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資訊時代的共情問題

2021-01-17 人民網

原標題:面對疫情——資訊時代的共情問題

  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社交平臺的出現,突破了人們的傳統交際圈,認同感的產生不再受人際關係限制,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網絡被認知,從而映射到自己身上,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共情」或者「同理心」。以微博、抖音等社交軟體為例,平臺設立了開放式的評論區,用戶可以自由發表想法和觀點並與其他用戶互動、交流,通過內容的分享能夠簡單地實現用戶間的情感共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共情不僅能在網絡中激發積極力量,也可能被利用從而產生不良影響,相關現象值得注意。

  共情——為網絡帶來能量與溫度

  「共情」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蘭塞姆·羅傑斯從治療心理疾病的角度提出,指的是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並在特定情景下做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詳細來說,共情包括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其中前者指的是在認知上對他人體驗的一種理解,包括目的、信仰等,能夠接受他人觀點,或者能將自己帶入到特定情景或人物中;後者指對他人情緒狀態的感受,是一種感情瞬時體驗,能夠以相同的情感做出反應。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往往表現為另一個個體的感情會激起我們自身的感情,繼而讓我們在心裡重現他人的狀況,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毫無疑問,共情可以促進社會和諧。在此次疫情中,共情的作用也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一方面,共情心強調對他人狀況和情緒的關注,比如促使公眾將注意力聚焦對患者的安撫、對疑似病患的寬慰。一系列「加油武漢」的宣傳片、多位歌手為疫情精心製作歌曲和MV等報導多次登上微博熱搜,「隔離但不隔絕愛」等口號調動起公眾團結一心的情緒,對於受災群眾的關切、支持,甚至是焦慮,都能讓公眾感受到溫暖。共情使人們能夠理智對待疫情,理解他人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牴觸湖北人、武漢人,讓他們成為眾矢之的。

  此外,共情還會促進網絡利他行為的發生,意味著個體在網絡環境中表現出來的有利於他人和社會的且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的自覺自愿行為。在疫情期間,有部分被感染的患者,由於醫療條件的限制無法得到及時診斷與治療,在網絡發布求助帖。廣大網民在收到相關信息後產生共情,積極奔走相告,聯繫救護車、媒體等,為患者儘快得到救治而努力。也有身在國外的遊客得知疫情消息後,組團運回幾十箱口罩。這種自願、基於信任與共情產生的利他行為,也為抗擊疫情增添一抹溫度。這樣的共情不僅停留在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層面,而是在情緒被調動後,由此開展實際行動,將共情化為幫助行為,為疫情防控奉獻自己的力量。

  共情在網絡中的產生與感染,得益於資訊時代將人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網際網路全民、共享、交互的特性,打破了空間距離,使公眾在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時不再能獨善其身。文字、圖片、短視頻、長視頻、虛擬實境,各種媒介都在促使受眾體會災難發生時帶來的特殊共情。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也使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範圍變廣,尤其是真實信息能夠即時迅速傳播,既可以阻礙謠言的產生與傳播,也可以減輕人們的信息焦慮,讓每個人都可以無時差地關注到具體信息,強化面對災難的共情,並將積極影響發揮到最大。

  共情——是不是輿論騷動的因子?

  然而,我們需要承認的是,不僅是積極的信息能帶來共情,負面或者消極的內容同樣能引發受眾共情。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部分網民表現出過度焦慮的情緒。如果說口罩脫銷,一定程度上歸結於儲備和產能的問題,瘋搶雙黃連、酒精等醫療物資的現象,則很可能是由於對信息真假、科學性缺乏判斷能力,從而導致共情泛濫、過度緊張。網絡也曾有段子來調侃這種焦慮,「四肢酸痛是躺床上手機刷多了,口乾咳嗽也可能是瓜子乾貨吃多了」。

  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共情泛濫的存在,人們有時無法把其他人的狀態同自身分離開來,容易將別人和自己的痛苦混為一談。過分關注負面情緒,過度感同身受,從而背負過多的心理壓力。

