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交,不要輕易插手

2020-08-28 美贊臣中國

「今天要去舞蹈班,明天有節英語課,要不再給你報個繪畫課吧?」

不少孩子小小年紀承擔了大大的夢想,才3、4歲,生活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畢竟當爸媽的,誰不想讓孩子從小性格好又聰明?

蒙特梭利認為,0~6歲是「兒童個性建設階段」。

但一個人性格、行為處事的養成,很多時候並不是在一周一堂40分鐘的興趣課可以做到的,而是在點滴生活中,在你和他的相處模式裡。


帶著好奇寶寶找答案而不是告訴他答案

「向日葵為什麼叫向日葵?」

「月亮掛在天上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

自從有了孩子,我們就得化身「野生科學家」。畢竟,在家裡那位好奇寶寶面前,不管科學能不能解釋,反正當媽的都得解釋。

但大家記得嗎?小時候做習題,如果練習冊後面有答案,大多數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直接照搬;相反,如果答案裡是「略」,咱雖然不情不願的,那也得自己憋出答案來。

所以,或許我們不一定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應該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比如:


「媽媽,為什麼含羞草要叫含羞草呢?」

「叫燈籠果是因為長的像燈籠,叫爬山虎是因為它會像老虎爬山一樣往上爬,那含羞草呢?」

「是不是因為它會害羞呀~」

又或者,「你碰碰這棵含羞草試試~」

無論他們機智的小腦袋是瞬間就get到答案,還是說神奇的腦迴路偏不按套路走,其實都沒關係,因為重要的不在於答案,而在於尋找答案的過程。


孩子的社交,不要輕易插手

前陣子的長假,到朋友家久違地來了場聚餐。大概是見我們大人一堆聊得熱鬧,她孩子覺得無聊,於是就說要到隔壁家找他的朋友來玩。

突然間,大概是玩遊戲輸了,他又不服,鼓著腮幫子說這回不算。人家自然不願,說:「再也不和你玩~」於是兩小孩鬧掰了。

大家問孩子媽:「要不要去調和一下?」

她一臉看破一切的樣子,「算了吧,要不要賭一回,最多5分鐘。」

果然,下一秒孩子就去低頭認錯了,「好啦,是你贏啦~我們和好吧。」

英國著名心理學教授魯道夫·謝弗曾說:

兒童從很早開始,就會更多地和小同伴在一起,而不是成人夥伴。

爸爸媽媽們可不要小看了孩子堆裡的玩耍,判斷、規則、尊重……,孩子能學到的可多了。而這種獨屬於小孩子的社交形式,更能讓他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交往方式。

可不少人,總是放不下「老媽子」的心,最好能幫他「一鍵形成」朋友圈。但父母過度的「幫助」實則是一種拘束,容易讓孩子們養成依賴性和惰性,向著「媽寶娃」發展。

畢竟,在孩子的世界裡,「聽媽媽的話」有時不是好習慣,而「再也不和你玩」卻是天大的「懲罰」。

所以,大膽的把娃扔進孩子堆裡吧,當然,家長也要及時引導哦。


每晚睡前閱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在故事裡

2歲以後,每晚讓孩子睡覺都會是一場「拉鋸戰」,其實這也正常,畢竟小編我小時候也覺得,大好時光當然是玩去啊,睡覺多浪費時間。

於是,睡前故事就是很多人的「哄睡神器」。它讓「上床睡覺」不再成為一個獨自面對寂靜黑夜的無聊行為。

而且,6歲前更是孩子語言能力飛速發展的時期,每天的睡前閱讀,能通過聽讀問,幫助孩子掌握更多的詞彙,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而這也不是一項「枯燥的任務」,孩子也會更全心投入。

如果你養成陪孩子睡前閱讀的習慣,你就會發現,孩子也會提出一些自己的問題和想法,甚至對故事的新理解。

如果故事書講多了,你也可以試試新的玩法。讓孩子隨機想幾個關鍵詞,比如,大海、海豚、天空,然後你重新創作故事,等孩子語言能力更好了以後,你還可以調轉角色,和孩子一起來創作「睡前故事」。

