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共情泛濫,導致好心辦壞事?

2020-12-22 湛廬文化

很多人都認為「共情」這種能力,是所有善行的源頭。但是,作者卻認為,現實中的很多問題,其實是由共情泛濫引起的。作者把傳統的共情模式,叫做「情緒共情」,也就是用你認為的他人的視角,去體驗他人的生活。情緒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會讓人變得狹窄和短視,讓人做出愚蠢的判斷,導致不理性和不公平的決策。和注重激發人感性的「情緒共情」相比,作者更提倡「認知共情」,也就是用理性去理解需要幫助的人。

這期,我就來說說,怎麼能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

《擺脫共情》這本書顛覆了很多人對共情的認識,被《紐約時報》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

作者保羅·布盧姆,是知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同時也是耶魯大學公開課最受歡迎教授。他的另外兩本著作《快感》和《善惡之源》,也都是廣受好評的暢銷書。

《擺脫共情》

作者:(加)保羅·布盧姆

譯者:徐卓

光有好心還不夠

光有好心不一定就能把事兒辦好。有一家叫做「拯救兒童」的慈善機構,在雜誌上用缺吃少穿的孩子的照片做廣告,宣傳語是「每天5分錢,你就可以挽救這個孩子的生命,當然,你也可以翻過這一頁不看」。

結果,大多數人就真的會翻過這一頁不看。人們並不是沒有同情心,而是因為知道自己看了照片上的孩子會難受,才刻意迴避,不去看那張照片。所以,這個慈善宣傳是非常失敗的。

要想真正提高做好事的能力,一定要先思考再行動。換句話說,不要用感性去感受對方的感受,而是要用理性去考慮對方的考慮

更多進行認知共情

要想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首先,要多些「認知共情」,少些「情緒共情」。認知共情,就是指在不被他人的情緒過度傳染的情況下,去理解他人的想法你要做的不是去想像自己遭遇了和對方同樣的事情會怎麼樣,而是要思考如果你處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會有怎樣的想法

美國一所中學的老師懷疑一位13歲的女生身上有毒品,要求這個女孩脫光衣服接受女校工的搜查。事後,女生家長想去法院控告這家學校侵犯人權,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要爭取到學校所在社區的其他家長的支持。

有一派家長不太支持控告學校,他們認為,這個女生肯定有問題,被搜查是有根據的,更何況當時只有她和女校工在場,並沒有別人,所以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另外一派家長非常支持這家人控告學校,他們請所有家長想像自己就是這個女生,正處在青春期,敏感,自尊心強,非常擔心其他同學知道自己被老師脫光衣服搜查,這之後同學會怎麼想啊?會不會遭到排擠啊?是不是會被人嘲笑和欺負啊?

經過這樣的思考,所有家長一致認為,學校的行為確實給女孩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嚴重地侵犯了她的人權。於是,所有家長都聯合起來,全力支持這家人控告學校。這場官司震動了全國,學校不得不出來道歉,女孩為自己贏回了公道。

做到「有效利他」

要想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還要做到「有效利他」。「有效利他」,指的是你要通過理性思考,去做一些能夠真正對他人產生幫助的事情。簡單來說,如果你想真正幫到別人,就應該既「用心」也「用腦」。心,讓你有動力做好事;腦,讓你思考出好的行動方案

著名經濟學家託馬斯·謝林就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如果有新聞報導,一個身患絕症的6歲小女孩需要幾千美元去做一個手術,讓她能多度過一個聖誕節。那麼人們會眼含熱淚,積極捐款。但是,如果新聞報導說的是,一家醫院急需幾千美元購買新設備來挽救成百上千人的生命,那麼幾乎不會有人捐款。

同樣是幾千美元,既可以幫一個小女孩把生命延長到聖誕節,也可以用來救成百上千人的命。但是,人們的感性就是更容易戰勝理性,眼下一個有名有姓可以在新聞裡看到照片的真實小女孩的生命,就是會抵過成百上千的不知姓名的那些危重的病人。

所以,促使人們做到理性共情,不被情感過分掌控和左右,才能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有一個叫做「99公益日」的慈善活動,他們的理念是,勸阻捐款人的「衝動捐款」。在他們的App上,捐款人在支付之前,必須瀏覽一個叫做「冷靜器」的頁面,再次詳細了解自己想要捐助的這個公益項目的細節、被幫助人的情況,還有以往的執行效果等等。捐款人確認看過這些內容之後,才能走到下一步,完成捐款。你可能會想,人家明明想要捐款,你居然攔著不讓捐,非要讓他冷靜下來,那這些人多半就放棄捐款了吧?

