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孩子越傷心?家長「共情」用不對,只會對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2020-12-22 蘇梅梅閒談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幾天在商店和孩子挑選禮物的時候,看到一個小男孩為了購買自己的玩具,在地上和媽媽哭鬧撒嬌,但是這位媽媽並沒有像其他的父母對孩子大聲責罵,而是溫柔的和他的說:"寶寶,不要這個玩具了好嗎?家裡面有很多,等一下媽媽和你回家一起玩。"可是沒想到孩子的哭鬧聲更大了,在地上抱著玩具硬是不肯走,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朋友,沒想到我的朋友卻說:"要是我早就沒有耐心了,這位媽媽已經算很溫柔的。"

然而對待這件事情,我卻並不這麼認為,有的時候阻止孩子哭鬧的方式,並不是溫柔就可以了,很多父母認為溫柔地對待孩子就是和孩子的情緒共情了,實際上,這位母親並沒有體會到孩子當時的情緒,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共情"。而且家長們還要注意,如果家長共情用的不對,只會像這位母親一樣,孩子越哭越鬧,對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

一、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誤區

1.忽略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味的只想讓孩子安靜下來,所以他們常常會對孩子說"別哭了,沒關係的"、"等你安靜下來再和我說話,好嗎",但其實這些言語並沒有安慰孩子,更不可能讓孩子們瞬間的安靜下來,因為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家長沒有表達給孩子們聽。

比如孩子的某一次的哭鬧,可能是因為他不小心絆倒了,在剛開始疼痛感沒有上來的時候,他並沒有哭鬧,而突然間疼痛感上來了,孩子反而會哭的越來越大聲,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沒有仔細的觀察,可能根本不了解孩子這次哭鬧是因為他感到疼痛了,就會誤認為孩子只是單純的在撒嬌。

因此,盲目的共情常常會讓家長們忽略了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而一味的只想要孩子平靜下來。

2.溫柔安慰的過分"共情"不能讓孩子停止傷心

很多家長以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只要她足夠的溫柔去安撫孩子,當時的情緒就能讓他平靜下來,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也是我們常說的過分共情。孩子大部分的哭是因為他情感上缺乏安全感,又或者他有一些事情是自己完成不了的,因此會去用哭來當做求助的信號,而父母一味地溫柔,用言語去安慰他,其實並沒有解決孩子根本的問題,孩子反而會用更大的哭聲來告訴父母他仍然在求助。

況且父母過度溫柔地對待正在釋放負面情緒的孩子,可能會讓孩子的情緒釋放的越來越多,最終父母都難以控制,也就更加達不到我們要舒緩孩子當時極端情緒的目的了。

3.誇張的語言不能達到"共情"的效果

當孩子想要央求父母們購買自己心儀的玩具時,父母為了不給孩子購買玩具常常會對孩子說一些自己完成不了的話,又或者是一些帶有誇張成分的言語,比如"不要再哭了寶寶,如果你不哭,媽媽會給你買一輛很大很大的汽車,而且這個汽車還會帶翅膀哦!"

父母說出這種誇張性的語言之後,等孩子安靜下來了,父母卻不能給予到孩子實物,那麼孩子的情緒就又會湧上心頭,到時候只會沒完沒了的哭鬧。

二、家長為什麼要堅持正確的"共情"

1.正確的"共情"可以避免孩子第二次的情緒失控

如果是在超市裡面,為了購買自己心儀的玩具而向父母哭鬧的孩子,父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共情安慰,能夠減少孩子再一次的哭鬧。比如父母對孩子說"別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就算你哭的再大聲,我也不會給你買玩具的",像這一種錯誤的共情,不僅會引起孩子第二次的情緒失控,更會讓家長感到尷尬,不能及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2.正確"共情"可以快速安撫孩子的情緒

正確的共情,可以讓父母直接了解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從而想辦法幫助他解決自己的困難,這樣才能夠安孩子當時的情緒,並且孩子會將注意力放到父母的身上,這樣子就會減少自己負面情緒的釋放,會更好的停止哭鬧。

