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敏感是更好的共情嗎?

2021-02-23 小海豚注意力訓練中心

- 專 注 5 - 12 歲 兒 童 注 意 力 提 升 -小編的話

有些人似乎情緒敏感,起伏不定,容易受他人影響,為此飽受困擾,這可能是習得了錯誤的「共情」能力。本文將介紹有關共情的知識,以及共情訓練方案的內容。

香港國際兒童感覺統合教育研究會理事

國家教育部《0-12歲全腦潛能開發與提升》課題組負責人

中國教育學會《兒童多智能統合式學習與差別化教育》課題組主持人

「老師,有些事情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困擾著我,我的情緒特別容易起伏,我感情細膩,纖細,敏感,不穩定,有時候精力充沛,幹什麼都有勁頭,有時候情緒低落,幹什麼都不在狀態。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細微表情和態度的變化,當別人有一點不同的意見或者不開心或者遲疑,我都會久久無法忘懷,然後我會盡力去滿足他們的想法和要求。現在我很害怕和其他人成為朋友,因為我害怕他們知道真實的我之後,覺得我虛偽,再也不願和我成為朋友。」

這是以前諮詢中的一個案主的表述,這位當事人的問題是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的,不少人都有這種情況,並為此感到苦惱。那麼為什麼這些人會深受他人的影響,有一部分個體還會像當事人一樣與人相處時表現得小心翼翼,不自覺地去扮演服從者的角色呢

 

這裡面的原因比較複雜,通常分為遺傳家庭教養環境的影響。眾所周知,父母的許多性格特質會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這些敏感的個體在大腦的腦島附近相較常人有更多的灰質。除了遺傳因素的比例之外,還有一部分性格的主要成因是後天因素決定的,即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家庭關係緊張,父母非打即罵,爭吵不斷,家庭氣氛冷漠的情況,這些父母通常都有固執、不善溝通、情緒起伏不定等特點。這時候兒童在成長中無法臨摹學習到正確的情感溝通和情緒表達方式,而且常常處於一種持續的驚恐、焦慮或者害怕的狀態,所以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長期在這種狀態之下的兒童會漸漸地養成猜測的習慣,而且對事物敏感,疑心重。這實在不是兒童的錯,他們只能依靠猜測揣摩對方,靠敏感疑慮來領會未知的事物,並藉此提醒自己。這種習慣逐漸被固化為性格特質並被植入潛意識。在這種狀態下習得的「共情」能力並不是處於對他人的關懷,而是對自身安全的擔憂,是一種保護機制。同時他們也通過滿足他人,使他人免除痛苦來消除自己的不安和恐懼。只有看到他人是開心、平靜的,他們才會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什麼是共情

1909年,鐵欽納指出共情是通過一種想像的感覺,不僅能夠看到還能夠用心靈去感受自己處於他人境遇的體驗。20世紀50年代,羅傑斯則給共情賦予了臨床心理學的現實意義,認為共情是個體如同體驗自身精神世界一樣體驗對他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在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心理療法中,他把共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其作為心理治療的原則。科胡特提出的替代內省是共情的抽象定義,即要通過替代內省來讓自己處於他人的內心生活,對共情的應用則是不僅看到他人的外在表現,還應該去感受他人內在的情緒

 

共情與情緒敏感的區別

真正的共情是心理諮詢師準確地理解當事人正在體驗的感受和個人意義,並把這種理解傳遞給當事人。理解當事人的私人世界,似乎它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但並不會丟失「似乎」這一身份。這裡的「似乎」是非常重要的,諮詢師不是將當事人的情緒和問題背負在自己的身上前行或者幫助當事人進行分擔,我們無法去解決另一個人屬於他自己的問題。諮詢師通過共情幫助當事人與自己真實的自己產生內在核心連結、給當事人力量,去審視自己內心中逃避的部分、同時幫助當事人覺察到自己的存在,體驗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隨著心理學對於共情的研究逐漸深入,我們了解到通過共情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兒童親社會行為。在這裡我們向大家簡單介紹小學生的共情能力訓練。

Feshbach等人設計的兒童共情訓練方案旨在有效抑制兒童的攻擊性,促進兒童親社會反應。他的共情訓練為參加的兒童設計了一系列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的活動,促進兒童學習換位思考的技能。訓練的安排是一共30節課,每次45分鐘。結果表明,參加共情訓練的兒童(3-4年級)相比未參加的訓練的兒童,親社會行為顯著增加了。國內魏玉桂等人選取了幼兒園中班、小學一年級、小學三年級等162名兒童,探究了不同共情的訓練方法對幼兒分享行為是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兩種共情訓練的方法最有效,一種是角色扮演,另一種是情境討論,幼兒對於角色扮演的體驗效果最好,而年齡較大的兒童對於情境討論的體驗效果更佳。

共情訓練方案的主要內容

共情被定義為一個多維構造,包括了情感認知。第一種是關於其他人經歷的情緒,第二種則是涉及到在情緒化的情況下理解他人的觀點的能力。所以通常的共情訓練都圍繞這兩個核心來開展組織活動。

