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 注 5 - 12 歲 兒 童 注 意 力 提 升 -小編的話
有些人似乎情緒敏感,起伏不定,容易受他人影響,為此飽受困擾,這可能是習得了錯誤的「共情」能力。本文將介紹有關共情的知識,以及共情訓練方案的內容。
香港國際兒童感覺統合教育研究會理事
國家教育部《0-12歲全腦潛能開發與提升》課題組負責人
中國教育學會《兒童多智能統合式學習與差別化教育》課題組主持人
「老師,有些事情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困擾著我,我的情緒特別容易起伏,我感情細膩,纖細,敏感,不穩定,有時候精力充沛,幹什麼都有勁頭,有時候情緒低落,幹什麼都不在狀態。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細微表情和態度的變化,當別人有一點不同的意見或者不開心或者遲疑,我都會久久無法忘懷,然後我會盡力去滿足他們的想法和要求。現在我很害怕和其他人成為朋友,因為我害怕他們知道真實的我之後,覺得我虛偽,再也不願和我成為朋友。」
這是以前諮詢中的一個案主的表述,這位當事人的問題是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的,不少人都有這種情況,並為此感到苦惱。那麼為什麼這些人會深受他人的影響,有一部分個體還會像當事人一樣與人相處時表現得小心翼翼,不自覺地去扮演服從者的角色呢?
這裡面的原因比較複雜,通常分為遺傳和家庭教養環境的影響。眾所周知,父母的許多性格特質會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這些敏感的個體在大腦的腦島附近相較常人有更多的灰質。除了遺傳因素的比例之外,還有一部分性格的主要成因是後天因素決定的,即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家庭關係緊張,父母非打即罵,爭吵不斷,家庭氣氛冷漠的情況,這些父母通常都有固執、不善溝通、情緒起伏不定等特點。這時候兒童在成長中無法臨摹學習到正確的情感溝通和情緒表達方式,而且常常處於一種持續的驚恐、焦慮或者害怕的狀態,所以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長期在這種狀態之下的兒童會漸漸地養成猜測的習慣,而且對事物敏感,疑心重。這實在不是兒童的錯,他們只能依靠猜測揣摩對方,靠敏感疑慮來領會未知的事物,並藉此提醒自己。這種習慣逐漸被固化為性格特質並被植入潛意識。在這種狀態下習得的「共情」能力並不是處於對他人的關懷,而是對自身安全的擔憂,是一種保護機制。同時他們也通過滿足他人,使他人免除痛苦來消除自己的不安和恐懼。只有看到他人是開心、平靜的,他們才會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什麼是共情
1909年,鐵欽納指出共情是通過一種想像的感覺,不僅能夠看到還能夠用心靈去感受自己處於他人境遇的體驗。20世紀50年代,羅傑斯則給共情賦予了臨床心理學的現實意義,認為共情是個體如同體驗自身精神世界一樣體驗對他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在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心理療法中,他把共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其作為心理治療的原則。科胡特提出的替代內省是共情的抽象定義,即要通過替代內省來讓自己處於他人的內心生活,對共情的應用則是不僅看到他人的外在表現,還應該去感受他人內在的情緒。
共情與情緒敏感的區別
真正的共情是心理諮詢師準確地理解當事人正在體驗的感受和個人意義,並把這種理解傳遞給當事人。理解當事人的私人世界,似乎它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但並不會丟失「似乎」這一身份。這裡的「似乎」是非常重要的,諮詢師不是將當事人的情緒和問題背負在自己的身上前行或者幫助當事人進行分擔,我們無法去解決另一個人屬於他自己的問題。諮詢師通過共情幫助當事人與自己真實的自己產生內在核心連結、給當事人力量,去審視自己內心中逃避的部分、同時幫助當事人覺察到自己的存在,體驗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隨著心理學對於共情的研究逐漸深入,我們了解到通過共情能力的訓練可以提升兒童親社會行為。在這裡我們向大家簡單介紹小學生的共情能力訓練。
Feshbach等人設計的兒童共情訓練方案旨在有效抑制兒童的攻擊性,促進兒童親社會反應。他的共情訓練為參加的兒童設計了一系列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的活動,促進兒童學習換位思考的技能。訓練的安排是一共30節課,每次45分鐘。結果表明,參加共情訓練的兒童(3-4年級)相比未參加的訓練的兒童,親社會行為顯著增加了。國內魏玉桂等人選取了幼兒園中班、小學一年級、小學三年級等162名兒童,探究了不同共情的訓練方法對幼兒分享行為是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兩種共情訓練的方法最有效,一種是角色扮演,另一種是情境討論,幼兒對於角色扮演的體驗效果最好,而年齡較大的兒童對於情境討論的體驗效果更佳。
共情訓練方案的主要內容
共情被定義為一個多維構造,包括了情感和認知。第一種是關於其他人經歷的情緒,第二種則是涉及到在情緒化的情況下理解他人的觀點的能力。所以通常的共情訓練都圍繞這兩個核心來開展組織活動。
認知訓練中包括了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意圖的練習、情緒認知訓練。
情感訓練中包括了情緒圖片故事的講述和分享體驗、理解他人情緒,促進同伴交往。
實踐指導訓練中包括了傾聽和積極反饋的練習、非言語信息的識別與反應。
鞏固練習中包括了看無聲電影,識別表情和行為、角色扮演,體驗他人的情緒與需要、分享與總結。
共情在小學生社會能力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共情訓練課程為提高兒童的共情能力提供了有效地途徑。
💡
如果你想了解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水平
如果你想明確孩子注意力缺失背後的原因
如果你想獲得更具針對性的指導與建議
歡迎預約免費試聽
長按 掃描二維碼 即可預約
▼
參考文獻:
共情能力、情感風格對情緒調節的影響 李榮 湖南師範大學
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 羅傑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自體的分析 科胡特 世界圖書出版社
你可能還想看:
ADHD兒童的認知互動模型
都是「觸覺防禦」惹的禍
如何激發學生課堂中的學習動機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有幫助請點讚,有疑問可以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