正確的共情,對於父母處理好孩子與自己關係上也有很大的幫助,能讓父母成為孩子情緒的出發口,也能成為良好的傾聽對象,這樣就能快速的拉近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讓孩子更加的依戀父母。

三、父母應該如何有效的"共情"

1.正確的"共情"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就像我上文提到的那樣,父母想要做到和孩子真正的共情,就要先去接納孩子們的情緒,而接納他們的情緒,首先就要去了解他們情緒爆發的根本原因。

家長可以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和孩子說:"寶寶能和媽媽說一下你為什麼要買這個玩具嗎?"、"寶寶是不是覺得這個玩具很像家裡的玩具所以你想把它也買回家對不對?"這些反問的語句其實也是在是試探孩子們情緒失控背後的原因。在引導的時候,父母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猜想孩子的內心想法,從而讓孩子覺得家長是了解自己的需求。

2.多做細節動作有助於孩子舒緩情緒

"共情"並不一定要用溫柔的言語去體現,一些肢體上的觸碰和撫摸也可以很好的起到"共情"的運用。比如,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應該第一時間蹲下來,和孩子處於一個差不多的高度,讓孩子減少壓迫感,其次可以用手輕撫孩子的額頭,雙肩,拍拍他的背等等,又或者可以立刻抱住孩子,結合語言來舒緩孩子的情緒。

當然,如果孩子是因為疼痛引起的哭鬧,也可以輕輕揉揉他疼痛的地方,用嘴巴輕輕的吹氣在他疼痛的地方,嚴重的需要及時就醫。但不管如何,家長都要根據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去進行安慰。

3.用其他方式轉移或者表達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鬧肯定是覺得自己受到了委屈,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描述給家長聽,作為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可是你一直哭會把小眼睛哭腫的噢,就不漂亮了"、"寶寶如果現在很難過可以哭一會兒,但是答應媽媽不要哭太久可以嗎"、"寶寶如果很委屈,很難過可以對著我們的鍋大叫,將所有的不開心全部放到鍋裡,媽媽和你一起。"這樣可以讓孩子的情緒轉移,也能釋放情緒。

如果在外面,孩子情緒崩潰了,家長也可以提前給孩子購買一些釋放壓力的小玩具,讓孩子在外面哭鬧的時候可以用這個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孩子可能會比較容易讓自己心情得到平復。

