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打不還手、被欺負就會哭,爸媽如何改變「慫孩子」

2020-12-23 堂媽小楠

最近有朋友向堂媽抱怨:「我家寶寶特別慫,小朋友打她從來不還手。我很焦慮,擔心她上幼兒園會被欺負。」

很多家長也有類似的擔憂:寶寶打不還手,被欺負就會哭,長大後會不會一直被欺負呢?

今天堂媽請來心理諮詢專家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文 | 左飛

孩子膽小是天生性格所致

還是後天培養不夠

有些孩子天生膽小,比如內向的孩子不喜歡表達(反抗是一種表達不滿的方式),自閉症或自閉傾向的孩子不擅長與小夥伴溝通。

關鍵靠後天的培養

膽小或畏縮的孩子往往缺失一種很重要的心理素質:自我效能感。

所謂「自我效能感」,是判斷自己能否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感受。

自我效能感強的孩子,遇到困難和挑戰的時候,相信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困難(完成挑戰)。

自我效能感不強的孩子,過低或過高地評估自己的能力,表現出自卑或自大。

相對於自信,自我效能感是更深一層、更理性的心理能力,它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成功道路能走多遠,也決定了孩子是否膽小或是否敢於反抗。

父親角色的缺失

有人說,父親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會更膽小,自我效能感弱。

有道理,但是不一定。

一般情況下,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是互補的,母親可能更擅長和願意管理孩子的生活細節,父親則更擅長帶著孩子迎難而上,給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和動力。

爸爸角色的缺失可能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柔弱,因為媽媽擅長把控生活中的細節,孩子大部分時候是接受命令,沒有太多挑戰性、開創性的鍛鍊機會。

這不是性別歧視,是女性和男性不同的思維習慣和大腦特徵決定的。

如果媽媽足夠強勢、理性、放得開,願意讓孩子接受更多的挫折,願意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摸索,孩子自然不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改變「慫孩子」

寶爸媽可以參考這種方法

為人父母都不想培養出一個熊孩子,但也不想讓他/她成為慫孩子啊!

在孩子1~12歲的時候,如何克服孩子的膽小的性格,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應該提到家庭教育的首要日程上來。

情景演練法

孩子2歲後開始進入社交敏感期,他們會逐漸想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這個時期的孩子涉世不深,還沒有熟練掌握社交技能,不會主動打招呼也不會拒絕,只會粗暴地搶玩具甚至打人或被打。

針對這種情況,寶爸媽可以在家裡與寶寶進行情景演練。

寶爸媽分別扮演自家寶寶和其他小朋友,模擬白天寶寶遇到社交問題的場景,扮演自家寶寶的寶爸/寶媽做出應對社交問題的正確示範。

然後讓寶寶來扮演自己,嘗試跟扮演其他小朋友的寶爸/寶媽」抗衡」,在行為上逐漸熟悉新的方法。

下次進入」實戰」的時候,如果寶寶採用了新的方法並且有了進展,寶爸媽要及時鼓勵寶寶,強化寶寶的正確的行為和新的方法。

不建議學習跆拳道

很多寶爸媽反映,本以為孩子練習跆拳道會更加自信,可是孩子變得非常暴力,還是不會社交,反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所以,如果寶爸媽想讓膽小的孩子學習防身術來預防被欺負,可以考慮修身養性的項目,比如空手道、詠春拳等。

這些項目更注重內心的修為,而不只看重幾塊三合板。如果寶爸媽想強壯孩子的體魄,可以選擇跆拳道。

親子繪本閱讀

繪本閱讀可以教會孩子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尤其是親子繪本閱讀,效果更明顯。

晚上睡覺前,寶爸媽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目標和面對的困境,有選擇、有目的地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

比如《誰也別想欺負我》、《小霸王》、《不要隨便欺負我》等都是教孩子學會拒絕的繪本。

這些抵抗霸凌的繪本設置了不同的情景,孩子在故事中自我帶入,加上寶爸媽的講解和適度引導,讓孩子逐漸學會應對生活中類似的挑戰和困難。

有儀式感的愛

大部分寶爸媽都會說,我很愛孩子,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孩子,可是為什麼他/她還沒有安全感?

