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不還手,只會哭,家長別罵孩子慫,這樣教育才正確

2020-12-19 菁媽育兒

親戚家有個小孩,平時性格很內向膽小,被人欺負了也不吭聲。今天,我們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聽到爸爸媽媽討論說:」唉,三嬸家的孩子說乖巧也乖巧,說奇怪也奇怪,被人欺負也不知道吭一聲。太慫了。前兩天有兩個小孩子欺負她,還把她的頭給打破了,回到家裡只知道哭,問啥都不說,最後上醫院縫了兩針呢!」

我震驚地問媽媽:」那她都不還手的嗎?就這樣呆呆的被欺負?」

媽媽無奈地說:」對啊,就是不還手才讓人欺負得這麼嚴重。」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關於這樣的例子,有的小朋友膽小怕事,被欺負了只會一味地忍讓,不會跟家長說更加不會還手。這樣的情況讓家長們擔心不已,雖然我們教育孩子不要動手打人,但是並不提倡孩子被欺負了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呀。如果孩子真的遇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孩子被欺負只會哭,不是孩子慫,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很多時候孩子打打鬧鬧是正常的,對於大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孩子被打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被搶了心愛的玩具可能比被打更可怕,但是如果是一個孩子惡意的打別一個孩子那就是有意為之,而被打的孩子不還手,只會哭,確實可能是家長教育的缺失,什麼樣的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打不還手呢

家庭暴力下的孩子

孩子為什麼被打了不還手呢?這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自己的家長。就像我們班以前有一個小朋友,他經常被欺負也不會還手,就是因為他的爸爸喜歡酗酒,喝完酒之後就回家打他,小小的他根本就沒有正當防範的能力,漸漸地他失去了自我保護的意識。當他在外面被被人欺負的時候,他們會忘了自己保護自己,任由其他人欺負他們。

家庭暴力下的孩子可能會進入兩個極端,要麼就以暴制暴,我要變得比我爸你媽更強。菁媽有朋友做心理諮詢師,她和我們講到一個案例,一個家裡兩個兒子,兩兒子完全相反的性格,大兒子到了學校就是一個問題兒童,總是打同學,而二兒子卻經常被同學欺負,而且壓根就不敢告訴家裡人。而孩子們的爸爸是一個軍人,就是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孩子只要犯錯都會被打。

家長一直暗示孩子打人的是壞孩子,卻沒有教孩子遇到壞孩子怎麼辦

大多數家長都會教育的自己的孩子,不可以動手打人,動手打人的小朋友就是一個壞孩子。而孩子為了做一個好孩子,被打了也不怕打回去,而家長又沒有告訴自己被打了怎麼辦,孩子會無措,不知道怎麼辦,委屈,所以只能回到嬰兒期時不舒服就哭。

菁媽還記得自己小時被打了奶奶是這麼說的:為什麼別人就打你,又不打別人?潛臺詞就是說:肯定是你有問題,別人還會打你。這樣的教育是最可怕的。想想孩子找家長或者老師時就是覺得自己心理不舒服,堵。而家長回的這句話就把孩子受傷的心雪上加霜。以後被打可能還會有:我被打就是我不好這樣的心理,所以根本就沒想到還手。

孩子的性格膽小怕事,家長也是進行引導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孩子的性格真的很關鍵,性格內向的孩子,他們就算被人欺負也不會說出口,他們選擇自己默默的承受,因為他們不想給其他人添麻煩。

孩子被打後哭泣,害怕時,很多家長會說,不要哭,別怕,媽媽在這裡。媽媽這樣是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覺被否認後孩子就沒辦法有效的調節自己的情緒。沒有安全感,連怕都不行,以後孩子會更退縮。

家長一直在疑惑,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被欺負不會去反擊呢?其實更多的原因是來自於家長,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現了錯誤,在發現錯誤的時候要及時的改正。

而孩子打不還手只會哭,會有以不良後果

別人欺負

孩子被打只會哭,不會還手的時候,只會讓其他小朋友越來越欺負他。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柿子,就挑軟的捏。孩子也懂得這個道理,他欺負過你的孩子,發現沒有受到懲罰,也沒有承擔任何後果的時候,他就會繼續欺負你的孩子,這種情況只會越演越烈。