我是尼莫小世界,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慘?「共情」用錯了,只會把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孩子哭鬧已經是常態,打罵教育已經成為過時。很多家長現在認為用一種溫和的言語就會讓孩子冷靜下來,讓孩子止住哭泣。但是實際上這一種溫柔對待孩子哭泣的做法,如果把握不好會造成過度&34;,容易讓孩子產生只要我繼續哭泣讓父母感到心軟就會更加寵溺我對我好。這樣來看,一直溫柔以待孩子的哭鬧並不是一種有效手段。
  • 父母越講理,孩子越「不聽話」?對孩子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
    做人要講道理,這應該是很多人的做人原則之一,那些無理取鬧、不講道理的人,必然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可,在社會上自然也會受到更多的排斥。但是講道理也要分情況而定,特別對孩子更是如此,因為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越講道理,孩子越是不聽話。上小學的磊磊最近迷上了電子產品,之前父母為了讓他愛上學習,特地幫他買了一個平板。
  • 寶寶發脾氣哭鬧,越安慰哭得越狠?心理專家:問題就出在安慰上
    相信身為家長的你一定深有體會。處於Terrible 2的孩子會給人一種非常無理取鬧的感覺,經常莫名其妙發脾氣和哭鬧,總是說"不",情緒還容易崩潰,而且家長很難把他們哄好。家長要重視這個階段,幫孩子順利度過。
  • 孩子的大腦越用越靈光:家長這樣做,孩子想不聰明都難
    心理學家丹尼爾認為: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積極調動孩子的上層大腦,上層大腦就像肌肉,越練會越強壯,如果經常忽略上層大腦,它就會停止發育,從而失去運轉的能力,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腦袋越用越靈光。一個孩子如果上層大腦發育良好,不僅可以幫助他平衡下層大腦,還對孩子的社交和情商都有很大的用處。
  • 孩子傷心了,究竟應該怎麼安慰?
    「看得出你有情緒能告訴媽媽怎麼了嗎?」她略帶為難地說:「我不想在幼兒園裡和在家裡不一樣.....」「媽媽有點沒聽明白,你能具體說說嗎?」「在幼兒園我不敢哭,哭了也沒人安慰我呀,我是sunny是陽光,要溫暖大家的,我怕別人看到我哭的樣子。」
  • 5步,助你與孩子順利達成共情,解決情緒問題
    父母們不需要很善於表達自我,不需要有失控的感受,一樣可以對情緒有感知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教會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的基礎。在感知孩子情緒的過程中,對有一些家長來說,最難的就是擔心自己會在處理憤怒、悲傷和恐懼等消極情緒時失去控制,正是因為這樣,家長會處處掩蓋自己的情緒。其實,我們不妨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聆聽他的回答,與他進行更多的交流。
  • 家長安慰孩子時,要學會「共情」而不是「同情」,兩者區別很大
    而朋友覺得這不過是小孩子之間的情緒罷了,過了兩天又會像之前一樣要好。看到孩子一直在哭,便安慰孩子說沒事的,她還是很喜歡你的,你們之間只是有矛盾,你跟她道個歉,周一回去你們的關係就又好了。但是這一番話對孩子沒有起到任何一點作用,孩子在聽到之後依然哇哇大哭什麼都無法控制。這時候朋友也覺得很無奈。明明自己已經做到和孩子共情,為什麼情緒還是沒有辦法得到緩解呢?
  • 作為家長,如何正確接納孩子的情緒?你的理解對孩子很重要
    儘管孩子年齡還不大,但是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做一件事情失敗時會覺得沮喪,跟好朋友吵架了也會覺得很悲傷,自己獨立做了一件事時也會很有成就感很興奮……當孩子出現這些好的和不好的情緒時,作為家長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只會一味否定孩子的情緒。但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贊同孩子的哭鬧。
  • 孩子越哄越哭怎麼辦?喝水緩解情緒就用這款美國兒童水杯
    最近有個家長在朋友圈裡說了這樣一件事:兒子在家裡玩,發現自己的小車少了一個輪子,玩具箱都倒出來了也沒找到,又是哭又是鬧,不依不饒,耐著性子哄了好久,結果越哄越哭,哭的越發地來勁了,最後忍不住把他打了一頓……
  • 為什麼有時候你越安慰孩子,孩子越生氣?
    哈嘍,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今天成了給大家分享一個育兒知識,為什麼有時候你越安慰孩子越生氣呢。下次注意就好了,孩子更生氣了,能把試卷撕了,孩子比賽沒有取得名次,很失望,我們安慰孩子沒關係,別灰心,繼續努力,結果孩子哭得更兇了,為什麼我們越安慰孩子的氣性反而更大呢,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為什麼生氣。
  • 越共情,孩子越難纏?避免這3個共情誤區,孩子與父母更親近
    我們在商場裡,人來人往,我為了不影響他人,抱著丁丁去了人少安靜的地方,陪伴著丁丁,讓他哭夠。在此過程中,我一直用語言安慰和共情著丁丁,例如,我說了自己小的時候,每次生病也特別想吃冰激凌,所以她非常理解丁丁的心情。五分鐘過去了,丁丁依然在哭,我有些煩躁和憤怒,深呼吸無數次才保持住了平和。
  • 媽媽巧用共情,讓孩子憤怒的情緒得到緩解
    一副傷心欲絕的表情,不理我。憋了好一會,「為什麼就是不能去呀?」「因為你流鼻涕了。」「哼!」看著她不樂意的樣子,在那不好好洗手,轉而玩那個矽膠的龍頭延長器,壓住內心的火苗,平靜的說:「我從來沒想到那個龍頭還可以這樣玩,好創意。」