有時候寶爸媽給予孩子的愛不夠準確、不夠清晰,孩子理解不了、接收不到。

所以,有儀式感的愛至關重要。

比如,寶爸媽每天出門前、回家後或睡覺前,固定幾次有儀式感的擁抱、親吻孩子並說:「媽媽/爸爸好愛你!」

這種點點滴滴的小儀式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強大、更有安全感,內心強大、安全感強、被愛包裹的孩子自然不會害怕別人的欺負了。

用疑問句給出建議

寶爸媽看到孩子遇到困難,很多時候會直接給出建議:

「你打回去不就可以了嗎?」

「你跟他說對不起就好啦!」

「下次你離那個小朋友遠點!」

這些建議也許在當下會避免孩子再次受到傷害,但是孩子只是單純地執行寶爸媽的命令,而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孩子下次遇到類似情況,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只會在那裡哭或被欺負。

尤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寶爸媽直接給出建議會讓孩子的大腦「生鏽」,遇到困難直接想到爸爸媽媽,等著爸爸媽媽的建議或救援而不知道自己去處理。

寶爸媽應該用疑問句給出孩子建議:

「下次你覺得這樣做怎麼樣?」

「這樣做會不會能讓他不對你那麼兇呢?」

「我們要不要試試看?」

這些疑問句會讓孩子把爸爸媽媽的建議在自己的腦袋裡轉一下,轉變成自己的想法。

寶寶想清楚後同意這個建議,這個建議就變成他/她自己的了,再次出現類似情況孩子就會舉一反三地靈活應對困難啦。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打不還手,只會哭,家長別罵孩子慫,這樣教育才正確
    這樣的情況讓家長們擔心不已,雖然我們教育孩子不要動手打人,但是並不提倡孩子被欺負了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呀。如果孩子真的遇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孩子被欺負只會哭,不是孩子慫,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很多時候孩子打打鬧鬧是正常的,對於大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孩子被打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被搶了心愛的玩具可能比被打更可怕,但是如果是一個孩子惡意的打別一個孩子那就是有意為之,而被打的孩子不還手,只會哭,確實可能是家長教育的缺失,什麼樣的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打不還手呢
  • 孩子被打了,不會還手?
    我有一個朋友給我說,「她的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喜歡動手的小朋友,有事兒沒事兒就過來推一下打一下,寶寶也不知道還手,只會傻站在那裡,她也很心疼,有時候她也讓她的孩子給打回去可是他就是不還手,氣的我也想給他一頓打了。也嘗試過讓孩子離他們遠一點,不要跟他們玩,但是孩子又想跟他們玩,真鬧心。」
  • 真堵心,孩子被打了不會還手?別急,這個方法絕對好用
    一位媽媽說,她的寶寶19個月,在外面玩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喜歡動手的小朋友,有事沒事就過來推一下,打一下,寶寶也不知道還手,只會傻站在那裡,媽媽很心疼,讓寶寶離他們遠一點,不要跟他們玩。但是孩子又想跟他們玩,真鬧心。其實阻止孩子不要和打人的小朋友一起玩,只是一種逃避,並不能讓孩子如何應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這麼做。
  • 「挨打了都不還手,真沒用!」面對孩子的「不爭氣」,你該咋辦?
