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共情」這種能力,是所有善行的源頭。但是,作者卻認為,現實中的很多問題,其實是由共情泛濫引起的。作者把傳統的共情模式,叫做「情緒共情」,也就是用你認為的他人的視角,去體驗他人的生活。情緒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會讓人變得狹窄和短視,讓人做出愚蠢的判斷,導致不理性和不公平的決策。和注重激發人感性的「情緒共情」相比,作者更提倡「認知共情」,也就是用理性去理解需要幫助的人。
這期,我就來說說,怎麼能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
《擺脫共情》這本書顛覆了很多人對共情的認識,被《紐約時報》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
作者保羅·布盧姆,是知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同時也是耶魯大學公開課最受歡迎教授。他的另外兩本著作《快感》和《善惡之源》,也都是廣受好評的暢銷書。
《擺脫共情》
作者:(加)保羅·布盧姆
譯者:徐卓
光有好心還不夠
光有好心不一定就能把事兒辦好。有一家叫做「拯救兒童」的慈善機構,在雜誌上用缺吃少穿的孩子的照片做廣告,宣傳語是「每天5分錢,你就可以挽救這個孩子的生命,當然,你也可以翻過這一頁不看」。
結果,大多數人就真的會翻過這一頁不看。人們並不是沒有同情心,而是因為知道自己看了照片上的孩子會難受,才刻意迴避,不去看那張照片。所以,這個慈善宣傳是非常失敗的。
要想真正提高做好事的能力,一定要先思考再行動。換句話說,不要用感性去感受對方的感受,而是要用理性去考慮對方的考慮。
更多進行認知共情
要想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首先,要多些「認知共情」,少些「情緒共情」。認知共情,就是指在不被他人的情緒過度傳染的情況下,去理解他人的想法。你要做的不是去想像自己遭遇了和對方同樣的事情會怎麼樣,而是要思考如果你處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會有怎樣的想法。
美國一所中學的老師懷疑一位13歲的女生身上有毒品,要求這個女孩脫光衣服接受女校工的搜查。事後,女生家長想去法院控告這家學校侵犯人權,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要爭取到學校所在社區的其他家長的支持。
有一派家長不太支持控告學校,他們認為,這個女生肯定有問題,被搜查是有根據的,更何況當時只有她和女校工在場,並沒有別人,所以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另外一派家長非常支持這家人控告學校,他們請所有家長想像自己就是這個女生,正處在青春期,敏感,自尊心強,非常擔心其他同學知道自己被老師脫光衣服搜查,這之後同學會怎麼想啊?會不會遭到排擠啊?是不是會被人嘲笑和欺負啊?
經過這樣的思考,所有家長一致認為,學校的行為確實給女孩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嚴重地侵犯了她的人權。於是,所有家長都聯合起來,全力支持這家人控告學校。這場官司震動了全國,學校不得不出來道歉,女孩為自己贏回了公道。
做到「有效利他」
要想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還要做到「有效利他」。「有效利他」,指的是你要通過理性思考,去做一些能夠真正對他人產生幫助的事情。簡單來說,如果你想真正幫到別人,就應該既「用心」也「用腦」。心,讓你有動力做好事;腦,讓你思考出好的行動方案。
著名經濟學家託馬斯·謝林就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如果有新聞報導,一個身患絕症的6歲小女孩需要幾千美元去做一個手術,讓她能多度過一個聖誕節。那麼人們會眼含熱淚,積極捐款。但是,如果新聞報導說的是,一家醫院急需幾千美元購買新設備來挽救成百上千人的生命,那麼幾乎不會有人捐款。
同樣是幾千美元,既可以幫一個小女孩把生命延長到聖誕節,也可以用來救成百上千人的命。但是,人們的感性就是更容易戰勝理性,眼下一個有名有姓可以在新聞裡看到照片的真實小女孩的生命,就是會抵過成百上千的不知姓名的那些危重的病人。
所以,促使人們做到理性共情,不被情感過分掌控和左右,才能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有一個叫做「99公益日」的慈善活動,他們的理念是,勸阻捐款人的「衝動捐款」。在他們的App上,捐款人在支付之前,必須瀏覽一個叫做「冷靜器」的頁面,再次詳細了解自己想要捐助的這個公益項目的細節、被幫助人的情況,還有以往的執行效果等等。捐款人確認看過這些內容之後,才能走到下一步,完成捐款。你可能會想,人家明明想要捐款,你居然攔著不讓捐,非要讓他冷靜下來,那這些人多半就放棄捐款了吧?
但是實際上,這種設計很巧妙,捐款人在詳細地了解了公益項目之後,能夠直觀地看出哪些項目獲得了更好的效果,就會繼續加大投入。比如,某個植樹造林項目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那麼它就能得到更多的捐款。不僅如此,捐款人在清楚地看到捐款發揮的效果之後,也更願意把親朋好友拉進來一起做公益,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在2019年的99公益日這一天,這家組織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募捐記錄,有4800萬愛心網友和超過2500家企業捐款,善款總額達到了24.9億元。
要想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幫助更多的人,讓自己的善良發揮更大的作用,就要給共情加上理性的翅膀。
好,我的分享就到這裡,推薦你閱讀《擺脫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