的。說了幾次之後,孩子也知道也是時候必須要關了。於是兒子很不情願的關掉了電視之後,突然把遙控器一把扔出了兩米之外。遙控器當場摔散架,外殼電池彈簧什麼的都飛出來。


瞬間我非常生氣,不過還是忍住了。我慢慢地走過去撿起遙控器,腦子裡想的不是怎麼組裝而是在想,這該怎麼教育才好。


我默默地組裝著遙控器,孩子湊過來一看,知道自己犯錯了,氣氛不對。安安靜靜的坐到我旁邊想幫忙,自己拿了矽膠面板和外殼拼拼湊湊的,想要彌補自己的過錯。


我說:「這樣扔東西對嗎?遙控器不能扔,知道嗎?」

兒子居然很配合的說:「知道」

我說:「站在這邊不要動,以後再也不能扔遙控器,不能扔東西了。」

然後他就在我的嚴格注視下,罰站了一分鐘。

這是我第一次體罰孩子,心裡也挺不好受的。

  1. 體罰孩子的時機要掌握好。


在這以前,孩子如果扔東西或者犯了別的錯誤,即使是我生氣,孩子也只是「哎呀~」一句就跑掉了。沒看出來他認識到自己做錯,更別說什麼自責或想要補救的行為。


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判斷孩子不論是罵還是打,基本上也起不到什麼效果。最多能讓孩子那一瞬間害怕一下,哭一下,下一次可能還會再犯錯。


這次就不同了,我說:「遙控器壞了,以後也看不了電視了。」我明顯感覺到他有些自責和後悔,說明是時候用一些道理和懲罰,讓孩子知道規則了。


體罰是在溫和教育無果之後,選擇的方法,而且要在孩子有了羞愧心之後,才可以嘗試。而在那以前,對幼兒來講,任何體罰或暴力都是一種傷害,真的不建議家長們武力解決了。



3.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陪伴太少。


孩子的很多行為或心理問題,大部分根源在親子關係發生了問題。有句話對育兒中的所有問題都適用:「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父母陪伴少的家庭,親子關係建立的不夠親密,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不安全感。隨之而來的諸多行為,可以看作是孩子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而做的行為。


