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共情》:升級你對共情的原有認知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擺脫共情》立體書封

[基本信息]

    書名:《擺脫共情》(Against Empathy)

    作者:(加)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

    譯者:徐卓

    定價:79.90元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3093531

[內容簡介]

    人們通常認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但是,保羅•布盧姆在本書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現象的主要誘因之一,而且相比於帶來的積極作用,共情帶來的消極作用更為普遍。

    當然,布盧姆並不是徹底地反對共情。他認為共情可以分為兩類,即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通過本書的論述,他告訴我們,情緒共情是一種非常狹隘的情緒,它迎合了人們的偏見,常常會影響人的理性判斷,甚至會導致暴力和惡行,讓世界變得更加糟糕。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帶有個人偏見,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塊,而許許多多其他的事物就這樣沉入了黑暗之中。

    布盧姆的觀點是基於突破性的科學發現而提出的,他認為,個人和國家所做出的很多非理性的決定都是因為共情這種錯位的情感。在本書中,布盧姆以精準和有趣的文字展現了共情如何在方方面面扭曲人們的判斷,並告訴我們,想要做出更明智的行為和道德決策,我們需要:依賴理性而非情緒共情,聽從大腦而非心臟。

[編輯推薦]

    《紐約時報》年度zui佳圖書!

    提出顛覆性的觀點,讓你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決策,重新審視各種社會事件背後的「推手」!

    提出革命性的決策和行為法則,想要做出明智的道德決策,也應該依賴理性而非共情,聽從大腦而非心臟!

    耶魯大學超受歡迎教授保羅•布盧姆重磅新作!

    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作序推薦,《出版人周刊》、《經濟學人》、史蒂芬•平克、薩姆•哈裡斯等眾多媒體、大咖鼎力推薦。

[作者簡介]

    [加]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

    知名認知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耶魯大學公開課zui受歡迎教授、TED演講人。

    布盧姆是耶魯大學zui受歡迎、zui風趣的心理學教授之一。他的心理學導論課是耶魯大學zui受歡迎的公開課之一,全球有上千萬人觀看、學習這一公開課的視頻。

    布盧姆是《科學》雜誌評出的Twitter上zui有影響力的50位明星科學家之一,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協會前任主席,《行為與腦科學》雜誌聯合主編。