  首先,我們應當意識到媒體報導在新技術運用方面更加熟練、開放,其視覺傳播力大大增強,有利於通過直白、強烈的視覺體驗促進共情的產生。而為了獲得「體驗式」的、有「沉浸感」的新聞作品,多數媒體也選擇將共情貫穿於採編的過程。媒體的渲染,使得網民能夠很快對其產生情感反應,而較少地糾結其中的邏輯思考。例如媒體曾對女性醫護被集體剃成光頭的場面進行報導,新聞中還將剪下的髮辮進行特意展示,並給醫護掩面流淚等畫面特寫。通過媒體的渲染,觀眾產生了強烈共情,但是卻是憤怒與反感的負面基調,不僅破壞了媒體公信力,也不利於穩定社會輿論。

  其次,網際網路作為一個言論廣場,具有很強的「廣場效應」,即處在網絡廣場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產生的互相感染的情景。資訊時代的虛擬性、交互性和開放性使同樣對疫情事件有求知慾的網民快速聚集在一起,人們很難保持自己強烈的自我意識,容易被其他消極、負面情緒影響,產生共鳴,形成網絡廣場效應。例如,疫情期間公眾把雙黃連當良藥,以「大家都買我也要買」的心態搶購,甚至連獸用雙黃連、雙黃蓮蓉月餅也銷售一空。幾乎是一夜之間,雙黃連脫銷的信息就在各個資訊平臺上散發,網際網路時代輿論風向變化迅速,任何信息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會引起人們的過度反應,更容易形成共情泛濫。

  也有學者認為,網際網路使公眾正在失去共情能力,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社會化,因為人的面對面交流對訓練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網際網路的存在並不能對此起到補充作用,這就較好的說明了部分用戶表現出來的共情缺失。例如,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工作人員曾利用工作便利,用手機拍攝新冠肺炎患者的姓名、家庭詳細住址、工作單位、行程軌跡等基本情況並公開散布,這樣的共情缺失,不僅造成相關人員高度恐慌,更嚴重影響患者的家庭安全。

  除此之外,信息的泛濫、爆炸式增長,尤其是在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前後,會使受眾變得麻木。以新媒體為例,最近一段時間內微博熱搜幾乎全部是有關疫情的。雖然國難當頭,為疫情讓路理所應當,但當疫情信息泛濫,每一個患者變成冷冰冰的數字,帶給受眾的也會從最開始的衝擊、悲傷變成逃避,甚至漠然。面對疫情,究竟每個人每天需要多少關於疫情的信息?這恐怕是業界與學界應當思考的一個問題。

  資訊時代,應倡導什麼樣的共情?

  共情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合理地進行引導能夠形成強大的情感資源,並促成親社會行為和利他行為,成為傳遞真善美和減輕衝突的影響因素,相反,公眾的認知由於受到主觀判斷和刻板印象的影響,本身更偏向於相信那些更為負面的消息,如果任由網民的共情發展,其中的不安全感和情緒傳染會成為各類負面信息傳播的基礎。為了更好地引導公眾面對疫情、面對其他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時產生的共情,需要各方聯動,共同應對。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最易產生與傳播謠言,政府應率先做到信息公開,避免公眾的共情被「帶節奏」的不法人士利用,也應該注重居民的心理健康,避免由於共情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疫情期間多地開設心理諮詢熱線電話,便是良好的措施之一,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積極向上的態度,與共情和諧相處,不被負面情緒裹挾。

  此外,面對災難,網民大多都依靠新聞報導產生共情,而新聞生產也離不開共情,作為一種隱性的「情緒傳播」,媒體不應簡單地訴諸情感,而是要持續增強內容深度,推出更多有思想、有內容、有溫度的新聞作品。公眾也應從自身出發,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正確分別信息泛濫時代的各類消息,做到基於理性的共情。時代在數位化,但情感永遠不會。文字、圖像、視頻等媒介在數位化,但引發的共情不會。共情,是信息產生溫度的內在機制。做好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乃至日常網絡中的共情引導工作,意義重大。

  (作者:人民網新媒體智庫 張力、辛藍霄)

(責編:翟晨曦、胡洪林)

