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爸寶媽,大家一定看到或者接觸過這樣的孩子,他們能夠很快地融入其他小朋友,會主動關心爸爸媽媽的情緒,會因為好朋友的開心感到開心……大家知道孩子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表現嗎?其實,這跟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共情能力,看看哪些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也叫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會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換位思考、傾聽及尊重等方面。共情能力高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人快樂、悲傷的情緒,還能夠明白他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研究證明,共情與親社會行為之間有密切聯繫,它能夠激發人們產生更多的利他行為,幫助人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與同伴相處。共情能力是可以後天提升的能力,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從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做起。
人際交往是共情產生的背景和環境,人際關係越親密,共情能力會更高。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交往能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進而促進共情能力的發展。
在美吉姆歡動課、音樂課上,老師用不同的遊戲環節、音樂活動創造積極有趣、彼此包容的課堂,讓生長環境、性格特點都不同的孩子接受與他人在一個環境中共處,讓孩子感受並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情緒,甚至產生互動,發展出友誼。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家長要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齡的孩子接觸玩耍,幫助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發展共情能力。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社會化很大程度上是在親子互動中進行的,親子關係的質量影響孩子的社會化、性格和共情能力等多個方面。孩子喜歡模仿家長,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在照料孩子的過程中能經常表現出同理心,孩子也能逐漸建立起對他人的同理心。比如孩子難過時,告訴ta:「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難過是因為今天媽媽沒有陪你玩遊戲,對不對?」
親子活動是拉近親子關係的紐帶,在歡動課上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技巧訓練、在音樂課上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膝上活動、自由舞蹈,在藝術課上,家長專注傾聽孩子的創作思路,這些都能有效增進親子關係,讓家長和孩子更加了解和感受彼此。
平時,家長還可以多跟孩子一起做遊戲、參加親子運動或者共同完成一項家務,在親子互動中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情緒調節能力越強、情感體驗越深刻,孩子的共情傾向和共情水平就越高。一個孩子體驗過的情緒越多,就越能準確地感受他人的情緒,而角色扮演遊戲就是一種可以真切體驗他人情緒和情感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也能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角色互換,其他小朋友之間的角色互換或者其他角色人群的換位體驗,讓孩子從扮演角色的角度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的內心情感。
比如,美吉姆音樂課上的戲劇表演活動,可以讓孩子感受人物關係,思考情緒產生的原因,提升共情能力。在家中進行角色扮演遊戲時,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道具」,增強孩子的參與感和投入程度。
家長可以私信小艾老師來參加美吉姆的歡動體驗課。小艾老師整理了《鵝媽媽童謠》和《SuperSimpleSong》經典英文兒歌資源,武漢、長沙、北京有需要的知友可以私信我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