認知訓練中包括了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意圖的練習、情緒認知訓練。

情感訓練中包括了情緒圖片故事的講述和分享體驗、理解他人情緒,促進同伴交往。

實踐指導訓練中包括了傾聽和積極反饋的練習、非言語信息的識別與反應。

鞏固練習中包括了看無聲電影,識別表情和行為、角色扮演,體驗他人的情緒與需要、分享與總結。

共情在小學生社會能力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共情訓練課程為提高兒童的共情能力提供了有效地途徑。

💡

如果你想了解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水平

如果你想明確孩子注意力缺失背後的原因

如果你想獲得更具針對性的指導與建議

歡迎預約免費試聽

長按 掃描二維碼 即可預約

參考文獻:

共情能力、情感風格對情緒調節的影響  李榮  湖南師範大學

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  羅傑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自體的分析  科胡特  世界圖書出版社

你可能還想看:

ADHD兒童的認知互動模型

都是「觸覺防禦」惹的禍

如何激發學生課堂中的學習動機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有幫助請點讚,有疑問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共情溝通,是高敏感者拯救別人也讓自己獲得自救的最好方法
    百度上說高度敏感是一種生理特徵,主要體現在具備這種特徵的人群常常能感受到別人忽略的微妙事物,他們會自然而然地處於一種激發狀態。高敏感者受到激發的速度往往比一般人要快,情緒也更容易受到激發,這常常會讓他們自己感到不舒服。但我們發現許多傑出的思想家和精神領袖,都是具備高度敏感人格特質的人。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如何緩解「共情疲勞」
    總被「共情」搞得「心很累」?2.高敏感同理心強是高敏感的突出特徵之一,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就說過,高敏感者傾向於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覺,對人際關係中的細節更加敏感,也更易受衝突和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而這往往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壓力,同樣強度的社交活動,高敏感者會因為感知到更多的信息和情緒壓力而選擇退出。比如文章開頭那位渴望獨處的讀者。
  • 共情也會有害嗎?| 情緒效應
    BBC兒童頻道有一檔節目叫《美德冠軍》,致力於教小觀眾們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在其中一集中,名叫巴裡的粉眉藍色長方形塊塊,因為輸了足球賽而愁眉苦臉。「我們輸了。」巴裡說。但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錯誤的共情可能會對你和他人都有害處,它會導致人們變得冷漠,阻礙你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更嚴重的是,人們容易共情的傾向甚至可能被利用,被操縱,讓人們變得好鬥,殘忍。所以,為了拋開共情的缺陷,我們應該用何種方式去感受呢?「共情」這個詞來源於德文詞彙「Einfühlung」,創造於18世紀,可以被直譯為「情感移入」。
  • 共情,孩子情緒問題解決的開始,你真的意識到了嗎?
    當我們準備好自己的心態,想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處理情緒時,要做的第一步是什麼呢?那就是共情,共情是孩子情緒問題解決的開始。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立場,並隨之作出回應的能力。然而對大部分家長來說,共情的概念雖然簡單,但不代表它實施起來就很容易,甚至有一部分家長還會懷疑共情的力量。共情的力量真的有那麼強大嗎?不妨讓我們花點時間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生活在一個同理心缺失、沒有共情的家庭裡,生活將會怎樣。你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地方:你的父母期望你從始至終保持積極愉快和平靜的狀態,他們認為傷心或憤怒是失敗的象徵。甚至當你情緒不好時,父母會變得異常焦慮。
  • 情緒共情是如何影響你的,我們為何要《擺脫共情》-閱讀分享
    《擺脫共情》在豆瓣評分6.5。書中舉的例子是在太多,概念性的內容和故事性內容非常多。讀完了之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本書的序,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寫的。這裡說到的共情主要是情緒共情而不是認知共情。作者認為我們要擺脫的不是認知共情而是情緒共情。共情並不都是有益的,不然就不會在標題寫要擺脫共情了。
  • 你了解共情嗎?
    你了解共情嗎?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同情地向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而非用「共情」的方法去傾聽他們去理解他們的情緒。而提高我們的共情能力能更好地維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02什麼是共情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 在泛濫的共情與理性的道德之間:如何從共情走向善行?
    布盧姆將共情分為了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他反對過度的情緒共情,而贊同認知共情。比如說,當我們聽聞他人的苦難或疼痛,我們不一定要求自己一定要獲得他人情緒或感受的鏡像,而可以通過一種更為理性或抽象的認知——獲得認知共情。而這種認知共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清別人的處境,也更容易推動由個體到世界的行動。
