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孩子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先別急著插手,這樣做更合適

2020-08-29 知伢

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種能力現在很被人們看中,那就是社交能力。一個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人,往往也代表這個人能夠擁有很多的人脈,也就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相對應的,身為父母的大家心裡應該也會害怕孩子如果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然後往往病急亂投醫,胡亂插手幹預孩子的社交,最後後可能把事情弄的更糟。

害怕孩子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先別急著插手,這樣做更合適!

小查最近很苦惱,她雖然結婚早,但是過了四五年才懷上了孩子,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家裡人更是把孩子當眼珠子疼,這也造就了孩子小霸王一樣的性格,在幼兒園裡沒什麼小朋友願意陪她玩。

看到這個情形的小查急壞了,女兒沒有同齡的朋友這可不好,可她那霸道的性子現在已經養成,很難改掉。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與同齡孩子相處的機會,小查只能花很大的心思說服其他孩子的父母,邀請女兒的同學來家裡玩。

可她雖然這樣做了,女兒和同學還是不能成為朋友,動不動還把對方整哭了。小查家裡情況不錯,最後沒辦法,只能給女兒同學送禮物,「收買」他們,讓他們不要生女兒的氣,不要不帶她一起玩。

就這樣看來,小查為了讓女兒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社交關係也是費盡了心思,可是這樣只通過過度幹預孩子社交問題,而不從源頭解決問題的,對孩子來講也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所以,過度幹預孩子社交的行為,真的使不得。

一、為什麼不建議父母過度幹涉孩子的社交?

1、孩子沒有學習社交技能的機會

孩子之間友誼出現了「裂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有的孩子在和同學或者朋友鬧了矛盾後,就會陷入一段「冷戰期」,和大人一樣。

但是孩子和大人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孩子們的情緒會消散地很快,如果不出意外,他們可能昨天剛鬧的矛盾,今天就又好成了一個人。

所以當孩子和朋友鬧矛盾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馬上就把這件事情嚴重話,然後乾脆就自己直接給孩子解決問題了,或者要麼就和孩子在一起,直接給他出謀劃策,這樣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他又怎麼能有學習社交技能的機會呢?

直接給孩子出謀劃策還不如給他分析事情發生過後誰對誰錯,要不要去道歉還是多和對方僵持幾天,不要再當朋友這樣的選擇。

當孩子確實不知道他該怎麼做的時候,來請教你,你當然可以教他怎麼做,但是關鍵在於這並不是上下兩片嘴一搭的一句話事情,我們學習的時候有句話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要給孩子分析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這樣下次他和朋友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才會知道怎麼自己解決這樣的事情。

2、孩子自己的社交技能會逐漸弱化

如果說上面的那種是小打小鬧,那麼下面這個就有更嚴重的後果了,過度幹預孩子的社交,可能會讓他們的社交技能逐漸弱化,或者說退化更合適。

說有的父母比較強勢,對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把控很嚴格,堅決不允許孩子和有不良行為的人做朋友,就怕孩子會被對方影響,然後學壞。

他們的這種思想深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理論的影響,然而事實上這樣對孩子交友嚴格把控真的是對孩子好嗎?不見得,可能會讓他們的社交技能就此退化。

比如說,有的父母把對方孩子成績好不好,家裡有沒有錢作為自己孩子挑選朋友的原則,其他一概不許,這樣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最好的我們》這部電視劇沒有,裡面的男主公餘淮就是因為初中的同桌是一個成績不好但長得漂亮的女孩子,恰好一次餘淮考試沒考好,他媽媽就認為是女同桌的錯,非鬧著讓老師給換座,給餘淮和那個女同學都留下了很嚴重的心理陰影。

直到餘淮上高中後和耿耿同桌,都只能和他媽媽撒謊說自己的同桌是男孩子,最後被他媽媽發現的時候又鬧了一場。

我拿這個舉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這樣過度幹預孩子的社交會給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響的,負面因素可能因為社交技能的退化,他會變成一個不會或者不敢和別人交朋友、不敢和別人走的更親近,會成為一個內心孤獨的人。

二、為什麼當父母看到孩子社交出問題的時候總忍不住插手?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達琳·斯威特蘭在她的著作《讓孩子學會思考中》提出的一個理論,就是關於家長最容易陷入的五種陷阱,分別為解救陷阱,火速陷阱,壓力陷阱,給予陷阱以及負罪陷阱。

家長在看到孩子社交出問題的時候就忍不住插手的原因就是因為陷入了「解救陷阱」。

什麼叫「解救陷阱」呢?顧名思義,就是家長一看到孩子陷入困境,被什麼事情困擾住的時候,就會很心疼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我一定要拯救我的孩子,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幫他解決掉這個問題」。

其實身為孩子的父母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掉進「陷阱裡」是很正常的,畢竟哪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願意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泥足深陷,不可自拔」呢?

