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2020-09-09 狀元月嫂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導致的後果就是,孩子不容易捕捉他人情感,難以和父母進行有效溝通,更不利於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和朋友同學的往來,該怎麼辦?針對不同原因導致的共情能力差,小編在這裡列出了幾點建議。

  原因一:迴避衝突型


  衝突的起因和孩子的不當之處要有所區分,不要讓孩子產生「是我一個人造成了衝突」的想法,這會增加孩子的負疚心理,使得他們沒辦法直面正面情緒和情感的產生。這樣的行為本質上讓孩子失去相信和理解愛的能力。所以,讓孩子明白衝突和愛不是一體產生的,安慰和接納他們的不足。

  原因二:害怕失望反饋

  當孩子意識到直面現實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時,可能會有衝突的地方,而家長沒能恰當地引導孩子處理這樣的問題,孩子可能會產生一種「與他人的共情是一件麻煩的事」。在家長看來共情能力不高可能會導致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人際交往能力變差、太軸等。但在孩子的視角,可能他所看到的僅僅是——共情=「難處理」。

  應對方法:別讓衝突擴大化

  可能曾經對家長的承諾有過回應與期許,而家長忘了或者沒放心上,導致孩子內心失落甚至失望,這樣的事情長期累積,可能會讓孩子內心難以信任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從而選擇對他人釋放出來的善意視而不見甚至冷處理。

  應對方式:重建孩子對於情感的信任

  孩子的信任一旦沒有得到保護,很容易讓他們陷入一種懷疑的狀態。孩子的情感恢復需要爸爸媽媽身體力行,讓孩子意識到情感需求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在很小的活動中比如和小夥伴交換玩具、分享故事書,這些都能增進大家之間的情感。