這不但可以提高詞彙量,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可以激發他的聯想性思維哦。


相關焦點

  • 害怕孩子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先別急著插手,這樣做更合適
    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種能力現在很被人們看中,那就是社交能力。一個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人,往往也代表這個人能夠擁有很多的人脈,也就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相對應的,身為父母的大家心裡應該也會害怕孩子如果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然後往往病急亂投醫,胡亂插手幹預孩子的社交,最後後可能把事情弄的更糟。害怕孩子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要不要插手?
    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正常的社交傷痛,這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先不要急著當裁判,而是要有一定技巧。兒童與他最重要的養育者之間關係的質量,不僅在兒童心中樹立了人際關係的運作模型,也有助於他今後同齡社交關係的構建。
  • 成長中的「十字路口」,這5件事讓孩子自己決定,家長不要插手
    只有把選擇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才不會有後悔和埋怨,有的時候父母們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選擇空間,有些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決定。這5件事讓孩子自己決定,家長不要插手①暱稱寶寶的名字從出生開始,父母就已經做好了安排,孩子的名字往往都是寄託了父母們美好的心願。
  • 為什麼不要輕易給孩子換幼兒園
    在新學期將要來臨前,家長給孩子轉園的想法是否可取呢? 小編給家長梳理了幾個重點,供家長參考。 為什麼不要輕易給孩子換幼兒園? 換幼兒園會打破孩子剛剛建立的社交世界。
  • 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孩子!
    老師就把這個交給了校長,校長看過以後很重視,並和老師商量,如何鼓勵這個孩子,並搞懂這個公式的意思。他們把這位學生叫來,說你特別棒,看到你畫了這麼好的畫,怎麼輕易就把它丟掉了,你應該每次畫的,都交給老師。老師幫你,把你的作品收藏起來,看看你將來到底能畫出多少漂亮的作品,於是這個學生就特別的高興。
  • 不要輕易承諾孩子
    想要孩子成長為有個性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有些小事讓他自己選擇,大事商量著來。記住,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而父母只是參與了他的人生,不代表父母能全權掌握他的人生。過分寵溺的孩子,性格會變得蠻橫,總覺得整個世界都應該順著他,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成為熊孩子,而且長大後,大多不懂得感恩。
  • 不敢拒絕、無條件討好,孩子的社交該插手嗎?
    過去的一年裡我把「鼓勵她關注自己、認可自己、堅定看法和勇敢拒絕,」當作對她社交行為裡培養的重點。和米姥姥的艱難談話進行了一場又一場,也和米爸溝通了幾次,儘管他在孩子生活裡出席已經不多,但依然希望他能以爸爸的身份參與進來多給孩子一些力量。
  • 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少插手,才是最好的方式
    少插手,孩子的問題很多就能解決。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要追著吃、打著吃,除了孩子生病這個原因外,通常是父母對孩子吃飯問題插手太多。孩子要明白,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就像摔倒了是自己的身體會疼一樣。朋友家兒子不吃飯,她可以自然而平靜地告訴孩子:不想吃可以不吃,中間沒有東西,下一餐才可以吃。不要威脅孩子,不要試圖控制孩子。讓孩子了解情況並自己做出判斷,然後承擔自然後果。
  • 關係再好的朋友,也不要插手這三件事,容易給自己找麻煩
    做人,不要管太寬,那些與你無關的事情,一件都不要插手。和你沒有關係,你要是管了,就是在多管閒事,會讓人討厭,會和你保持距離。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忙,已經夠累了,那些不該參與的事情,就不要再參與了。人啊,要先管好自己的事情,別自己的事情沒整明白,去忙活別人的事情。
  • 女兒被搶積木,父親扇男孩耳光:家長該不該插手孩子之間的矛盾?
    以上這幾件事情,作為家長,你覺得哪件家長該插手?哪件不該插手呢?孩子在校園如果長時間遭受暴力而家長卻置之不理,那麼孩子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受到傷害。另外一種情況則是孩子之間的小矛盾,不危及孩子健康,是建議孩子自己處理,家長不需要插手的。
  • 孩子積木被搶,父親「報仇」被刑拘,如何「插手」孩子的事有學問
    文|福林媽咪孩子的事情,大人要不要插手?我想道理大家都懂,當然是不應該插手,讓孩子自己儘量去解決。但是福林媽想說,那些說「不應該」的,大部分是事情沒擱自己孩子身上。只是插手要如何插手,是個學問。最近就有一名家長的「插手」方式被列入了反面教材。
  • 孩子不會「交朋友」怎麼辦?不必焦慮,三招教你成為社交達人
    而是應該仔細分析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從根本上進行解決,才能夠幫助孩子克服社交困難的問題。1、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也就是說,父母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在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以此來提高孩子的自主性,當孩子對生活產生了掌控感,自然內心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就會減少內心的恐懼,願意主動結交朋友。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該不該插手?
    「平時儘量不跟那些熊孩子一起玩兒」……1大人該插手嗎?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幫助孩子避開那些艱難的人生坎坷,但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正常的社交傷痛,這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又來到天天的耳邊說:「小朋友,這可是你最喜歡的玩具呀,千萬不要把它分享給別人玩兒!」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叛逆心理其實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
  • 教育孩子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
    中國的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說不,不準說話,不許插嘴,不能這樣。而從不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的想法有時候雖然幼稚,但卻是最自由和天真的,父母更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注重和孩子的溝通。  如果父母認為自己能夠幫助孩子解決所有問題。所以就站在高於孩子的地位上,來評判孩子的行為。這樣做必定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更容易出現牴觸情緒,甚至隨著成長出現逆反心理。
  • 他人再慫恿,也不要插手這五件事,容易遭人嫌棄
    在職場上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別人稍微一慫恿,就會插手某件事。看似是自己的豪情逸致,其實,這是最容易遭人嫌棄的行為。趕緊看看這五件事你做過沒有吧?一、公司制度---簡直是找死不管你的理由有多麼的充分,被別人慫恿著去挑公司制度的刺,是你最愚蠢的行為。
  • 社交規則:涉及你的切身利益時,不要輕易幫他人打通關係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涉及你的切身利益時,不要輕易打通他人的關係。下面我們就從小東的故事說起。打開QQ瀏覽器,查看高清大圖一、總有人想分享你的人脈小東有一個業務上的朋友叫大平,認識好幾年了。所以,當你的個人優勢會被某個人完全覆蓋時,你最好不要把這個人介紹給你的朋友。只有獨特的資源,才能讓你更有價值。人脈比你想像得脆弱,你只有保持更高的社交價值,才能讓人脈保鮮。涉及你的切身利益時,不要輕易打通他人之間的人脈聯繫。親愛的朋友,你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一起來聊一下吧。
  • 孩子拖拉、做事磨蹭,家長《忍住!別插手!》讓娃學好管理這一課
    許多爸媽總是向我抱怨,說自己家的孩子怎麼那麼難管?別說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就算是家長插手,也是撥一下動一下,像個算盤一樣。而家長從一開始就要學會放手,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忍住別插手,孩子會因此變得更加自覺、自律。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這樣就不會貿然批評孩子。
  • 忍住,別插手!正確引導孩子的時間管理
    原來並不是孩子不能專注學習,是孩子沒有掌握合理利用時間的方法。《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從培養孩子養成時間觀念開始,幫助我們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如何制定計劃。書中告訴我們管理好時間,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需要做的是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