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三流父母發脾氣,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對策很高明

2020-08-25 媽之道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常犯錯,這時父母的教育方式,就對他們的影響很大,如果方法不當,就只可能會起反效果。

執筆:王筱銘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小孩子由於天性好玩,再加上是非觀、道德觀等都還沒有建立起來,會經常犯錯,有的家長會直接採取吼罵的方式,有的會為了娃健康而使用講道理的方法,可如果孩子無視或是頂嘴,那很可能會壓抑不住自己的怒火。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多少還會摻雜著老一輩人,因此在娃犯錯時,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在遇到的情況下,會選擇保護孩子的方式,打斷父母的教育。

長期下去,孩子很可能會養成一遇到事情就找老人幫忙的習慣,甚至是變得天不怕地不怕。那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老人也接受呢?

家長教育孩子可分為三個等級

1、三流父母:發脾氣

在孩子犯錯時,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會直接採取吼罵或是打罵的方式,可這樣的方法,雖然讓爸媽的情緒得到了宣洩,但是在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娃很可憐,長久下去很可能會帶他們的心靈造成傷害。

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容易讓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不僅容易讓他們缺乏安全感,還很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因此變得自卑。

2、二流父母:講道理

有的家長在意識到棍棒式教育的方式不正確,因此就會選擇在孩子犯錯後,就開始了講道理的方式。

雖然這種方式不容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也會比棍棒式育兒更有效果,但是也存在著缺點,那就是父母在講了一大堆道理後,他們根本沒有聽進去或是壓根沒有聽懂,導致同一錯誤老是犯。

而且還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每天為了一點小事,就要對他進行訓話,從而很可能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甚至是跟爸爸媽媽對著幹。

3、一流父母:立規矩

上面所說的兩種方式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正確育兒呢?

那便是立規矩了,正所謂「無規矩不正方圓」,在我們生活當中處處都存在著規矩,小到買賣商品有交易規則,大到每個國家都擁有法律。

規矩會約束著所有的人,也就是有了規矩,這個世界才能如此和諧,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只要給他們立好規矩,並嚴格執行,相信娃也會變得越來越好,這種對策其實是很高明的。

孩子啥時候開始立規矩比較好?

黃金時間——2~3歲開始

孩子在兩歲左右,逐漸擁有了自主意識,也具備了一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變強,可以聽懂和理解一些表情。

可心智還沒有發育,控制能力也沒有,這時候立規矩會顯得有些早,而孩子到了三歲後,雖然對很多東西的認知還不夠,但是各項能力都在逐漸變強。

這時候家長就需要把握好這一黃金規矩,給他們立下一些比較合理的規矩,並督促娃堅持下來,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這樣就能夠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最晚時間——12歲之前

有數據統計,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或者是養成壞行為,例如逃學、撒謊、離家出走、打架等,都發生在12~18歲前後,因為這段時間,他們渴望標新立異,渴望擺脫社會以及周圍人的束縛,再加上腎上腺激素分泌旺盛,往往就容易衝動行事。

因此,專家認為,父母最晚需要在12歲之前給孩子立好規矩,以免將來出岔子。

家長應該如何給孩子立好規矩?

1、懂得尊重孩子

3歲左右的孩子雖然比較小,但他們的自尊心已經萌生了,家長在立規矩時,不可態度過於強硬,而是應該多聽聽娃的想法,嘗試用溫和的語氣進行溝通,在達成共識後,這樣立的規矩才能夠被遵循,之後執行的時候,也能夠更加順利。

2、全家統一戰線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和娃立好規矩後,就應該全家統一戰線,這樣才能夠有助於娃規矩的建立。