  • 其實是缺少了「共情能力」
    什麼是共情能力你的孩子平日在學校人緣好嗎,小夥伴多嗎?人緣好的孩子,家境或許平凡,相貌、成績不一定出眾。但是他卻能在平日的交流中和自己的朋友感同身受,輕而易舉抓到朋友情緒的重點,讓身邊的朋友都有一種「他很了解我」的感覺。
  •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
    第一個部分是是幫助孩子更好的識別和表達情緒,第二個部分是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第三個部分是幫助孩子構建穩定的情緒支持系統。,幫助孩子更好的認識和表達情緒。玩的熟練以後,有時候他發脾氣,我就會問他是情緒小怪獸來了嗎?是哪個小怪獸呢?我們一起來把他打敗好不好,這種遊戲化的方式幫助他對於情緒有了初步的認識,表達起來更清晰了。因為情緒小怪獸的遊戲情緒的種類比較少,所以為了更進一步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用相似的方法練習情緒臉譜。
  • 親子溝通的「鑰匙」,與孩子「共情」的方法,你真的做對了嗎?
    「不是告訴你不要到處亂跑嗎?」——這是在講道理、責怪。3.「啪啪兩耳光打了再說。」——這是在發洩憤怒。4.「我會抱住他哭,什麼也說不出來。」——這是在觸動悲傷等情緒。如果你給出的是這些答案,說明你還得繼續努力,還未做到換位思考,真正有共情能力的人,會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情緒和狀態。孩子迷路了半天,他會有怎樣的情緒和狀態呢?首先應該是恐懼和焦慮,所以,家長如果要與孩子共情,就需要先安撫孩子恐懼和焦慮的情緒。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
  • 《心靈的焦灼》:生性善良的我們,如何逃脫「情緒共情」陷阱
    種種跡象都表明霍夫米勒這個年輕的軍官,正在承受泛濫的情緒共情帶來的折磨。02:情緒共情的危害認識了情緒共情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它究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她向我吐槽只是為了傾倒內心的垃圾,而我卻在情緒共情的驅使下,把這些垃圾照單全收,還為此影響了自己的心情,成為了別人「情緒的垃圾桶」。
  • 家長「共情」用不對,只會對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然而對待這件事情,我卻並不這麼認為,有的時候阻止孩子哭鬧的方式,並不是溫柔就可以了,很多父母認為溫柔地對待孩子就是和孩子的情緒共情了,實際上,這位母親並沒有體會到孩子當時的情緒,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共情"。而且家長們還要注意,如果家長共情用的不對,只會像這位母親一樣,孩子越哭越鬧,對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
  • 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比起直接說「不可以」,不如學著共情
    面對周邊事物的變化,小孩子的心理往往會更敏感一些,我們儘可能呵護這份溫暖,用不一樣的方式告訴他。碰到貓貓狗狗死去,我們可以告訴她們其實它只是以另外一種方式生活。孩子的世界很大,他們不用面對很多瑣事,但都是通過父母家庭建立起來的。如果家庭生活不和諧,會讓孩子也十分抑鬱。
  • 你有思考過共情帶來的傷害嗎?
    此時,我意識到也許是共情作祟,再次拿起《擺脫共情》嘗試找到自己的答案。讀書的機緣,讓我認識到共情會帶來痛苦。因書所感,讓我思考共情的兩面性,我忽視了共情帶來的傷害。01 原來我感受的痛苦源於「情緒共情」共情是用我認為他人會用的視角體驗這個世界,感受他人的感受。
  • 共情是一粒和諧的種子
    從操作角度看,共情可以分解為:能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意圖,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對方情緒與意圖的感受、理解與尊重。(2003級統計系,曾婧)    步驟三:學習觀察並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有必要通過對他人情緒的觀察與體驗,來提高對人情緒的敏感,增強對他人的共情。    為了提高大家對情緒的敏感度,我們先做了詞彙替換練習。大家分別就以下詞來做替換練習:「高興」、「煩惱」、「憂傷」、「焦急」。例如:煩惱的替換詞包括:煩躁、煩悶、鬱悶等等。
  • 媽媽巧用共情,讓孩子憤怒的情緒得到緩解
    今天,和大家介紹正面管教中的共情。「共情」是心理學術語,又叫「同理心」。共情的過程就是辨認孩子的感覺,然後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共情,是一種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父母能與孩子做到共情的關鍵在於,接納並認可孩子的負面情緒,教會孩子感覺沒有錯,但行為不可以。
  • 心理學家:懂得共情的人,都掌握了這兩個「關鍵詞」
    如果兩個人毫無共情,那麼他們要麼繼續指責對方,要麼為了避免爭吵而拒絕溝通交流,或者每次遇到敏感問題都選擇逃避、迅速轉移話題。顯然,這些做法並不會改善夫妻關係,反而讓人如鯁在喉,相處起來極不舒服。 如果夫妻一方或者雙方產生了共情的想法,真正理解了對方傷心、痛苦、憤怒的原因,就可以更進一步,在很多小細節上向對方傳達共情的心聲。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通常我們都認為,共情是人與生俱來的優勢,藉助共情,我們可以更好的體會他人,理解他人,讓彼此靠的更近。然而,任何能力都具有兩面性,共情也存在軟肋,也能被動機不良的人惡意利用,傷害他人。因為認知共情,張教授明白,此時此刻的海外學子們更需要的,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認知共情能力強的人,能明白對方此時最需要、最渴望什麼,做什麼對對方更好。與情緒共情不同,認知共情是思他人之慮,而非感他人之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