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460字,閱讀時間約4.5分鐘】
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打地洞。
專家也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有樣學樣,最後也會變成父母的樣子。
那麼,按此邏輯,家長潑辣,孩子自然不是好惹的。但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朋友阿蘭就是一個火爆脾氣,在親戚眼裡,那就是一個潑辣蠻橫的女人。在家裡當女王,說一不二,老公和公婆都依著她,在單位也是妥妥的女強人,喜歡對手下發號施令。可偏偏她的女兒特別膽小怯弱。
阿蘭已經記不得女兒在幼兒園裡被別的小朋友欺負過多少次了,雖說只是小朋友間的抓扯推搡,但每次聽老師誰誰打了她女兒,或是誰誰搶了她女兒的玩具,她就氣不打一處來。
她很鄭重地跟女兒說:「誰打你,你就打回來!誰搶你東西,你就搶回來!別怕,媽媽支持你!」
女兒很認真地點頭,但並不會真的那樣做,她不論是被打還是被搶東西,都只會哭。
阿蘭只好跟女兒說:「你要是不敢還手,你可以去跟老師說,讓老師來處理。」
女兒再次點頭,但最後還是只會哭,她就是不去告訴老師。
阿蘭怒了,放學的時候,守在班級門口,接到女兒,就跟女兒說:「昨天是哪個小朋友打的你,你給媽媽說,媽媽來處理!」
女兒只是低垂著頭,還是不說。
阿蘭肺都要氣大了。
親戚們都說:「潑辣媽咋養出的女兒那麼慫啊?」
幼兒園是孩子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在這裡,他們需要跟別的孩子一起共享資源,孩子們之間有合作,也有競爭,難免會發生衝突,吵架、打架、搶東西都是常有的事。
只是面對衝突,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
有的孩子特別霸道,不高興就上手打,喜歡的東西,上來就搶,也不管別人樂不樂意。
有的孩子不主動去攻擊別人,但若遇到攻擊,會很自然地反抗。
還有的孩子卻是逆來順受,他們絕對不攻擊別人,還經常會主動謙讓別人,而且就算被欺負了,他們不會想去反抗,而是選擇哭泣,然後等大人來處理。阿蘭的女兒是屬於這種。
一位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朋友說:「那些懦弱的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位特別強勢的家長。」
懦弱的孩子,和強勢的家長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的。
1、因為家長缺少對孩子足夠的尊重。
如果孩子在家裡,經常被家長呼來喝去,稍微做錯一點就各種指責謾罵,甚至拳打腳踢,那麼,孩子的內在生命力無法釋放,會形成懦弱的性格,在家如此,到了外面,當她被攻擊時,她也會很自然地選擇退讓。
2、因為家長對孩子進行了語言催眠。
越是強勢的家長,越容不下孩子的脆弱。只要孩子表現出一點懦弱和膽怯,家長就會忍不住去評判:「你咋那麼懦弱?一點也不像我!」
家長如果經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被不斷地催眠,慢慢地,他會認為,對啊,我就是這麼懦弱和膽小的,這是天生的,我沒辦法去改變。
這種自我認知被孩子不斷地強化,你給他貼的「懦弱、膽小」的標籤就會進入他的潛意識中,成為他性格的一部分,讓他真的變成一個膽小懦弱的人。
3、因為家長忽視了孩子的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性格,有的安靜,有的活潑,有的內向,有的外向,但偏偏有的家長無法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總想按自己的喜好去塑造孩子,這造成了孩子的痛苦,也增添了家長自己的煩惱。
孩子的天性並不容易改變,若家長想去強求,會讓孩子更加無法接受自己,更加自卑。
4、因為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
有的孩子從小到大都被家長呵護著,什麼事都有家長出面解決。
玩具被搶了,家長把玩具要了回來。
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家長出面教育了小朋友,並讓小朋友道歉。
如果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有家長幫忙解決,久而久之,孩子會特別依賴於家長,他不相信自己能解決。所以,當被欺負時,他只會哭,因為他知道,只要哭了,自會有人來幫他解決。
5、因為家長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乖孩子」的人設。
越是強勢家長,越希望孩子順從,做一個好孩子。
但矛盾的是,他們無法忍受孩子在外對其他的人太過順從。
孩子的思維方式,在幼兒園這個年齡段,是比較固化的,缺乏變通。在他們的思維裡,好孩子不打人,也不搶人。當他頂著一個「好孩子」的人設時,他是無法像「壞」孩子那樣行動的。包括搶東西和打人。即便是去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搶回來,反擊那個打自己的人,他也無法說服自己去動手,因為那樣就不是好孩子了。
1、 尊重孩子,接受孩子,讓孩子大膽地做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天性溫和,就不要強迫他去變得一個強悍的孩子。如果他比較安靜,就不要去強迫他活潑好動。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就按他本來的樣子接受她,愛她,就好。
父母對孩子深深的認同,會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從而生長出內在的力量。
2、 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常帶孩子外出,多跟其他小朋友互動玩耍。
若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有了摩擦和衝突,一定不要第一時間跳出去幫著孩子處理。
家長需要退一步,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
玩具被搶了,就讓孩子自己去要回來,若孩子不敢,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給他壯膽。
大多數情況下,若對方的家長講道理,最後這兩個孩子會一起玩得很好。
這能讓孩子明白,衝突和摩擦並不可怕,只要用對方法,最後可能會轉向好的方面。
3、 用發展的眼光,讓孩子慢慢成長。
家長不用太過焦慮,慢慢來,孩子的改變總在你不經意之間。
一個真實的案例,我的侄女小時候特別慫,被別的小朋友打了,只會哭,你讓她還手,她死活不會動手。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她小學三年級。
哪知只過了一年時間,在她四年級的時候,情況改變了,她居然成了班裡的女漢子,男生都怕她。因為一次偶然的反抗讓她發現,其實沒啥可怕的,她比自己想像的更強壯。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家長造成的。當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別急著去指責,先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哪裡沒做好呢?
教育孩子,並不是1+1=2這麼直接,可能是需要從1開始,走過很多曲折才能找到答案。
畢竟,孩子不是一塊橡皮泥,你想怎麼捏就怎麼捏的,他還有內在的生長規律哦。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