3、懲罰得當

在孩子做錯了事情,觸犯了規矩後,會得到一定的懲罰,這時就需家長設定好,不能太過暴力,不然也不利規矩的實施,也不利於娃的成長。

相關焦點

  • 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三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卻專心做好三件事
    然而這三種方法恰恰是身邊的一些父母最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其中以講道理最為常見。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小菲的教育方法很獨特,不同於其他父母情急之下的出手。小菲很有耐心,常常是抱著兒子講道理,她認為孩子這麼懂事,自己講的「道理」孩子一定聽得懂。
  • 李玫瑾:一流父母「找方法」,三流父母「講道理」,孩子差距明顯
    面對這種每個家庭養育孩子時,都會出現的問題,父母不同的做法,能夠決定孩子的高低。有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總喜歡嘮嘮叨叨給孩子講一堆,自己認為非常有用的大道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孩子根本不聽甚至還會頂撞自己;孩子也很委屈,認為父母太古板老套無法溝通。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你是幾流的?
    點擊上面免費訂閱,為你打造專業的精品閱讀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中國大多數家長,首先是孩子的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他們會用各種手段,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孩子學會各種技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而一流的父母這樣做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他們會用各種手段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孩子學會各種技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狼爸不準孩子看電視,不準自由上網,不準隨意開空調,他說打孩子是一種文化,他把三個孩子打進了北大,狼爸說,打只是輔助的手段,打之前要把道理講清楚,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怎麼錯就怎麼打。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1、一流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3、一流的父母教孩子獨立思考。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最需要的愛和陪伴
    一種現象是在飯店裡、公交車上、馬路上,甚至超市裡,隨處可見孩子拿著手機玩耍,只要孩子哭鬧,父母第一反應就是不要哭,不哭的話,給手機給你玩,然後孩子拿到手機,就乖乖吃飯,乖乖跟在父母身後。另一種現象是父母回到家之後各自玩手機,丟一堆玩具給孩子自己玩,孩子蹭回到父母身邊,父母嫌麻煩吵鬧的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去玩玩具。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
    最近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而真正一流的父母,會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當孩子不再麻煩你,他可能已經長大成人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
  • 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是有些父母,不僅沒有對孩子付出,還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工具,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在一期訪談類節目中,嘉賓姬小卓透露,他和親生父親處同一屋簷下,卻幾乎8年零交流。小時候,媽媽讓爸爸看他寫作業,爸爸就躺在床上看著他。有一次,媽媽看到原本應該在做功課的小卓在桌子上睡著,爸爸在床上睡著,非常生氣,質問他爸爸:他們大吵了起來,甚至發生了肢體衝突,媽媽哭著回房睡了。
  • 孩子經常亂發脾氣,三流父母只會「以暴制暴」,一流父母只需1招
    孩子發脾氣,想幫娃克服情緒障礙,一流父母懂得「情緒管理訓練」。有句俗語「六月天,孩子臉,說變就變」,雖然是用來形容天氣,卻也形象地展示了小孩子的脾氣有多麼變換無常。面對孩子亂發脾氣的現象,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應對,一流的父母只需一招,便可幫助孩子克服情緒帶來的障礙。
  • 父母也分級:一流做榜樣,二流當教練,三流是保姆,末流呢?
    有人就調侃說,父母也是有級別的,「一流父母做榜樣,二流父母當教練,三流父母是保姆」。1、一流父母做榜樣這種父母可能是最棒的父母了,他們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知道教育孩子的關鍵還是以身作則。希望孩子能夠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會在平時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看書,而不會在旁邊玩手機。知道孩子比較內向,就會刻意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的性格更加陽光。這樣的父母能夠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他們能夠用自身正面的形象去影響孩子,這樣的父母當然是一流的了。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01父母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意義極為重要。父母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父母性格溫和,孩子性情也趨於平和,內心世界穩定;父母如果性格暴躁、喜怒無常,孩子也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做事容易諸多不成。
  • 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絕想不到)
    父母要求孩子記住他們餵給孩子的每顆藥,但卻驚訝於孩子的回憶裡有鞭子和疤。有多少父母打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幌子,給孩子內心帶來無法磨滅的創傷,而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比比皆是。面對小孩犯錯,很多家長沒有耐心去跟小孩解釋這樣做為什麼不對,即使解釋了,小孩可能都沒有相關概念,以至於無法理解大人。怎麼辦,犯錯,打一頓,再犯再打,打到長記性為止。《人性的弱點》中說:溫柔、友善的力量,永遠勝過憤怒和暴力。
  •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家長愛孩子的時候愛得沒邊,關心孩子的時候,連孩子的襪子都要給他穿、給他洗(已經足夠大的孩子)。這叫愛嗎?這個情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價值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
  • 三流父母靠拳頭教育孩子,二流父母靠嘴巴教育孩子,一流父母靠…
    三流父母靠拳頭教育孩子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式,更有一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父母打孩子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二流父母靠嘴巴教育孩子
  • 三流父母像保姆,二流父母似教練,一流父母當如何?
    一、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
  • 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練,一流父母做……
    孩子原本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為保姆式父母的存在,為孩子代勞一切事,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看似為了孩子好,但他們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保姆式父母才是打造巨嬰的「元兇」。他們事事包辦,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長大後往往生活難以自理,精神也無法獨立。有人說: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 10歲女孩上課衣服滲血: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
    三流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父母最大的愚蠢 「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概念在父母的腦海裡根深蒂固。 有多少父母打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幌子,給孩子內心帶來無法磨滅的創傷,而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比比皆是。 面對小孩犯錯,很多家長沒有耐心去跟小孩解釋這樣做為什麼不對,即使解釋了,小孩可能都沒有相關概念,以至於無法理解大人。 怎麼辦,犯錯,打一頓,再犯再打,打到長記性為止。
  • 【家課】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什麼樣?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任何層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給被教育者傳達教育者本身的真實的內在情感。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們講一些東西的時候,家長再把道理點出來。一定是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才會主動說:「媽媽,那我該怎麼呢?」這個時候一個小道理過去,才有可能實現帶給孩子的一種引導能力。
  • 【教養孩童】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家長愛孩子的時候愛得沒邊,關心孩子的時候,連孩子的襪子都要給他穿、給他洗(已經足夠大的孩子)。這叫愛嗎?這個情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價值。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