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父母該「以牙還牙」還是「息事寧人」?教育得失影響大

2020-08-28 巧媽回憶錄

只有在當了父母之後才能夠明白爹媽還真的不是好當的,除了要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大,還要培養他成才以及要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護他周全,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對這個社會缺乏了解也對危險的事物不清楚,一個不留神很可能就會傷害到自己或者被別人傷害,可以說養育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耗時間和耗精力的事情。

像我朋友的孩子已經非常乖了,但也還是大小事不斷,因為本身比較乖、脾氣比較好,所以到了學校之後常常會被淘氣的孩子欺負,這本身是小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所以我朋友一般也不會過於理會,但是有一天孩子回到家說被同學打了,手臂上還有印子,這就不得不讓我朋友重視起來了。先不說我朋友是如何解決的,我先來問問大家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解決?是以牙還牙呢還是息事寧人呢?

以牙還牙的好處是可以讓那個欺負自己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的從而可以防止這個人下次再來欺負自己。壞處是會養成孩子遇事用「武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就像馬斯樂說的那樣:

「如果你的工具只有一柄鐵錘,你就可能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鐵釘」

甚至遇到「氣焰」很囂張的人還會導致兩個人大打出手,最後「兩敗俱傷」;很顯然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息事寧人的辦法也不可取,表面上看是已經解決了問題、風平浪靜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沒有給出自己的態度、理由從而震撼到別人,還是給日後留下了隱患,很可能那個淘氣的孩子就是專挑軟柿子捏的,過不了多久就又要來欺負自己的孩子。

我朋友的解決辦法就非常值得借鑑,她先是耐心聽孩子了解了經過,明白錯在他人的時候先是和班主任講了一遍,引起老師的注意。然後再在接孩子的路上和孩子家長說了一遍引起對方家長的注意。

當然這個時候那個欺負人的孩子很可能還心存怨氣,所以我的朋友就在家裡預先和孩子演練了一遍再次遇到該怎麼解決,並教了孩子幾個方法可以制住對方的手腳,又不會打到對方,最後讓孩子用自己所教的去解決問題,而自己則不斷在背後根據事態的變化出謀劃策,沒幾天那個孩子就再沒找過麻煩了。我覺得我朋友的做法是很有借鑑意義的,我們可以從她的做法中觀察到到底該如何處理孩子被欺負的事情。

孩子被欺負,該如何解決?

第一,穩定情緒,了解來龍去脈

對於孩子,很多父母都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的。也因此一旦遇到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了,很多父母都跟自己被欺負了一樣。這個時候父母的情緒都是非常憤怒的,這種情況下想要處理孩子被打的事情顯然是不理智的,正如左拉說的:

「憤怒永遠是壞參謀」。

為了更好地給孩子出謀劃策,所以父母應該先冷靜下來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萬一這件事情自己的孩子也存在不當之處,那麼父母去質問那個欺負人的孩子或者家長又怎麼能夠做到理直氣壯呢?一旦確定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那麼冷靜的情緒也利於父母思考該如何幫助孩子。

第二,安慰孩子或教育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等父母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確定問題不出在自己孩子身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安撫自己孩子的情緒,這方便父母和孩子一起分析解決的方案。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教會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錯不在自己孩子身上,那麼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可以知道別人欺負自己的理由,從而根據這個理由制定方案進而避免再次被人欺負。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有做不好的地方,那麼站在他人角度想問題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

皮亞傑曾經就把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2-7歲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思維上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說不會用對方的想法和觀點去思考問題。7-11歲的孩子處於具體運算階段,他們正在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但是還不完全具備這種能力。

任何一個個體的發展順序都是如此,所以家長們要著重注意在這些時期教會孩子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既可以讓孩子很好地避開他人的「雷區」避免惹怒他人從而被他人欺負,還可以避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孩子和他人產生衝突了,當孩子不再和他人產生衝突,那麼又怎麼會被他人欺負呢?

