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安撫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將責任推給別人,這種共情方式看似是在安慰孩子,但實際上卻是另一種溺愛孩子的方式。即使要做到共情,也不能完全忽略事實經過。在孩子的負面情緒面前,很多家長會選擇放任孩子,不去幹預孩子做任何事,即使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也不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
-
孩子哭鬧發脾氣,家長要警惕,別讓「共情」成為另一種控制
都說家長的共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可有些孩子為什麼依舊發脾氣呢?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家長理解錯了共情的方式和目的。①共情不是拿孩子跟別人比很多家長在嘗試"共情"的時候,沒有從孩子出發,反而會拿孩子跟別人作對比,比如:"鄰居家的寶寶上次摔得比你更重,他都沒哭,你只是摔破了點皮,沒關係的。"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糟糕。
-
顏氏家訓:教育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而不是講道理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家裡來客人了,孩子害羞不敢打招呼,家長催促道:「快和叔叔阿姨問好,好孩子要有禮貌。」孩子晚上鬧著不肯睡覺,家長半是威脅半是勸誡:「早睡早起身體好,小孩子晚睡要長不高的。」飯桌上孩子吃幾口就不吃了,家長拉著孩子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別浪費糧食。」
-
越安慰孩子越傷心?家長「共情」用不對,只會對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可是沒想到孩子的哭鬧聲更大了,在地上抱著玩具硬是不肯走,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朋友,沒想到我的朋友卻說:"要是我早就沒有耐心了,這位媽媽已經算很溫柔的。"然而對待這件事情,我卻並不這麼認為,有的時候阻止孩子哭鬧的方式,並不是溫柔就可以了,很多父母認為溫柔地對待孩子就是和孩子的情緒共情了,實際上,這位母親並沒有體會到孩子當時的情緒,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共情"。
-
父母學會共情,才能收穫積極懂事的孩子
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與刻意感動。 -盧梭上述幾種教育方法,都是教育者以自我為中心,無法深入孩子內心,引發共情,因此都無法產生效果,甚至帶來反作用。就算想告訴孩子方便麵並不是好東西,也要首先肯定孩子的好心:謝謝你的好心照顧媽媽,媽媽很高興有你這麼體貼人的兒子。可是......。會共情,父母的話才會真正起到作用,而且能夠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與愛心。如何做能共情的父母?
-
家長:和孩子共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現如今,很多家長都還是在「家長式」的威嚴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教育方式下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樣會讓孩子逆反,即使你說的是正確的,孩子也會故意和你反著來。和孩子「共情」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家長們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小學初中的孩子,年齡小,不過人小鬼大,小點子一套一套的,思維也特別活躍。
-
家長安慰孩子時,要學會「共情」而不是「同情」,兩者區別很大
而朋友覺得這不過是小孩子之間的情緒罷了,過了兩天又會像之前一樣要好。看到孩子一直在哭,便安慰孩子說沒事的,她還是很喜歡你的,你們之間只是有矛盾,你跟她道個歉,周一回去你們的關係就又好了。但是這一番話對孩子沒有起到任何一點作用,孩子在聽到之後依然哇哇大哭什麼都無法控制。這時候朋友也覺得很無奈。明明自己已經做到和孩子共情,為什麼情緒還是沒有辦法得到緩解呢?