    布盧姆因出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而獲獎無數。他的文章屢見於《紐約時報雜誌》《自然》《紐約客》《科學》等刊物。著有暢銷書《善惡之源》《快感:為什麼它讓我們欲罷不能》。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情緒共情是如何影響你的,我們為何要《擺脫共情》-閱讀分享
    《擺脫共情》在豆瓣評分6.5。書中舉的例子是在太多,概念性的內容和故事性內容非常多。讀完了之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本書的序,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寫的。這裡說到的共情主要是情緒共情而不是認知共情。作者認為我們要擺脫的不是認知共情而是情緒共情。共情並不都是有益的,不然就不會在標題寫要擺脫共情了。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在《擺脫共情》一書中告訴我們,共情實際分為兩種: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情緒共情,指的是我們能夠準確的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和情緒。通俗的說,就是對他人「感同身受」。而認知共情,是指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理解他人腦中想法的能力。光看定義,我們或許仍然覺得抽象晦澀。
  • 《擺脫共情》讀書筆記 用理性讓同理心走的更遠
    1)情緒共情帶來的問題書中首先區分了情緒共情(emotional empathy)和認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前者是是用你認為別人會用的那種視角去體驗生活的能力,後者是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理解他人腦中想法的能力,書名的擺脫共情,是指擺脫前者,更是指用後者代替前者。
  • 你有思考過共情帶來的傷害嗎?
    思之所起,因《擺脫共情》一書。初讀第一章,我不認可作者為了抨擊共情而把一些事件解讀的偏執。書讀近半,因觀念衝突,讓我先放置了這本書。這時朋友推薦《次第花開》,我以為讀它會靜心,卻無法心靜的讀下去。讀珍寶人生至從玉樹說起,只能看看停停。書中很多觀點,我本奉行。我所感知的人生無常,生活如常,書中皆有影子。
  • 在泛濫的共情與理性的道德之間:如何從共情走向善行?
    而且這種完全鏡像式的共情,往往只存在於家人、愛人或親密朋友之間,這也決定了共情很可能是有親疏遠近的,是難以量化、難以長久持續的。布盧姆將共情分為了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他反對過度的情緒共情,而贊同認知共情。比如說,當我們聽聞他人的苦難或疼痛,我們不一定要求自己一定要獲得他人情緒或感受的鏡像,而可以通過一種更為理性或抽象的認知——獲得認知共情。
  • 如何避免共情泛濫,導致好心辦壞事?
    很多人都認為「共情」這種能力,是所有善行的源頭。但是,作者卻認為,現實中的很多問題,其實是由共情泛濫引起的。作者把傳統的共情模式,叫做「情緒共情」,也就是用你認為的他人的視角,去體驗他人的生活。情緒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會讓人變得狹窄和短視,讓人做出愚蠢的判斷,導致不理性和不公平的決策。
  • 你了解共情嗎?
    你了解共情嗎?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同情地向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而非用「共情」的方法去傾聽他們去理解他們的情緒。而提高我們的共情能力能更好地維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02什麼是共情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就個人而言,一個人的任何能力,都可以在職場環境下,實現「資源交換」,比如你的專業技術能力、認知能力、邏輯能力、學習能力等等。「陌生人聚合」是前提,「利益最大化」是目的。那麼,要在陌生人聚合的情況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除了以上進行「資源交換」對能力以外,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什麼是共情能力呢?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共情修辭研究助推民心溝通
    共情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包括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兩種路徑。情感共情通過情緒感染而實現,即當參與一方產生某種情感,另一方被誘發產生類似情感。情感共情建立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存在相似性的基礎上,是由刺激所驅動的自動化過程。認知共情則加入了後天學習與經驗成分,建立於智力理解及理性區分的基礎上,是通過推測他人處境進而產生特定趨向的心理機制。
  • 情緒敏感是更好的共情嗎?
    理解當事人的私人世界,似乎它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但並不會丟失「似乎」這一身份。這裡的「似乎」是非常重要的,諮詢師不是將當事人的情緒和問題背負在自己的身上前行或者幫助當事人進行分擔,我們無法去解決另一個人屬於他自己的問題。
  • 共情是一粒和諧的種子
    即使與他人產生矛盾,具備共情能力的人也能平和地以建設性方式去處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影響的,我們對人最大限度的體諒、理解和關心通常也會為我們贏得別人的理解關心,使我們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因此,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我的學生在作業中談到他們對共情重要性的認識:「你能善解人意,讓他人感到舒心、溫暖,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
  • 相比積極作用,共情如何誤導人類的判斷和行為?
    《擺脫共情》內容簡介人們通常認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但是,保羅·布盧姆在本書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現象的主要誘因之一,而且相比於帶來的積極作用,共情帶來的消極作用更為普遍。
  • 現代職場人三大毒藥:溝通,共情和堅持
    最後幾個局外人一致得出的結論是:這名下屬就是在敷衍你。她內心應該不想和你溝通,所以才會處處迎合上司,讓溝通看上去特別順暢。對方不想和你溝通,就是他和你的溝通方式。當你看到對方在認真傾聽、積極反饋時,他真實的想法可能只想儘快結束談話。
  • 面對疫情——資訊時代的共情問題
    原標題:面對疫情——資訊時代的共情問題   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社交平臺的出現,突破了人們的傳統交際圈,認同感的產生不再受人際關係限制,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網絡被認知,從而映射到自己身上,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共情」或者「同理心」。
  • 共情:民心相通的傳播機理
    在日常生活的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乃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是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自發的、潛在的、不系統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反應,表現為人們對社會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願望和信念等。通過「心」來認知和把握外在世界,是中國人參與和融入世界交往的特別方式。其中,交往主體情感的互相體認與感通,亦即「共情」,是達至彼此「心通」的樞紐。
  • 如何在設計中構建共情(同理心)?
    這可以使得你能夠更加了解他們的需求、想法、情緒和動機,好消息是,你能掌握多種方法來與用戶構建共情去獲取更多信息;並且當你有足夠的「正念」和經驗時,你也能成為共情他人的專家。「正念」: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 共情能力測試,共情商數測評:你的同理心有多強?
    心理學家們提出這是共情能力的問題。 共情(empathy)的心理學運用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家羅傑斯提出的,簡單說來就是進入對方的處境和參考框架,然後理解對方的邏輯觀念、體會對方的情緒、情感,並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這是一種廣受推崇的心理治療技術。
  • 《心靈的焦灼》:生性善良的我們,如何逃脫「情緒共情」陷阱
    在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看來,共情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被分成兩類:一是認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偏向理性;一是情緒共情(emotional empathy),更加感性。當閨蜜向你怒斥她男朋友劈腿時,你能夠理解她此時的心情,但能夠保持冷靜,幫她分析問題,這就屬於認知共情;如果你沒等閨蜜說完,就火冒三丈,好像是你的男朋友劈腿一樣,怒氣衝衝地跑去質問渣男,這就屬於情緒共情。
  • 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如何練習共情的內功如果要想真正的共情,我們需要將自己放下,全然的關注對方。我覺得這是共情的【內功功法精髓】。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了就不簡單了。比如,你和另外一個人溝通時,你要把自己放下,關注那個人。可以翻一翻心理學中講諮詢的教科書,裡面有關於共情的一章中的例子,按照裡面的對話場景進行模仿。【很多書中都有優秀的例子,這裡暫不展開說】再後來,可以隨便打開一部電視劇、電影都行,在一個人說完話之後,按暫停,把你共情對方的話,寫下來。多次練習。再升級,在真實的對話場景中,慢慢的將前面學習的套路用上。在一次一次的溝通模擬中,共情的能力必然會有提升。
  • 「共情」不是現代社會疾病的心理良藥
    你想成為社交場合的「寵兒」嗎?你希望自己是善解人意的家長嗎?你試圖變成一個能夠為公司團隊注入活力的重要角色嗎?那麼,請先培養「共情」這種情感美德吧。  「共情」,也被稱作同理心。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各種「心靈雞湯」類的書籍,以及各類職場培訓都在告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增強「共情」的能力,需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感受同別人的情感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