第三,為孩子「出謀劃策」,給孩子支持並讓孩子自己解決

有很多家長碰到自己孩子被欺負的事情都是直接去質問人家長以及直接責備孩子的,這樣的做法不妥之處一則是導致孩子學不會自己去解決問題,一旦離開自己還是會被欺負;二則是大人的直接參與有可能會讓事態惡化,比如對方家長也參與進來一起吵。

家長們就應該像我這位朋友一樣在背後給孩子出謀劃策,給孩子支持、給孩子勇氣,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進而讓孩子能夠在離開自己視線的情況下也可以保護好自己。

可以說幾乎每一個孩子都遇到過被人欺負的現象,小打小鬧我們可以看作是孩子的玩鬧,但是一旦情況惡化我們就需要重視起來了。不過重視的方法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地把別的小孩也打一頓,而是要先釐清事情的經過,安撫好孩子的情緒,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並當好孩子堅強的後盾從而給孩子勇氣去解決問題。針對孩子被打的情況,如果你還有什麼小妙招,也歡迎給我們留言。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被打,忍氣吞聲還是以牙還牙?和想像的不一樣
    李玫瑾教授:孩子被打,忍氣吞聲還是以牙還牙?和想像的不一樣我的一個閨蜜朋友去幼兒園接女兒的時候,發現女兒身上有一個明顯的淤青的地方,看得讓人心疼。接回家之後就問女兒是不是在幼兒園裡受欺負了,女兒撇了撇小嘴,委屈的點點頭。
  • 孩子被打,父母鼓勵打回去還是忍住不還手?教育得失關係孩子未來
    為人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開開心心,回來的路上卻哭哭啼啼。父母問孩子到底怎麼了?孩子說是在幼兒園和同學產生衝突了。那麼問題的關鍵來了,孩子被欺負了,父母應該如何去做?我們應該站在怎麼樣的立場去解決這個問題?是蠻不講理的替孩子強出頭,還是教導孩子要以一定的姿態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呢?
  • 孩子得失心太重,父母可採用「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很多父母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出興趣的時候,父母想要幫助孩子,但孩子卻突然放棄了,自我說服自己是做不來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得失心太重的表現。,他們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
  • 闢謠:被打疼的孩子才會乖乖的?孩子被打後的負面影響父母該了解
    面對下狠手的熊孩子,有些媽媽反手就是一巴掌打回去,有些媽媽選擇生氣的大吼孩子,溫柔的媽媽不願意打孩子,於是委屈的哭著跟孩子說疼,希望孩子能夠改變…可大多數時候,不管媽媽們怎麼說,孩子最後還是會反反覆覆的打人,除了被打回去的孩子,似乎在眾多熊孩子裡,只有被打疼了的孩子,才會乖乖的不敢打媽媽。
  • 孩子打了父母,父母忍讓或還手都有後遺症,這樣做才正確
    做媽媽的一看就更生氣了,不客氣地還手打了他,小朋友被打後號啕大哭,這下鬧得更加雞飛狗跳……事後,大家說起孩子打父母要怎麼辦的問題。有人認為孩子打父母是任性霸道的表現,父母必須以牙還牙打到他怕,才能制止他打人的念頭。有人認為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打孩子,孩子打得並不痛,仔細跟他說,下次他會改的。
  • 不要再教孩子以牙還牙了!孩子受了欺負,做到這五點很重要
    幾乎每個父母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有的甚至在孩子沒有出生之前,就為此反覆糾結過。對於這個問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說,孩子受了欺負,就該還手,這樣下次別的孩子就不敢欺負他了。還有的說,還是和為貴,不能從小就教會孩子暴力,要學會有策略地解決問題。
  • 孩子總被人打,是教他講道理還是還手?兩種不同選擇對娃影響大
    有些大人覺得孩子被欺負,自己可以好好講理,以牙還牙跟惡人有什麼區別?還有少部分認為不打回去,下一次還是會被打。前幾年樓道裡有個小孩子,成績普通,但很乖巧。有次爸爸出差幫他帶了一個遊戲機,剛拿出來玩,就被人搶走了,還回來時屏幕摔碎了。孩子很生氣,追到樓梯旁,想打對方一巴掌解氣,這一幕剛被他媽看到了。
  • 孩子「被打」不還手,是懦弱還是教養?家長要找對教育「平衡點
    而有的孩子經常會扮演受欺負的角色,面對來自他人的「暴力」,常常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味地沉默忍讓。不僅是孩子的表現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一些父母甚至認為打架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同時另外一些父母則認為不動手才更懦弱。
  • 被自己孩子打了的父母,該不該打回去?你不教育,別人會替你教育
    不過,究竟是有心還是無心,家長心裡其實都有數,只是不知道該作何反饋。被孩子打了,自己到底該不該反手給孩子打回去?要是打了孩子,孩子會怎麼樣?不打孩子又會怎麼樣?孩子為什麼會打家長?孩子通常會用牙齒撕咬東西,或者大吼大叫,或者是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排解。當家長在旁邊時,孩子通常會打父母。
  • 孩子得失心太重?原因很簡單,多半是因為父母的幾句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教育難題,其中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有過於重的得失心。其中一位媽媽說:「有一次學校運動會比賽,本來就是單純地想要他參與一下,享受運動的快樂,輸了比賽後卻兩天沒好好吃飯,心情特別低落,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其中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因為輸不起造成的心理傷害很大,其實就是抗挫折能力比較弱,家長平時的做法孩子看在眼裡,這幾點可能造成孩子過重的得失心。
