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和別人發生衝突,三流父母打回去二流父母不還手,一流父母這樣

2020-11-03 萌娃保衛戰

隨著現在城市中兒童遊樂場的增多,很多父母會在周末時帶孩子去遊樂場玩耍,孩子發洩了精力,家長還能短暫地休息,是非常好的帶娃場所。

同樣地,遊樂場孩子多了也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相信每個帶孩子去遊樂場的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遊樂場玩具的承載量有限,經常是幾個小朋友搶一個玩具,小孩子的秩序能力不強,加上有的孩子在家就是「小霸王」作風,時常會發生因為搶玩具引發孩子之間的衝突。

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在玩耍時發生衝突,你會讓孩子「打回去」還是「不還手」?

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個話題討論,很多媽媽紛紛留言,每位媽媽都有自己的「長遠」想法。

我性格很強勢的,絕對不許別人欺負我家小孩,遊樂場誰要是推了他,我就站在他身邊讓他親自『打回去』,讓他從小彪悍,以後長大了沒人敢欺負。」

我覺得孩子發生矛盾正常,讓孩子打架很不禮貌,我都讓他能躲就躲,能讓就讓,玩就以開心為主,沒必要為了不重要的人生氣。我希望他性格溫和少惹事,以後進入社會能『吃得開』。」

兩種不同觀點都有各自的想法,看上去是為孩子好,實則也有很大的弊端。

  • 認為應該「打回去」的家長,怕孩子受欺負,鼓勵孩子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以後習慣性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當孩子看到自己「強勢」可以讓別人屈服的時候,會產生很強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會變成欺負別人的一方。

    何況,孩子從小到大的生長過程中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情況會非常多,家長不可能每次都讓孩子和別人使用武力解決問題。這種方式一時很爽,同時也伴隨著很多後續問題,比如對方家長會糾纏,或者受害方需要賠償等。

  • 認為應該「不還手」的家長,怕惹麻煩,發生衝突後教孩子「息事寧人」。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十分憋屈,看到自己受了欺負後家長不幫助自己,只讓自己咽下委屈,甚至有的家長會責怪孩子「愛惹事」,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家長這種處理方式表面上省去了很多麻煩,殊不知這會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傷害,讓孩子性格變得自閉自卑,進入社會後被欺負也只能忍氣吞聲,更不敢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很難在工作中有大的作為

娃和別人發生衝突時,三流父母打回去,二流父母不還手,一流父母這樣做:

給孩子自己處理衝突的機會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時,很多家長會主動參與其中,習慣性地根據成人世界的標準去判斷孩子的事情,這是非常不好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判斷力與成年人截然不同。

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只是一種情緒表現,沒有摻雜成人世界的複雜情感,如歧視、勢利等,孩子不記仇,前一秒發生衝突,下一秒就能和對方成為好朋友


家長需要給孩子自己處理衝突的機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家長只需要給予一定的提示,幫助孩子有一個正向的行為

不主動攻擊也不畏懼退讓

在對孩子講述處理衝突的方式時,家長需要秉承著不讓孩子主動攻擊別人,受到欺負時也不能委屈退讓的中立態度。

  • 對於經常主動攻擊別人的孩子,家長需要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不能有「霸佔」的想法。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共同玩玩具,或者採取互相交換的方式,增進孩子之間的友情。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肢體衝突時,家長必須第一時間制止,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對方受傷時要帶對方去醫院處理,給孩子一個榜樣教育。

  • 於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家長要教孩子自己處理衝突,可以和對方商量共同分享,主動拉近孩子和別的小夥伴的感情,讓孩子成為朋友,互相幫助

    當對方有動手行為時,家長應該馬上制止,對打人孩子嚴厲批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家長保護的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會隨著家長的指引越來越成熟。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這種能力能讓他們更好地處理自己的事情,擁有非常高的抗挫折能力。


