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卻適得其反?3個細節或是成功關鍵

2020-08-16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當今很多家長在孩子鬧情緒時,下意識想用共情的方式去安慰孩子,可這樣的方法卻並不見得能得到家長想要的效果。

有時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共情並不夠真心,讓孩子感覺到假惺惺,從而不能體會到家長是否真的能體會到自己的情緒,還有一些家長能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但是用詞用語不夠恰當,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情緒的共鳴。

父母在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時,常常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引言


案例

隔壁家的小紅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天,小紅帶著兒子小明去公園放風箏,可突如其來的一陣大風,讓風箏吹到了河對面的草叢裡,此時小紅和小明都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此時並不能划船過去,也沒有渡口,無法過河去取風箏。

小明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此時小紅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只能運用共情的方式對小明說,「我能體會到你現在的心情,但是風箏確實回不來了。」可這樣的語言並沒有對小明產生實際效果,小明依然坐在地上哭鼻子。

孩子哭泣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1. 避免機械式共情

在孩子哭泣時,家長要避免機械式地去與孩子產生共情,比如說在剛才那個例子中,當小明的風箏丟了,小紅只會一味地告訴小明,風箏回不來了,可小明其實也知道風箏並不能回來了,這難道算是與孩子產生共情嗎?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機械式的重複,一種省事兒的共情,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母親真的能體會到現在失去風箏的這種痛苦和沮喪。

家長這樣的安慰對孩子來說是沒有效果的,一味地告訴孩子,風箏回不來了,你還不如別哭了。其實是在變相地控制孩子,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2. 避免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父母在安慰孩子時,要學會避免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也許孩子只是下意識地哭泣,但父母卻認為孩子有了更複雜的情緒。比如說當孩子摔倒時,起來後總會大哭。

其實此時孩子只是感到疼痛,或者是情緒需要爆發,所以才會止不住地大哭,但如果此時父母立馬上前來噓寒問暖,看孩子究竟有沒有事兒,孩子就會感到委屈,哭的會更大聲,也會更持久。

那麼此時家長應該避免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讓孩子自己哭一哭,情緒沒了問題就解決了,而不要去過度關心孩子的情緒,以免將問題複雜化。

家長要注意,錯誤的「共情」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1. 共情不是講道理

家長們要注意,共情並不是去給孩子講道理,共情是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能夠體會到孩子的情緒和孩子現在正在面臨的問題,以及孩子目前的心情,而不是去給孩子講,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這件事情將會如何發展?孩子想要聽的不是道理,而是家長表達自己與孩子情緒產生的一種共鳴。

2. 共情不是不管孩子

共情不是說家長可以讓孩子放任自流,自己什麼也不做,共情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積極的作為,家長需要運用共情的方式去引導孩子,用共情的方式去減輕孩子的痛苦。

3. 共情不是同情

共情更不代表同情、憐憫的意思,當父母對孩子感到同情時實際上已經表明父母與孩子地位的不平等,那麼這樣的情緒對孩子來說其實是沒有好處的,家長一定要注意避免同情孩子,而是要努力去與孩子產生共情。

真正的「共情」要學會這三點

1. 學會傾聽

父母在與孩子共情前,先要學會傾聽。常言道,傾聽是人類的美德,只有傾聽,才能感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去分析孩子的情緒,產生更好的共情。

2. 模仿孩子的表情

當家長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產生共情時,不妨試試去模仿孩子的表情,當孩子看到家長和自己做出一樣的表情時,會下意識地認為家長能夠感受到自己此時的情緒,所以才會和自己有一樣的表情。

3. 在行為上理解孩子

俗話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足以表現出行動對於事情發展的重要性。那麼,當家長在言語上說理解孩子時,不妨在實際行動上也做出一些表示,讓孩子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家長確實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

比如說當孩子碰到利器時,家長不妨輕輕去試試這個事物究竟能帶來多大的疼痛,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夠感受到她此時的心情。

總結

人類能夠產生共情這樣一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但前提是要先去仔細感受對方的感情。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是如此。

