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論共情
1)
最近抗疫,火了一位上海醫生張文宏。
為什麼呢?
大家一致的評價是,這位醫生說的是「人話」。
他說:
「我一路被欺負過來,我理解什麼是被人欺負,知道這些欺負人的嘴臉是什麼樣的,所以更要牢記善待那些年紀比你低的,權力沒你大的人。」
面對記者提的「重症病人怎麼治療?」他說:
「我跟你講你一定是聽不懂的,因為你讀的書我讀的書都不一樣的。」
他還說:
「吵架是經常的,專家到了這份上吧,脾氣沒有一個好的,但是每一個,都抱著對病人極端負責的態度。」
你看,面對疫情,他仿佛知道你擔心什麼,害怕什麼,他不扯醫學詞彙。他說的那些,每個人聽了都覺得能接受、能理解,從心理上願意聽他。
張醫生,完美地詮釋了共情的作用: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
看網友的反應,效果也是槓槓的。
所以上海人民說「上海捐人捐物捐市長,就是不捐張文宏。」
在親子育兒中,共情也是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孩子感覺被尊重、被認真對待,才願意向父母表達真實的感覺。
但是,能做到共情,並不容易。
2)
前幾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寶貝拉著我做仰臥起坐。
這個是我答應過的,但是我實在太累了,做了幾個,不肯做。
寶貝拍拍我,說:「媽媽,起來做!不許偷懶!」
我不動。
她說:「媽媽,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你要相信自己!我給你加油!」
換做平時,我一定覺得小傢伙說的話真是讓人感動啊……但是現在,我只覺得反感。
我有點憤憤地說:「我不要你加油,我這個時候最希望聽到的是你說,媽媽,你這麼累,能夠做這些已經是盡力了,不要勉強了……」
我猛然停了下來。
平時孩子說,我不做了!
我的反應是什麼?
對,就是上面這種:
-起來,不許偷懶!
- 加油,你可以做到!
- 你是最棒的,再努力一下就好!
一直以來,我相信與孩子的相處不要吼。事實上也是,越吼越沒用,我抓狂,孩子也抓狂。
我也自認為我很多時候是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去分析,道理講了一堆,孩子似乎聽進去了,然而,到了下次,該犯的錯誤,一個沒剩。
據說,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 3 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所有的坑我都入了,然後狼狽不堪地逃離。
2)
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這一代人算得上勤奮。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父母的育兒方式在我們眼裡早已過時。媒體發達的今天,我們看各種育兒書,聽各種育兒講座,參加各種育兒群與各位爸媽交流。
就算是平時上下班的路上,也要趕緊看看各大公眾號的推送。
每讀一個育兒的故事,似乎都要好好體會一下,反思自己。
在陪伴上也同樣不遺餘力。能不加班一定加班,能給予孩子陪伴一定捨命相陪。
看起來,其樂融融,一片和諧。
到了有矛盾的時候,其實,照樣是一地雞毛。
火大的時候,恨不得讓自己進冰箱冷靜一下。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在家庭的角色裡,仍然把自己當做了發號施令的人。
在與孩子的關係上,雖然提醒自己,要照顧孩子的情緒。但實際上,卻仍然把自己的喜好放在所有的前提之下。
我們缺什麼呢?
我們缺的是共情。
育兒專家說,給予孩子共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把想法表達出來。
有人說,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蹲下來,你會更理解孩子,會更接納他們的想法。
混亂會慢慢變得清晰。
幼稚會漸漸變得成熟。
幼苗成長起來的時候,讓我們一起體會豐收的喜悅。
《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裡面有句話:
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父母只有不斷的自我成長,時刻的自我察覺,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見了你。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