性格怯懦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孩子。他們的性格會越來越怯懦,因為長期的處於被欺負的環境之下,他又不會去還手,這樣他的情緒就會被壓在心底,得不到發洩。越積越多的情況下,他們的性格只會越來越內向,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怯懦,於是畏畏縮縮,做什麼事情都不敢。

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為什麼說孩子被打不還手只會哭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呢?因為孩子也是有自己的小團體的,孩子被欺負不會還手的時候,小朋友會覺得這個孩子真的很膽小,慢慢的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他們的交際圈會越來越小,越來越交不到好朋友,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社交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會受到影響了。

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讓孩子一味地去忍讓,一味地忍讓會讓其他的小朋友得寸進尺,也會讓自己受到更多的傷害,這樣的做法得不償失。

家長發現孩子打不還手,只會哭時會怎麼教育?

1、家長一定要跟寶寶共情

怎麼共情呢?媽媽扮成被打的寶寶,發出嗚嗚的哭聲,然後說:寶寶被打了,感到傷心又害怕,是嗎?讓寶寶確定自己的情緒,寶寶才能感覺安全,之後才可以採取有效的保護性行為。讓孩子把事情的通過告訴媽媽。

2、要告訴孩子一個原則:打人是不對的。讓孩子明確是非觀念。

我們要教會孩子當有人打你時:不是因為你不好,你壞,也不是你弱而是你比他更懂事。所以懂事的你不用怕他。

你可以生氣,而且一定要讓對方看到你生氣,把情緒放在臉上,最好可以顯示出自己勇敢的一面,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好欺負的。

美國兒童心理專家Michael Borba的建議,在被欺負時,你臉上怎樣的表情比你說的是什麼更重要。

3、學會保護自己

在學校可以立刻推開他,並且迅速離開。或者在有老師在的情況下,大叫讓老師看到。(有大人在的時候,可以追求大人的幫助)

4、如果孩子打回去了,一定不要怪孩子

有些孩子打人可能會有內疚的情緒,媽媽應該讓孩子談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情緒穩定後要告訴回擊也要適可而止,注意分寸,自衛就可以了。

5、告訴孩子,父母永遠守護著他,永遠是他的港灣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做到這些,孩子會更勇敢更有擔當

父母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他們

很多研究表明,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在身邊陪伴的人長大了會更加的自信,性格上也會更加的外向,會更容易去適應新的環境,這樣的話,他們會能夠更好地去處理人際關係。所以家長不能只忙著自己的事業,只忙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你要知道,你的稍微一點陪伴就能讓你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這是用再多的錢都買不來的。

多帶他們出去玩耍、社交

社交不是只有大人才需要的,孩子也是需要社交的。在外靠朋友這句話說得沒有錯,離開了父母,朋友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外沒有朋友的話,他們是很難在社會立足的。就像孩子在校內沒有朋友,就算是被人欺負了,也不會有人幫助他們,那他們被欺負之後,除了哭泣還能怎樣呢?所以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社交、玩耍認識更多的朋友。

可以讓孩子學防身術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去學一些防身術,讓孩子更加有信心的同時還能夠讓孩子自己保護自己。當然,學習防身術不是為了去打其他的小朋友,是為了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能夠自保。而且習武的人,不管是學太極還是學跆拳道,都講究一個"禮"字,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的禮貌待人,不會變的無禮,也不允許別人隨意欺負自己。

菁媽寄語:每個孩子都是自己家裡的寶貝,我們不提倡自己的孩子去欺負別人,當然,我們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欺負。將心比心,會欺負其他小朋友的孩子的家長也要學會好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孩子去傷害他人。

