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2021-01-17 北陸青少年教育

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動物腦,也叫情緒腦,另一個叫理性腦。當你生氣時,你的大腦蓋子就會打開,動物腦就露出來,你的行為就會被它主導,如情緒化、不理智等,把情緒亂丟出去,傷害他人也氣了自己。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一些方式,讓大腦蓋子盒起來,我們的理智腦出來。

怎麼讓大腦蓋子合起來呢?

第一是:擁抱

擁抱是最天然的動作,也是情緒管理和安撫的最有效的動作,孩子從一次次擁抱中,得到安全感,感受到愛。

當發現孩子情緒不好時,鬧騰時,去擁抱她,是最好的方式,儘管他會掙扎,還會耍脾氣,父母堅定而溫暖的擁抱,她感受到愛和溫暖,就會慢慢平復起來。

第二是:積極暫停

當孩子的行為讓父母感覺到情緒不舒服,火起來時,讓自己深呼吸幾次,同時給自己說:冷靜一下。

若還不能緩解,離開現場,給孩子說:媽媽這會感覺心情不好,我去房間呆一會兒。

回到自己喜歡的房間,呆一會兒,幫助自己讓自己好起來,這時候可以哭,可以聽音樂調整自己。

通過上面步驟,當自己感覺好起來時,再去看孩子。

先和孩子去共情,理解孩子,怎麼和孩子共情呢?

先認識情緒,情緒本身無好壞,是我們人類身體內自然流淌出來的東西,只不過我們成長過程,中國人的教養態度,把情緒分為正向情緒、負向情緒。

情緒是表達我們反應的很真實的東西,我們身體象個容器,我們壓抑它,時間長了,容器會爆了,噴出來亂丟在空氣裡,傷害周圍的人,尤其是親近的人,他們再還回來,也同時傷害了自己。

我們壓抑它,時間長了,不往冒,但會留給自己,從而讓自己身體生病,心理出問題。

那麼,如何和它相處是合適的呢?

就象水一樣,堵不行,那就疏導,讓它流動起來。

怎麼流動起來呢?

第一步就是:辨認感覺和情緒

給大家說一個對我們一生有益的概念:情緒誠實和情緒安全。

孩子天生情緒誠實,不開心就哭,開心就笑,能真實的表達自己。但他們無法用精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就用哭鬧等大人認為的偏差行為,有問題的行為表現出來。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負面行為,卻沒看到行為背後的情緒,且大人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所以打擊孩子情緒誠實的訓練系統,從很小就開始了。

成人常常強迫孩子做出和情緒相反的行為,比如,孩子感受難過,卻被要求平靜;孩子感覺不服氣,卻被要求道歉,孩子沒有感激,卻被要求說謝謝;孩子感到生氣,卻被要求理智。

孩子如此做,感覺是: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不懂我,父母看不到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允許表達的。

父母認為對孩子從頭到腳都是理解的,孩子卻認為父母不了解我不理解我,甚至父母不愛我。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做父母的,自己小的時候就是被自己的父母這樣對待長大了,父母對待我們的情緒不誠實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也如此態度對待自己的情緒。

於是,我們自己的情緒無法疏解,看到孩子,條件反射式的,用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複製的對孩子,這樣樣一代代往下傳。

當我們能看到自己的情緒,接納並說出情緒時,我們對自己情緒誠實,也就能對孩子情緒誠實,我們就創造了情緒安全的環境。

孩子和大人就會覺得: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當那個真實的我們被接受時,我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內心安全感。

共情,就是識別孩子的情緒,創造情緒安全環境,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那許多人說了,孩子的行為能放任不管嗎?

