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話共情

2020-08-21 微風拂面Lee

育兒路上論共情

1)

最近抗疫,火了一位上海醫生張文宏。

為什麼呢?

大家一致的評價是,這位醫生說的是「人話」。

他說:

我一路被欺負過來,我理解什麼是被人欺負,知道這些欺負人的嘴臉是什麼樣的,所以更要牢記善待那些年紀比你低的,權力沒你大的人。」

面對記者提的「重症病人怎麼治療?」他說:

「我跟你講你一定是聽不懂的,因為你讀的書我讀的書都不一樣的。」

他還說:

「吵架是經常的,專家到了這份上吧,脾氣沒有一個好的,但是每一個,都抱著對病人極端負責的態度。」

你看,面對疫情,他仿佛知道你擔心什麼,害怕什麼,他不扯醫學詞彙。他說的那些,每個人聽了都覺得能接受、能理解,從心理上願意聽他。

張醫生,完美地詮釋了共情的作用: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

看網友的反應,效果也是槓槓的。

所以上海人民說「上海捐人捐物捐市長,就是不捐張文宏。」

在親子育兒中,共情也是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孩子感覺被尊重、被認真對待,才願意向父母表達真實的感覺。

但是,能做到共情,並不容易。

2)

前幾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寶貝拉著我做仰臥起坐。

這個是我答應過的,但是我實在太累了,做了幾個,不肯做。

寶貝拍拍我,說:「媽媽,起來做!不許偷懶!」

我不動。

她說:「媽媽,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你要相信自己!我給你加油!」

換做平時,我一定覺得小傢伙說的話真是讓人感動啊……但是現在,我只覺得反感。

我有點憤憤地說:「我不要你加油,我這個時候最希望聽到的是你說,媽媽,你這麼累,能夠做這些已經是盡力了,不要勉強了……」

我猛然停了下來。

平時孩子說,我不做了!

我的反應是什麼?

對,就是上面這種:

-起來,不許偷懶!

- 加油,你可以做到!

- 你是最棒的,再努力一下就好!

一直以來,我相信與孩子的相處不要吼。事實上也是,越吼越沒用,我抓狂,孩子也抓狂。

我也自認為我很多時候是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去分析,道理講了一堆,孩子似乎聽進去了,然而,到了下次,該犯的錯誤,一個沒剩。

據說,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 3 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所有的坑我都入了,然後狼狽不堪地逃離。

2)

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這一代人算得上勤奮。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父母的育兒方式在我們眼裡早已過時。媒體發達的今天,我們看各種育兒書,聽各種育兒講座,參加各種育兒群與各位爸媽交流。

就算是平時上下班的路上,也要趕緊看看各大公眾號的推送。

每讀一個育兒的故事,似乎都要好好體會一下,反思自己。

在陪伴上也同樣不遺餘力。能不加班一定加班,能給予孩子陪伴一定捨命相陪。

看起來,其樂融融,一片和諧。

到了有矛盾的時候,其實,照樣是一地雞毛。

火大的時候,恨不得讓自己進冰箱冷靜一下。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在家庭的角色裡,仍然把自己當做了發號施令的人。

在與孩子的關係上,雖然提醒自己,要照顧孩子的情緒。但實際上,卻仍然把自己的喜好放在所有的前提之下。

我們缺什麼呢?

我們缺的是共情。

育兒專家說,給予孩子共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把想法表達出來。

有人說,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蹲下來,你會更理解孩子,會更接納他們的想法。

混亂會慢慢變得清晰。

幼稚會漸漸變得成熟。

幼苗成長起來的時候,讓我們一起體會豐收的喜悅。

《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裡面有句話:

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父母只有不斷的自我成長,時刻的自我察覺,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見了你。