我是菁媽,一個女孩的媽媽,母嬰行業培訓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混跡育兒界的醫師,藥師,營養師,心理諮詢師,為上千家長提供育兒諮詢。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寶寶打不還手、被欺負就會哭,爸媽如何改變「慫孩子」
    最近有朋友向堂媽抱怨:「我家寶寶特別慫,小朋友打她從來不還手。我很焦慮,擔心她上幼兒園會被欺負。」很多家長也有類似的擔憂:寶寶打不還手,被欺負就會哭,長大後會不會一直被欺負呢?今天堂媽請來心理諮詢專家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家長應該這樣教育
    本文改編自優家教育 一位媽媽在社交軟體上發帖,吐槽自己的孩子「窩裡橫」:「我兒子在家裡蠻橫無理,稍不順心就大哭大鬧,甚至直接動手。一出門就慫,見到陌生人連招呼都不敢打。被其他小朋友搶了玩具也不敢說話,回家後和我發脾氣。這孩子咋就養成窩裡橫、外邊慫的性格了呢?
  • 孩子總是窩裡橫,外面慫讓家長非常頭痛,這樣的孩子應如何教育?
    每個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勇敢自信陽光的人,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孩子是名副其實的窩裡橫,外面慫,他們在家裡像是一個小霸王,家裡的人都聽他的,但是一到外面就立馬蔫兒了起來,根本看不到在家中的神氣。很多家長對孩子這樣的行為都感到非常頭疼,害怕孩子未來成為欺軟怕硬,膽小沒有勇氣,只敢在家中橫的孩子,應該如何教育這樣的孩子成了家長們的一大難題。
  • 孩子被打了,不會還手?
    我有一個朋友給我說,「她的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喜歡動手的小朋友,有事兒沒事兒就過來推一下打一下,寶寶也不知道還手,只會傻站在那裡,她也很心疼,有時候她也讓她的孩子給打回去可是他就是不還手,氣的我也想給他一頓打了。也嘗試過讓孩子離他們遠一點,不要跟他們玩,但是孩子又想跟他們玩,真鬧心。」
  • 孩子「被打」不還手,是懦弱還是教養?家長要找對教育「平衡點
    而有的孩子經常會扮演受欺負的角色,面對來自他人的「暴力」,常常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味地沉默忍讓。不僅是孩子的表現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一些父母甚至認為打架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同時另外一些父母則認為不動手才更懦弱。
  • 被打後,成人能報警,孩子找家長卻是慫?這是在刻意磨滅創傷經歷
    每當有關校園欺凌的視頻流出時,總不忍心去看。可自從有了孩子,又忍不住要擔憂這個問題。 在家長的群體裡,主流的教育觀念是"有人欺負你打你,你就打回去。" 不過也有家長疑惑:明明已經這樣教育了,可孩子還是不懂還手怎麼辦?
  • 媽媽,他打我,我能還手嗎?該不該讓孩子還手,這樣處理會更好
    這是一個很多家長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孩子被打後到底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只是簡單地告訴對方這樣做非常不對,到底正確嗎?簡單的教育是否會使孩子被欺負後不知道還手。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這樣做:幼兒園兒童在吃早餐
  •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原因多半出在家長身上,現在改還不晚
    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是自信、陽光開朗的,無論走到哪裡都表現的得體大方。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變得「窩裡橫,外面慫」。在家裡稱王稱霸一幅很厲害的樣子,但是一旦到了外面孩子就變得特別膽小,甚至在外連最基本的招呼都不敢打,遇到熟人還要躲在家長身後。相信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家長都很生氣,因為從了另一方面看也代表孩子窩囊。
  • 「窩裡橫」的孩子幾個重要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正確教育孩子
    有很多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只在家裡發脾氣,但是一到外面就變得老實下來,家裡的壞脾氣一點也沒有了,在學校老師都說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乖巧、懂事、有禮貌。這點讓做父母的很犯愁。但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做家長的有沒有從自身、家庭方面找找問題呢?
  • 孩子被打,與其教還手,不如想明白這一點
    熊孩子們最讓家長氣得跳腳的事情有三件:學習不好恬不知恥、沉迷遊戲無法自拔、被人欺負不懂反抗。並列本世紀三大「皇帝不急急死太監」型教育難題。尤其第三件,明明看上去最好解決,一巴掌拍回去就完了,再不濟大聲抗議也是極好的,可是熊孩子偏就弱弱地、慫慫地承受著一切,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 孩子被打,應該還手打回去嗎?
    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也沒有任何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冷血暴力。關於「孩子被打,應該教育孩子還手嗎?」這個話題,不同的觀點爭論一直眾說紛紜。認為不要打回去的觀點,一般有這樣的幾種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好孩子,應該告訴老師或者大人,讓大人來判斷和解決問題。」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家長對孩子冷漠,容易孩子安全感缺失
