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2020-08-16 萌娃baby

共情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現在的很多人更喜歡將一個人的共情方式看作是情商的體現方式,共情雖然是兩個人建立起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卻容易出現漏洞。



在一個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之前,家長如果想要了解孩子每次發脾氣、大哭等負面行為的真正原因,無疑是一件很難的事。甚至當孩子開始說話的時候,父母也不能完全明白他為什麼哭。大哭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宣洩情緒最好的方式,但如果孩子總是頻繁的哭,則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持續時間較長的大波動,或者是孩子在哭的時候父母的安慰方式出現了問題。



多數父母為了制止孩子大哭的行為,會選擇用「共情」的方式來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父母對他們的關心。但這種「共情」方式使用在孩子身上時,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變本加厲。因為家長的「共情」在孩子眼中可能只是一種不走心的安慰,在這種安慰過後,父母依舊會責怪孩子。

錯誤的共情方式是怎樣的

1.不問是非對錯的共情

很多家長認為的共情就是要體諒孩子的情緒,要儘量以孩子的情緒為主,他們既不會問清楚事情的緣由和經過,也不會合理的安撫孩子的情緒。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安撫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將責任推給別人,這種共情方式看似是在安慰孩子,但實際上卻是另一種溺愛孩子的方式。即使要做到共情,也不能完全忽略事實經過。

在孩子的負面情緒面前,很多家長會選擇放任孩子,不去幹預孩子做任何事,即使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也不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



2.將同情代替共情

用同情心教育孩子,和用同情心教育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同情代表著無視是非對錯的支持,而共情則是能理解對方的感受,知道對方的想法,但依然選擇站在正確的那一方。父母經常會對孩子有過度同情心,認為孩子很脆弱,無法讓他們直面某些事,比如,孩子在犯錯之後,家長不忍心批評孩子,總是會過於維護他們。

這不是共情,而是一種自我意識代替孩子意識的同情心理。家長總為孩子考慮太多,總代替孩子本身該做的事,這樣無疑會培養孩子依賴父母的習慣,甚至會培養孩子自私的性格。



3.共情的同時輸送負面情緒

共情的原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事物帶給他們的感覺,而不是將自己的感受強加到孩子身上。很多家長在共情的同時,總喜歡先對孩子進行安慰和教育,然後再將一些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比如,父母會在孩子安慰的時候說到:『這次的錯誤不全在你,但是你的做法也非常讓我們失望』或者『我明白你很難過,但像你這樣的哭鬧就是不對的』。

這種教育方式雖然不是從前的暴力教育,但這種「共情」之後也難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安慰,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心理壓力更大。這種共情教育絲毫不存在任何效果,原因就在於家長的共情方法不對,家長既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孩子也沒有得到相應的效果。



家長應該如何運用「共情」來安慰孩子

1.仔細了解事情經過

不問青紅皂白就對一件事情下結論的方式非常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一是容易讓孩子學會斷章取義,二是容易對孩子造成誤會。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共情或者教育,無異於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念和想法。

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無論是教育還是共情,都需要在事實真相和孩子的真實感受上建立結論,這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更加積極地鍛鍊自己,培養健康堅強的心態。



2.學會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負面情緒,但很多家長不願意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仿佛孩子有負面情緒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家長總是想用最快速最高效的方式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但能夠合理管理情緒對於孩子來說並非易事,這需要家長持續不斷的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

亞里斯多德說過,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

能夠改變結果的只有過程,家長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做努力,想要改變孩子,首先需要接受孩子,根據孩子本身的性格特徵進行改正。



3.適當肯定兒童

孩子需要長時間受到良好的培養和教育才能達到一定的標準,甚至有些能力較弱的兒童要花費比同齡人更多的時間,才能學會一些別人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很多家長會在這個過程中抱怨孩子的不足,但這種抱怨會加深孩子的負面情緒,更會讓孩子養成敏感急躁的性格。家長要學會正確的引導和肯定,在對孩子的積極鼓勵中建立共情,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在學會合理的管理情緒和表達情緒之前,很容易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但孩子後天的行為和性格養成與父母的教育有著很大關係。

