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小技巧,教爸媽如何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2020-09-06 艾兒思國際教育

各位寶爸寶媽,大家一定看到或者接觸過這樣的孩子,他們能夠很快地融入其他小朋友,會主動關心爸爸媽媽的情緒,會因為好朋友的開心感到開心……大家知道孩子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表現嗎?其實,這跟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共情能力,看看哪些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也叫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會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換位思考、傾聽及尊重等方面。共情能力高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人快樂、悲傷的情緒,還能夠明白他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研究證明,共情與親社會行為之間有密切聯繫,它能夠激發人們產生更多的利他行為,幫助人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與同伴相處。共情能力是可以後天提升的能力,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從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做起。

通過人際交往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人際交往是共情產生的背景和環境,人際關係越親密,共情能力會更高。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交往能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進而促進共情能力的發展。

在美吉姆歡動課、音樂課上,老師用不同的遊戲環節、音樂活動創造積極有趣、彼此包容的課堂,讓生長環境、性格特點都不同的孩子接受與他人在一個環境中共處,讓孩子感受並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情緒,甚至產生互動,發展出友誼。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家長要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齡的孩子接觸玩耍,幫助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發展共情能力。

構建親密的親子關係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社會化很大程度上是在親子互動中進行的,親子關係的質量影響孩子的社會化、性格和共情能力等多個方面。孩子喜歡模仿家長,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在照料孩子的過程中能經常表現出同理心,孩子也能逐漸建立起對他人的同理心。比如孩子難過時,告訴ta:「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難過是因為今天媽媽沒有陪你玩遊戲,對不對?」

親子活動是拉近親子關係的紐帶,在歡動課上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技巧訓練、在音樂課上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膝上活動、自由舞蹈,在藝術課上,家長專注傾聽孩子的創作思路,這些都能有效增進親子關係,讓家長和孩子更加了解和感受彼此。

平時,家長還可以多跟孩子一起做遊戲、參加親子運動或者共同完成一項家務,在親子互動中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帶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

情緒調節能力越強、情感體驗越深刻,孩子的共情傾向和共情水平就越高。一個孩子體驗過的情緒越多,就越能準確地感受他人的情緒,而角色扮演遊戲就是一種可以真切體驗他人情緒和情感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也能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角色互換,其他小朋友之間的角色互換或者其他角色人群的換位體驗,讓孩子從扮演角色的角度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的內心情感。

比如,美吉姆音樂課上的戲劇表演活動,可以讓孩子感受人物關係,思考情緒產生的原因,提升共情能力。在家中進行角色扮演遊戲時,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道具」,增強孩子的參與感和投入程度。


家長可以私信小艾老師來參加美吉姆的歡動體驗課。小艾老師整理了《鵝媽媽童謠》和《SuperSimpleSong》經典英文兒歌資源,武漢、長沙、北京有需要的知友可以私信我免費領取。

