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了解共情嗎?
你了解共情嗎?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同情地向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而非用「共情」的方法去傾聽他們去理解他們的情緒。而提高我們的共情能力能更好地維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02什麼是共情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
阿蘇:不在場的共情
其實很簡單,你了解了規律,就知道原來是件很簡單的事情,請聽阿蘇細細道來。在能量層面,心靈是相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規律層面都是一致的。這也算是阿蘇自己的領悟到的一種技術,與大家分享。一、共情能力的延伸共情是心理諮詢的基礎技術。
-
作業何其多?讀書何其難?教育何其殤?
作業何其多?讀書何其難?教育何其殤?練到什麼程度?練到成為「本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不假思索地得出答案。這真的是極其荒謬的!但當下全中國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極其的荒謬!小異的是什麼?就是老師們存留的「悲憫心」。有的老師存留稍多一點,有的老師少一點,有的老師完全沒有了。目前教育已基本上無「心」了。倘若按目前的教育「前進」態勢,用不了多長時間,少數老師僅存的那一點點「悲憫心」也會慢慢丟失!
-
共情能力測試,你真的能夠感同身受嗎?
類似的情況,我猜你也不陌生,隨便舉幾個例子—— 朋友跟你傾訴她倒黴的一天,你卻覺得為什麼這麼好笑; 閨蜜失戀了,越說越傷心,眼看著就要哭出來,你去不知道如何安慰; 相約去看愛情電影,演到動人之處朋友早已哭紅雙眼,你卻…… 站在別人的角度,感受別人的內在情緒和感受
-
《明星大偵探6》我能跟趙星兒共情,卻無法跟這兩案的兇手共情
《明偵6》我能跟趙星兒共情,卻無法跟這兩案的兇手共情雖然說最近這2期的《明星大偵探6》,剛剛開篇就迎來了不錯的反響,很多高能的設置,直接讓《明星大偵探》第六季,成功上9分以上的評分。但是,不得不說,這幾期的兇手作案的行為,卻讓人無法產生共情。
-
微軟CEO談成功,秘訣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多讀英文小說就能輕鬆get
5篇外刊逐句精講,4小時get外刊閱讀的核心能力,徹底告別每個單詞都認識但是還是讀不懂句子的困境。前段時間聽微軟CEO Satya Nadella在斯坦福商學院的一個訪談,他在訪談中說到他認為成功最重要的元素是共情能力,英文是empathy。
-
共情,孩子情緒問題解決的開始,你真的意識到了嗎?
叮噹媽媽陪你自我成長,科學育兒。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高的情商,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擁有更多的自信心,歸根結底,想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可以說家庭教育的好壞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相信這句話大家都是認可的。其實在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
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對於涉及到與自身相關或者無關卻放了時間精力的事情,我們的注意力與興趣度會比其他普通事情格外高,也因此會常常不由自主在言語和行動中「先人一步」,做出及時的回應。只有通過認真傾聽,融入到情境當中去,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做法,更容易與對方產生共情,這樣,你們的關係在無形中又會更親密一步。學會傾聽,是一門藝術,做的好,我們既能夠在「感同身受」中收穫喜愛與情誼,又能通過對方的經驗,結合自身思考加工,做借鑑或警示作用都不會錯。
-
你有思考過共情帶來的傷害嗎?
此時,我意識到也許是共情作祟,再次拿起《擺脫共情》嘗試找到自己的答案。讀書的機緣,讓我認識到共情會帶來痛苦。因書所感,讓我思考共情的兩面性,我忽視了共情帶來的傷害。01 原來我感受的痛苦源於「情緒共情」共情是用我認為他人會用的視角體驗這個世界,感受他人的感受。
-
這幾個關於get的日常搭配,你get到了嗎
用學習充實自己1.get2.get rid of去除例句:Let us get rid of these old things.3.get on well with與某人和睦相處例句:Do you get on well with your friends?你和你的朋友們相處的好嗎?