像上面案例中的小查,正因為她清楚沒辦法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對孩子的未來會產生什麼樣重大的影響,所以才會迸發出解救孩子的想法,用一種在外人眼中看來非常「不入流」的方法幫女兒留住朋友,只希望她能多有一點和同齡人相處的機會,然後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

只能說,會忍不住插手原因還是那句老話,叫可憐天下父母心了。

三、害怕孩子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先別急著插手,這樣預防更合適!

1、嬰兒期的孩子(一歲半以前),你可以這樣對待:

嬰兒期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是最強的,因為他們行動不便,和大人之間語言不通,所以父母的重任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對孩子來講值得可以全身心依賴的人。

當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對父母建立起信任感,那麼之後他就能更容易相信別人,從而準確接收別人對他散發出來的善意。

那麼如何讓孩子在這一時期建立起對父母的充足信任感和依賴感呢?

我們要在這一階段完全把自己「奉獻」給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讓逗她玩就逗她玩,讓騎馬就扮馬給她騎,總之就是要對孩子關懷備至,做到隨叫隨到,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後續培養社交能力打好基礎。

2、幼兒期的孩子(一歲半到三歲),你應該這樣對待

這個時期的孩子,他的自主意識開始變強,他會開始渴求自己行動。

比如你給他餵飯的時候,他會搶勺子自己吃,比如你要抱著他一動不動很長時間的話,他就會耐不住寂寞開始和你鬧著要下地走走,不按照他的來就嚎,把他放到地上的那一刻就又破涕為笑。所以一般很多父母都會選擇開始鍛鍊孩子獨自吃飯洗漱洗手這類可以自己動手的事情。

相對應的,這個時期,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單獨行動,然後在孩子做到之後要對孩子表示出讚賞和為他自豪的情緒,這樣能夠讓孩子信心加倍,然後越來越熱衷於自己獨立做事。

3、學前期的孩子(三歲到六歲),你應該這樣對待

學前期的孩子相較於幼兒期的孩子則又增加了自主性和探索性,最重要的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

在幼兒園裡面有其他一樣年紀的小朋友,有過經驗的媽媽想必都知道,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上學的時候,不僅孩子會因為不習慣新氛圍而大哭大鬧不上學,對一直看著孩子在身邊一刻不離的父母來說,也是很煎熬的一個時間段。

這個時期要處理的就是父母和孩子突然分離產生的分離焦慮症,父母首先要克服這個情緒,然後通過鼓勵幫助孩子儘快熟悉新環境,交上新朋友。

4、學齡期的孩子(六歲到十二歲),你應該要這樣對待

這一階段主要對應的是孩子的小學階段,因為上了小學之後,孩子一天中除了休息,一大半時間都是在學校裡面和同學在一起,所以可以說他們之間來往的更加頻繁了。

所以父母在對待這個時期的孩子時,就需要儘量給孩子創造和同齡人玩的機會。當然現在的孩子其實都挺忙的,平常要上課,周六周日還要往返各個興趣班和補習班。

儘量偶爾給孩子放鬆的機會,帶他去孩子比較多的地方,像公園這類的場所,藉機讓孩子交個朋友應該不難。

如果你害怕孩子以後社交能力不好,不妨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輕易插手孩子的社交圈,這是對孩子來講比較合適的方式。

