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共情能力:把自己當他人,「暫時拋開自我而與對方認同」

2020-12-20 騰訊網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說過,「投情的定義是,暫時拋開自我而與對方認同。通俗的說,投情指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力圖走進病人的內心世界裡去,不做任何的判斷和評價,去體驗病人的體驗。

這裡的投情也即是我們常說的共情,而不僅僅針對心理治療病人,對於普通人也是如此。可是做到又是非常困難的。

看看李嘉誠換領帶的故事,會給我們啟發。

李嘉誠換紅領帶的故事

李嘉誠有次出門會見一位老朋友,穿的黑西裝,搭配紅領帶,走出辦公大樓時候,被一個員工攔住了,告訴李嘉誠應該搭配黑領帶,這個紅色領帶不合適,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

換做是你,你會如何做呢?

李嘉誠感謝提醒,立即回去換了一條黑領帶,到了車上,又換回原來紅領帶。助理不解,李嘉誠解釋要見的這位朋友很熟悉,且喜歡自己這條紅領帶。

至於為什麼不直接和員工說明白,為的是肯定員工,認可員工,保護員工積極性,讓員工感到受尊重和重視。

這在一般人看來可謂多此一舉,可是從心理學視角看,此舉彰顯一個人優秀的共情能力。

人是社會動物,人人喜歡被肯定被認可被表揚,更重要的是能夠被尊重與理解,用專業術語說就是希望被「共情」。

共情就是走進對方心理世界的能力,換位思考尊重對方的想法、感受與行動。

李嘉誠深諳此道,考慮的不是自己方便,而是考慮對方的感受,可以說通過維護員工想法實現了讓員工感到被尊重的目的。

真正有水平的心理學家也是共情高手實踐者,比如在原本不需要的情況下坦然接受讓座。

心理學家李克富老師接受讓座故事

李克富老師說,有次他坐公交車去講課,上車後有位3、4歲小朋友主動讓座,他看到周圍很多空座,但還是接受了孩子的好意,坐下後,鄭重表示感謝,這讓孩子非常高興。

他說這樣做目的很簡單,他無法拒絕一個孩子的美好行為,如果拒絕會讓孩子感到失望,利他的愛的行為沒有被認可,也就無法被「正強化」,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可能不再積極。

這些行為看似很簡單,做到並不容易,因為是從別人角度看問題,並非有利於自己。也就是說,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他人為中心,是人文情懷的體現。

把自己當做別人,這是共情,與之相反則是把別人當做自己,會陷入自我中心主義難以自拔。

作為反例,個人經歷的拒絕好意故事

參加集體活動要佩戴綬帶拍照,鄰座是其他市的同行,並不認知,可不影響人家熱心,他遞給我一枚別針,說用來固定綬帶。

我因為早就做好準備,自動思維條件反射拒絕了,也就是佛了人家好意,當時沒覺得啥,現在回想有些汗顏,因為除了立即拒絕,還暗想自己多聰明而對方準備多不好,沾沾自喜的後面,不僅沒有共情力,還暴露人性缺失,毫無人文情懷。

小事不小,小事就是習慣化的思維、情感、行為模式的反映。

假設能夠按照上面高手做法,順手接過這枚小小別針,真誠表示感謝,「你好我好大家好」,這才是真正的共情能力之好。

小事不小,在於小事可以磨練覺察力。唯有保持覺察,才會不斷覺醒,促進覺悟。

我們看看這個共情能力如何培養呢?

共情能力如何培養

借鑑上面案例,可以這麼三步:

一是解釋行為,肯定行為都出自良好動機。

從對方角度出發,解釋行為合理性,比如李嘉誠清楚員工提醒出自善意,李克富老師接受小孩子讓座出自尊重,我當然也知道人家出自好意。這對於良好行為不難給出解釋,難在面對不合心意帶來不良情緒的事情,也要給出對方合理化解釋,比如孩子吵鬧不聽話有其未被滿足需要,一定告誡自己冷靜下來,找到它。

二是接納情緒,接受人人都是活生生的人。

許又新教授說心理治療關係是一種親密關係,這個親密關係表現之一就是「接受」,「接受病人是發展關係的前提,寬容病人的短處和缺點,同時又重視和欣賞病人的長處和優點。」對於一般人際關係何嘗不是如此呢。對方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表達,當然也要被接納,如同我們也時常有各種情緒,也自然有表達宣洩的權利。