我們教會孩子她的感覺情緒沒有錯,但行為不可以,允許情緒的表達,不當的行為我們要幫助去調整,這是步驟的問題,先有情緒的表達,情緒穩定了,再去看行為的調整。

第二步: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經過這一步,孩子感覺到被父母理解和看到,父母和孩子的心與心的連結就建立起來了。

第三步:找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她怎麼想的,事實原因是什麼等。

這個時候去向孩子提問,鼓勵孩子說出她的想法,事情的經過,過程中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了解真相,撫慰到孩子。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去找解決辦法

針對這個問題,先問孩子,她有什麼好的辦法,最後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法,供孩子選擇。

讓孩子感覺哪個方法自己感覺好,想採用試試,讓孩子做主去採納。

這個過程是鍛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家長這個時候,多點耐心去等待,去用心傾聽,不急著給方法。

請記得,你的目的是提升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趕緊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喲。

對于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和父母之音情感的互動,情感上的需要得到滿足,行為上事兒上才有可能有改變。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好起來,才有可能影響到孩子。

請家長們注意:情感上的回應、好的親子關係,是我們能影響到孩子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如何教,決定孩子的一生
    從上面兩個事例可以看出,對於孩子來說如何管理情緒非常重要,這點將影響他未來的性格。我們家長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的期待,總體來說都希望孩子是樂觀、聽話、開朗各方面積極向上的,但是實際情境下遇到孩子發脾氣,家長卻開始犯怵,現在的家庭環境都比較優越,孩子的脾氣怎麼卻開始見長了呢?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管理他的情緒呢?
  • 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比起直接說「不可以」,不如學著共情
    孩子為什麼不會管理情緒呢?一: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哭,是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在進行抗議。一:父母首先應該管理情緒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管理情緒這件事還得靠父母。在平時交流過程中不要過多地跟孩子說不,這種嚴厲往往使得孩子與你的距離更遠了,不敢交心,敏感脆弱。
  • 共情,孩子情緒問題解決的開始,你真的意識到了嗎?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高的情商,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擁有更多的自信心,歸根結底,想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可以說家庭教育的好壞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相信這句話大家都是認可的。其實在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 媽媽巧用共情,讓孩子憤怒的情緒得到緩解
    ,從而幫助孩子的感覺好起來。今天,和大家介紹正面管教中的共情。「共情」是心理學術語,又叫「同理心」。共情的過程就是辨認孩子的感覺,然後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共情,是一種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父母能與孩子做到共情的關鍵在於,接納並認可孩子的負面情緒,教會孩子感覺沒有錯,但行為不可以。
  • 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
    原標題: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   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畢竟自我情緒能不能良好的控制關係著寶寶未來的人際關係以及未來能否立足於社會,那麼家長應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有多重要?
  • 情緒共情是如何影響你的,我們為何要《擺脫共情》-閱讀分享
    《擺脫共情》在豆瓣評分6.5。書中舉的例子是在太多,概念性的內容和故事性內容非常多。讀完了之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本書的序,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寫的。這裡說到的共情主要是情緒共情而不是認知共情。作者認為我們要擺脫的不是認知共情而是情緒共情。共情並不都是有益的,不然就不會在標題寫要擺脫共情了。
  • 家長是否了解自己孩子的情緒?如何培養孩子情緒管理?
    我要去遊樂場,我不要去幼兒園……跟小朋友之間也會產生情緒:毛毛總是搶我的玩具!我跟球球打架了……有時候自己玩著玩著也會突然鬧情緒:媽媽這個架子怎麼安不上了,我的娃娃弄髒了。。。一、什麼是情緒管理情緒管理,是幼兒四大心理社會能力之一,包括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
  •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
    大家好,我叫王瑾,目前就職於國有大型銀行總行人力資源部,主要負責人才發展與培訓工作,是兩個男孩的媽媽。老大今年5歲,老二今年3歲半,在和孩子們相伴成長的5年時間裡,我跟隨多位老師學習了情緒管理的相關知識,也在自身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所實踐,非常感謝王婧學姐的組織,給我一個寶貴的機會和大家分享近幾年和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的一些體會。
  • 5步,助你與孩子順利達成共情,解決情緒問題
    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立場並隨之作出回應的能力。共情讓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觀者。今天叮噹媽媽想和大家分享,做到共情的5個步驟。第一步:覺察到孩子的情緒。父母們想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必須對情緒有所感知,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