    被別的小朋友打了,寶寶卻傻站著不知道還手,寶媽心疼、憤怒,甚至覺得孩子窩囊,咋就這麼慫?真的是寶寶沒出息嗎?如何讓寶寶學會還手,敢於還手呢?找老師家長解決的孩子,一般打人的孩子會收斂自己的攻擊行為,或轉向他人。所以,當孩子受到欺負,一定要讓孩子有所還擊,但是很多家長會發現,雖然每次都會給孩子說打回去,但是孩子被欺負時,還是不懂得怎麼還手,這讓家長很焦慮。
  • 上幼兒園被欺負不敢還手,這樣的孩子該怎麼教?
    幼兒園裡的孩子的思想比較單純,他們之前的「欺負與被欺負」大多是我打他一下,他打我一下,上升不到校園霸凌。但是讓家長們擔心的是,不少孩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不知道還手,如果長期都是這種狀態,那麼孩子很可能對幼兒園產生牴觸情緒,嚴重的還可能讓性格變得內向,越來越自卑。
  •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還手?李玫瑾教授直言:挨打一定要還回去
    在這樣的教導下,浩浩一直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但同時也是同學欺負的對象。一天,浩浩再一次鬱悶著回家了,浩浩媽得知孩子這是又被欺負了,於是如往常一樣給他灌輸以和為貴的道理,可是這一次,浩浩反常般爆發了,哭著說:「就是你總是叫我讓著他們,打人是不對的,不要還手,現在他們都欺負我,張子峰上次被欺負打回去之後,他們都不敢欺負他了。」
  • 孩子被打後,爸媽別對孩子說這"三句話",這只會讓孩子更"軟弱"
    昨天下樓,看到一位男孩被旁邊的另一個大孩子踢了一腳。此時男孩哇哇大哭,不一會兒男孩的母親下來了,看見男孩子在旁邊哭,一直罵孩子說&34;這會有你哭的,剛才為什麼不打他?此時那個大孩子也早已經逃之夭夭了。
  • 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還不夠,還要這樣幫助孩子
    如何孩子被欺負,一定要告訴孩子這3句話第一句:要勇敢地還手小孩子不懂事,打打鬧鬧,雖然是正常的,但我們也不能排除,有孩子被欺負的情況。因此,我們要想避免孩子一直受到欺負,那麼就需要堅定的告訴孩子,有人欺負你,要勇敢地還手,尤其是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因為小孩子打架,很少會打出什麼大問題的,但是如果這個階段,不教會孩子要勇敢地還手,那麼隨著孩子的長大,可能就更加沒有勇氣還手,應對欺負,只能忍氣吞聲了,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 孩子受欺負不還手?孩子玩具被搶了?家長應該怎麼辦?
    我們來看一個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例子,孩子被欺負了不還手,孩子經常被同齡小朋友欺負,搶玩具不敢還手不敢要,怎麼辦?雖然我不想去幹涉,但有時候看到孩子這樣也。覺得挺焦慮的,更何況他還是個男孩子。估計大多數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時候,就是看自己家的孩子特別可憐啊,別人橫行霸道,然後就自己家孩子傻乎乎的、呆萌萌的,好像什麼都做不了。
  • 窩裡橫,出門慫,寶寶「兩面派」怎麼治?
    在外從不敢爭搶,被欺負了也不敢吱聲,妥妥一枚「受氣包」,可在家卻「雄霸一方」。對於孩子的「窩裡橫、出門慫」行為,很多爸媽表示不解、頭疼!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窩裡橫,出門慫」的孩子不在少數,背後原因也不是「慣的」兩個字就能解釋清楚的。孩子怎麼就成了「窩裡橫」?為什麼一出門反差如此大?
  • 孩子被欺負,比教他還手,更重要的是……
    在面對「孩子被打要不要教孩子還手」的事情上,大家各有堅持。 堅持打回去的家長會說: 被欺負不還手只會變得越來越懦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欺負!
  • 孩子被打要打回去嗎?如何讓孩子具備自我保護的力量,不被欺負