與大家共勉。

相關焦點

  • 《尿褲子男孩》折射的親子育兒啟示錄:溝通、共情與挫折必然定律
    表面上看是一個幽默詼諧的小故事,實際上更像是一部親子育兒啟示錄。01 親子關係之溝通從繪本故事情節裡,我們可以看出小男孩和媽媽的溝通並不融洽。他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諮詢,而是選擇逃避,因為他害怕來自媽媽的批評。
  • 《尿褲子男孩》折射的親子育兒啟示錄:溝通、共情與挫折必然定律
    他擅長從孩子成長經歷中的一件件小事出發,基於兒童的心理活動去闡述,折射出很多育兒道理。本書的主角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每次小便完褲子上總會殘留一點尿,因為害怕媽媽訓斥他,所以非常焦慮。後來選擇出門冒險,計劃等褲子幹了之後再回來。
  • 共情何其難,你GET到了嗎?
    潛心鑽研育兒之道,智趣共生。我記得女兒很小的時候,我跟老公跑去聽正面教育的課程。授課者是我同學的同學,她在我朋友圈裡待了7年了,看著她因為兒子辭去外企工作,專心鑽研教育,然後二胎生了女兒,一路溫馨恬靜,人淡如菊用在她身上最適合不過。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共情,一晃多年,沒學會,倒是把說教練得爐火純青。
  • 育兒路上的「妖魔鬼怪」怎麼應對?
    如果把媽媽比作育兒路上的「孫悟空」我覺得是一點兒也不為過了,不僅要艱辛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還要冒著被「唐僧」冤枉誤解的風險繼續保駕護航。而在育兒路上沿途的為此,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說過話了,可是這種現象還是屢見不鮮。我到底該怎麼辦?有句話說的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孩子爸爸絕對就是那個人。要是上述的這種情況,孩子爸爸能夠及時理正言辭的拒絕,批評,還會存在這種情況嗎?每次和孩子爸爸反映的時候,都會一馬當先的把我推在最前面。讓媽媽永遠當那個壞人!那些人,為什麼會這麼有恃無恐?
  • 女兒哭訴在學校的遭遇,父母的反應絕了:這些情況你不必急著共情
    這幾年,隨著育兒知識的科普,很多父母應該都了解過共情的重要性,也都在育兒中踐行過這一育兒方法。聽完兒子的話,這位媽媽就開始共情兒子:「你一定很委屈吧……這個老師也真是的,不問問清楚就批評你……blablabla。」媽媽說完這些話後,小男孩就愈發覺得委屈,對培訓班的牴觸情緒似乎更濃了,乾脆詢問媽媽:「我今天可以不去上課了嗎?」這個時候,媽媽才覺得有些不對勁。
  • 育兒路上的那些坑
    從育兒路上一路跌跌撞撞走來,萬種艱辛、還有婆婆在育兒路上的神助攻,真是箇中滋味,酸爽至極,心理強大的媽媽會披荊斬棘一路走過來,心理弱的媽媽會經過抑鬱期,需要自我調整,調整的過程也是痛苦並重生的過程,現在披荊斬棘一路走過來的二寶媽媽來嘮叨嘮叨育兒路上那些走過的重要的坑。
  • 都說教育孩子要「共情」,為何會沒效果?是家長共情方式沒用對
    其實,並不是共情沒有用,而是父母用錯了共情的辦法!一、濫用&34;,是&34;無效的真正原因所謂的共情&34;高情商&34;共情&34;共情&34;共情&34;共情&34;我之前經歷過比你更慘的事,你這點苦算得了什麼啊?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
  • 孩子是我們育兒路上最好的老師
    在育兒路上走的越久,越覺得,孩子是我們育兒路上最好的老師。作為父母,我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一有時間就會學習育兒知識,但孩子的身體心理情況,只有他自己最了解。如果你喜歡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其實在很多育兒的事上,都是孩子在指引著我們。比如如果你不知道,剛生出來的孩子,要怎麼照顧,孩子會用他的哭聲,不厭其煩的慢慢教你。
  • 答疑 | 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