家長首先要去學會感知孩子的情緒,才能去與孩子產生共情,從而表達自己能夠與孩子產生共情的這樣一種能力,進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甚至當孩子開始說話的時候,父母也不能完全明白他為什麼哭。大哭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宣洩情緒最好的方式,但如果孩子總是頻繁的哭,則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持續時間較長的大波動,或者是孩子在哭的時候父母的安慰方式出現了問題。
  • 越安慰孩子越傷心?家長「共情」用不對,只會對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一、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誤區1.忽略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味的只想讓孩子安靜下來,所以他們常常會對孩子說"別哭了,沒關係的"、"等你安靜下來再和我說話,好嗎",但其實這些言語並沒有安慰孩子,更不可能讓孩子們瞬間的安靜下來,因為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
  • 越共情,孩子越難纏?避免這3個共情誤區,孩子與父母更親近
    在此過程中,我一直用語言安慰和共情著丁丁,例如,我說了自己小的時候,每次生病也特別想吃冰激凌,所以她非常理解丁丁的心情。五分鐘過去了,丁丁依然在哭,我有些煩躁和憤怒,深呼吸無數次才保持住了平和。十分鐘後,丁丁才逐漸平靜了下來,接受了我不給他買冰激凌的事實。
  • 家長安慰孩子時,要學會「共情」而不是「同情」,兩者區別很大
    看到孩子一直在哭,便安慰孩子說沒事的,她還是很喜歡你的,你們之間只是有矛盾,你跟她道個歉,周一回去你們的關係就又好了。但是這一番話對孩子沒有起到任何一點作用,孩子在聽到之後依然哇哇大哭什麼都無法控制。這時候朋友也覺得很無奈。明明自己已經做到和孩子共情,為什麼情緒還是沒有辦法得到緩解呢?
  •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慘?「共情」用錯了,只會把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我不能採取打罵教育,以一種溫柔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哭鬧,孩子就會和我產生共情。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真正的和孩子產生共情。如果家長的共情用得不對的話,那麼就會讓孩子越哭越鬧,對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其實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時候,他也有可能在向父母訴說說請正視我內心的需求。有些孩子過激的行為恰恰就是反應那種沒有被家裡人重視,想讓家裡人真正看到自己的內心情緒。
  • 孩子像個「小炸藥桶」?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做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3、找不到發洩情緒的方法有些孩子不知道應該怎樣發洩自己的情緒,只能埋在心裡,當情緒被激化的時候,衝擊力就顯得格外驚人,引起父母更大的怒火。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只會簡單粗暴的讓孩子閉嘴或者是吼孩子,這樣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藝術:共情
    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氛圍能夠很好的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麗麗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女孩。過年回奶奶家,她和伯伯家的姐姐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在要回家的時候,麗麗哭了,因為她不想和姐姐分離。她和媽媽說,我不想回家,我想和姐姐在一起。媽媽安慰麗麗說,沒有關係的,回家後你還會有別的小夥伴和你一起玩的。但是麗麗仍舊一直在哭,怎麼勸也勸不好。
  • 父母學會共情,才能收穫積極懂事的孩子
    -盧梭上述幾種教育方法,都是教育者以自我為中心,無法深入孩子內心,引發共情,因此都無法產生效果,甚至帶來反作用。就算想告訴孩子方便麵並不是好東西,也要首先肯定孩子的好心:謝謝你的好心照顧媽媽,媽媽很高興有你這麼體貼人的兒子。可是......。會共情,父母的話才會真正起到作用,而且能夠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與愛心。如何做能共情的父母?
  • 操作時不注意這幾個細節,只能適得其反
