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種能力現在很被人們看中,那就是社交能力。一個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人,往往也代表這個人能夠擁有很多的人脈,也就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相對應的,身為父母的大家心裡應該也會害怕孩子如果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然後往往病急亂投醫,胡亂插手幹預孩子的社交,最後後可能把事情弄的更糟。
害怕孩子社交能力不好怎麼辦?先別急著插手,這樣做更合適!
小查最近很苦惱,她雖然結婚早,但是過了四五年才懷上了孩子,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家裡人更是把孩子當眼珠子疼,這也造就了孩子小霸王一樣的性格,在幼兒園裡沒什麼小朋友願意陪她玩。
看到這個情形的小查急壞了,女兒沒有同齡的朋友這可不好,可她那霸道的性子現在已經養成,很難改掉。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與同齡孩子相處的機會,小查只能花很大的心思說服其他孩子的父母,邀請女兒的同學來家裡玩。
可她雖然這樣做了,女兒和同學還是不能成為朋友,動不動還把對方整哭了。小查家裡情況不錯,最後沒辦法,只能給女兒同學送禮物,「收買」他們,讓他們不要生女兒的氣,不要不帶她一起玩。
就這樣看來,小查為了讓女兒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社交關係也是費盡了心思,可是這樣只通過過度幹預孩子社交問題,而不從源頭解決問題的,對孩子來講也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所以,過度幹預孩子社交的行為,真的使不得。
1、孩子沒有學習社交技能的機會
孩子之間友誼出現了「裂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有的孩子在和同學或者朋友鬧了矛盾後,就會陷入一段「冷戰期」,和大人一樣。
但是孩子和大人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孩子們的情緒會消散地很快,如果不出意外,他們可能昨天剛鬧的矛盾,今天就又好成了一個人。
所以當孩子和朋友鬧矛盾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馬上就把這件事情嚴重話,然後乾脆就自己直接給孩子解決問題了,或者要麼就和孩子在一起,直接給他出謀劃策,這樣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他又怎麼能有學習社交技能的機會呢?
直接給孩子出謀劃策還不如給他分析事情發生過後誰對誰錯,要不要去道歉還是多和對方僵持幾天,不要再當朋友這樣的選擇。
當孩子確實不知道他該怎麼做的時候,來請教你,你當然可以教他怎麼做,但是關鍵在於這並不是上下兩片嘴一搭的一句話事情,我們學習的時候有句話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要給孩子分析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這樣下次他和朋友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才會知道怎麼自己解決這樣的事情。
2、孩子自己的社交技能會逐漸弱化
如果說上面的那種是小打小鬧,那麼下面這個就有更嚴重的後果了,過度幹預孩子的社交,可能會讓他們的社交技能逐漸弱化,或者說退化更合適。
說有的父母比較強勢,對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把控很嚴格,堅決不允許孩子和有不良行為的人做朋友,就怕孩子會被對方影響,然後學壞。
他們的這種思想深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理論的影響,然而事實上這樣對孩子交友嚴格把控真的是對孩子好嗎?不見得,可能會讓他們的社交技能就此退化。
比如說,有的父母把對方孩子成績好不好,家裡有沒有錢作為自己孩子挑選朋友的原則,其他一概不許,這樣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最好的我們》這部電視劇沒有,裡面的男主公餘淮就是因為初中的同桌是一個成績不好但長得漂亮的女孩子,恰好一次餘淮考試沒考好,他媽媽就認為是女同桌的錯,非鬧著讓老師給換座,給餘淮和那個女同學都留下了很嚴重的心理陰影。
直到餘淮上高中後和耿耿同桌,都只能和他媽媽撒謊說自己的同桌是男孩子,最後被他媽媽發現的時候又鬧了一場。
我拿這個舉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這樣過度幹預孩子的社交會給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響的,負面因素可能因為社交技能的退化,他會變成一個不會或者不敢和別人交朋友、不敢和別人走的更親近,會成為一個內心孤獨的人。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達琳·斯威特蘭在她的著作《讓孩子學會思考中》提出的一個理論,就是關於家長最容易陷入的五種陷阱,分別為解救陷阱,火速陷阱,壓力陷阱,給予陷阱以及負罪陷阱。
家長在看到孩子社交出問題的時候就忍不住插手的原因就是因為陷入了「解救陷阱」。
什麼叫「解救陷阱」呢?顧名思義,就是家長一看到孩子陷入困境,被什麼事情困擾住的時候,就會很心疼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我一定要拯救我的孩子,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幫他解決掉這個問題」。
其實身為孩子的父母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掉進「陷阱裡」是很正常的,畢竟哪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願意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泥足深陷,不可自拔」呢?