  • 孩子情緒崩潰,家長別急著安慰,不妨試著從四個方面引導
    即便是孩子,他們也會有崩潰的時候,因為每個人都有忍耐極限,對於不善於管理情緒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忍耐限度更低。所以生活中,孩子經常會有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悲哀的是,有些家長居然強行要求孩子聽話,甚至連哭泣的權利都不給他們。
  • 越批評孩子情緒越失控?過度批評會阻礙孩子情緒感知和語言表達
    當孩子太過調皮,或是犯錯誤,又或是非要做某件事而我們不能立刻答應的時候,相信絕大多數家長一開始都會好好和他們講道理。但是相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不可能因為家長的幾句話就立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馬上改正。
  • 孩子哭鬧發脾氣,家長要警惕,別讓「共情」成為另一種控制
    ①共情不是拿孩子跟別人比很多家長在嘗試"共情"的時候,沒有從孩子出發,反而會拿孩子跟別人作對比,比如:"鄰居家的寶寶上次摔得比你更重,他都沒哭,你只是摔破了點皮,沒關係的。"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糟糕。
  • 父母想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卻適得其反?3個細節或是成功關鍵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今很多家長在孩子鬧情緒時,下意識想用共情的方式去安慰孩子,可這樣的方法卻並不見得能得到家長想要的效果。有時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共情並不夠真心,讓孩子感覺到假惺惺,從而不能體會到家長是否真的能體會到自己的情緒,還有一些家長能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但是用詞用語不夠恰當,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情緒的共鳴。父母在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時,常常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 研究發現,孩子用這些方法調節情緒,發展情商,卻最常被家長責怪
    作為家長,遇到孩子有傷心、憤怒、焦慮等情緒時,我們該如何引導,幫助他學會調節情緒,提高情商呢?其實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給我們發送信號,希望我們能用恰當的方式幫助他,可惜大部分家長並沒有讀懂孩子的信號,甚至對這些信號產生誤解,責備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今天的文章,小樣媽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幫助0-6歲的孩子調節情緒,提升情商。
  • 孩子挨批後越哭越歡?家長應及時引導,幫助孩子認清錯誤所在
    原因是兩個人都想玩小區遊樂園的鞦韆,誰也不讓就起了爭執。小劉的家長最先趕到,不由分說的批評起了小劉,小劉瞬間哇哇大哭,受到家長的安慰之後哭聲還呈上升之勢,在場的各位鄰居礙於太吵鬧只得各回各家。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誤區,這會導致自己的性格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上。孩子越哭越歡的不良行為給各位家長都造成過很多煩惱,那麼家長想要科學教育孩子避免此類事件發生的話,就需要深入了解孩子越哭越歡的原因。
  • 你越想對孩子發脾氣,就越說明你該成長了
    如果每當看到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出現了你不想看到的情況,第一時間想用發脾氣來解決,越是這樣就越說明你該成長了。所以今天,筆者通過幾個和往常不同的角度,剖析家長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更深層次因素以及避免方法。這些看法,不一定絕對正確,但可以作為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一個起點。有些地方,言辭有些犀利,只為能更好地理解含義。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但這種「共情」方式使用在孩子身上時,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變本加厲。因為家長的「共情」在孩子眼中可能只是一種不走心的安慰,在這種安慰過後,父母依舊會責怪孩子。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安撫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將責任推給別人,這種共情方式看似是在安慰孩子,但實際上卻是另一種溺愛孩子的方式。即使要做到共情,也不能完全忽略事實經過。在孩子的負面情緒面前,很多家長會選擇放任孩子,不去幹預孩子做任何事,即使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也不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