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說過,「投情的定義是,暫時拋開自我而與對方認同。通俗的說,投情指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力圖走進病人的內心世界裡去,不做任何的判斷和評價,去體驗病人的體驗。」
這裡的投情也即是我們常說的共情,而不僅僅針對心理治療病人,對於普通人也是如此。可是做到又是非常困難的。
看看李嘉誠換領帶的故事,會給我們啟發。
李嘉誠換紅領帶的故事
李嘉誠有次出門會見一位老朋友,穿的黑西裝,搭配紅領帶,走出辦公大樓時候,被一個員工攔住了,告訴李嘉誠應該搭配黑領帶,這個紅色領帶不合適,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
換做是你,你會如何做呢?
李嘉誠感謝提醒,立即回去換了一條黑領帶,到了車上,又換回原來紅領帶。助理不解,李嘉誠解釋要見的這位朋友很熟悉,且喜歡自己這條紅領帶。
至於為什麼不直接和員工說明白,為的是肯定員工,認可員工,保護員工積極性,讓員工感到受尊重和重視。
這在一般人看來可謂多此一舉,可是從心理學視角看,此舉彰顯一個人優秀的共情能力。
人是社會動物,人人喜歡被肯定被認可被表揚,更重要的是能夠被尊重與理解,用專業術語說就是希望被「共情」。
共情就是走進對方心理世界的能力,換位思考尊重對方的想法、感受與行動。
李嘉誠深諳此道,考慮的不是自己方便,而是考慮對方的感受,可以說通過維護員工想法實現了讓員工感到被尊重的目的。
真正有水平的心理學家也是共情高手實踐者,比如在原本不需要的情況下坦然接受讓座。
心理學家李克富老師接受讓座故事
李克富老師說,有次他坐公交車去講課,上車後有位3、4歲小朋友主動讓座,他看到周圍很多空座,但還是接受了孩子的好意,坐下後,鄭重表示感謝,這讓孩子非常高興。
他說這樣做目的很簡單,他無法拒絕一個孩子的美好行為,如果拒絕會讓孩子感到失望,利他的愛的行為沒有被認可,也就無法被「正強化」,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可能不再積極。
這些行為看似很簡單,做到並不容易,因為是從別人角度看問題,並非有利於自己。也就是說,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他人為中心,是人文情懷的體現。
把自己當做別人,這是共情,與之相反則是把別人當做自己,會陷入自我中心主義難以自拔。
作為反例,個人經歷的拒絕好意故事
參加集體活動要佩戴綬帶拍照,鄰座是其他市的同行,並不認知,可不影響人家熱心,他遞給我一枚別針,說用來固定綬帶。
我因為早就做好準備,自動思維條件反射拒絕了,也就是佛了人家好意,當時沒覺得啥,現在回想有些汗顏,因為除了立即拒絕,還暗想自己多聰明而對方準備多不好,沾沾自喜的後面,不僅沒有共情力,還暴露人性缺失,毫無人文情懷。
小事不小,小事就是習慣化的思維、情感、行為模式的反映。
假設能夠按照上面高手做法,順手接過這枚小小別針,真誠表示感謝,「你好我好大家好」,這才是真正的共情能力之好。
小事不小,在於小事可以磨練覺察力。唯有保持覺察,才會不斷覺醒,促進覺悟。
我們看看這個共情能力如何培養呢?
共情能力如何培養
借鑑上面案例,可以這麼三步:
一是解釋行為,肯定行為都出自良好動機。
從對方角度出發,解釋行為合理性,比如李嘉誠清楚員工提醒出自善意,李克富老師接受小孩子讓座出自尊重,我當然也知道人家出自好意。這對於良好行為不難給出解釋,難在面對不合心意帶來不良情緒的事情,也要給出對方合理化解釋,比如孩子吵鬧不聽話有其未被滿足需要,一定告誡自己冷靜下來,找到它。
二是接納情緒,接受人人都是活生生的人。
許又新教授說心理治療關係是一種親密關係,這個親密關係表現之一就是「接受」,「接受病人是發展關係的前提,寬容病人的短處和缺點,同時又重視和欣賞病人的長處和優點。」對於一般人際關係何嘗不是如此呢。對方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表達,當然也要被接納,如同我們也時常有各種情緒,也自然有表達宣洩的權利。
三是說出需要,用自己話語說出對方言外之意。
這就是察言觀色會意的能力,李嘉誠員工提醒老闆要體現公司形象,給人好印象,暗含榮譽感與尊重感需要,為此李嘉誠用換領帶行為表達了認可員工這個需要,滿足了尊重需要。李克富老師接受讓座,則是滿足了小朋友奉獻愛的需要,我則是自以為是從而相當於否定了人家善意行為。
小結
歸納起來一句話,想給人如沐春風感受,想讓人感同身受,想提升共情體驗能力,就要把自己當做他人,從他人角度出發「受想行識」,從維護他人利益出發,做好小事情。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小事不小,唯有小事才有大共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