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對照以下的這三種家庭,看看你是屬於哪一類吧。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
還記得「一個孩子澆了商場的鋼琴,家長被索賠20萬」這個曾轟動一時的新聞麼?這家的孩子不願意學習鋼琴,為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他隨手就把一杯水灑在鋼琴上,而父母面對他如此魯莽的行為,不僅沒有責備,反而還誇獎說:寶寶做得真好,瞧瞧這鋼琴被洗得乾乾淨淨的。
這下好了,孩子從此之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去親戚家做客,看著別人家的鋼琴,拿起一瓶礦泉水就澆了上去。親戚氣得半死,可孩子家長卻說,我家孩子年紀小不懂事,他這是在幫你們洗鋼琴呢!可鋼琴是最怕水了的好嘛?!但畢竟是親戚,也不好再多說些什麼。
然後呢?這孩子終於幹了件「大事」!一天,他在商場裡用可樂澆了一臺鋼琴裡的「愛馬仕」,價值68萬的佩卓夫三角……,這回可沒人念及他是個孩子了,更講不了人情了,琴行老闆直接報警,最後判定他們賠償折舊價20萬。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要明白,過度的愛將是毀掉孩子人生的催化劑。父母溺愛子女,孩子在家的確是過得逍遙自在、快快樂樂。但是一旦長大,走上社會,就會寸步難行,受苦受難。溺愛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慣未成年人的後果,最終是要由成年人來承擔的。
二流的父母縱容孩子
一則「姑娘在迪士尼內被8歲男孩摸臀」的消息此前登上熱搜。在上海迪士尼樂園的門口,一個8歲男孩有意無意的摸了一個姑娘的屁股。多次之後,姑娘就說了小男孩幾句。其實,她原本只是想要個道歉。可沒想到的是,卻被男孩媽媽和朋友羞辱了一頓。
男孩的媽媽順手就拿起一個草帽向姑娘的臉甩了三下,言辭還極其難聽。
「8歲孩子懂什麼?」
「你長這個X樣,還摸你?」
「碰到了就碰到了,你沒被人摸過?」
路人見狀,紛紛上前勸說,有什麼話好好溝通,不要打人。結果小男孩的媽媽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打,關你們什麼事情。由於該事件造成的影響較大,最後家長才不情願地賠給姑娘1000元,但姑娘還是沒有等來一句道歉。
熊孩子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護熊孩子的父母。父母縱容袒護孩子,不告訴孩子哪裡錯了,孩子就無法分辨是非。而犯了錯,意識不到,也不用付出代價,對孩子來說,這是非常可怕的認知。
「他還是個孩子」,並不是讓孩子逃避錯誤和責任的藉口。反而,正是因為孩子還小,父母的縱容很有可能成了變相的鼓勵。這會使得孩子任性妄為,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要知道,一味地縱容孩子,最終不是在為這個社會創造人才,而是在培養「庸才」。
一流的父母懂得有原則地愛孩子
美國泰曼·詹森曾經說過:「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何謂成功的家教呢?那就是讓孩子身心健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而教育本身就是一場春風化雨的過程, 這個關鍵就在於父母。只有有原則地教孩子,才會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先立規矩
之前,在綜藝節目《童言有計》上,明星應採兒曾談起對兒子Jasper的教育。
家裡煮什麼就吃什麼,不能讓孩子有隨心所欲地點菜行為;
吃飯時,等長輩開動後才可以吃;
盤子裡如果只剩最後一塊,哪怕你很喜歡這道菜,也不能夾...
朱丹聽後,就問應採兒是不是給Jasper立得規矩過於多了,有點「小題大做」了。當時應採兒立即「回懟」:這是最基本的禮儀啊,你知道在外有多少孩子/父母被人嫌?「你不給孩子立這些規矩,長大後他又怎麼會懂?」。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立好規矩,孩子長大之後也很難養成好的習慣。對於父母來說,規矩要事先講明、說清,要基於孩子的年齡,允許他們在規矩的範圍內有自由,當然也要讓孩子自己承擔不遵守規矩的後果。
劃清底線
一對5歲和7歲的兄弟倆,在面對媽媽時,經常胡鬧、怒吼,常常攪得媽媽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而面對爸爸時,則會顯得中規中矩,從不提過分的要求。因為孩子們很清楚,媽媽容易對他們讓步,而爸爸則是言出必行。
所以說,沒有底線的放縱和沒有彈性的規則,都是對孩子成長的不負責。我們需要給孩子劃出一些界限,告訴他們哪些可以商量,哪些必須執行,讓孩子在底線範圍內做事。對於沒有商量餘地的事,一定要堅守底線,破了底線就要有所懲罰。懲罰不是靠棍棒打出來的,有時一個失望的眼神、一段時間的沉默,都能讓孩子去反思自己的錯誤。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教得好,孩子才能成長得好。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有原則地愛孩子。人生這場旅途,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贏家。為人父母,讓我們一起靜待花開,默默耕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