相關焦點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樹袋寶寶來支招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或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
  • 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孩子共情能力不好?家長試試這樣做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 孩子人緣不好?其實是缺少了「共情能力」
    什麼是共情能力你的孩子平日在學校人緣好嗎,小夥伴多嗎?人緣好的孩子,家境或許平凡,相貌、成績不一定出眾。但是他卻能在平日的交流中和自己的朋友感同身受,輕而易舉抓到朋友情緒的重點,讓身邊的朋友都有一種「他很了解我」的感覺。
  • 試試「共情」的魔力
    帶孩子,難免遇到孩子撒潑發脾氣的時候,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失去控制時,做父母的更是尷尬我真希望這裡的飲水機沒有壞掉,這樣媽媽就能讓你喝個夠了。 這就是共情! 簡單來講,共情也就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如果孩子的行為無法理解,試試這樣想,如果我還是一個孩子,我會怎麼想呢?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沒有共情,沒有理解,誤會越來越深,心結越來越大。無法融入,就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心理越來越壓抑。由此可見,共情能力是必不可少,也是大家都要去努力學習提升的。我身邊有個最真實的案例,他們充分的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夫妻的甜蜜武器?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都有哪些作用?一對新婚夫婦,大齡男女。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件事:劉先生在網上求助,稱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希望大家幫忙出出主意,他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其實劉先生女兒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不孝順,而是缺少「共情能力」,家長在以後的生活當中,要注重對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共情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現在的很多人更喜歡將一個人的共情方式看作是情商的體現方式,共情雖然是兩個人建立起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卻容易出現漏洞。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一、「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現在有很多育兒專家、父母都會提到「共情能力」,那麼「共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是「共同的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人遇到事情時,會跟他人有同樣的情緒,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 3個小技巧,教爸媽如何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各位寶爸寶媽,大家一定看到或者接觸過這樣的孩子,他們能夠很快地融入其他小朋友,會主動關心爸爸媽媽的情緒,會因為好朋友的開心感到開心……大家知道孩子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表現嗎?其實,這跟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共情能力,看看哪些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 孩子冷漠又自私,可能是缺乏共情意識
    但是現在的社會偏偏有很多孩子願意打破同伴的幻想,認為早日讓其認清現實才是最重要的,在我個人看來,有這樣想法的孩子冷漠又自私。特別是現在很多孩子面對朋友或者同學的提問,總是回答"你怎麼樣關我什麼事!"孩子這種冷冰冰的回答很容易給給人留下不好的影響,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少的危害。
  • 5步,助你與孩子順利達成共情,解決情緒問題
    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立場並隨之作出回應的能力。共情讓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觀者。今天叮噹媽媽想和大家分享,做到共情的5個步驟。第一步:覺察到孩子的情緒。父母們想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必須對情緒有所感知,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共情力②|重視共情能力的培養 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引言共情能力有先天遺傳成分,也受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共情能力不需要專門培養,但有些孩子缺乏這種能力,可能是家庭原因導致。家人們面面相覷,沒想到一向溫和的孩子,竟然這麼兇?共情展示敏感覺察助孩子走出困局◎行為上共情:媽媽給兒子一個擁抱,摸摸他的後背,幫助他儘快地平靜下來。◎語言上共情:「媽媽知道,你在知道小鳥死了後,心裡特別害怕和難受,擔心會受到批評。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先和孩子去共情,理解孩子,怎麼和孩子共情呢?先認識情緒,情緒本身無好壞,是我們人類身體內自然流淌出來的東西,只不過我們成長過程,中國人的教養態度,把情緒分為正向情緒、負向情緒。情緒是表達我們反應的很真實的東西,我們身體象個容器,我們壓抑它,時間長了,容器會爆了,噴出來亂丟在空氣裡,傷害周圍的人,尤其是親近的人,他們再還回來,也同時傷害了自己。
  •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藝術:共情
    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氛圍能夠很好的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麗麗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女孩。過年回奶奶家,她和伯伯家的姐姐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在要回家的時候,麗麗哭了,因為她不想和姐姐分離。她和媽媽說,我不想回家,我想和姐姐在一起。媽媽安慰麗麗說,沒有關係的,回家後你還會有別的小夥伴和你一起玩的。但是麗麗仍舊一直在哭,怎麼勸也勸不好。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職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換位思考,急老闆之所急)為什麼別人都怕總編輯,小h卻能輕輕鬆鬆和他做朋友?是因為,小h知道,總編輯也是個普通人,活成一座孤島,他也很痛苦,他也渴望平等的交流,他還需要一個心腹,了解一線員工的真實狀態,他更需要一個新鮮的視角,來審視現有的工作。基於這些了解,雖然別人都敬而遠之,小h卻主動接近總編輯,步步為營,成了他的密友。這就是共情的力量啊!
  • 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原問題為: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只選取了前半個著重回答,今天整理時,又特意加進了自己在學習心理諮詢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點擊閱讀原文的連結,可以看到我當時的回答,和其他老師的回答。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不停的練習才行。這裡講的共情,主要是指心理諮詢中的共情。
  • 學會與孩子共情,他才會聽話,聰明的媽媽會這樣做,你呢?
    孩子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同樣跟孩子的發展特點有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經常用嚴厲斥責的方式,讓孩子畏懼,但往往發現,孩子即便暫時聽話了,一旦沒有父母在跟前,則故態萌生,尤其是在爺爺奶奶面前。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是叛逆嗎?
  • 父母想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卻適得其反?3個細節或是成功關鍵
    共情不是不管孩子共情不是說家長可以讓孩子放任自流,自己什麼也不做,共情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積極的作為,家長需要運用共情的方式去引導孩子,用共情的方式去減輕孩子的痛苦。3.共情不是同情共情更不代表同情、憐憫的意思,當父母對孩子感到同情時實際上已經表明父母與孩子地位的不平等,那麼這樣的情緒對孩子來說其實是沒有好處的,家長一定要注意避免同情孩子,而是要努力去與孩子產生共情。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這個範圍太主觀,不好界定,那我們知道什麼時候不適合共情,排除這些情況就好了。一般來說,有4種情況是不適合共情的。當然還是要聽孩子說話,讓每個孩子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引導兩個孩子互換角度,從對方的角度去看這件事,這樣就把這個事變成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機會,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人在場時也不適合共情。比如家裡老人在,兩代人育兒觀念不同,老人會不理解:「你怎麼這樣教呢?怎麼這麼溺愛孩子呢?」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建議在我們有把握的時候,我們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或者那件事確實有好好講一下的價值,才跟孩子共情。這個範圍太主觀,不好界定,那我們知道什麼時候不適合共情,排除這些情況就好了。這樣,只要保證事後有專門時間跟孩子解釋這件事,消化孩子心裡的負面感受,讓他的情緒有著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