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被打,忍氣吞聲還是以牙還牙?和想像的不一樣

2020-12-23 IF枕邊育兒

李玫瑾教授:孩子被打,忍氣吞聲還是以牙還牙?和想像的不一樣

我的一個閨蜜朋友去幼兒園接女兒的時候,發現女兒身上有一個明顯的淤青的地方,看得讓人心疼。接回家之後就問女兒是不是在幼兒園裡受欺負了,女兒撇了撇小嘴,委屈的點點頭。朋友以為只是兩個孩子之間偶爾的一兩次「玩笑」,於是乎就跟女兒說在幼兒園乖乖的,不要調皮,別的小朋友也不會欺負你了。

過了幾天,朋友發現女兒身上又多了幾塊淤青的地方,覺得事情比自己想像的嚴重多了,於是就帶著女兒找到了幼兒園的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加強管理。本以為事情就這樣會結束,可又過了一天女兒回到家跟媽媽說,再也不想上課了。朋友一時陷入了困境,拿不定主意,於是就來問我,應該怎麼處理校園暴力才好。

多數家長選擇跟朋友一樣找老師溝通,但幼兒園有這麼多孩子,老師真的能事無巨細的照顧到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所以這並不是面對校園暴力後的上策選擇。

曾經大寶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的選擇是讓他用自己的方式讓對方記住,他不是可以隨便欺負的。當然,我們也不是推崇要暴力,而是讓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校園暴力應「打回去」

關於這一點我比較喜歡公安大學的一位教授李玫瑾,她在參加《開講啦》這個節目的時候提到過類似的話題,一位觀眾提問,當自己的孩子碰到了校園暴力行為,你會不會讓孩子打回去。李教授的回答表示她會鼓勵孩子「打回去」!

隨即李教授也舉了自己孫女的例子,在她孫女上學的時候有個特別喜歡她的小男孩,男孩把孫女抱起來又摔倒了地上,把孫女摔腫了。回去之後李教授就跟孫女說,下次碰到同樣的事,就要記得去扯男孩的兩個耳朵,男孩痛的時候就會放下她了。

起初,我聽到這個回答還是蠻震驚的,但是李教授之後的解釋也最終說服了我。她說:在中國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

讓孩子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並不是在縱容暴力,而是為了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最後李教授還給出兩個建議:一個是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比如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另一個是要讓孩子加強自身的鍛鍊,越是瘦弱就越容易遭到欺負。所以說李玫瑾教授對於孩子被打,忍氣吞聲還是以牙還牙?答案就是打回去。和我們想像的還真不一樣。

在關於校園暴力方面,李玫瑾教授還有很多不錯的獨到見解,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借鑑學習一下。相信可以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堅強,可以自己面對問題。當然,這個過程比較長,需要家長一點點耐心的引導。

除了校園暴力,李教授還對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與有著獨特的見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用簡單的道理培養孩子自制力

心理研究表明:自控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實驗,叫做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一共招募了近600多名的四歲兒童,研究人員把這些小朋友帶到一個房間裡,房間裡的桌子上擺著一盤棉花糖。隨後工作人員告訴孩子們說如果你們選擇現在就拿起來吃,那你們每個人只能吃一顆。若是能夠等15分之後再吃,那麼你會額外再被獎勵一顆,意味著你們可以一共吃到2顆。說完,工作人員就出去了,留下孩子們在房間裡。

十五分鐘過去之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們做到了。但這項研究並沒有就此結束,在這之後的十幾年裡,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追蹤,發現這1/3的孩子有著更加優異的成績,抗壓能力更強等等。

李玫瑾教授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簡化這個實驗,變成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方法。先給孩子吃一樣他愛吃的零食,三天吃一次,堅持半個月以上讓他養成一種習慣。然後再跟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告訴他如果他能夠忍3天再吃,那麼他可以獲得三倍獎勵,若是吃了,那麼後面的獎勵就沒有了。

剛開始可能很多孩子都沒辦法達標,所以這個實驗需要多次進行,隔一段時間就可以進行一次。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自控力越變越好了,而且,這個實驗很好操作,在家就可以實驗。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學會「用等待來獲取更大的滿足」。

枕邊育兒寄語:

校園暴力的事件頻繁,但我認為這並沒有死板的解題思路,也沒有固定的答案。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作為家長,我們只有不斷的進修自己,才能提高我們的教育技巧,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遠離校園暴力。