相關焦點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最需要的愛和陪伴
    JoJo媽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辦公室下班之後,慌忙衝回家的都是寶媽,而在辦公室靜坐聊天打遊戲的都是寶爸。有次JoJo媽問男同事,怎麼那麼得空,下班了也不走,坐在這裡玩遊戲,他回答說,家裡小孩鬧翻天,回去聽到他們吵吵鬧鬧的就心煩,而且寶媽又不停叫喳喳,嚷著讓他幫手做家務帶娃。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而一流的父母這樣做
    若加上了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照看長大產生這種情況的機率更大,隔代人似乎更願意在生活照料的層面上共享愛心,這樣對孩子教育的職能漸漸變成了單純的養育。教育的職能就在無盡的關懷中被弱化掉了。 如果父母堅持做孩子的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1、一流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當孩子遇上困難時,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幫孩子把困難解決了。慢慢地,當孩子再遇上困難時,自己也不願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幫助。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你是幾流的?
    這樣,對孩子「養育」的職能漸漸變成了單純的養,「育」的職能就在無盡的關愛中被弱化掉了。如果父母堅持做孩子的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
  • 孩子犯錯,三流父母發脾氣,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對策很高明
    :發脾氣在孩子犯錯時,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會直接採取吼罵或是打罵的方式,可這樣的方法,雖然讓爸媽的情緒得到了宣洩,但是在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娃很可憐,長久下去很可能會帶他們的心靈造成傷害。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容易讓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不僅容易讓他們缺乏安全感,還很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因此變得自卑。
  • 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
    作者丨朗讀君近日,安徽一名10歲女童被親生母親毒打的新聞引起全網關注。
  • 三流父母靠拳頭教育孩子,二流父母靠嘴巴教育孩子,一流父母靠…
    ,今天就和大家談一談父母的教育層次對孩子的影響。三流父母靠拳頭教育孩子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式,更有一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父母打孩子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評論。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
    最近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而真正一流的父母,會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當孩子不再麻煩你,他可能已經長大成人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
  • 父母也分級:一流做榜樣,二流當教練,三流是保姆,末流呢?
    有人就調侃說,父母也是有級別的,「一流父母做榜樣,二流父母當教練,三流父母是保姆」。1、一流父母做榜樣這種父母可能是最棒的父母了,他們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知道教育孩子的關鍵還是以身作則。希望孩子能夠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會在平時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看書,而不會在旁邊玩手機。知道孩子比較內向,就會刻意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的性格更加陽光。這樣的父母能夠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他們能夠用自身正面的形象去影響孩子,這樣的父母當然是一流的了。
  • 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絕想不到)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是有些父母,不僅沒有對孩子付出,還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工具,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他們大吵了起來,甚至發生了肢體衝突,媽媽哭著回房睡了。爸爸從晚上7點到第二天凌晨5點,拿著30釐米長的塑料尺子,抽打了他一個晚上。小卓寫錯了一個字,爸爸就拿橡皮把所有的都擦掉,讓小卓從頭開始寫。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 還記得「一個孩子澆了商場的鋼琴,家長被索賠20萬」這個曾轟動一時的新聞麼?這家的孩子不願意學習鋼琴,為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他隨手就把一杯水灑在鋼琴上,而父母面對他如此魯莽的行為,不僅沒有責備,反而還誇獎說:寶寶做得真好,瞧瞧這鋼琴被洗得乾乾淨淨的。
  • 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練,一流父母做……
    在別人看來,她是自討苦吃,放棄了原本好好的生活,但是她卻不這樣認為。李偉說:「我一直在努力地做,不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更是想展現一個優秀的媽媽給孩子看。」從零開始做一名機器人工程師,難度係數可想而知。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兒子眼中更好的媽媽,她卻可在其中。在兒子的眼中,媽媽就像一個超人一樣。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有的家長很納悶: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父母就變了另一個人似的,變得急躁又不可理解。
  • 三流父母像保姆,二流父母似教練,一流父母當如何?
    一、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
  • 一流父母當榜樣 三流父母當保姆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小學放暑假,媽媽說:「小孩子自己出去玩多危險啊,在家待著吧」;初中寒假時,媽媽說:「還有那麼多作業,玩什麼啊?」高中時,媽媽說:「馬上高考了,你還敢出去玩?終於我們考上大學了,媽媽說:「怎麼不出去玩呢?」我說:「我找誰玩啊?」最近這個網上流傳的段子,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大包大攬」的習性及惡果。
  • 一流父母當榜樣,三流父母當保姆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高中時,媽媽說:「馬上高考了,你還敢出去玩?終於我們考上大學了,媽媽說:「怎麼不出去玩呢?」我說:「我找誰玩啊?」最近這個網上流傳的段子,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大包大攬」的習性及惡果。有言道:「一流的父母當榜樣,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三流的父母當保姆。」心理學者武志紅提出了「巨嬰」概念: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 10歲女孩上課衣服滲血: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是有些父母,不僅沒有對孩子付出,還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工具,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 在一期訪談類節目中,嘉賓姬小卓透露
  • 三流父母養禍害,二流父母養巨嬰,一流父母…
    直到視頻在網上傳開了,警察找上了門,孩子的家長才開始出面道歉了:「叛逆期就是這樣,我們又不敢遷怒他……」「希望大家原諒他吧,他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何必為難他」「你們這樣人肉一個孩子,還配圖,你們這是要毀了這個孩子嗎?……」話裡話外除了包庇袒護轉移責任,就是怪罪鄰居小題大做,「對不起」這三個字,通篇提都沒提。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是什麼樣呢?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父親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一種質量,在什麼時候表現風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別人犯錯誤的時候,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一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一個空間。
  •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老盯著孩子成績的變化,而應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