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失心太重,父母可採用「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2020-10-03 寶貝萌晗說

很多父母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出興趣的時候,父母想要幫助孩子,但孩子卻突然放棄了,自我說服自己是做不來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得失心太重的表現。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得失心呢?其實原因有三個:

  • 害怕結果跟自己預期不一樣

孩子之所以太過於在乎得失從而忽略了事情本身的意義,主要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最好的成績,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的結果跟自己所預期的結果是一樣的。

但是往往很多時候,自己預期的結果跟實際的結果會存在偏差,從而大大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更加覺得自己無能。

  • 太在意別人看法,被情緒左右

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內心是十分敏感的,他們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甚至會因為一個人的一句話就開始產生負面情緒,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

但這樣的人太容易患得患失了,他們往往會因為認同別人的看法從而迷失了自我。

  • 自己能力不足,信心不夠

孩子之所以存在強烈的得失心,主要還是對自己能力的不肯定。因為孩子無法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不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所以他們害怕,沒有信心,更沒有一項足以支撐自己信心的技能,所以更顯沒有底氣。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場遊戲,一路都在打怪升級,不到人生終點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夠得到什麼,所以要是孩子的得失心太重的話,孩子本身的思維就會嚴重受到限制。

所以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景,父母可以巧用"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所謂的"瓦倫達效應"是指人們專心做某件事情,但不管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也不患得患失的心態。

所以父母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

  • 培養孩子的興趣,疏導情緒

孩子的好奇心是天性使然,總會有自己的行為舉止思想,所以父母不應該輕易制止孩子的行為。反之,父母應該為孩子的興趣加油打氣,讓孩子明顯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從而讓孩子更高概率地產生正面積極的心態。

同時,孩子的興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疏導,讓孩子不再變得患得患失。

  • 支持肯定孩子的成長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夠被認可,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有較為突出的表現時,作為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

當孩子犯錯時,作為父母也不要太過驚訝,應該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坐下來討論孩子的行徑,從而教導孩子分辨是非對錯,讓孩子遵循"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原則做事。

  • 鍛鍊孩子獨立思索的訓練

作為父母應該要從小鍛鍊孩子的自主獨立能力,告訴孩子自己能夠依靠的一直都只有自己,不論是誰都只是自己人生的過客,沒有辦法一直陪伴,最終的路還是要靠孩子自己走下去。

從小孩子就學會自己吃飯、做家務等,那麼長大之後孩子就會能夠先動腦子用自己的行動解決問題,不會想要先依賴別人。只有辦事效率高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肯定,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孩子的行為習慣大多是跟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密不可分,父母的自我修養其實也是意味著孩子的自我修養。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有自己的追求,但是也不要因為太過於在乎得失以致於喪失了探索事物本身的意義,這樣只會得不償失 。