對於犯渾的熊孩子,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多多的陪伴,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從內心建立起安全感。這樣才能減少幼兒時期的逆反心理,讓孩子樂觀陽光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發脾氣打媽媽十幾拳?該怎麼教孩子處理憤怒情緒?
    孩子發洩了很久的脾氣,之後一個人衝到房子裡頭,亂踢亂罵了好一陣。而閨蜜卻笑嘻嘻地對我說,幸虧孩子還是可以打我的。她心平氣和地說:我決定把看電視這個事給他停了。但我不準他做自己最愛的事了,他肯定有很多情緒,需要發洩一下。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該不該插手?
    在媽媽群,一直有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爭執,總是表現得比較弱勢,不會拒絕更不敢反擊,該怎麼辦?每次討論,也是各執一詞。「教孩子打回去,不然下次還受欺負。」「『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
  • 孩子做錯事,到底該不該打?
    經常有家長問該不該打孩子,如果孩子做錯事不打,還怎麼教育孩子?那麼,孩子做錯事,到底該不該打?這個度家長怎麼把握?不打就代表不教育嗎?家長要注意,「不打小孩」是父母不該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情緒,單純的用武力去暴打孩子以解決問題。
  •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我反正是沒有打過然寶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這是很多父母遇到的問題。其實呢,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父母就已經忍不住要打孩子了。只是在對孩子不聽話,該打,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或者說找一個適當的合理的說法,用以平復自己內心的恐懼吧。
  • 聽話的孩子都是打出來的?孩子不乖,該不該打?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罵?,而是父母在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罷。教育孩子,不一定要打,一起來看!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 孩子犯錯該不該打?如果打孩子該怎麼打?
    羊羊老師原創首發,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該不該打這個問題很多人處於一邊倒的理論,覺得該打的人會認為犯了錯就該打,否則孩子記不住。覺得不該打的人認為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打反而會讓孩子認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 孩子生氣打媽媽,媽媽竟然笑著說「幸虧孩子還是可以打我的」?
    我大吼一聲,不可以打媽媽。然而,我的吼叫並沒有讓事情好轉。最讓我驚訝的是,閨蜜臉上竟沒有半點生氣的意思,反而超溫柔地在跟自己孩子說:如果你覺得很生氣,你打媽媽的背吧,順便給媽媽捶背。孩子發洩了很久的脾氣,之後一個人衝到房子裡頭,亂踢亂罵了好一陣。而閨蜜卻笑嘻嘻地對我說,幸虧孩子還是可以打我的。
  • 孩子撒謊該不該打?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當年輕一代成為爸媽後才知道,有時面對犯錯的孩子真的十分糾結,打又怕把孩子打出逆反心理,不打又怕孩子小錯不改釀成大錯。正所謂&34;,一些爸媽在孩子犯錯時一直都是我們嚴肅和嚴厲的態度去處理,也是因為怕孩子走上歧路罷了。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要不要插手?
    「『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表現出委屈、難過、憤怒、甚至大哭等強烈的負面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緒,幫他調整舒緩,而不是急著說:「你現在哭有什麼用,當時怎麼不告訴老師呢?」
  • 被自己孩子打了的父母,該不該打回去?你不教育,別人會替你教育
    不過,究竟是有心還是無心,家長心裡其實都有數,只是不知道該作何反饋。被孩子打了,自己到底該不該反手給孩子打回去?要是打了孩子,孩子會怎麼樣?不打孩子又會怎麼樣?孩子為什麼會打家長?,所以不會明白孩子打家長這件事意味著什麼,只要自己覺得不開心就打。
  • 孩子被打,父母該「以牙還牙」還是「息事寧人」?教育得失影響大
    當然這個時候那個欺負人的孩子很可能還心存怨氣,所以我的朋友就在家裡預先和孩子演練了一遍再次遇到該怎麼解決,並教了孩子幾個方法可以制住對方的手腳,又不會打到對方,最後讓孩子用自己所教的去解決問題,而自己則不斷在背後根據事態的變化出謀劃策,沒幾天那個孩子就再沒找過麻煩了。我覺得我朋友的做法是很有借鑑意義的,我們可以從她的做法中觀察到到底該如何處理孩子被欺負的事情。
  • 管教孩子該不該打?這三種情況,別猶豫必須得打
    而家長們一定要在發現孩子不說實話的時候就給予一定的重視,不能隨著他們去。應該要先引導孩子,如果不行就打,相信沒幾個小孩在嘗到了懲罰的痛之後還不肯說真話的。而在打了之後要及時地教導孩子,再以懷柔的方式讓他們更加信賴父母,下次就不會再繼續不說實話,妄圖逃避自己的錯處了。如果在發現小孩說謊的時候沒有及時地去教育他們,恐怕長久下去他們就會養成不好的劣習了。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是該「告老師」還是「打回去」?
    可是有些家長也會擔心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如果是你家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了,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是告訴孩子打回去還是告老師。認為應該告老師的家長則認為:孩子打人沒有分寸,打回去會發生意外,而且一味灌輸孩子「打回去」的思想,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讓孩子以為用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孩子的事情就應該由大人來解決。
  • 犯錯的孩子,到底該不該「打」?
    成績不好請家長、不寫作業不聽話……很多人都已記不清小時候曾經挨過多少次打罵。輕微的懲戒或許容易遺忘,但是上升到暴力的「體罰」,卻總是那麼令人刻骨銘心。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當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罰還是不罰?如果要罰,又該如何把握尺度?
  • 孩子被欺負,為了不吃虧教他打回去?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說到孩子都是每個家長的心頭肉,真的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可是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像我們家長期待的那樣完美,可能有一天你的孩子在遊樂場被其他小朋友推倒,也有可能他從幼兒園回家以後看到你就會說:「爸爸媽媽,我在幼兒園被人欺負了」。這個時候你是怎樣的心情?很多家長可能除了心疼,除了憤怒之外自己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去處理這樣的情況呢?
  • 孩子被打 該不該打回去?
    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該不該打回去?這個應該是現在媽媽們很頭疼的一個問題。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這樣的事情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鼓勵打回去吧,好像助長了孩子打人的錯誤行為;不打回去吧,又怕孩子軟弱總被別人欺負。我們家長們該怎麼做才合適?
  • 別再說不打不成器了!孩子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絕不能打?家長一定要看
    可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絕不能打嗎?中國未成年人網小未用一篇文章告訴你,一定要認真看喲!對孩子打罵的危害有哪些逆反心理重:有家長說,孩子越打越犟,說什麼都跟你對著來。其實因為這是孩子一種無聲的「反抗方式」,源頭可能就是我們平常的打和罵。親子關係差:有家長說「孩子不願意和我們親近,說幾句話都不耐煩」。
  • 任性孩子該不該打?一個兒童教育心理學專業媽媽的反思
    ,看情況要打就要打服。今天我認真地復盤了這件事,並反思我的整個教育過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女兒應該是性格敏感焦慮型的孩子,當時為了把她帶好,我學了諸如正面管教等很多育兒方法,並在中科院心理所進修兒童發展與教育專業,甚至還考過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正因為學習較多心理學,所以在4-7歲教育過程中,我生怕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影響她成年後的行為,所以教育方式都是以溫和為主。
  • 孩子總是調皮該不該打?觸碰這幾條底線,不打就不會長記性
    文|文兒很多家長都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調皮,越來越不容易管教。更讓家長頭疼的是,孩子總是調皮搗蛋到底該不該打?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之前那個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年代了,但是為了孩子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品行和性格,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改掉陋習,成為一個不會違法亂紀危害社會的人。現在很多家長在決定要不要打孩子的時候心中都會充滿顧慮,擔心打孩子會不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會不會影響到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等。
  • 孩子一生氣就打自己,只是因為脾氣大?這是「情緒飢餓」要警惕
    如何判斷孩子「情緒飢餓」?情緒是指人在受到刺激時產生的暫時性較為劇烈的態度或體驗,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憤怒、恐懼、悲傷、高興、喜悅都是情緒,那我們家長如何區分孩子到底是負面情緒還是「情緒飢餓」呢?我們說了憤怒、焦慮時每個人的正常負面情緒,一般當我們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時都會伴隨傷心、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這很正常。但對「情緒飢餓」的孩子而言,他們會格外易怒、暴躁。這類孩子自我調控能力較差,很容易衝動,常常會在不該發脾氣的時候發脾氣,也常會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大喊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