三是說出需要,用自己話語說出對方言外之意。

這就是察言觀色會意的能力,李嘉誠員工提醒老闆要體現公司形象,給人好印象,暗含榮譽感與尊重感需要,為此李嘉誠用換領帶行為表達了認可員工這個需要,滿足了尊重需要。李克富老師接受讓座,則是滿足了小朋友奉獻愛的需要,我則是自以為是從而相當於否定了人家善意行為。

小結

歸納起來一句話,想給人如沐春風感受,想讓人感同身受,想提升共情體驗能力,就要把自己當做他人,從他人角度出發「受想行識」,從維護他人利益出發,做好小事情。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小事不小,唯有小事才有大共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原問題為: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只選取了前半個著重回答,今天整理時,又特意加進了自己在學習心理諮詢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點擊閱讀原文的連結,可以看到我當時的回答,和其他老師的回答。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不停的練習才行。這裡講的共情,主要是指心理諮詢中的共情。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能力。,指出他到底強在哪裡,這將增加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孩子做得好或者取得的成功,歸納為是因為孩子「努力」,這很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孩子可能會產生懷疑:「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所以我只有比別人努力オ能做好嗎?2另外,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儘量避免「空洞的貼標籤式的」表揚,比如「真棒、真聰明、真乖」之類的,這些無助於孩子提供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棒在哪裡?聰明在哪裡?乖在哪裡?
  • 《山茶文具店》與過去不斷的自我和解中,完成生命的自我認同
    在共情同理心中,達成與自我的和解代筆人波波每一次接受委託,代筆寫信的過程中,都是一次與他人的共情,具有同理心的共情才能了解委託人真實的心境和意圖,以更好的傳達出心意。何為共情?這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需要藉助他人的言行,深入對方的內心去體驗他人的情感和思維,藉助於自我的知識和經驗,把握他人的體驗經歷和人格之間聯繫,理解問題的實質。
  • 共情能力測試,共情商數測評:你的同理心有多強?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希望和他人愉快地相處,但是我們常常猜不透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對方像擺在我們面前的黑匣子,這使我們總滿足不到對方的需求和興趣點,最後只能陷入雞同鴨講的尬聊。心理學家們提出這是共情能力的問題。
  • 其實是缺少了「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有什麼用共情能力,在維護人際關係、社會交往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如果孩子的共情能力強,則可以設身處地地思考對方所描述的情形,從而發自內心感受到對方的情感,做出的回應也更切合對方的情感需求。在面對他人的情緒、聲音、氣味等細微的外部狀態都會有超高的意識反應。對這類人群來說,共情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天生沒這麼敏感的人,共情能力沒那麼好,該怎麼辦呢?
  •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蔡康永說,我不會勸你做自己,因為要去逆反別人的眼光是很累的。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否自我認同也要一定上依賴於他人認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評價,自己斟酌,去粗取精。我們往往都是把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轉化成為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即把他人認同轉化成自我認同。其實我覺得我們對於他人認同的東西,有的時候不必太在意,自己斟酌這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跟自我認同的主旋律在不在一個頻道上?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自己能接受的自己和他人都認同的人!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共情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現在的很多人更喜歡將一個人的共情方式看作是情商的體現方式,共情雖然是兩個人建立起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卻容易出現漏洞。
  • 孩子比他人差,從小被欺負,家長應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強的人,往往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愛,獲得更多的機會。而社交能力差的人,則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同,成為眾人嘲笑排擠的對象。所以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在幼兒時期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讓孩子能夠更好的融入社交生活。
  • 共情三部曲:從守望相助,到感同身受,再到不由自主
    中間的一層是「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的核心層次,比情緒感染更進一步,是體驗過了相同的處境,充分了解他人的當前的體驗,有了同樣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演員去體驗生活之後才能真正地理解角色的狀況,知道如何「為他人著想」。 這裡有了更多的捲入部分,就是在自己身上去扮演那個人的一切一切的體驗和感受。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如何緩解「共情疲勞」