    有次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才3歲,就在商場裡摔了一跤,同事沒有立刻扶起來,而是等孩子停止哭泣了,才開始理會孩子的言行。不僅如此,同事還經常說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等孩子情緒過了,不哭了,再抱孩子,平時家裡人也從來不安慰哭泣中的孩子。
  •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還手?李玫瑾教授直言:挨打一定要還回去
    在這樣的教導下,浩浩一直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但同時也是同學欺負的對象。一天,浩浩再一次鬱悶著回家了,浩浩媽得知孩子這是又被欺負了,於是如往常一樣給他灌輸以和為貴的道理,可是這一次,浩浩反常般爆發了,哭著說:「就是你總是叫我讓著他們,打人是不對的,不要還手,現在他們都欺負我,張子峰上次被欺負打回去之後,他們都不敢欺負他了。」
  • 孩子「家裡橫、外面慫」的真相,90%的家長都不知道
    最近一位朋友跟我訴苦說,她家孩子今年4歲了,不知道怎麼就養成了這種性格: 在家裡霸道的不得了,對長輩們總是大呼小叫,有一點不順心就要發脾氣,甚至還動手打人;出了門就像小綿羊一樣,不愛打招呼不愛說話,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搶東西也不吭聲,只會哭。
  • 那些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跟父母教育有關,家長犯了4個錯誤
    事實不是這樣,不是說父母中哪一方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只能說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處,尤其是新手寶媽寶爸都會有這種困惑。面對一張白紙的孩子,父母不知如何教育,孩子靠效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慢慢認識世界,父母的行為模式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換句話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朋友的孩子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可是媽媽卻說他是「窩裡橫」,一到外面受人欺負,從來都不敢反抗,不管是比他大的,還是比他小的孩子打了他,他都不還手,有時似乎是寬宏大量,可更多的時候,他是在壓抑自己的委屈。朋友說:「雖然我很明確地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但是看到他被打時忍氣吞聲的樣子,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 孩子受欺負不還手?孩子玩具被搶了?家長應該怎麼辦?
    我們來看一個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例子,孩子被欺負了不還手,孩子經常被同齡小朋友欺負,搶玩具不敢還手不敢要,怎麼辦?雖然我不想去幹涉,但有時候看到孩子這樣也。覺得挺焦慮的,更何況他還是個男孩子。估計大多數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時候,就是看自己家的孩子特別可憐啊,別人橫行霸道,然後就自己家孩子傻乎乎的、呆萌萌的,好像什麼都做不了。
  • 為什麼孩子「越罵越慫」?這3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越來越怯懦
    現在的孩子心理越來越脆弱,這和家長所採取的教育方式有關。而家長如果採取不當的教育方式,只會將孩子推向越來越疏遠的方向。如果家長採取罵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怯懦。為什麼孩子&34;?1.指責式教育很多家長碰到孩子出現的意外狀況,總會採取指責的教育方式來面對孩子。比如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家長就嘲笑孩子這麼大了還是個膽小鬼。
  • 真堵心,孩子被打了不會還手?別急,這個方法絕對好用
    一位媽媽說,她的寶寶19個月,在外面玩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喜歡動手的小朋友,有事沒事就過來推一下,打一下,寶寶也不知道還手,只會傻站在那裡,媽媽很心疼,讓寶寶離他們遠一點,不要跟他們玩。但是孩子又想跟他們玩,真鬧心。其實阻止孩子不要和打人的小朋友一起玩,只是一種逃避,並不能讓孩子如何應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這麼做。
  • 「挨打了都不還手,真沒用!」面對孩子的「不爭氣」,你該咋辦?
    被別的小朋友打了,寶寶卻傻站著不知道還手,寶媽心疼、憤怒,甚至覺得孩子窩囊,咋就這麼慫?真的是寶寶沒出息嗎?如何讓寶寶學會還手,敢於還手呢?,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麼辦?」找老師家長解決的孩子,一般打人的孩子會收斂自己的攻擊行為,或轉向他人。所以,當孩子受到欺負,一定要讓孩子有所還擊,但是很多家長會發現,雖然每次都會給孩子說打回去,但是孩子被欺負時,還是不懂得怎麼還手,這讓家長很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