但是實際上,這種設計很巧妙,捐款人在詳細地了解了公益項目之後,能夠直觀地看出哪些項目獲得了更好的效果,就會繼續加大投入。比如,某個植樹造林項目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那麼它就能得到更多的捐款。不僅如此,捐款人在清楚地看到捐款發揮的效果之後,也更願意把親朋好友拉進來一起做公益,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在2019年的99公益日這一天,這家組織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募捐記錄,有4800萬愛心網友和超過2500家企業捐款,善款總額達到了24.9億元。

要想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幫助更多的人,讓自己的善良發揮更大的作用,就要給共情加上理性的翅膀。

好,我的分享就到這裡,推薦你閱讀《擺脫共情》。

相關焦點

  • 中國捐贈舊衣服給非洲,卻好心辦壞事?驢友:還不如捐給中國山區
    中國捐贈舊衣服給非洲,卻好心辦壞事?驢友:還不如捐給中國山區茂密的叢林、從未被探尋過的雨林、一望無際的沙漠......這些,都勾勒除了一副非洲野外多姿多彩的景象。面對著大量的舊衣服,我們中國便將它們都捐贈給了非洲,但沒想到卻好心辦了壞事。原來,驢友在去非洲遊玩的時候了解到,我們中國所捐贈過去的衣服並不是無償的,一些保存比較完整的舊衣服都會在非洲進行二次消毒,從而再以低廉的價格賣給非洲人。而比較不完整的衣服則是重新進行加工製作。
  • 在泛濫的共情與理性的道德之間:如何從共情走向善行?
    下面是最近兩年冒出來的有關共情的標題或者副標題:共情時代、為什麼共情如此重要、社會神經科學視角下的共情、共情的科學、共情缺口、為什麼共情是必需的且岌岌可危的、共情是世界性的語言、企業如何通過創造廣泛的共情走向繁榮、教會共情、教會孩子共情、共情的根源:改變世界從一個個孩子開始.....
  • 海賊王921集:好心辦壞事?小紫劫富濟貧背後,傷害了更多窮人
    雖然海賊王動畫有水劇情的成分,但是921集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卻非常真實,不管小紫是出於什麼目的來騙錢,她都間接地對窮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可能就是常說的好心辦壞事吧。以上就是《海賊王921集:好心辦壞事?小紫劫富濟貧背後,傷害了更多窮人》的全部內容,對於小紫騙取瓶豪錢財這件事,大家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 情緒共情是如何影響你的,我們為何要《擺脫共情》-閱讀分享
    《擺脫共情》在豆瓣評分6.5。書中舉的例子是在太多,概念性的內容和故事性內容非常多。讀完了之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本書的序,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寫的。這裡說到的共情主要是情緒共情而不是認知共情。作者認為我們要擺脫的不是認知共情而是情緒共情。共情並不都是有益的,不然就不會在標題寫要擺脫共情了。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然而,無論誰對誰錯,其中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共情。因為共情,我們能理解一個快遞員的辛苦。因為共情,我們能感受到一個成年男人在他人前面下跪的屈辱而為他抱不平。因為共情,我們也能體會因他人工作的不嚴謹,導致找不到緊急快件的焦急。因為共情,我們甚至可以利用他人的情感,給對方造成輿論壓力,進行道德綁架。
  • 面對疫情——資訊時代的共情問題
    然而,我們需要承認的是,不僅是積極的信息能帶來共情,負面或者消極的內容同樣能引發受眾共情。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部分網民表現出過度焦慮的情緒。如果說口罩脫銷,一定程度上歸結於儲備和產能的問題,瘋搶雙黃連、酒精等醫療物資的現象,則很可能是由於對信息真假、科學性缺乏判斷能力,從而導致共情泛濫、過度緊張。
  • 陝西女子忍40年家暴訴訟離婚竟被駁回 法官是否好心辦壞事?
    雙方雖因瑣事發生矛盾,但並不足以導致夫妻感情徹底破裂。年少夫妻老來伴,晚年生活更加需要互相支撐。原告、被告今後只要能互諒互讓、互相珍惜,加強溝通與交流,妥善處理化解現有矛盾,就仍是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故對原告離婚之請求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之規定,判決如下: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 四招教你避免職場中好心辦壞事的發生
    職場中也有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嗎,該如何避免呢?2. 好心辦壞事有什麼影響,是有意而為之的嗎?【答案】職場中的好心辦壞事情況大部分都屬於無意為之,畢竟不是所有人的情商都那麼低。職場中的好盡辦環事情況如果不處理好,會影響到我們的職場人際關係和職業生涯發展,今天齁神在職場就給大家分享三招避免在職場中好心辦壞事的方法:1.
  • 《心靈的焦灼》:生性善良的我們,如何逃脫「情緒共情」陷阱
    種種跡象都表明霍夫米勒這個年輕的軍官,正在承受泛濫的情緒共情帶來的折磨。02:情緒共情的危害認識了情緒共情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它究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負面影響。03如何擺脫情緒共情①消解自我,減弱自己的分量情緒共情真的能給人帶來被關心、被理解的感覺麼?其實不然。
  • 相比積極作用,共情如何誤導人類的判斷和行為?
    當然,布盧姆並不是徹底地反對共情。他認為共情可以分為兩類,即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通過本書的論述,他告訴我們,情緒共情是一種非常狹隘的情緒,它迎合了人們的偏見,常常會影響人的理性判斷,甚至會導致暴力和惡行,讓世界變得更加糟糕。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帶有個人偏見,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塊,而許許多多其他的事物就這樣沉入了黑暗之中。