相關焦點

  • 孩子撒謊怎麼辦?家長先別急著打罵,不如試試這樣做
    孩子撒謊怎麼辦?家長先別急著打罵,不如試試這樣做1.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缺乏自律,不能規範自己的言行,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謊話,那孩子學會說謊是一種自然後果。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不要在孩子面前對他人撒謊,更不要對孩子撒謊,為孩子樹立一個&34;的榜樣形象。
  • 幾歲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最合適?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孩子膽小怕生怎麼辦?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開朗、自信,但生活中總會有些事情與自己的想法相反,比如說孩子膽小怕生?缺乏自信?社交能力差?這該怎麼辦呢?家長該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呢?每次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公園裡打打鬧鬧,我是又羨慕又自責,心想著我的孩子怎麼不是這個樣子的。老師,你說,我這孩子是不是社交差的表現啊,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呢?其實,對於以上情況,相信也是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非常擔心的問題。很多人都在想辦法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比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培訓班,或者看一些視頻課程等等。
  • 孩子有社交問題?父母不妨這樣做!讓孩子快速提高社交能力
    在電視劇第一集,當班主任想和朱朝陽的媽媽聊一下孩子的社交能力問題的時候,朱朝陽媽媽立即回應:「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在課堂上,當老師提問的時候,即使會,也不會輕易舉手,因為他害怕自己回答錯,被同學嘲笑。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沒有優點,能力不足,因此變得很自卑。
  • 孩子愛哭,別急著哄,這樣做更有效
    公眾號後臺經常收到父母這樣的留言:孩子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孩子哭要不要馬上抱?孩子哭怎麼哄?孩子愛哭,是很多媽媽最頭疼的事情,特別是有的孩子一哭就沒完,越哄哭得越厲害。不讓孩子哭,解決了自己的焦慮,卻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生活中,像這樣的場景很常見。作為父母,我們對「哭」這件事有著深深的誤解,不喜歡孩子哭,害怕孩子哭,想方設法停止孩子的哭聲。
  • 孩子總是愛哭,別急著哄,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總是愛哭,別急著哄,這樣做才更有效孩子愛哭,是很多媽媽最頭疼的事情,特別是有的孩子一哭就沒完,越哄哭得越厲害。為什麼我們越阻止孩子哭鬧,孩子的情緒越不穩定?爸爸媽媽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情緒的表達有的孩子想要得到某一樣東西、或者是想要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的時候,或者是在心情不好,不如意的時候,會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通過這種方式想要得到大人的滿足。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 孩子內向怎麼辦?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發展是在社交環境中習得的,爸爸媽媽需要為寶寶營造自由、寬鬆、愉悅的社交環境。讓寶寶感覺到自己的想法是被注意和接受的,這樣的感覺對寶寶社交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家長不能專橫暴躁,不要經常吵個不停,這會讓孩子整天的擔驚受怕,沒有安全感,從而使寶寶不願與人交流。也不能的過分的溺愛孩子,使孩子不能獨立,容易養成依賴家長的習慣,這也會容易讓寶寶膽小怕生。
  • 孩子內向不懂社交從小被欺負,長大更吃虧,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外向
    孩子內向,不喜歡說話,怎麼辦?關於孩子內向這個話題有無數的家長向我諮詢孩子的性格問題,媽媽總是因為孩子的內向感到特別焦慮、苦惱,卻又無能為力。外向的孩子熱情、活潑,語言表達能力強,總是更受周圍人的偏袒,被更多目光澆灌,得到更多的青睞與垂愛。相反內向的孩子就會被貼上膽小、自卑、沒禮貌的標籤。
  • 實在忍不住,想教訓孩子一頓?先別急,看看「場合」是否合適
    有孩子的家長們,肯定都被自己的孩子「氣炸」過。看到自己的孩子實在不聽話,自己真有種衝上去給他兩巴掌的衝動。我們說,批評教育孩子,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個十分正常的現象,但當我們忍不住,想給孩子來點顏色看看的時候,先別急,我們一定要注意,當下的場合,是否適合教訓孩子。