相關焦點

  • 3個技巧教你擁有共情能力,提高溝通效率,實現有溫度的溝通
    而《共情溝通:徵服人心的藝術》正是一本教你如何有效溝通的書。從共情出發,告訴我們何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如何影響溝通效率的,教我們運用共情式表達進行高情商的交流。答案是肯定的,在《共情溝通:徵服人心的藝術》一書中,趙群輝告訴幾個提高溝通效率,在交談過程中產生一見如故感覺的幾個小技巧:1、預設介入法即運用假設的方法,預設一些你知道的和對方共同的交集。
  • 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原問題為: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只選取了前半個著重回答,今天整理時,又特意加進了自己在學習心理諮詢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點擊閱讀原文的連結,可以看到我當時的回答,和其他老師的回答。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不停的練習才行。這裡講的共情,主要是指心理諮詢中的共情。
  • 如何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這些小技巧,爸媽要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導讀:如何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這些小技巧,爸媽要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何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這些小技巧,爸媽要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提升抗挫能力,有效培養孩子逆商?
    所以提升孩子抗挫能力的同時,家長也可以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好,讓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更好。有的時候家長自以為在訓練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其實卻是在想方設法地想要代替他們儘可能地少面對挫折。或者是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害怕他們傷心,難過,於是就主動自己替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孩子直面問題。
  •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扮演5個角色,掌握8大技巧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關乎孩子人格形成及社會適應性的重要一環。為此,父母應當在了解兒童人際關係特點的基礎上,扮演好5個角色,掌握住8大技巧。什麼是人際交往能力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孩子也是如此,如何處理好與親朋、同伴、老師的關係,怎麼打交道、人緣如何、自我感受怎樣,都是他們日常社會交往的重要內容。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換位思考,急老闆之所急)為什麼別人都怕總編輯,小h卻能輕輕鬆鬆和他做朋友?是因為,小h知道,總編輯也是個普通人,活成一座孤島,他也很痛苦,他也渴望平等的交流,他還需要一個心腹,了解一線員工的真實狀態,他更需要一個新鮮的視角,來審視現有的工作。基於這些了解,雖然別人都敬而遠之,小h卻主動接近總編輯,步步為營,成了他的密友。這就是共情的力量啊!
  • 孩子人緣不好?其實是缺少了「共情能力」
    什麼是共情能力你的孩子平日在學校人緣好嗎,小夥伴多嗎?人緣好的孩子,家境或許平凡,相貌、成績不一定出眾。但是他卻能在平日的交流中和自己的朋友感同身受,輕而易舉抓到朋友情緒的重點,讓身邊的朋友都有一種「他很了解我」的感覺。
  • 《為何爸媽看不見我》:孩子拒絕交流,三個辦法提升父母感受性
    本文我將就感受性以及如何提高感受性來和大家分享。父母感受能力高低決定孩子表達欲望的強弱。感:是感應、感覺,有心而發。受:是承擔、承受、接納。感受是由心而發的感應和接納。所謂父母的感受性,就是父母對孩子需求的一種感同身受的抱持能力。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鄰居怎麼也想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叛逆?了解原因後,才知道原來鄰居小時候就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自家孩子作比較,要求孩子認真讀書考個考大學。兒子一直在父母的高壓下學習,逼自己變成父母眼中的優秀生。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小女孩被父母拋棄,會感到很心疼,特別想要幫助這個小女孩,這並不是在同情這個小女孩,而是我們把自己放在了小女孩的位置,這就是「共情能力」。家長的喜怒哀樂,在孩子面前不要太控制,要讓孩子理解家長的情感,孩子才能夠學會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傳達給別人。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樹袋寶寶來支招
    導致的後果就是,孩子不容易捕捉他人情感,難以和父母進行有效溝通,更不利於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和朋友同學的往來,該怎麼辦?小編在這裡列出了幾點建議。 1.給孩子做個榜樣 艾爾伯特·班杜拉認為,人具有替代性學習的能力,對兒童的親社會傾向產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是他人的行為,也就是兒童所接觸的榜樣。《社會性和個性發展》一文中指出,兒童通過對榜樣行為的觀察,可以學到共情能力及利他行為。
  • 親子溝通,父母一定要掌握3個小技巧,孩子聽話又乖巧
    很多父母大嘆和孩子難以溝通,或是已經盡力去和孩子「溝通」,但親子關係還是不太融洽。其實,孩子和大人的溝通方式有所不同。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親子溝通技巧發揮了關鍵作用。親子溝通,父母一定要掌握3個小技巧,孩子聽話又乖巧!
  • 如何培養共情能力:把自己當他人,「暫時拋開自我而與對方認同」
    這在一般人看來可謂多此一舉,可是從心理學視角看,此舉彰顯一個人優秀的共情能力。 人是社會動物,人人喜歡被肯定被認可被表揚,更重要的是能夠被尊重與理解,用專業術語說就是希望被「共情」。 共情就是走進對方心理世界的能力,換位思考尊重對方的想法、感受與行動。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共情重要的是感情的共鳴,但一些家長過於刻意地講究共情「技巧」,以至於孩子不能真切的感受到這份感情,對於家長來說真正和孩子達成共情,在日常安撫中尤為重要。所謂共情(Empathy),也可以理解為同感、同理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現實中家長對孩子的安慰,起到的共情效果其實很有限,因此小小的繪本,其實對於家長而言也能引發思考,學習「樹」的共情,這樣家裡的「小豬」或許真的就能止住哭聲。繪本中小豬和大樹的形象很深刻,就像是不善表達的孩子和能夠接受傾訴,極具包容的樹洞。
  • 4個關鍵點教孩子處理好人際關係
    上一節我們講了《不吼不叫陪寫作業的4個秘訣》,今天來分享幼小銜接中的家長最關心的如何教孩子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在前面第56講,講到《構建孩子的四大能力,讓孩子輕鬆入學》,其中最後一個能力就是人際交往,今天我就會著重的從人際關係這個點上和你來進行分享。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人類天生自帶,只是有的人強,有的人弱。共情能力高的人,在處理任何人際關係時,會顯得遊刃有餘。共情能力低的人,很少能去感知別人的情緒。一旦矛盾發生,你不說,他不說,大家全都放在心裡憋著。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老師建議,接下來的教育重點放在「社交能力」的培養上,這樣才能讓悅悅的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長。可能很多家長單純的以為,社交能力就是讓孩子交朋友,只要讓孩子找到朋友就夠了。但其實,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家長還是有必要先學習一下。社交能力包括哪些方面?1、管控情緒想要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得要先學會認識情緒,以及控制情緒開始。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共情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現在的很多人更喜歡將一個人的共情方式看作是情商的體現方式,共情雖然是兩個人建立起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卻容易出現漏洞。
  • ​幼升小最重要的能力,爸媽這樣培養孩子準沒錯!
    前兩天,有個家長還給我發微信,家裡孩子今年要上小學了,這段時間在家查詢有關小學入學面談的信息,看著看著自己就「焦慮」了。她看到,有位寶媽在網上分享兒子幼升小「慘痛」的面試經歷。說實話,這年齡段的孩子能力能有多大差異呢?我相信,其實只要爸媽們可以有技巧有方法的有效陪伴,每個孩子的潛能都是無限的。但是,很多爸媽們也承認,表達力強的孩子能充分展現自己的綜合素質,自然贏面就大,在面談時尤其討巧。有些孩子其實素質很好,但關鍵時刻會出現怯場、說錯話、或語言表達不豐富。這就很可能就錯失良機了。
  • 情商決定未來:如何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不管是在生活、學習還是工作中,都離不開朋友,有些人覺得自己性格內向,不善表達,人際交往能力很差,其實,成年之後體現出的社交能力差異在小時候就已經顯現。平時在家活潑好動的孩子,為何遇到陌生人就不願說話,有時候還躲躲閃閃?社交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