-
育兒路上話共情
他說的那些,每個人聽了都覺得能接受、能理解,從心理上願意聽他。張醫生,完美地詮釋了共情的作用: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 看網友的反應,效果也是槓槓的。 所以上海人民說「上海捐人捐物捐市長,就是不捐張文宏。」
-
父母想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卻適得其反?3個細節或是成功關鍵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今很多家長在孩子鬧情緒時,下意識想用共情的方式去安慰孩子,可這樣的方法卻並不見得能得到家長想要的效果。有一天,小紅帶著兒子小明去公園放風箏,可突如其來的一陣大風,讓風箏吹到了河對面的草叢裡,此時小紅和小明都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此時並不能划船過去,也沒有渡口,無法過河去取風箏。小明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此時小紅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只能運用共情的方式對小明說,「我能體會到你現在的心情,但是風箏確實回不來了。」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現代教育中很多家長都知道共情教育的重要性,但具體如何做,很多家長都不得其法。在繪本《小豬,別哭了》中,講述的就是一直愛哭的小豬,遇到了更愛哭的大樹,後來小豬慢慢變堅強,不再哭鼻子的故事。小豬變堅強無疑有大樹的功勞,但看完繪本其實也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愛哭的小豬常有,但這樣溫柔的大樹在哪兒呢?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早上上班前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小孩哭鬧得厲害,怎麼安撫也不管用,每次她都落個「倉皇而逃」。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早上上班前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小孩哭鬧得厲害,怎麼安撫也不管用,每次她都落個「倉皇而逃」。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改變方式,與孩子「共情」是對話進行的前提!
導語:與孩子對話是一門技巧,因為稍不注意,本來好好的對話就變成了爭吵。孩子不想再說,家長也反感。那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改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共情」,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先反省一下自己平時是怎麼和孩子說話的,孩子說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反駁,然後讓孩子遵從我們的意志。
-
從「打罵教育」到「共情教育」,我的孩子有了哪些改變?
我叫趙月芳,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大的13歲,小的分別是8歲和5歲。曾經,為了教育好孩子,我幾乎傾盡所有精力,卻發現根本沒有效果。我就很納悶:明明孩子資質很好,我也很努力,怎麼就把孩子教育成了這樣子?孩子沒有朝著我想像的方向發展,反而是更加不聽話,老是跟我對著幹。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孩子不斷成長,他的人生也將會變得豐富多彩,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足夠優秀,能夠擁有高智商和高情商。但是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人緣很差,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孩子一起玩耍,而且孩子無論是對陌生人還是對待家人,總是一副冷漠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的表現。
-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藝術:共情
但是她說話的方式不但沒有讓麗麗停止哭泣,反而讓她更傷心。如果媽媽這樣說,效果就會不一樣。麗麗,你不想回家,是害怕回到家以後沒有人陪你玩,會覺得孤單,對嗎?媽媽能理解你的感受,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邊的。回家後,你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媽媽相信你很快就能交到好朋友的。而且,你還可以和姐姐通電話,通視頻呀,等到明年過年,我們又可以和姐姐在一起玩玩呢,是不是很棒?
-
成功教育,你與孩子共情,孩子與你同頻
遇到孩子向你發出這樣幫助話語的時候,你是什麼態度?有的家長聽到後,不加思索脫口而出:「你是不是上課又沒聽講?為什麼不會做?」語氣是責備,怒氣並夾雜著不耐煩。但有的家長會這樣:聽到孩子的這個信號後,立即走到孩子身邊,俯下身子,愛撫的摸摸孩子的頭說:「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內容書上有嗎?」陪伴孩子一起翻書查找。
-
孩子鬧脾氣、撒潑打滾沒辦法?家長學會冷靜共情就能讓娃乖乖聽話
醫生看了之後,說是喉嚨發炎,消化不良,開了些中藥。囑咐說:「回家之後,不能吃冷的、辣的、刺激性的東西,水果和零食也不能吃、牛奶也不行。」兒子聽到後,還沒出醫院門,一張小臉就變成苦瓜狀,撅著嘴巴:「我不要,我要吃水果、吃零食。」說著說著,眼淚都掉下來了。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
情緒共情是如何影響你的,我們為何要《擺脫共情》-閱讀分享
《擺脫共情》在豆瓣評分6.5。書中舉的例子是在太多,概念性的內容和故事性內容非常多。讀完了之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本書的序,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寫的。這裡說到的共情主要是情緒共情而不是認知共情。作者認為我們要擺脫的不是認知共情而是情緒共情。共情並不都是有益的,不然就不會在標題寫要擺脫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