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去舞蹈班,明天有節英語課,要不再給你報個繪畫課吧?」
不少孩子小小年紀承擔了大大的夢想,才3、4歲,生活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畢竟當爸媽的,誰不想讓孩子從小性格好又聰明?
但一個人性格、行為處事的養成,很多時候並不是在一周一堂40分鐘的興趣課可以做到的,而是在點滴生活中,在你和他的相處模式裡。
「向日葵為什麼叫向日葵?」
「月亮掛在天上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
自從有了孩子,我們就得化身「野生科學家」。畢竟,在家裡那位好奇寶寶面前,不管科學能不能解釋,反正當媽的都得解釋。
但大家記得嗎?小時候做習題,如果練習冊後面有答案,大多數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直接照搬;相反,如果答案裡是「略」,咱雖然不情不願的,那也得自己憋出答案來。
所以,或許我們不一定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應該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比如:
「媽媽,為什麼含羞草要叫含羞草呢?」
「叫燈籠果是因為長的像燈籠,叫爬山虎是因為它會像老虎爬山一樣往上爬,那含羞草呢?」
「是不是因為它會害羞呀~」
又或者,「你碰碰這棵含羞草試試~」
無論他們機智的小腦袋是瞬間就get到答案,還是說神奇的腦迴路偏不按套路走,其實都沒關係,因為重要的不在於答案,而在於尋找答案的過程。
前陣子的長假,到朋友家久違地來了場聚餐。大概是見我們大人一堆聊得熱鬧,她孩子覺得無聊,於是就說要到隔壁家找他的朋友來玩。
突然間,大概是玩遊戲輸了,他又不服,鼓著腮幫子說這回不算。人家自然不願,說:「再也不和你玩~」於是兩小孩鬧掰了。
大家問孩子媽:「要不要去調和一下?」
她一臉看破一切的樣子,「算了吧,要不要賭一回,最多5分鐘。」
果然,下一秒孩子就去低頭認錯了,「好啦,是你贏啦~我們和好吧。」
英國著名心理學教授魯道夫·謝弗曾說:
兒童從很早開始,就會更多地和小同伴在一起,而不是成人夥伴。
爸爸媽媽們可不要小看了孩子堆裡的玩耍,判斷、規則、尊重……,孩子能學到的可多了。而這種獨屬於小孩子的社交形式,更能讓他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交往方式。
可不少人,總是放不下「老媽子」的心,最好能幫他「一鍵形成」朋友圈。但父母過度的「幫助」實則是一種拘束,容易讓孩子們養成依賴性和惰性,向著「媽寶娃」發展。
畢竟,在孩子的世界裡,「聽媽媽的話」有時不是好習慣,而「再也不和你玩」卻是天大的「懲罰」。
所以,大膽的把娃扔進孩子堆裡吧,當然,家長也要及時引導哦。
2歲以後,每晚讓孩子睡覺都會是一場「拉鋸戰」,其實這也正常,畢竟小編我小時候也覺得,大好時光當然是玩去啊,睡覺多浪費時間。
於是,睡前故事就是很多人的「哄睡神器」。它讓「上床睡覺」不再成為一個獨自面對寂靜黑夜的無聊行為。
而且,6歲前更是孩子語言能力飛速發展的時期,每天的睡前閱讀,能通過聽讀問,幫助孩子掌握更多的詞彙,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而這也不是一項「枯燥的任務」,孩子也會更全心投入。
如果你養成陪孩子睡前閱讀的習慣,你就會發現,孩子也會提出一些自己的問題和想法,甚至對故事的新理解。
如果故事書講多了,你也可以試試新的玩法。讓孩子隨機想幾個關鍵詞,比如,大海、海豚、天空,然後你重新創作故事,等孩子語言能力更好了以後,你還可以調轉角色,和孩子一起來創作「睡前故事」。
這不但可以提高詞彙量,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可以激發他的聯想性思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