相關焦點

  •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下午小劉跟我說,自己的孩子最近變得奇奇怪怪的,總擔心有的沒的事情,小劉很清楚的知道孩子想要學習鋼琴,為此也準備給孩子找一個鋼琴老師,但孩子自己卻阻止了小劉的計劃,說:不敢報,鋼琴太難了,自己學不好的。
  • 患得患失的你可知道瓦倫達效應?
    今年的疫情影響,高考延期,最近和即將高考的表弟聊天,感覺本來就很玻璃心的他更加緊張,一緊張就——怕什麼來什麼,比如做題時瘋狂暗示自己不能錯不能錯,可結果他就錯了,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之前看文章時遇到的一個詞:瓦倫達效應。
  • 孩子得失心太重?原因很簡單,多半是因為父母的幾句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教育難題,其中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有過於重的得失心。其中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因為輸不起造成的心理傷害很大,其實就是抗挫折能力比較弱,家長平時的做法孩子看在眼裡,這幾點可能造成孩子過重的得失心。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如果瓦倫達不那麼患得患失專注於走鋼絲,以他的經驗和能力,肯定能成功地完成這個表演。這就是"瓦倫達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當人們過於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容易患得患失,最後注意力都不在事情本身上,進而導致自己失敗。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如果瓦倫達不那麼患得患失專注於走鋼絲,以他的經驗和能力,肯定能成功地完成這個表演。 這就是"瓦倫達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當人們過於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容易患得患失,最後注意力都不在事情本身上,進而導致自己失敗。
  • 孩子總是發揮失常?「瓦倫達效應」在作怪,家長要培養孩子平常心
    瓦倫達效應指的是,人們過於期望達到某種目的,使得自身情緒患得患失,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導致原本成功在握的事情最終,也會出現大概率的失敗。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影響了原本水平的發揮。二、瓦倫達效應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 孩子學習刻苦,大考卻「掉鏈子」,瓦倫達效應:平常心就是大心臟
    可是,慘劇作為事實已經發生,無法反轉,但從這一事件中,心理學界的專家們將這種在巨大心理壓力之下,產生的患得患失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效應。中國也有這樣的古話,說的是:"外重者內拙",意思是:太過於掛住外在的東西,很弱農藝造成內在思維的笨拙,做起事情來也是患得患失的。
  • 蔡禮旭:人會痛苦,就是得失心太重了,患得患失
    然後我就對著同學講:「我們兩個一起到彌陀國小去當同事。」因為那個彌陀國小還剩兩個名額。我跟同學剛講完,一回頭,三十二名把彌陀國小填走了,剩一個,其他的學校不是上山就是下海,市區的學校都填得差不多了。我這個女同學孩子出生不到一年,假如她到偏遠地方去教書,就沒法照顧小孩。        諸位同學,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 心理學的那些事兒—— 瓦倫達效應
    上周涵淇老師帶領大家學習了「阿倫森效應」,用心理學的角度,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讓大家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著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周,我們一起了解「瓦倫達效應」。關注「銀川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公眾號,學習更多的內容。在看足球比賽時,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現象:就連不會踢球的人都看得出來,有許多球,足球運動員只要一蹭就能進門,但每當機會來臨的時候,那臨門一腳,總是把球打到門框外面去。
  • 墨菲定律之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效應指的是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美國著名的走鋼絲表演家瓦倫達,演技高超從未失手。當他準備最後走一次鋼絲,作為告別演出時。因為壓力大,又患得患失,結果失敗了。人們常說壓力就是動力,但瓦倫達效應提醒我們,壓力其實是一把雙刃劍,運用的不好,可能把我們自己壓垮。不良的壓力,會讓人感到無助,失落,還會引起身體和心理上的不良反應。比如心情煩躁,甚至有時候因為上火,結果身體出現病變。
  • 保持良好心態 克服「瓦倫達效應」
    休息時間,隨行保障的軍醫陳耀坐在大家中間講了一個故事:美國有一個叫瓦倫達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不幸失足墜亡。他的妻子事後回憶,他失敗的原因應該是覺得這次表演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結果。「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就叫『瓦倫達效應』。咱們平時的訓練中,不少戰友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 瓦倫達效應-----「越在意越容易失去」
    這條神奇的定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效應源於一個真實事件,取名自美國一位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瓦倫達。瓦倫達在鋼索表演領域技藝高超,以精彩而穩健的技藝,從未出過事故,因此他被選為一次極其重要的演出的表演者。
  • 駕照考試多次不通過,可能是「瓦倫達效應」在作怪
    1、從小到大,我們身邊都可能有這樣一種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我們家的這個「別人家孩子」就是我的小舅舅,可以說家裡的兄弟姐妹無一不是在他的陰影下長大。姥姥也因為這件事,不再逼著家裡的孩子吃保健品了。因為她發現,當一個人太過重視一件事時,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這也是壓力帶來的負面結果。
  • 「瓦倫達效應」來助力
    我聽罷,笑了笑,對同事說:「好姐妹,瓦倫達效應了解一下?」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效應源自一個美國知名的特技表演家卡爾 但是,瓦倫達卻經常能挑戰自我、突破世界紀錄,他曾在一次採訪中說:「因為我不計較的得失,也不計較結果,更不在乎別人的喝彩,我只想做好自己的事,只想成功。」最這一段採訪後來被心理學家總結成「瓦倫達效應」,同時把這種只在意過程,而不在意結果的不良心態稱為 「瓦倫達心態」。
  • 史上最「艱難」高考即將來臨,正確面對壓力讓你避免瓦倫達效應
    前幾日,就接到大量來自這些應屆生的電話,一方面明知考試十分重要,自己應該全力以赴,一方面又是害怕考得不好,患得患失。都感到了莫大的壓力。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壓力的事。
  • 瓦倫達效應:縱使技術再熟練,也會因為心理負擔失敗!
    而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稱為瓦倫達效應。瓦倫達其實就是一個因此喪命的人,他的慘痛經歷讓人們總結出了這個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擁有豐富的經驗,並且擁有高超的技術。走在鋼索上,他如履平地,不但走得穩,還可以為人們帶來精彩的表演。最厲害的是在演出中,他從未有過失誤。
  • 孩子越認真反而越可能失利?關於「瓦倫達效應」,家長要幫他避開
    小李的孩子小明學習屬於中上等,可小李發現班上有同學在報補習班之後,就給小明報了不少的課外班。小明的周末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補課班,孩子的休息時間變得極為稀少,可以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放鬆的時間甚至是幾乎沒有了。
  • 每逢大考"掉鏈子",患有"瓦倫達心態"的孩子,用這3招能破解
    在這種社會現狀下,絕大多數父母都希望給予孩子一定的壓力,以此來推動孩子不斷進取。 誠然,施加壓力能給孩子提供一定的學習動力,可一旦這種壓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那麼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給孩子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 孩子學習不專注?那麼就打破「克拉克魔咒」,進入「瓦倫達心態」
    學習也是一樣,平時學的很好,可到關鍵的考試時,因太在意考試結果,心理素質差,掉了鏈子,沒有考出正常水平,甚至錯失了寶貴的機會。這就是「克拉克魔咒」,它指的是差的,導致失敗的心理素質。這就需要孩子在學習和考試的過程中,進入「瓦倫達心態」,並長久保持,孩子就很容易專注於學習,不會因差的心理素質導致不理想的結果。什麼是「瓦倫達心態」?「瓦倫達心態」是心理學上的概念,即專注於某件事(工作或學習),而不過分糾結、在乎事情產生的影響和後果。這個概念是源於一個故事。
  • 原來是這幫人玩的「瓦倫達心態」把戲
    中年人只不過是產生了「瓦倫達心態」。這是個什麼玩意兒?它是指人在巨大心理壓力下時,產生的患得患失心態。心理學家們將它命名為「瓦倫達心態」,也叫「瓦倫達效應」,它因為美國著名鋼索表演家瓦倫達而得名,瓦倫達擁有高超的鋼索表演技藝,一生中數百次的表演連一次小差錯都沒有發生過,然而,卻在他決定退休前進行的最後一場表演上,意外從幾十米的高空摔下,當場身亡。事後他的妻子說出瓦倫達這次發揮失常是因為他太在意觀眾們會怎麼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