相關焦點

  • 展覽|你是我最牽掛的人:「共情·聯接」在時代美術館開幕
    ,也體現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醫護人員的人道主義關懷出現了某種新的形態。2020年12月17日,《共情·聯接》當代藝術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以「共情·聯接」為主題,希望觸發那些情感的共振,李舸也是此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之一,活動現場復原了疫情病房現場,讓觀眾有種置身一線的感覺,也讓我們對「共情·聯接」這樣的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受。
  • 後疫情時代,各種疫情相關心理問題的真相
    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我們的工作重點全力放在對新冠患者的治療上。防疫期間,舉國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患者病症的救治工作上,相對來說,處於疫情陰影中人們的心理健康很容易被忽略。極端的不安與恐懼、暴露在極大壓力下人們的精神健康問題在後疫情時代逐漸浮出水面。
  •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輕灌輸,重培養
    線上教育的火熱意味著知識灌輸的成本在降低疫情時代的線上教育巨頭席捲了整個中國教育市場,線上教育開課開的如火如荼,花樣不斷翻新。「停課不停學」,公立、私立的中小學學校也被迫捲入了線上直播、課程錄製的大潮。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疫情爆發之後,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武漢採取了封城。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紅著眼眶,有些哽咽的說:「聽到街上的老百姓唱起國歌,很感動。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唱起國歌,那種萬眾一心,共抗疫情的決心和熱情,鍾南山院士也感同身受,這就是情緒共情,它注重彼此之間感受和情緒的共振。而認知共情的側重點,在於規避負面情緒的傳染,通過理性的思考和推理,理解他人的處境,並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 共情時代:三個層次理解共情,學會給別人公平,有利於合作的進行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共情時代》。作者弗朗斯德瓦爾,荷蘭著名的心理學家、動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現為美國艾默裡大學靈長類動物行為學教授,1993年當選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之後相繼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7年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當今世界具有巨大影響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以及目 前在世的全球最偉大的十幾個科學家之一,主要著作有《黑猩猩的政治》、《類人猿與壽司大師》、《靈長類動物如何謀求和平》
  • 時代美術館「共情·聯接」當代藝術展開展
    到場參展藝術家(左起:崔譯,亓夢婕,牛文博,費俊,耿雪,黃筱茜,張沐辰,江夏然)2020年12月17日,在華熙集團發起的「雲中系列」大型文化公益項目「雲中情歌」主題下,以「共情·聯接」命名的展覽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媒體活動日
  • 共情時代,這些技巧能幫你成為文案高手
    這是個問題。吆喝宣傳是銷售人員經常做的事,那這些有用嗎?有的有用,有的就沒啥用。有沒有用,關鍵是你吆喝的內容。其實,這些內容就是文案。好的文案,能讓你事半功倍;壞的文案,只是讓你賺到了吆喝。什麼樣的文案才是好文案呢?怎樣才能寫出好文案呢?在《戳中痛點,成為文案高手》這本書中,你能找到答案 。
  • 共情時代,這些技巧能幫你寫出好文案
    這是個問題。吆喝宣傳是銷售人員經常做的事,那這些有用嗎?有的有用,有的就沒啥用。有沒有用,關鍵是你吆喝的內容。其實,這些內容就是文案。好的文案,能讓你事半功倍;壞的文案,只是讓你賺到了吆喝。什麼樣的文案才是好文案呢?怎樣才能寫出好文案呢?在《戳中痛點,成為文案高手》這本書中,你能找到答案 。
  • 「作文題目」試煉人與時代的共情能力
    所以說,「作文題目」本身也是一個折射鏡,能夠照見當下的教育水準、學生素養和時代變遷的共情同頻。如,全國Ⅱ卷的話題,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與各國互相贈送救援物資,並把自己國家的優秀詩句隨救援物資一起傳播出去,表達互助友愛的樸素情感。題目要求考生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題,完成一篇演講稿。
  • ...共情·聯接》作為主題的「雲中」系列公益項目在北京時代美術館...
    以《共情·聯接》作為主題的「雲中」系列公益項目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展覽 2020-12-03 17:17:01   來源:商業頻道
  • 清華思客 | 梅賜琪:「有時說服,經常引領,總在共情」 ——社科類線上課程落實價值塑造的思考
    疾病是人的非常狀態,即使是在醫療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治癒本身也只是概率性事件。在醫者的幫助、安慰下,機體自身的恢復和成長才是擺脫疾病的根本。特魯多的名言對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也有著啟示意義。疫情期間,常規社會科學解釋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此次疫情的烈度及政府應對措施的強度都是罕見的,基於過往經驗產生的社會科學、甚至醫學知識,對很多現象存在預判不足和解釋乏力的問題。更值得注意的,疫情爆發以來,一直存在兩種社會事實:一是真實的疫情發展和人的行為改變,二是人們對於疫情發展的認知改變。後者藉助網際網路特別是自媒體的力量,在數量和能量上都遠超前者。