高級育嬰師,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一位西南大學兒童心理學專業的媽媽,專注育兒、孕期、新生兒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教授:不但要打回去,家長還要這麼做
    如果你還不知道具體的辦法,那麼不妨聽聽李玫瑾教授的答案。一、孩子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教授這樣說當自己家的孩子被其他人欺負了,李玫瑾教授告訴各位家長,當然是要打回去了!而且還是絲毫不猶豫和客氣的那種!雖然人們常說吃虧是福,但是也要分情況對待。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需要先告訴老師嗎?李玫瑾:堅決打回去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需要先告訴老師嗎?李玫瑾:堅決打回去校園暴力在近幾年受到了很大的重視,有不少電影以此為題材,記錄了如今和之前在校園生活中存在的校園暴力。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老師被提問道,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中受到了欺負,你會支持他打回去嗎,李玫瑾老師給出的回覆是:肯定會啊。
  • 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還不夠,還要這樣幫助孩子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是忍受,還是打回去呢?很多寶媽都做錯了當孩子上學後,可能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呢?是叫孩子忍耐,還是打回去呢?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直接肯定回答:肯定支持孩子打回去啊!
  • 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如果孩子有一天來到你面前,哭著對你說:「媽媽,學校有人欺負我!」你會怎麼處理呢? 教會孩子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孩子告訴老師還是自己去學校為孩子出頭?李玫瑾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說過: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打回去!」,比教孩子容忍強。
  • 孩子被欺負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孩子被欺負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當這些小天使受到傷害時,是所有父母最不願面對的事。近期,孩子被欺凌事件的持續曝光,更是不斷地提醒父母,壞人真的存在,應對的方式刻不容緩。面對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說:先要教孩子保護好自己。
  • 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這位犯罪心理學教授的回答火了
    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嗎?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做客CCTV《開講啦》節目被問及這個問題給出了肯定回答:「肯定會啊!」李玫瑾教授還拿自己孫女舉例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李玫瑾教孫女:「可以揪住對方耳朵,直到對方放手。」被同學欺負了怎麼辦?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當然要打回去!
  •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了,要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
    案例一:可可好不容易適應幼兒園了,有一天媽媽去接。老師說:「今天有點小情況,要和您說下。在玩遊戲時,木木小朋友喜歡可可手裡的玩具,就去搶。搶不過來,就動手了。孩子可能會這樣想:「我挨打了,我媽媽說是正常的!以後我和小朋友玩,是不是經常要被打?我受欺負了,媽媽也沒保護我。 」孩子會逐步喪失安全感。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家長看一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被問到孩子如果被打了,是否支持打回去?李玫瑾教授當時斬釘截鐵地回答「打回去」。李玫瑾甚至還分享了,自己平時教孫女如果被欺負時,該如何掙脫!但李玫瑾教授還強調,一定要給孩子灌輸不能以大欺小這樣的觀點。如果你只告訴孩子打回去,卻沒告訴孩子不能以大欺小,那麼孩子不但不勇敢,反而可能更懦弱。
  • 孩子在校被欺負,你會怎麼辦?來看看李玫瑾教授告訴的答案吧
    ​自從孩子出生以來,父母就始終在擔憂孩子。孩子小時候,害怕他在成長過程中會出事,孩子長大後上學時,他擔心孩子和同學之間的問題,孩子成年後,還得擔心孩子的終身大事,總之心永遠都操不完,但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是上學期間。人生中很長一段時光都是在上學時度過的,倘若孩子欺負了該當如何?
  • 孩子在校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
    孩子在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對的,反擊回去。一好友給我發信息,「兄弟你在學校工作,請教個問題:孩子在校被欺負、被打了,怎麼辦?」我苦笑,我一幹後勤的,哪裡知道這個喲。不過,我可以問問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
  • 教育孩子時,該不該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不用糾結了
    ,不吼不發脾氣真的是太難了,有時候,真的想給孩子拽過來打兩巴掌才解氣。所以,「棍棒教育」逐漸成為了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專家開始呼籲家長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交朋友,卻發現這樣做迎來的不是孩子感恩,反而是孩子的得寸進尺。所以,很多父母就不免會產生疑問,那就是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真的可能教育好孩子嗎?不打孩子真的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方式嗎?
  • 李玫瑾教授:孩子「該打就要打」?關於懲罰的解釋。
    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 03 最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孩子自我保護最大的死敵,就是忍氣吞聲
    所以,忍氣吞聲並不能換來施暴者的退讓,反而會讓對方變本加厲,自己受的傷更嚴重!面對孩子被打,家長們一般有兩種態度。忍氣吞聲型就像張凱家人教導他的一樣,遇到有人打他就趕緊跑,跑不過也別反抗,省得招受更嚴重的暴力。他們總是認為正面反抗,會讓對方變本加厲,只有自己示弱了,對方能夠消除怒氣放過孩子。
  • 孩子「不打不成器」是糟粕?李玫瑾:「打」孩子,還是有必要的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一點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打他難道用愛的抱抱感化他?也不想想切不切實際?聽完曉雯的故事,你作何感想?是不是也覺得她有些偏激了?孩子「不打不成器」是糟粕?但在教育過程中,家長能無時無刻都用欣賞、鼓勵和愛來教育孩子嗎?恐怕不太可能。
  • 如果你的孩子被打了,教他忍讓還是還手?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很贊
    打回去:孩子吃虧作為家長肯定心疼,都是家裡的寶貝,憑什麼要被別人欺負?愛打人的孩子,就不能慣著他。綜藝節目《婆婆媽媽》中,秦昊向老婆和媽媽講述,小米粒在學校受到欺負的事情,氣不打一處來,心疼得掉眼淚,揚言如果那個孩子的家長教育不了的話,他就要出手了。可見不管明星還是普通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其實,對於孩子這種問題,李玫瑾教授在一期節目中就曾說過: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等長大了再教育就難了,只要發現孩子有以下幾種行為,家長一定不要手軟,該打就得打。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種種跡象說明,馬加爵根本不像李玫瑾教授所定論的「自我中心」。相反,他是背負了太多來自家庭的生存壓力和情感壓力,過早懂事,過早成熟,「替家人著想過了頭」(馬加爵大姐語)。馬加爵的父母一輩子膽小怕事,處處要求子女忍氣吞聲。孩子受了欺負,不但不會替孩子撐腰,還會責罵孩子。
  •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理念,建議父母看看!
    分享李玫瑾教授的一個視頻。在視頻中,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理念。她舉了一個例子,說是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和媽媽去商場,要買小汽車。而家裡的小汽車已經有很多,媽媽覺得沒有必要再買一個。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種種跡象說明,馬加爵根本不像李玫瑾教授所定論的「自我中心」。相反,他是背負了太多來自家庭的生存壓力和情感壓力,過早懂事,過早成熟,「替家人著想過了頭」(馬加爵大姐語)。馬加爵的父母一輩子膽小怕事,處處要求子女忍氣吞聲。孩子受了欺負,不但不會替孩子撐腰,還會責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