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幾個二寶媽聚會,彼此都帶著孩子,三四個幼兒園小朋友湊在一起「大鬧天宮」,不一會兒便有了摩擦:兩個小男孩互搶玩具,其中一個仗著力氣大推了另一個,另外那個小朋友被推倒在地,大哭起來,然後拼了命想要打對方。
兩小朋友的媽媽發現「戰爭」升級,趕緊過來調解,但被推的小朋友一直不服氣,因為被媽媽阻止,氣得掄起小拳頭猛打媽媽。做媽媽的一看就更生氣了,不客氣地還手打了他,小朋友被打後號啕大哭,這下鬧得更加雞飛狗跳……
事後,大家說起孩子打父母要怎麼辦的問題。有人認為孩子打父母是任性霸道的表現,父母必須以牙還牙打到他怕,才能制止他打人的念頭。有人認為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打孩子,孩子打得並不痛,仔細跟他說,下次他會改的。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各有擁護者,在場的幾個二寶媽也爭執不下。從她們各自的教育成果來看,我覺得對這個問題還是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
一、孩子打父母的原因:
孩子打人的原因有很多,總的來說,這三種原因比較常見。
1.想要引起關注。
孩子喜歡大人無時無刻地關注他。如果父母只顧做自己的事情,想要關注的孩子會很生氣,而他們表達生氣的方式之一就是打人。他們希望通過打人拉回父母的注意力,讓父母的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
2.探索世界的方式。
比較小的孩子,他們分辨不了打人和玩耍的邊界,他們打父母,其實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方式,也許只是覺得這樣很有趣,也許覺得這樣能表現自己的力氣。
3.渲洩委屈的情緒。
孩子有了委屈,比如像上面那個小朋友,因為被別的小朋友推倒了,被搶了玩具,這讓他很委屈,所以他想打回去,但媽媽制止了他,所以他就把委屈發洩到媽媽身上,打起了媽媽。
二、父母錯誤的做法:
當孩子打了父母,大多數人是以下兩種反應:
1. 不當一回事。
孩子越小,父母越會不當一回事,他們認為孩子打人是不懂事,等他大點自然不會,甚至有些大人會覺得孩子這樣做很有趣,繼續跟孩子嘻笑打鬧。有些父母則太過寵溺孩子,不捨得批評孩子一句,孩子打自己,覺得能夠忍受也就忍下來了。殊不知,這樣的忍讓會給孩子錯誤的認知,讓他們以為打人沒事,結果就是孩子變本加厲,對父母越發不尊重。
2. 打回去。
有些父母能正視這個問題,但他們的處理方式是打回去,他們覺得只有以牙還牙,才能讓孩子懂得不能打人,更加不敢隨便打父母。這種教育方法看起來很正面,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而且讓孩子嘗到苦果,一般說來,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應該不會再隨便打人了。
但實際上呢?上面那個例子中,打了媽媽又被媽媽打回去的孩子,在跟小朋友的互動中,只要對方有一丁點打到他,不管對方是對是錯,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拼命打回去,不管媽媽怎麼制止都沒用。這個孩子平時是很講道理的,但一碰到別人打他,他不打回去就哭鬧不停。我也多次見過他一有不如意的事就想打媽媽。
他這樣的個性,其實跟媽媽以牙還牙的教育方式分不開。以牙還牙,以暴制暴,雖然從正面上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但後遺症就是給孩子樹立錯誤的榜樣,讓他們產生打人可以解決問題的錯覺,從而更堅定用暴力解決問題。
三、正確的處理方法:
孩子打了父母,不打回去沒法讓他認識錯誤,打回去又會有後遺症,那應該怎麼辦呢?我覺得遇到這樣的事,父母可以從這三點入手來教育孩子。
1.引導孩子說出原因,從源頭處安撫。
孩子打了父母,父母首先要制止,然後慢慢引導孩子說出原因,再從源頭進行安撫。如果孩子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那麼你嚴肅批評後,儘量滿足他,他自己也就不再打人了。
如果孩子是在嘗試探索世界,那就更不應該打回去了,父母要耐心教育孩子,告訴他打人別人會痛,不能隨便打人,並教給他探索世界的正確姿勢,相信他不會再打人的。
如果孩子是受了委屈,那麼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安撫他,而不是急著教育他,要讓他知道父母明白他的委屈,站在他這邊,紓解他的委屈,讓他情緒安定下來,再幫他分析情況。他的情緒安定了,自然不會想著要打回去。
2.孩子情緒穩定後,再批評他的行為。
孩子情緒穩定後,父母要嚴肅告訴孩子,隨意伸手打人的行為是不允許的。父母也可以讓孩子體驗這種錯誤行為的後果,比如暫時不讓他做喜歡的活動,當然,如果父母還是氣不過要打回去,那也要讓孩子明白,你是在懲罰他的錯誤而非還手,是懲罰孩子的暴力行為,而不是用暴力來對抗暴力。
3. 教給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
孩子氣急打人,都是有前提的。在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後,父母要根據情況教孩子一些處理問題的方法,比如因為想玩具引起的爭執,那麼可以讓孩子輪流玩或一起玩,總之,讓他學會採取溫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他的情商。
【結語】面對愛打人的孩子, 父母一定要冷靜,不能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面,激化矛盾,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引導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解決問題。
育兒路上無小事,我是@穎媽育兒記,願與你共同探討育兒問題,分享育兒經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