  • 都說教育孩子要「共情」,為何會沒效果?是家長共情方式沒用對
    今年由於疫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時間無形地增加,父母在家上班,孩子在家上課,大家整天被呆在家中,增加親子陪伴時間的同時,親子矛盾也在增多。父母看到孩子在家懶散的學習狀態,心裡的火苗也越老越旺,要麼因為孩子不認真學習而生氣,要麼因為孩子總看電視打遊戲而生氣,要麼因為孩子不幫忙做家務而生氣,於是總是大聲地呵斥孩子,與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
  • 後疫情時代:流感疫苗科普的窗口期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季節性流感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可在高危人群中造成嚴重疾病和死亡,接種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1]2020年秋冬季,由於擔心受到流感疊加新冠的影響,社會大眾接種流感疫苗的需求激增,原本「不溫不火」的流感疫苗變得「一針難求」。 後疫情時代,「流感可能致死」的觀念被再次喚醒。
  • 「共情傳播的理論脈絡與實踐意義」線上講座圓滿結束
    為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學一流專業建設,提高學生知識儲備,2020年6月5日下午1點30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新聞傳播系邀請來自浙江大學的吳飛教授為全系師生開展主題為「共情傳播的理論脈絡與實踐意義」的專題講座。講座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副部長武文穎教授主持,新聞傳播學系系主任王愛玲老師帶領全系學生聆聽了此次講座。講座時長約兩個小時,採用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
  • 孔麗娟:面對疫情,鄉鎮幼兒園的線上教研如何開展?| 行知縱橫
    由於疫情影響,幼兒園教師在雲端相聚,既共情,又共研,我們通過共品電影、共會大師、共賞書籍,以及問題焦距、自由對話、深度「匯」談、觀點分享等形式為大家在網上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為了更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切實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我們還有邀請了成都大學教授黃曦通過網絡為我們的教研活動進行在線指導。疫情期間,我們通過邀請專家線上指導、開展集體研討、每日閱讀分享、分享學習感受、分享電影觀摩心得、討論防疫主題教研等在雲端的學習共同體中、共享智慧火花、共享成長喜悅。
  • 共情,孩子情緒問題解決的開始,你真的意識到了嗎?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高的情商,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擁有更多的自信心,歸根結底,想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可以說家庭教育的好壞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相信這句話大家都是認可的。其實在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 育兒路上話共情
    育兒路上論共情 1)最近抗疫,火了一位上海醫生張文宏。 為什麼呢? 大家一致的評價是,這位醫生說的是「人話」。 面對記者提的「重症病人怎麼治療?」他說:「我跟你講你一定是聽不懂的,因為你讀的書我讀的書都不一樣的。」
  • 5步,助你與孩子順利達成共情,解決情緒問題
    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立場並隨之作出回應的能力。共情讓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觀者。今天叮噹媽媽想和大家分享,做到共情的5個步驟。第一步:覺察到孩子的情緒。父母們想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必須對情緒有所感知,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
  • 消費者應該有共情能力嗎?
    可「共情」的作用對於消費者就另當別論了。在通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共情能力」往往代表著高情商,代表著能夠感同身受並通過「感同身受」獲得正向的社交反饋——但考慮到人類的局限性,即人類的大腦無法想像其所未見,尤其是在社交網絡時代帶來的「信息繭房」效應普遍化的大趨勢下,兌現「共情能力」其實有著非常直觀的前置條件:對方與自身擁有相近的社會地位、相近的社會資源。
  • 《擺脫共情》:升級你對共情的原有認知
    《擺脫共情》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擺脫共情》(Against Empathy)    作者:(加)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    譯者:徐卓    定價:79.90元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3093531[內容簡介]    人們通常認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