    大王老師答家長問育兒路上——男孩,9歲,因為爸爸長期出差在外,我一個人帶著他,每天上班送到學校,下班接回家,媽媽基本沒有什麼外出交際活動,每天除了上班就是陪著他,吃了飯就想要陪他做作業,但是孩子對作業很反感,一直不喜歡做,然後兩個人就會鬧彆扭,然後孩子總會和媽媽說這些話:
  • 育兒路上,你是第幾層父母?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有人說,育兒的過程,也是一條自我修正之路那麼,在這條育兒路上,你是第幾層父母呢?看一看,你是育兒路上的第幾層父母?很多爸媽都在育兒的方式上存在偏差,並且都存在相同的問題,下面小班長列出了幾點最常見的育兒誤區
  • 喪偶式育兒:誰給你的勇氣在育兒路上裝聾作啞
    喪偶式育兒指那種在家庭育兒方面基本是單方面的一個人搞定,育兒路上的另一半因為各種原因基本上處於沉默狀態喪偶式育兒誰都不想碰到,但是這件事婚前不一定能看出來,等恍然大悟的那天,卻發現為時已晚。喪偶式育兒模式中缺失的那一半,表現平平,屢屢逃避。
  • 育兒路上碰到「豬隊友」怎麼辦
    這樣的事可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不久前孫儷娘娘還發過一條微博感嘆到:爸爸就是我育兒路上的絆腳石和孩子相處已是修行,而修行路上卻還帶著個「豬隊友」,著實有些艱辛。而這份艱辛背後,我們有沒有想過最受傷害的又是誰呢?
  • 《小豬,別哭了》:媽媽,收起你不痛不癢的共情
    稍微涉獵過心理學、育兒學的都知道,大樹能安撫小豬,是因為大樹懂得共情。但問題是,我也會啊,但孩子根本不買帳,無論怎麼安慰,他還在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共情不是一種技巧,是一種能力。共情沒有效果,是你使用的只是有形無神的,空有技巧的「假共情」。
  • 育兒路上,一招助你駕馭「神獸」
    育兒路上,一招助你駕馭「神獸」我們家長們把親子教育當著管理和控制孩子,不要和同學打架,不要拖拉,不要玩手機,不要和某人玩等育兒路上,一招助你駕馭「神獸」這些都是育兒路上,一招助你駕馭「神獸」二、家庭中親子關係大於家庭教育
  • 育兒路上不可缺失的角色——寶爸
    然而,寶爸的參與對於孕兒、育兒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1.參與育兒從孕期開始。在寶媽懷孕期間,寶爸們要儘量多陪伴妻子,能夠與妻子一起給寶寶做胎教。在臨近分娩時,要安排好家庭瑣事,多陪在妻子身邊,幫助妻子舒緩緊張情緒;同時要做好準備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在寶媽分娩期間,要給予寶媽更多的鼓勵與安慰,及時提醒寶媽吃東西,保存體力。
  • 育兒路上,李玫瑾教授的15句話,12歲前的家庭教育已成功一半
    導讀:育兒路上,領會李玫瑾教授的15句話,12歲前的家庭教育已成功一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育兒路上,領會李玫瑾教授的15句話,12歲前的家庭教育已成功一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4句話,治好了我在育兒路上一半的焦慮,你不妨也讀讀看
    文|百合媽媽多年前,當我在育兒路上遇到困惑的時候,便一頭扎進了育兒知識的學習中,幾乎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育兒書籍,聽遍了所有的育兒微課,儘管也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彷徨焦慮,但磕磕絆絆走下來,孩子成長得還算不錯。
  • 「扭曲」的共情心理,往往讓孩子失去理性的判斷,家長該如何引導
    執筆&定稿:大古全文字數:約1730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的概念,這些年來被很多人反覆強調,大家都要鼓吹共情的各種好處,以及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多麼重要等等。然而,共情能力就真的那麼神奇並且百利而無一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