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應該有共情能力嗎?

2020-12-25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網際網路指北(ID:xxxxx),作者:|蒲凡,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關於瑞幸這件事,分析交給專業的財經團隊吧,我從另一個視角聊聊這件事。

瑞幸股價暴跌在朋友圈裡刷屏了。從半佛仙人的那篇著名的《瑞幸暴打資本主義韭菜》,再到各大財經媒體深度復盤的《誰搞垮的瑞幸咖啡》,然後從今天上午開始各種咖啡實體的曬圖開始批量出現,滿眼都是「國貨之光」和「買杯小藍杯支持一下」。

當然這樣的輿論發展節奏也沒有什麼好意外的。講述金融職場的《半澤直樹》是日本平成時代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 2007 年出版的《貨幣戰爭》到 2010 年仍然是十大暢銷書,人類對於金錢與權利幾乎有著刻在基因裡的嚮往。再加上有了「咖啡」這樣觸手可及的參與路徑,整個事件太適合出圈成為一個公眾話題了。

但當這件事發生在老羅直播首秀的第二天,發生在一連串「老羅太可憐了」、「這次一定支持老羅」式的發言之後,這樣的輿論氛圍就太值得玩味了。

首先許多成功的商業案例告訴我們「情感營銷」、「價值觀營銷」的確有很高的價值。除了用戶粘性這些肉眼可見的量化數據之外,品牌溢價、領域話語權、產生生態這些幫助品牌晉升為名牌才能獲得的「特殊能力」,每一個都需要建立在消費者充足認同感的基礎上。

所以你細品老羅當年那句「如果有一天賣了幾百幾千萬臺,連傻逼都在用我們的手機,你要知道這是給你們做的」,仔細想想基本上和星巴克苦心營銷多年的「第三空間」概念很大程度都在說同一件事——我們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和你一起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這一點上,能夠讓科技自媒體圈的頂流帶動輿論,讓消費者認為買咖啡真的是在「薅資本主義羊毛」,瑞幸毫無疑問也是勝利者。

可「共情」的作用對於消費者就另當別論了。

在通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共情能力」往往代表著高情商,代表著能夠感同身受並通過「感同身受」獲得正向的社交反饋——但考慮到人類的局限性,即人類的大腦無法想像其所未見,尤其是在社交網絡時代帶來的「信息繭房」效應普遍化的大趨勢下,兌現「共情能力」其實有著非常直觀的前置條件:

對方與自身擁有相近的社會地位、相近的社會資源。

換句話說消費者與企業、品牌產生本質上是沒有辦法產生「共情」的,只能產生類似於「共情」的「誤解」,比如誤以為「開直播還債的老羅」很可憐,從而共同產生了「創業維艱」的集體焦慮;比如誤以為瑞幸設計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商業模型,從而產生了「理想主義破滅」的集體感傷。

當然從個人情緒角度出發同情老羅,同情瑞幸一點問題也沒有,甚至與「美股」、「資本市場」產生同情來嘲諷「瑞幸」也一點問題也沒有。畢竟理論上一個事件能夠從原本領域完成出圈,更重要的因為其身上擁有了能夠被大眾語境所認知的標籤,作為人們表達公眾訴求的方式完成小圈子到大眾層面的傳播,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一次集體無意識下的「權利尋租」,整個過程將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損耗,在被大眾語境完成初篩之後成為一個全新的事物

具體到人們與老羅、與瑞幸產生共情,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無視「基本市場規律」的輿論,大概可以理解為「人們通過一個典型事件來呼喚公眾來關注自己的問題」。

但歸根結底,我們在產生「共情」的同時,也在市場中扮演著「消費者」的身份。而當我們以「共情」的形式與企業、品牌共享情緒,也就再也無法提供正常的市場反饋了——而這恰恰是消費者在整個市場秩序中最重要的職能

尤其對於像手機、咖啡這樣有明確實體產品、有足夠的客觀參照物的行業來說,當錘子、瑞幸在「沒有得到正常市場反饋」的環境中,完成了成長甚至壯大,這樣的結果帶來的影響是就非常糟糕了:

所謂的專業技能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所謂的「術業有專攻」好像是一個迂腐的成見?時代的發展似乎真的有能力幫我們跳躍式地完成原本認為必要的積累過程?

成為一個好的消費者,對於每一個身處於消費主義深度解構社會中的我們來說是責無旁貸的。就算是發生在美股的股災,看起來像是標準意義上的「遠方的苦聲」,是每個價值投資者本就應該承受的後果,但想想那些在錘科門口拉著橫幅、頂著寒風討債的供應商,以及這些供應商其身後所代表著的產業鏈,我們真的有必要在產生「共情」之前,想想自己在整個生態鏈裡扮演的角色。

或許這有些類似於《Rick and Morty》的一個經典影評:我們希望自己成為Rick,不希望自己成為Morty,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不起眼的Jerry。

