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在城市中兒童遊樂場的增多,很多父母會在周末時帶孩子去遊樂場玩耍,孩子發洩了精力,家長還能短暫地休息,是非常好的帶娃場所。
同樣地,遊樂場孩子多了也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相信每個帶孩子去遊樂場的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遊樂場玩具的承載量有限,經常是幾個小朋友搶一個玩具,小孩子的秩序能力不強,加上有的孩子在家就是「小霸王」作風,時常會發生因為搶玩具引發孩子之間的衝突。
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個話題討論,很多媽媽紛紛留言,每位媽媽都有自己的「長遠」想法。
我性格很強勢的,絕對不許別人欺負我家小孩,遊樂場誰要是推了他,我就站在他身邊讓他親自『打回去』,讓他從小彪悍,以後長大了沒人敢欺負。」
「我覺得孩子發生矛盾正常,讓孩子打架很不禮貌,我都讓他能躲就躲,能讓就讓,玩就以開心為主,沒必要為了不重要的人生氣。我希望他性格溫和少惹事,以後進入社會能『吃得開』。」
認為應該「打回去」的家長,怕孩子受欺負,鼓勵孩子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以後習慣性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當孩子看到自己「強勢」可以讓別人屈服的時候,會產生很強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會變成欺負別人的一方。
何況,孩子從小到大的生長過程中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情況會非常多,家長不可能每次都讓孩子和別人使用武力解決問題。這種方式一時很爽,同時也伴隨著很多後續問題,比如對方家長會糾纏,或者受害方需要賠償等。
認為應該「不還手」的家長,怕惹麻煩,發生衝突後教孩子「息事寧人」。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十分憋屈,看到自己受了欺負後家長不幫助自己,只讓自己咽下委屈,甚至有的家長會責怪孩子「愛惹事」,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家長這種處理方式表面上省去了很多麻煩,殊不知這會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傷害,讓孩子性格變得自閉自卑,進入社會後被欺負也只能忍氣吞聲,更不敢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很難在工作中有大的作為。
給孩子自己處理衝突的機會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時,很多家長會主動參與其中,習慣性地根據成人世界的標準去判斷孩子的事情,這是非常不好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判斷力與成年人截然不同。
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只是一種情緒表現,沒有摻雜成人世界的複雜情感,如歧視、勢利等,孩子不記仇,前一秒發生衝突,下一秒就能和對方成為好朋友。
家長需要給孩子自己處理衝突的機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家長只需要給予一定的提示,幫助孩子有一個正向的行為。
不主動攻擊也不畏懼退讓
在對孩子講述處理衝突的方式時,家長需要秉承著不讓孩子主動攻擊別人,受到欺負時也不能委屈退讓的中立態度。
對於經常主動攻擊別人的孩子,家長需要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不能有「霸佔」的想法。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共同玩玩具,或者採取互相交換的方式,增進孩子之間的友情。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肢體衝突時,家長必須第一時間制止,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對方受傷時要帶對方去醫院處理,給孩子一個榜樣教育。
對於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家長要教孩子自己處理衝突,可以和對方商量共同分享,主動拉近孩子和別的小夥伴的感情,讓孩子成為朋友,互相幫助。
當對方有動手行為時,家長應該馬上制止,對打人孩子嚴厲批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家長保護的。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會隨著家長的指引越來越成熟。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這種能力能讓他們更好地處理自己的事情,擁有非常高的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