  • 《擺脫共情》讀書筆記 用理性讓同理心走的更遠
    雖然我們常常將兩者都叫作「慈悲」,但前者是需要避免的,因為它會讓我們的同情心耗盡,後者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悲天憫人要求對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有所節制,減少因過多消息帶來的心理困擾,盡力做好自己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一直保持慈悲之心。3)過度的共情等同於溺愛共情在私人關係中極為重要。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能關心我們,沒有人能否認這一點。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如何緩解「共情疲勞」
    英國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爵士(Simon Baron-Cohen)在《惡的科學》一書中,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分析了共情。他發現,人類的共情能力,就像身高和其他特徵一樣呈正態分布。這意味著在人類社會,有少數人的共情能力極強,「大愛無疆」說的就是這種人;有少數人的共情能力極弱,比如自戀人格障礙患者。
  • 避免這3個共情誤區,孩子與父母更親近
    每次丁丁哭鬧發脾氣的時候,我頭腦中都會有一個意識,不能對丁丁吼、哄、冷處理,而要對他說出共情的話。我自己一直都按著《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裡的方法和丁丁溝通,但是為什麼每次丁丁仍舊會沒完沒了,甚至哭得更大聲?不是說共情會讓一個人平靜下來嗎?難道共情不管用?
  • 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李煜圖片來源:網絡來源唐高宗為人正直,缺也是有德無才之人,所以才導致唐王朝一度血腥邊野。有才無德辦壞事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所以說德比才更重要。一個有德的人,無論怎麼樣都不會危害到別人,雖然他沒有能做出一番事業的才華,但可以克己修身、成就小我,也是不錯的選擇。有才無德的人就很可怕了,這樣的人會運用一切手段來求得成功,才華越大,做出的事情就越壞,對他人就越有威脅。
  • 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原問題為: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只選取了前半個著重回答,今天整理時,又特意加進了自己在學習心理諮詢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點擊閱讀原文的連結,可以看到我當時的回答,和其他老師的回答。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不停的練習才行。這裡講的共情,主要是指心理諮詢中的共情。
  • 《擺脫共情》:升級你對共情的原有認知
    《擺脫共情》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擺脫共情》(Against Empathy)    作者:(加)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    譯者:徐卓    定價:79.90元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3093531[內容簡介]    人們通常認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
  • 放學後老師把差生留下來輔導,老師的一片好心,會不會換來風險?
    如果是這種情況,老師相當於好心辦了壞事。放學後老師把差生留下來輔導,老師的一片好心,會不會換來風險?老師到底該怎樣做,才不會好心辦壞事?微雨老師將用這篇文章,為老師和家長朋友們解惑。01老師把學生留下來之後,老師也要留下來。
  • 共情三部曲:從守望相助,到感同身受,再到不由自主
    橙全心理「共情」是人類的一種心理過程,也就是同理心,人的共情包含 3 個層次。最外邊一層的是同情和關心,是基於共情採取了「守望相助」的行為,是經過了思考的有意識的反應。中間的一層是「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的核心層次,比情緒感染更進一步,是體驗過了相同的處境,充分了解他人的當前的體驗,有了同樣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演員去體驗生活之後才能真正地理解角色的狀況,知道如何「為他人著想」。 這裡有了更多的捲入部分,就是在自己身上去扮演那個人的一切一切的體驗和感受。
  •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溝通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溝通呢?想要與人有效溝通,首先要做到共情。所謂共情,也常被稱為同理心,指的是一種理解他人的能力。即能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並給予適當的回應。他致力於共情溝通領域的研究,其多檔課程成為多家知識分享平臺的爆款。一、避免尬聊。做活躍氣氛的助推器沒有與對方產生共情,就很難在同一個頻道上溝通,聊天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會把氣氛降到零度。來看看知名主持人魯豫的尬聊現場吧。
  • 太原如何避免內分泌紊亂導致的不孕
    太原如何避免內分泌紊亂導致的不孕 時間:2020-12-14 10:32 太原中山不孕不育醫院 生活中如何避免內分泌紊亂導致的不孕呢?那麼,您知道生活中如何避免內分泌紊亂導致的不孕呢?現在就跟隨醫生來了解一番吧!太原中山醫院的醫生指出,女性朋友在生活中可以通過這些方式預防內分泌紊亂的發生。1、保持良好心態女性朋友健康良好的心態,對於疾病的預防是很有幫助的,其中就包括內分泌紊亂的現象,希望女性朋友要高度重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