    操作時不注意這幾個細節,只能適得其反黑頭是所有女人最討厭的一種肌膚問題,因為這種東西的存在,我們非常害怕別人湊近,因為這會使我們覺得特別的尷尬。所以只要是朋友推薦的方法,或是自己在一些護膚平臺上看到去黑頭的小妙招的時候,總會忍不住的想要去試驗,祈求能夠讓自己的黑頭狀況有所改善。而廚房中有一個東西對於去除黑頭是比較有效果的,那就是小蘇打了。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鄰居怎麼也想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叛逆?了解原因後,才知道原來鄰居小時候就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自家孩子作比較,要求孩子認真讀書考個考大學。兒子一直在父母的高壓下學習,逼自己變成父母眼中的優秀生。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所謂共情(Empathy),也可以理解為同感、同理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現實中家長對孩子的安慰,起到的共情效果其實很有限,因此小小的繪本,其實對於家長而言也能引發思考,學習「樹」的共情,這樣家裡的「小豬」或許真的就能止住哭聲。繪本中小豬和大樹的形象很深刻,就像是不善表達的孩子和能夠接受傾訴,極具包容的樹洞。
  • 寶寶發脾氣哭鬧,越安慰哭得越狠?心理專家:問題就出在安慰上
    文|綠葉媽咪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孩子發脾氣哭鬧,當父母的都是一邊著急一邊心疼,有些家長焦躁之下會呵斥孩子"不準哭";有的家長則選擇溫柔安慰孩子。這些孩子通常比較懂事,受了委屈很少主動說,一旦爸爸媽媽溫柔安慰,他們的情緒就會徹底釋放,哭個痛快。
  • 二胎家庭的心酸:本想給孩子留個伴兒,卻適得其反成「仇人」
    如果他們沒有考慮清楚要二胎以後將要面對的問題,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的話,最後很可能會適得其反,不但沒有讓兩個孩子相互作伴,還可能會讓他們反目成仇。二胎家庭的心酸:本想給孩子留個伴,卻適得其反成「仇人」小麗是一名寶媽,在和丈夫結婚後的第3年,小麗就生下了一個女兒。
  • 同樣都是「棍棒教育」,為何有的很有效,有的卻適得其反呢?
    同樣都是「棍棒教育」,為何有的很有效,有的卻適得其反呢?棍棒教育是很多家長都在使用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被提倡,可是,家長卻總是不經意的使用,最關鍵的是同樣都是棍棒教育,為何有的很有效果,有的卻不僅沒有效果,而且還適得其反呢?
  • 父母不高,就給孩子狂補鈣,真的好麼?這些誤區,可能適得其反
    父母不高,就給孩子狂補鈣,真的好麼?這些誤區,可能適得其反相信那些自己本來就不高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長高一點,就可能給孩子猛補鈣,吃各種維生素和鈣片,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孩子長高一點,但是父母不知道的是,如果這樣無節制的給孩子補鈣,可能會適得其反,讓事情變得更糟喲!
  • 高壓戰術只會適得其反
    讀書分享 [太陽] 高壓戰術只會適得其反 許多父母認為,如果他們讓孩子害怕或實行嚴懲措施,孩子就會學著按規矩辦事。其實恰恰相反,當孩子畏懼我們時反而會喪失做一個好人的內在動力。如果我們想有效地約束孩子,就要緊握權威、堅定執行,並深化與孩子間的情感聯繫。恐怖戰術只能削弱我們同孩子之間的紐帶。
  • 《小豬,別哭了》:媽媽,收起你不痛不癢的共情
    稍微涉獵過心理學、育兒學的都知道,大樹能安撫小豬,是因為大樹懂得共情。但問題是,我也會啊,但孩子根本不買帳,無論怎麼安慰,他還在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共情不是一種技巧,是一種能力。共情沒有效果,是你使用的只是有形無神的,空有技巧的「假共情」。
  • 普通家長如何養出學霸孩子(2):父母使勁的3個關鍵點、3誤區
    亨利·克勞德,《他人的力量》所以,孩子的成長和成才,離不開父母的養育、辛勞和付出。普通家長應該如何使勁,才能養出學霸孩子?一新老師將根據十幾年的教育經驗,提出父母使勁兒的3個常見誤區,以及3個關鍵點。《他人的力量》這是一種壞的連接關係,因為父母勁兒使反了。比如,父母明明想在學習上拉孩子一把,往往事實上卻總是給孩子潑冷水,各種指責、挑剔、抱怨、否定、打擊等。「你怎麼這麼笨啊,怎麼生了你這麼笨的孩子?」
  • 都說教育孩子要「共情」,為何會沒效果?是家長共情方式沒用對
    今年由於疫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時間無形地增加,父母在家上班,孩子在家上課,大家整天被呆在家中,增加親子陪伴時間的同時,親子矛盾也在增多。父母看到孩子在家懶散的學習狀態,心裡的火苗也越老越旺,要麼因為孩子不認真學習而生氣,要麼因為孩子總看電視打遊戲而生氣,要麼因為孩子不幫忙做家務而生氣,於是總是大聲地呵斥孩子,與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
  • 家長:和孩子共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現如今,很多家長都還是在「家長式」的威嚴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教育方式下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樣會讓孩子逆反,即使你說的是正確的,孩子也會故意和你反著來。和孩子「共情」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家長們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小學初中的孩子,年齡小,不過人小鬼大,小點子一套一套的,思維也特別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