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常犯錯,這時父母的教育方式,就對他們的影響很大,如果方法不當,就只可能會起反效果。
執筆:王筱銘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小孩子由於天性好玩,再加上是非觀、道德觀等都還沒有建立起來,會經常犯錯,有的家長會直接採取吼罵的方式,有的會為了娃健康而使用講道理的方法,可如果孩子無視或是頂嘴,那很可能會壓抑不住自己的怒火。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多少還會摻雜著老一輩人,因此在娃犯錯時,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在遇到的情況下,會選擇保護孩子的方式,打斷父母的教育。
長期下去,孩子很可能會養成一遇到事情就找老人幫忙的習慣,甚至是變得天不怕地不怕。那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老人也接受呢?
1、三流父母:發脾氣
在孩子犯錯時,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會直接採取吼罵或是打罵的方式,可這樣的方法,雖然讓爸媽的情緒得到了宣洩,但是在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娃很可憐,長久下去很可能會帶他們的心靈造成傷害。
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容易讓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不僅容易讓他們缺乏安全感,還很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因此變得自卑。
2、二流父母:講道理
有的家長在意識到棍棒式教育的方式不正確,因此就會選擇在孩子犯錯後,就開始了講道理的方式。
雖然這種方式不容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也會比棍棒式育兒更有效果,但是也存在著缺點,那就是父母在講了一大堆道理後,他們根本沒有聽進去或是壓根沒有聽懂,導致同一錯誤老是犯。
而且還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每天為了一點小事,就要對他進行訓話,從而很可能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甚至是跟爸爸媽媽對著幹。
3、一流父母:立規矩
上面所說的兩種方式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正確育兒呢?
那便是立規矩了,正所謂「無規矩不正方圓」,在我們生活當中處處都存在著規矩,小到買賣商品有交易規則,大到每個國家都擁有法律。
規矩會約束著所有的人,也就是有了規矩,這個世界才能如此和諧,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只要給他們立好規矩,並嚴格執行,相信娃也會變得越來越好,這種對策其實是很高明的。
黃金時間——2~3歲開始
孩子在兩歲左右,逐漸擁有了自主意識,也具備了一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變強,可以聽懂和理解一些表情。
可心智還沒有發育,控制能力也沒有,這時候立規矩會顯得有些早,而孩子到了三歲後,雖然對很多東西的認知還不夠,但是各項能力都在逐漸變強。
這時候家長就需要把握好這一黃金規矩,給他們立下一些比較合理的規矩,並督促娃堅持下來,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這樣就能夠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最晚時間——12歲之前
有數據統計,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或者是養成壞行為,例如逃學、撒謊、離家出走、打架等,都發生在12~18歲前後,因為這段時間,他們渴望標新立異,渴望擺脫社會以及周圍人的束縛,再加上腎上腺激素分泌旺盛,往往就容易衝動行事。
因此,專家認為,父母最晚需要在12歲之前給孩子立好規矩,以免將來出岔子。
1、懂得尊重孩子
3歲左右的孩子雖然比較小,但他們的自尊心已經萌生了,家長在立規矩時,不可態度過於強硬,而是應該多聽聽娃的想法,嘗試用溫和的語氣進行溝通,在達成共識後,這樣立的規矩才能夠被遵循,之後執行的時候,也能夠更加順利。
2、全家統一戰線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和娃立好規矩後,就應該全家統一戰線,這樣才能夠有助於娃規矩的建立。
3、懲罰得當
在孩子做錯了事情,觸犯了規矩後,會得到一定的懲罰,這時就需家長設定好,不能太過暴力,不然也不利規矩的實施,也不利於娃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