像上面案例中的小查,正因為她清楚沒辦法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對孩子的未來會產生什麼樣重大的影響,所以才會迸發出解救孩子的想法,用一種在外人眼中看來非常「不入流」的方法幫女兒留住朋友,只希望她能多有一點和同齡人相處的機會,然後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
只能說,會忍不住插手原因還是那句老話,叫可憐天下父母心了。
1、嬰兒期的孩子(一歲半以前),你可以這樣對待:
嬰兒期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是最強的,因為他們行動不便,和大人之間語言不通,所以父母的重任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對孩子來講值得可以全身心依賴的人。
當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對父母建立起信任感,那麼之後他就能更容易相信別人,從而準確接收別人對他散發出來的善意。
那麼如何讓孩子在這一時期建立起對父母的充足信任感和依賴感呢?
我們要在這一階段完全把自己「奉獻」給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讓逗她玩就逗她玩,讓騎馬就扮馬給她騎,總之就是要對孩子關懷備至,做到隨叫隨到,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後續培養社交能力打好基礎。
2、幼兒期的孩子(一歲半到三歲),你應該這樣對待
這個時期的孩子,他的自主意識開始變強,他會開始渴求自己行動。
比如你給他餵飯的時候,他會搶勺子自己吃,比如你要抱著他一動不動很長時間的話,他就會耐不住寂寞開始和你鬧著要下地走走,不按照他的來就嚎,把他放到地上的那一刻就又破涕為笑。所以一般很多父母都會選擇開始鍛鍊孩子獨自吃飯洗漱洗手這類可以自己動手的事情。
相對應的,這個時期,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單獨行動,然後在孩子做到之後要對孩子表示出讚賞和為他自豪的情緒,這樣能夠讓孩子信心加倍,然後越來越熱衷於自己獨立做事。
3、學前期的孩子(三歲到六歲),你應該這樣對待
學前期的孩子相較於幼兒期的孩子則又增加了自主性和探索性,最重要的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
在幼兒園裡面有其他一樣年紀的小朋友,有過經驗的媽媽想必都知道,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上學的時候,不僅孩子會因為不習慣新氛圍而大哭大鬧不上學,對一直看著孩子在身邊一刻不離的父母來說,也是很煎熬的一個時間段。
這個時期要處理的就是父母和孩子突然分離產生的分離焦慮症,父母首先要克服這個情緒,然後通過鼓勵幫助孩子儘快熟悉新環境,交上新朋友。
4、學齡期的孩子(六歲到十二歲),你應該要這樣對待
這一階段主要對應的是孩子的小學階段,因為上了小學之後,孩子一天中除了休息,一大半時間都是在學校裡面和同學在一起,所以可以說他們之間來往的更加頻繁了。
所以父母在對待這個時期的孩子時,就需要儘量給孩子創造和同齡人玩的機會。當然現在的孩子其實都挺忙的,平常要上課,周六周日還要往返各個興趣班和補習班。
儘量偶爾給孩子放鬆的機會,帶他去孩子比較多的地方,像公園這類的場所,藉機讓孩子交個朋友應該不難。
如果你害怕孩子以後社交能力不好,不妨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輕易插手孩子的社交圈,這是對孩子來講比較合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