  • 孩子的社交,不要輕易插手
    …… 自從有了孩子,我們就得化身「野生科學家」。畢竟,在家裡那位好奇寶寶面前,不管科學能不能解釋,反正當媽的都得解釋。 但大家記得嗎?小時候做習題,如果練習冊後面有答案,大多數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直接照搬;相反,如果答案裡是「略」,咱雖然不情不願的,那也得自己憋出答案來。
  • 剛入職,上班恐懼,害怕領導,怕做不好工作,怎麼辦?
    是這樣的,我今年畢業,最近找了一份工作,是在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剛入職時,我發現職場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越來越恐懼上班,也害怕見到領導,更擔心做不好工作。這種情緒一直影響著我,導致每天上班都不開心。畢老師,您說我該怎麼辦?
  • 自閉症孩子不會社交?這樣陪孩子勝過社交課
    眾所周知,自閉症的孩子是極少由社交能力的,不少自閉症的孩子被送入機構學習社交課,聽社交故事。我們小時候都會玩過家家的遊戲,幾個小夥伴湊在一起扮演爸爸、媽媽、小賣店店員等角色,一玩就是一下午甚至一天。總是,每次回家後都覺得意猶未盡。
  • 遇到孩子被人當面批評,先別急著發脾氣,這樣做才正確
    作為父母,如果有人當著自己的面批評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會覺得臉面掛不住,或者衝上去與對方爭吵,或者直接衝孩子發火。其實這是不對的。當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該先保持冷靜,不要隨意發火。因為在還沒有分清對錯的情況下就和他人發生爭執,不僅會損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還給他做了特別不好的示範。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老師建議,接下來的教育重點放在「社交能力」的培養上,這樣才能讓悅悅的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長。可能很多家長單純的以為,社交能力就是讓孩子交朋友,只要讓孩子找到朋友就夠了。但其實,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家長還是有必要先學習一下。社交能力包括哪些方面?1、管控情緒想要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得要先學會認識情緒,以及控制情緒開始。
  • 孩子不自信、害怕衝突怎麼辦?
    她說做的好累啊,但是還是一直堅持下來了。到高中的時候,她說不願意再做班幹部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得罪人。初中時,數學成績還可以,到了高中,感覺題太難了,慢慢就放棄了。雖然,高中後,數學成績不好,但是數學還是她比較喜歡的學科。
  • 孩子社交能力弱該怎麼辦
    幼兒園小朋友滑滑梯,玩貓爪老鼠的遊戲,這些個我兒子從來不參與,也一直很被動,好像從不需要除了家人以外的其他人交往,孩子這種狀況做家長的很憂慮。其實在孩子三歲的時候,我就察覺到了一些苗頭。發現我家孩子反應遲鈍,不機靈,也很少表達,擔心他是自閉症什麼的,當時帶孩子去醫院做腦部、神經發育方面的檢查,專家看了檢查報告說不是自閉症,孩子綜合能力發育偏弱。說實話孩子這樣我很擔心!
  • 孩子開始撒謊了怎麼辦?先別急著指責,這樣糾正更有效
    父母可以跟孩子玩一些團隊協作的遊戲,不過在玩的時候可以選擇讓孩子去當隊長,讓孩子去決定整個團隊需要怎麼做,比如說搬運東西,每個人所分配的任務是多少,應該要怎麼做,以及任務完成了以後的獎勵分配,都可以讓孩子去做決定,不管比賽的結果是怎麼樣的,父母需要向孩子表達的是對孩子的信任,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同時也可以降低孩子出現一些
  • 孩子自理能力差怎麼辦?學會「拆解訓練法」,讓孩子具備獨立性
    小梅已經要上小學了,可是還整天還得要父母陪著,陪著上學,陪著做作業,還要陪著睡覺。小梅的父親很寵孩子,所以並不覺得孩子自理能力差有什麼不好,相反他還很享受這種過程,擔心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不需要自己。 2、害怕面對失敗 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會特別的害怕面對失敗,他們本身自理能力比較弱,很多的事情都沒辦法做。這時如果孩子再遇到點挫折,他只會更加的害怕,和變得懦弱,不敢嘗試。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該不該插手?
    在媽媽群,一直有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爭執,總是表現得比較弱勢,不會拒絕更不敢反擊,該怎麼辦?每次討論,也是各執一詞。「教孩子打回去,不然下次還受欺負。」「『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
  • 《忍住,別插手!自我管理課》:家長忍住之前,需要做什麼?
    西方比我們探索兒童教育更早些,所以他們在育兒的道路上比我們的思想也許會成熟一些。他們很早就教孩子獨立去完成一些事情,注重孩子做事能力的培養,作者說我們亞洲人好像大多數都關注在孩子的學習能力的提升,對於孩子其他能力提升倒不是特別注重。這個我深以為然,我們從小被家長灌輸,鼓勵,只要你學習好,其他什麼都不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