    今天帶孩子出去玩,同行的哈尼被一個比他大的小朋友打了,被打後哈尼站在那一動不動,低頭委屈的模樣,惹惱了哈尼媽媽,大聲的喊著「哈尼,你也打他」,哈尼沒有動作後,哈尼媽媽著急的拉過哈尼的手,往那個小朋友身上招呼,還一邊說著:誰要敢打你,你就這樣打回去,知道了嗎?
  • 孩子受欺負了,應該「打回去」嗎?如何教會孩子不被欺負?
    俗話說「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孩子上學後家長難免擔心孩子被欺負。孩子受了欺負,要告訴孩子打回去嗎?這個話題也一直備受爭議。很多小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很缺乏。如何讓孩子不被欺負,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 被搶玩具,被欺負之後,孩子不敢還手,父母要出面「撐腰」嗎?
    所以,在前期的養育中,要給予孩子有還手的底氣,待他能明辯是非之後,再自己選擇要不要還手,以及還手的時機。你不能期望,前三年在你的教導之下,孩子認同了「小朋友如果不是故意打你,咱們就必須原諒他」,那麼等3年之後,故意打人的孩子出現了,孩子就突然能學會還手了。
  • 孩子被欺負了卻不敢還手,不是因為窩囊,父母別再誤解了
    文|秘籍君父母都希望家裡的孩子不受人欺負,或者被欺負也能打回來,知道保護自己。但是,現實情況是很多孩子被欺負了,卻不敢還手。昨天,我還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孩子在廣場玩滑板車,後來又來了一個女孩,女孩很調皮,也很霸道,看見男孩的滑板車,二話不說就搶過去了。
  •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看高情商的媽媽如何回答!
    現在每個家庭都一個孩子,還有奶奶爺爺,姥姥姥爺寵著,自然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但其實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到上學,父母都揪著一顆心,繃著一根弦,怕孩子出現什麼意外,也是孩子的存在,讓一向無所不能的媽媽們,有了弱點: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也成了一個大難題。
  • 告訴孩子:被欺負要「打回去」有多重要?孩子還不還手區別很大
    這時候小傑的爸爸問「是不是如果現在你去找他,打他一頓,就不覺得委屈了?」,小傑點點頭。爸爸接著說:「別人欺負你打你,你可以當場還手保護自己,但記住只限於當場,不能打頭。一旦告訴了老師,他跟你道了歉,你就只能原諒他」。
  • 「媽媽我被打了…」當娃被欺負,這幾招比打回去好一萬倍
    我們可以想一想:①如果孩子天性溫順,不願意打回去呢?不僅是孩子,很多大人其實也做不到在被欺負的時候,及時反抗,以牙還牙!,其實藏著「沒出息」「軟弱」「無能」「好欺負」的潛臺詞。對於天性溫順的寶寶來說,是比受欺負更重的心理負擔。②萬一孩子打回去,卻受到更多意外傷害呢?
  • 被打後,成人能報警,孩子找家長卻是慫?這是在刻意磨滅創傷經歷
    每當有關校園欺凌的視頻流出時,總不忍心去看。可自從有了孩子,又忍不住要擔憂這個問題。 在家長的群體裡,主流的教育觀念是"有人欺負你打你,你就打回去。" 不過也有家長疑惑:明明已經這樣教育了,可孩子還是不懂還手怎麼辦?
  • 4歲女孩幼兒園總被欺負,親戚很疑惑:潑辣媽養出的女兒咋那麼慫
    阿蘭已經記不得女兒在幼兒園裡被別的小朋友欺負過多少次了,雖說只是小朋友間的抓扯推搡,但每次聽老師誰誰打了她女兒,或是誰誰搶了她女兒的玩具,她就氣不打一處來。女兒很認真地點頭,但並不會真的那樣做,她不論是被打還是被搶東西,都只會哭。阿蘭只好跟女兒說:「你要是不敢還手,你可以去跟老師說,讓老師來處理。」女兒再次點頭,但最後還是只會哭,她就是不去告訴老師。阿蘭怒了,放學的時候,守在班級門口,接到女兒,就跟女兒說:「昨天是哪個小朋友打的你,你給媽媽說,媽媽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