老羅和瑞幸們可能不需要正常的市場反饋,但我們必然是那個結果的最終承受者。

相關焦點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職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就個人而言,一個人的任何能力,都可以在職場環境下,實現「資源交換」,比如你的專業技術能力、認知能力、邏輯能力、學習能力等等。「陌生人聚合」是前提,「利益最大化」是目的。那麼,要在陌生人聚合的情況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除了以上進行「資源交換」對能力以外,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什麼是共情能力呢?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原問題為: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只選取了前半個著重回答,今天整理時,又特意加進了自己在學習心理諮詢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點擊閱讀原文的連結,可以看到我當時的回答,和其他老師的回答。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不停的練習才行。這裡講的共情,主要是指心理諮詢中的共情。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沒有共情,沒有理解,誤會越來越深,心結越來越大。無法融入,就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心理越來越壓抑。由此可見,共情能力是必不可少,也是大家都要去努力學習提升的。我身邊有個最真實的案例,他們充分的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夫妻的甜蜜武器?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都有哪些作用?一對新婚夫婦,大齡男女。
  • 共情能力測試,共情商數測評:你的同理心有多強?
    同時共情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同理心。 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它不只限於心理治療領域,還涉及到我們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往小了說,共情能力決定著你是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人。
  • 其實是缺少了「共情能力」
    什麼是共情能力你的孩子平日在學校人緣好嗎,小夥伴多嗎?人緣好的孩子,家境或許平凡,相貌、成績不一定出眾。但是他卻能在平日的交流中和自己的朋友感同身受,輕而易舉抓到朋友情緒的重點,讓身邊的朋友都有一種「他很了解我」的感覺。
  • 你了解共情嗎?
    你了解共情嗎?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同情地向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而非用「共情」的方法去傾聽他們去理解他們的情緒。而提高我們的共情能力能更好地維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02什麼是共情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 缺乏共情能力不能好好聊天該怎麼辦?
    我們通常說這種人不會聊天兒,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他們往往缺乏一種共情的能力。給別人造成困擾,也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遇到這樣的人,有時候分分鐘不想再跟對方繼續溝通,是的,他們往往就是這樣「嘴賤」到沒朋友。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有時候也把它叫做同理心。
  • 共情能力測試,你真的能夠感同身受嗎?
    共情力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想法,並且能對他人的感受產生共鳴的能力。   當你對他人共情的時候,也是他人最容易感受到你的關心、理解和愛的時候。   你的共情能力如何?   又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呢?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共情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現在的很多人更喜歡將一個人的共情方式看作是情商的體現方式,共情雖然是兩個人建立起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卻容易出現漏洞。
  • 你有思考過共情帶來的傷害嗎?
    思之所起,因《擺脫共情》一書。初讀第一章,我不認可作者為了抨擊共情而把一些事件解讀的偏執。書讀近半,因觀念衝突,讓我先放置了這本書。這時朋友推薦《次第花開》,我以為讀它會靜心,卻無法心靜的讀下去。讀珍寶人生至從玉樹說起,只能看看停停。書中很多觀點,我本奉行。我所感知的人生無常,生活如常,書中皆有影子。
  • 共情何其難,你GET到了嗎?
    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共情,一晃多年,沒學會,倒是把說教練得爐火純青。什麼是共情?共情是一種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而別人的情緒是進入其世界的鑰匙,可見這是心理醫生必備的一項技能。課程我聽了一遍,似懂非懂,實質上還沒懂透。兒子起床鬧情緒是每天指定操作,女懶床不想上學。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其實這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的表現。共情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或者技能,而是一個人在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如果一個人缺少了共情能力,那麼他的社交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如果孩子人緣變差,而且對別人的態度很冷漠,就說明孩子的共情能力比較差,家長應該注重孩子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 3個技巧教你擁有共情能力,提高溝通效率,實現有溫度的溝通
    一個人的共情能力越高,他說出來的話就越有溫度,越能說服人心,往往他們說出三言兩語就能說到對方的心坎裡去,讓對方感到舒服的同時又不顯矯揉造作,這就是共情能力的體現他認為共情能力主要體現在一個人對他人他事有同理心,即能夠深入到對方的內心去感受,並體會他們的情感和思維。不得不說溝通能力和共情能力有著很直接的關係,很多人溝通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就使沒有共情能力。
  • 情緒敏感是更好的共情嗎?
    」能力。20世紀50年代,羅傑斯則給共情賦予了臨床心理學的現實意義,認為共情是個體如同體驗自身精神世界一樣體驗對他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在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心理療法中,他把共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其作為心理治療的原則。
  • 與消費者「共情」的惠而浦 如何成為「健康家電」標杆品牌?
    不過也要看到,隨著市場的升溫,一些企業只是將「健康」作為營銷的噱頭進行渲染和利用,而並沒有深度思考健康需求背後的真實含義,也沒有從真實家庭場景出發布局有差異化能力的產品,因此整個家電行業仍需要實力與責任感俱佳的標杆企業去引領發展。
  • 共情也會有害嗎?| 情緒效應
    但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錯誤的共情可能會對你和他人都有害處,它會導致人們變得冷漠,阻礙你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更嚴重的是,人們容易共情的傾向甚至可能被利用,被操縱,讓人們變得好鬥,殘忍。所以,為了拋開共情的缺陷,我們應該用何種方式去感受呢?「共情」這個詞來源於德文詞彙「Einfühlung」,創造於18世紀,可以被直譯為「情感移入」。
  • 在泛濫的共情與理性的道德之間:如何從共情走向善行?
    畢竟,說一個人共情能力強是一種恭維,共情可能與智力和幽默感在人們心中的分量相差無幾。如果你想要在網上交友,那麼,在個人描述中放上「共情能力強」肯定會讓你變得更有吸引力。 人們對共情跟其他優秀特質之間的關係的看法其實是經驗性的,但我們可以用標準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來測試一下。例如,你可以先對一個人的共情能力進行測量,然後看看能否根據其得分準確預測助人之類的良善行為。
  • 3個小技巧,教爸媽如何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各位寶爸寶媽,大家一定看到或者接觸過這樣的孩子,他們能夠很快地融入其他小朋友,會主動關心爸爸媽媽的情緒,會因為好朋友的開心感到開心……大家知道孩子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表現嗎?其實,這跟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共情能力,看看哪些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樹袋寶寶來支招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或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