-
共情也會有害嗎?| 情緒效應
按照劇情的設定,巴裡其實是很有同理心(empathy)的——這意味著把你自己投射到別人的內心世界裡,去感受別人所感受的。劇情會繼續告訴小觀眾們,理解別人的感受很重要。但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錯誤的共情可能會對你和他人都有害處,它會導致人們變得冷漠,阻礙你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更嚴重的是,人們容易共情的傾向甚至可能被利用,被操縱,讓人們變得好鬥,殘忍。所以,為了拋開共情的缺陷,我們應該用何種方式去感受呢?「共情」這個詞來源於德文詞彙「Einfühlung」,創造於18世紀,可以被直譯為「情感移入」。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在《擺脫共情》一書中告訴我們,共情實際分為兩種: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情緒共情,指的是我們能夠準確的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和情緒。通俗的說,就是對他人「感同身受」。而認知共情,是指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理解他人腦中想法的能力。光看定義,我們或許仍然覺得抽象晦澀。
-
共情三部曲:從守望相助,到感同身受,再到不由自主
橙全心理「共情」是人類的一種心理過程,也就是同理心,人的共情包含 3 個層次。最外邊一層的是同情和關心,是基於共情採取了「守望相助」的行為,是經過了思考的有意識的反應。同情是激活了你的相同的情感開關,使你捲入你的主觀體驗當中,但是你們經歷的過去未必一致。中間的一層是「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的核心層次,比情緒感染更進一步,是體驗過了相同的處境,充分了解他人的當前的體驗,有了同樣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演員去體驗生活之後才能真正地理解角色的狀況,知道如何「為他人著想」。
-
情緒敏感是更好的共情嗎?
諮詢師通過共情幫助當事人與自己真實的自己產生內在核心連結、給當事人力量,去審視自己內心中逃避的部分、同時幫助當事人覺察到自己的存在,體驗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隨著心理學對於共情的研究逐漸深入,我們了解到通過共情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兒童親社會行為。在這裡我們向大家簡單介紹小學生的共情能力訓練。
-
情緒共情是如何影響你的,我們為何要《擺脫共情》-閱讀分享
《擺脫共情》在豆瓣評分6.5。書中舉的例子是在太多,概念性的內容和故事性內容非常多。讀完了之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本書的序,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寫的。這裡說到的共情主要是情緒共情而不是認知共情。作者認為我們要擺脫的不是認知共情而是情緒共情。共情並不都是有益的,不然就不會在標題寫要擺脫共情了。
-
何其有幸遇見你
說這話的人就是我想說的那個何其有幸遇見的人。 最近因為一些瑣事心裡很難受,也不過是鄰裡之間的一些破事,但是被鄉村婦人傳的很難聽,我是一個被人誤解就覺得很委屈的人,早上發消息給好友說讓她出來吹牛,一身的負能量,需要她開導一下,她說冷得不想出門,(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的是一身正氣,我們就是靠著一身正氣過冬的南方人。)
-
《擺脫共情》:升級你對共情的原有認知
《擺脫共情》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擺脫共情》(Against Empathy) 作者:(加)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 譯者:徐卓 定價:79.90元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3093531[內容簡介] 人們通常認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
-
I get it 和 I got it 的區別,你 get 到了嗎?
在英語中「我明白了」有兩種常用的說法「I get it.」和「I got it.」通常這兩種說法都是通用的但是在特殊的場合還是有區別今天就和小優一起來學習一下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如果你明白了一些之前不明白的事情,比如學到了知識、技能要點等等,並想讓對方知道,你明白他的意思了,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說「I get it.」
-
《心動的offer》藏著何炅的人生智慧,這點很重要,你get到了嗎
上周周末被一檔綜藝節目圈粉,是職場觀察類綜藝,叫《令人心動的offer》,講述的是8位律政實習生到知名律師事務所實習的過程,通過一個月的考核、PK,最終只能有2位實習生順利轉正。8位實習生風格迥異,看到他們仿佛看到自己當初剛入職場的影子。
-
在泛濫的共情與理性的道德之間:如何從共情走向善行?
心理學家使用「情緒傳染」(emotional contagion)這個詞來表達一個人的情緒感受彌散、流傳到另一個人身上的過程,如看到他人哭泣,自己也會感到悲傷;見到別人開懷,自己也會心潮澎湃。即便你此時此刻本來沒有什麼情緒,見到他人的苦難也會物傷其類;甚至即便他人並未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感受,你也能通過推己及人來揣測他們的內心,繼而與他們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