  •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打是為了孩子,還是大人憤怒情緒的宣洩?
    有人說,棍棒教育不是上個世紀的教育理念嗎?還有人在用嗎?還有人說,對於打不打孩子這事,我持中立態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對。這一直是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我思考了一下,發出了這樣一句話:「除非孩子的行為危及到了自身或者其他人的人身安全,否則不建議用打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
  • 南懷瑾:教育孩子們該打還是不該打?
    那麼究竟什麼是教育?怎樣的教育方法更適合現如今的時代?對此,南懷瑾老師也曾提出疑問,教育孩子究竟該打還是不該打?縱觀歷史長河華夏五千年文明,我國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學校教育形態的誕生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那時還只是簡單的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罷了。而最早的私塾教育則是由至聖先師孔子向弟子們傳授知識所開創。
  • 我不支持打孩子,但有一種情況可以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
    我不支持所謂的為了教育打孩子,很多成年人,很多家長也缺乏教育,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犯錯後就先自己把自己打一頓,教育一頓呢?有人說孩子不打不聽話,你是不是也不打不聽話?不要以教育的名義來正義化自己的行為,並且還要把責任都推卸到孩子身上。孩子是你需要使用暴力手段來對付的敵人嗎?連刑法都只剝奪犯罪者的人身自由,怎麼打自己孩子還成了正當教育手段了。
  • 孩子被欺負後能不能還手?3位媽媽不同的教育理念,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教育,在學校裡要和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在外面不能欺負別的小朋友,但是所有父母絲毫卻沒有涉及到,如果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欺負了,應該怎麼辦?大多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如果被其他同學欺負,一定要告訴老師,但是老師要管幾十個同學,告訴老師的方法真的對孩子有用嗎?
  • 孩子被打之後,那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父母,後來變成什麼樣了?
    導讀:孩子被打之後,那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父母,後來變成什麼樣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被打之後,那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父母,後來變成什麼樣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2、 孩子往往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被情緒左右。得失心太重、患得患失的人通常會顯得孤僻、內向,這樣的人內心是極其敏感的,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以及對自己的評價,情緒也不穩定,身邊的人只要說不好,孩子就會認同別人的看法,失去自我。3、孩子自身能力的不足,信心也不夠。
  • 孩子犯錯該不該打?如果打孩子該怎麼打?
    羊羊老師原創首發,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該不該打這個問題很多人處於一邊倒的理論,覺得該打的人會認為犯了錯就該打,否則孩子記不住。覺得不該打的人認為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打反而會讓孩子認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 孩子的眼裡只有對錯,父母的心裡藏著得失
    果農衝到近前,看到那一片狼藉的果園,火氣「噌」地一下就上來了,抓住那個孩子,不問青紅皂白就給了他幾個耳光。被抽了幾個耳光後,那孩子才反應過來,大聲說他沒有偷荔枝,果農哪裡會信?還推推搡搡地要繼續打,看到那孩子的鼻子流血了,他才把那孩子放了。
  • 孩子被打,要不要還手?父母的做法很關鍵
    朋友的孩子可可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可是媽媽卻說他是「窩裡橫」,一到外面受人欺負,從來都不敢反抗,不管是比他大的,還是比他小的孩子打了他,他都不還手。我擔心一味地忍讓會讓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懦弱,以後豈不是一輩子都要受人欺負?可是教孩子還手,顯然又違背了我的價值觀,讓孩子以牙還牙,簡單粗暴地處理事情,顯然不是教育孩子的初衷。」說到這裡,可能大多數父母都會有同樣的困惑,孩子不還手覺得委屈窩囊,小孩之間打鬧有時候並不是故意的,孩子也很難分辨,如果別人只是不小心碰到你就打回去也不應該。
  • 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該不該打回去?
    孩子上幼兒園時總被其他的孩子欺負,這對家長們來說是最苦惱的事情了。是應該教孩子打回去,還是應該讓孩子忍讓呢?好像哪一種處理方式都不是最理想的。媽媽網網友Karine521就有這個煩惱,她在論壇發帖詢問大家, 孩子在幼兒園總被打,是教他打回去,還是教他以德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