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被打,忍氣吞聲還是以牙還牙?和想像的不一樣
我的一個閨蜜朋友去幼兒園接女兒的時候,發現女兒身上有一個明顯的淤青的地方,看得讓人心疼。接回家之後就問女兒是不是在幼兒園裡受欺負了,女兒撇了撇小嘴,委屈的點點頭。朋友以為只是兩個孩子之間偶爾的一兩次「玩笑」,於是乎就跟女兒說在幼兒園乖乖的,不要調皮,別的小朋友也不會欺負你了。
過了幾天,朋友發現女兒身上又多了幾塊淤青的地方,覺得事情比自己想像的嚴重多了,於是就帶著女兒找到了幼兒園的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加強管理。本以為事情就這樣會結束,可又過了一天女兒回到家跟媽媽說,再也不想上課了。朋友一時陷入了困境,拿不定主意,於是就來問我,應該怎麼處理校園暴力才好。
多數家長選擇跟朋友一樣找老師溝通,但幼兒園有這麼多孩子,老師真的能事無巨細的照顧到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所以這並不是面對校園暴力後的上策選擇。
曾經大寶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的選擇是讓他用自己的方式讓對方記住,他不是可以隨便欺負的。當然,我們也不是推崇要暴力,而是讓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校園暴力應「打回去」
關於這一點我比較喜歡公安大學的一位教授李玫瑾,她在參加《開講啦》這個節目的時候提到過類似的話題,一位觀眾提問,當自己的孩子碰到了校園暴力行為,你會不會讓孩子打回去。李教授的回答表示她會鼓勵孩子「打回去」!
隨即李教授也舉了自己孫女的例子,在她孫女上學的時候有個特別喜歡她的小男孩,男孩把孫女抱起來又摔倒了地上,把孫女摔腫了。回去之後李教授就跟孫女說,下次碰到同樣的事,就要記得去扯男孩的兩個耳朵,男孩痛的時候就會放下她了。
起初,我聽到這個回答還是蠻震驚的,但是李教授之後的解釋也最終說服了我。她說:在中國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
讓孩子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並不是在縱容暴力,而是為了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最後李教授還給出兩個建議:一個是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比如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另一個是要讓孩子加強自身的鍛鍊,越是瘦弱就越容易遭到欺負。所以說李玫瑾教授對於孩子被打,忍氣吞聲還是以牙還牙?答案就是打回去。和我們想像的還真不一樣。
在關於校園暴力方面,李玫瑾教授還有很多不錯的獨到見解,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借鑑學習一下。相信可以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堅強,可以自己面對問題。當然,這個過程比較長,需要家長一點點耐心的引導。
除了校園暴力,李教授還對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與有著獨特的見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用簡單的道理培養孩子自制力
心理研究表明:自控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實驗,叫做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一共招募了近600多名的四歲兒童,研究人員把這些小朋友帶到一個房間裡,房間裡的桌子上擺著一盤棉花糖。隨後工作人員告訴孩子們說如果你們選擇現在就拿起來吃,那你們每個人只能吃一顆。若是能夠等15分之後再吃,那麼你會額外再被獎勵一顆,意味著你們可以一共吃到2顆。說完,工作人員就出去了,留下孩子們在房間裡。
十五分鐘過去之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們做到了。但這項研究並沒有就此結束,在這之後的十幾年裡,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追蹤,發現這1/3的孩子有著更加優異的成績,抗壓能力更強等等。
李玫瑾教授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簡化這個實驗,變成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方法。先給孩子吃一樣他愛吃的零食,三天吃一次,堅持半個月以上讓他養成一種習慣。然後再跟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告訴他如果他能夠忍3天再吃,那麼他可以獲得三倍獎勵,若是吃了,那麼後面的獎勵就沒有了。
剛開始可能很多孩子都沒辦法達標,所以這個實驗需要多次進行,隔一段時間就可以進行一次。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自控力越變越好了,而且,這個實驗很好操作,在家就可以實驗。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學會「用等待來獲取更大的滿足」。
枕邊育兒寄語:
校園暴力的事件頻繁,但我認為這並沒有死板的解題思路,也沒有固定的答案。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作為家長,我們只有不斷的進修自己,才能提高我們的教育技巧,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遠離校園暴力。
高級育嬰師,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一位西南大學兒童心理學專業的媽媽,專注育兒、孕期、新生兒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