  • 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差,從而影響學習成績,家長如何引導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孩子的脾氣大,情緒管理能力差,往往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通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發現有些孩子在情感上無動於衷或非常自發,實際上,這很大程度上與兒童年幼時缺乏情感意識和適當的指導有關。那麼,如何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他呢?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如何緩解「共情疲勞」
    2.高敏感同理心強是高敏感的突出特徵之一,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就說過,高敏感者傾向於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覺,對人際關係中的細節更加敏感,也更易受衝突和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而這往往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壓力,同樣強度的社交活動,高敏感者會因為感知到更多的信息和情緒壓力而選擇退出。比如文章開頭那位渴望獨處的讀者。
  • 情緒敏感是更好的共情嗎?
    科胡特提出的替代內省是共情的抽象定義,即要通過替代內省來讓自己處於他人的內心生活,對共情的應用則是不僅看到他人的外在表現,還應該去感受他人內在的情緒。 共情與情緒敏感的區別真正的共情是心理諮詢師準確地理解當事人正在體驗的感受和個人意義,並把這種理解傳遞給當事人。
  • 越安慰孩子越傷心?家長「共情」用不對,只會對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可是沒想到孩子的哭鬧聲更大了,在地上抱著玩具硬是不肯走,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朋友,沒想到我的朋友卻說:"要是我早就沒有耐心了,這位媽媽已經算很溫柔的。"然而對待這件事情,我卻並不這麼認為,有的時候阻止孩子哭鬧的方式,並不是溫柔就可以了,很多父母認為溫柔地對待孩子就是和孩子的情緒共情了,實際上,這位母親並沒有體會到孩子當時的情緒,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共情"。
  • 父母應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們從孩子的身上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一項研究表明,父母的情緒是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直接因素。我們都知道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卻有不完美的教育方式和父母自我的情緒管理方式。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的身上模仿來的,同時父母情緒的管理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那麼為了給孩子一個健康溫馨的生長環境,父母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後來我知道「共情」雖好,但生活中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用到好的育兒技巧。什麼時候才需要跟孩子共情呢?建議在我們有把握的時候,我們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或者那件事確實有好好講一下的價值,才跟孩子共情。當我們的表情、語氣都不耐煩,孩子也會敏感地覺察到這些,覺得我們不是真的要幫助他,他可能更不配合了。因為他有壓力,感覺媽媽隨時要離他而去。當他感覺不到我們的支持,可能就會「作給你看」,發洩他不安的情緒。(所以不是孩子真的作,而是這時候他更加不安了。)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後來我知道「共情」雖好,但生活中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用到好的育兒技巧。1,趕時間的時候比如上面說的媽媽,她是上班前送孩子去幼兒園,每次都是趕時間的狀態,這個時候就不要跟孩子共情了。著急趕時間,孩子又鬧,共情時雖然嘴上說著理解他的話,但是我們的神情可能早就露餡了,還會時不時地看世界。當我們的表情、語氣都不耐煩,孩子也會敏感地覺察到這些,覺得我們不是真的要幫助他,他可能更不配合了。
  •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學會共情,解決情緒難題
    比如拿咱們成人來說,吃到你最厭惡的食物會是什麼反應?同樣,孩子也是這樣。正如梵谷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3.學會共情如何幫助孩子調節情緒?① 耐心傾聽耐心傾聽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學會共情。家長要保持冷靜的態度,不要孩子一發脾氣,大人就發火訓斥,聽聽孩子的訴求或者肢體語言需求。
  •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不良情緒如何管理?
    這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給予現代人情緒管理的啟示。古人在管理情緒時,強調了情緒抒發的兩個階段。一是未發階段,強調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情緒;二是在產生情緒後,強調抒發時的自我節制及因時制宜。有不良情緒不可怕,因為人人都會有,要看如何的自我調節和接納情緒。日常的情緒如果沒有得到恰當的處理,就會不斷的累積,從而愈演愈烈,情緒就會大爆發。
  • 娃易怒愛哭,與其管理孩子的情緒,不如教孩子做情緒的管理者
    是的,孩子易怒愛哭很常見,其實大部分是因為家長總是試圖去管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教孩子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二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面對情緒失控的娃,家長常常不知所措3歲半的錚錚今年剛剛進入幼兒園,家長擔心他有所不適,所以一直和老師保持著頻繁的溝通。
  • 如何讓自己家孩子成為情緒管理高手?
    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所以想自己的孩子成為管理情緒的高手,父母的言傳身教必不可少。如果父母脾氣暴躁,孩子耳濡目染,一樣會遇事急躁、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美國專注全球教育創新的公益組織WISE曾經用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出:到2030年,對學生來說,最有價值的財富是人際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