    4.低自尊如果並非出於職業的需要,一個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傾注在和他人的關係中並致力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很可能是低自尊的,他人永遠比自己/自己的家人享有更要的優先級,也就意味著自己/自己人沒那麼重要,而幫助他人解決一個「重大的問題」並得到好的結果所獲得的價值感是非常大的,可以一次次強化「我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可以對他人造成重大影響」此類提升自我價值感的信念
  • 《愛的五種能力》:只需四個問句練成共情高手,讓你擁有理想愛人
    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一個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離之圍牆的能力,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愛使人克服了孤獨和分離的感覺,讓他允許他成為他自己,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不幸是為什麼呢?很多人歸因於「找錯人」,解決辦法就是「換人」。那麼換人的效果究竟如何?
  • 共情是一粒和諧的種子
    但是,我也注意到很多人因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而使利他願望難以化做具體有效的行動。     基於此,我決定從培養學生具備共情能力入手,使其具備利他的基礎。    從操作角度看,共情可以分解為:能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意圖,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對方情緒與意圖的感受、理解與尊重。
  • 女人怎樣提升自己?來天下女人研習社學習共情的力量
    我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可是心中也有疑問,女人怎樣提升自己?閨蜜就給我推薦了天下女人研習社,我也想學習下女人怎樣提升自己的課程。天下女人研習社致力於告訴大家女人怎樣提升自己,我尤其喜歡裡面那個精選好書的欄目,叫讀書會,書都是楊瀾親自解讀的。我聽完其中《共情的力量》這本書後,大概知道自己工作中的問題出在哪裡了。我以前以為女人怎樣提升自己只要多讀書比男人更拼就可以。
  • 3個小技巧,教爸媽如何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其實,這跟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共情能力,看看哪些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也叫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會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換位思考、傾聽及尊重等方面。共情能力高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人快樂、悲傷的情緒,還能夠明白他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 中國兒童中心:中國家庭教育應提倡共情潤心教養概念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電(記者李菲)中國兒童中心主任叢中笑11日在在京召開的《共情潤心工程——嬰幼兒心理社會能力發展與培養》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當代中國家庭教育受傳統思想影響,注重兒童智力因素培養,缺乏對兒童非智力因素的關注;注重對兒童的「管理」、「
  • 3個技巧教你擁有共情能力,提高溝通效率,實現有溫度的溝通
    一個人的共情能力越高,他說出來的話就越有溫度,越能說服人心,往往他們說出三言兩語就能說到對方的心坎裡去,讓對方感到舒服的同時又不顯矯揉造作,這就是共情能力的體現他認為共情能力主要體現在一個人對他人他事有同理心,即能夠深入到對方的內心去感受,並體會他們的情感和思維。不得不說溝通能力和共情能力有著很直接的關係,很多人溝通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就使沒有共情能力。
  • 被他人的指責所傷害,是因為你認同了對方
    如果不認同的,完全不會感到受傷。 好像蠻有道理的。 比如,有人攻擊你的長相,說你長得醜,發照片出來是「醜人多作怪」。 如果你完全不認同對方的說法,堅信自己是美的,那對方的攻擊和指責不會讓你受傷,你甚至會覺得對方是來搞笑的,因為他的說法對你來說是無稽之談。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通常我們都認為,共情是人與生俱來的優勢,藉助共情,我們可以更好的體會他人,理解他人,讓彼此靠的更近。然而,任何能力都具有兩面性,共情也存在軟肋,也能被動機不良的人惡意利用,傷害他人。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在《擺脫共情》一書中告訴我們,共情實際分為兩種: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情緒共情,指的是我們能夠準確的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和情緒。通俗的說,就是對他人「感同身受」。而認知共情,是指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理解他人腦中想法的能力。光看定義,我們或許仍然覺得抽象晦澀。
  • 關懷自我是一種能力:我的溫柔都給了別人,卻不懂如何善待自己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對身邊的人很好,很會關心他人,也願意去共情他人的苦痛,但卻從來學不會「放過自己」。 在別人犯錯的時候,他們能夠去理解,可一旦自己沒有做好一件事,他們則會陷入長久的自責和自我否定之中。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會願意同親切的人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共情能力強的人也能做到如此,甚至做得更好。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到互相幫助、互相體諒,然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幫助,自己卻不願意付出。這樣的孩子,沒有人會願意與他交朋友,這樣也導致了孩子社交能力差,人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