盧梭說過,植物的形式由於栽培,人的行成由於教育。

與其抱怨孩子難以安撫和管理,父母們不如多掌握一些科學的方式,做到與孩子正確的「共情」,從而引導孩子培養積極的情緒管理。

相關焦點

  • 孩子情商太低怎麼辦?培養他的「共情思維」,高情商不是夢
    文字/迎迎編輯/迎迎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之後,情商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孩子擁有好的情商可以使其社交能力變得更好,能使自己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好。但有些孩子的情商卻非常的低,因此父母應該要採用正確方式對其進行引導。
  • 巧用「共情限制法」,讓孩子度過1~3歲的叛逆期,培養娃的情商
    1、 影響孩子的社交交朋友不僅要興趣相投,也要有高情商才能保證友誼能夠一直維持下去,可如果孩子情商太低,經常說錯話做錯事,可自己卻絲毫沒有察覺,這會讓朋友覺得十分尷尬,相處起來也會很不愉快,時間久了朋友可能就會疏遠孩子,導致孩子的社交出現嚴重問題。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鄰居怎麼也想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叛逆?了解原因後,才知道原來鄰居小時候就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自家孩子作比較,要求孩子認真讀書考個考大學。兒子一直在父母的高壓下學習,逼自己變成父母眼中的優秀生。
  • 孩子哭鬧發脾氣,家長要警惕,別讓「共情」成為另一種控制
    如今家長越來越重視自我提升,有了寶寶後,不僅要學習各種育兒知識、育兒理論,還得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識,硬生生把自己過成了"百科全書"。而在家庭教育這一塊"兵家必爭之地"中,有個觀點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就是在孩子哭鬧發脾氣時,家長要學會"共情",去理解、體會孩子的感受。
  • 孩子讀繪本突然感動落淚,是共情的建立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兩歲的孩子處於懵懂階段,好奇心很重,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孩子被帶入故事情節,以至於分不清現實和故事,這跟孩子認知的發展,共情能力的建立都有關係,也是孩子正常的成長曆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 孩子說話太難聽?培養孩子共情思維,成就高情商孩子
    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智商的高低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對於孩子來說,情商非常重要,朋友的孩子說話那麼難聽主要問題出在孩子不會「共情」。能力,以此來提高孩子的情商。但是對於沒有共情能力的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難題,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們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改變自己的情商。平時孩子有任何情緒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舒緩孩子的情緒,當然在這個基礎上要讓孩子們自己認識什麼是情緒,如何做好情緒管理。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培養孩子「共情思維」,成就「高情商孩子」
    我們不可以否認,在現在的社會上,"情商"對一個人顯得多麼的重要,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當孩子逐漸長大開始步入校園、社會,他們自己要獨立面對同伴、老師以及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他們情商的高低往往也能決定他們在這某個領域的高低和持久性。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同樣,我也覺得這個方法有時有用,有時沒用。後來我知道「共情」雖好,但生活中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用到好的育兒技巧。什麼時候才需要跟孩子共情呢?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
  • 共情能力測試,共情商數測評:你的同理心有多強?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希望和他人愉快地相處,但是我們常常猜不透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對方像擺在我們面前的黑匣子,這使我們總滿足不到對方的需求和興趣點,最後只能陷入雞同鴨講的尬聊。心理學家們提出這是共情能力的問題。
  • 白巖松: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培養孩子「共情思維」,成就高情商娃
    其實這種觀念是有失偏頗的,當今社會不僅要求高智商的人才,情商的培養更為關鍵。高智商的孩子是讓人一眼看到他的閃光點,而決定他是否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的價值,其實是情商在影響。一個具有共情思維的孩子,不會過於自我,能夠尊重他人,在處理事情時,不會只考慮自身,同樣會顧及他人感受。這類孩子在與人相處之中,會讓人感到舒適。對於交友,他們不用刻意表示,刻意討好,用自身的情商和人格魅力,就能夠收穫許多真心朋友,擴大自己的&34;。
  •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藝術:共情
    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氛圍能夠很好的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麗麗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女孩。過年回奶奶家,她和伯伯家的姐姐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在要回家的時候,麗麗哭了,因為她不想和姐姐分離。她和媽媽說,我不想回家,我想和姐姐在一起。媽媽安慰麗麗說,沒有關係的,回家後你還會有別的小夥伴和你一起玩的。但是麗麗仍舊一直在哭,怎麼勸也勸不好。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職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平日裡,只要這位總編輯出現在辦公室,辦公室就立刻鴉雀無聲,有的同事在電梯裡遇到他,都要屏住呼吸,因為空氣凝結到,連呼吸聲都太吵,要是有事必須去他的辦公室,先得在門口深呼吸一分鐘,抖腿30秒。大家怕他怕成這樣,你能想像得到吧,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有一年,公司來了一名新編輯,就叫他小h吧。他是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一個人,業務不突出,個性不突出,背景不突出。
  • 共情,孩子情緒問題解決的開始,你真的意識到了嗎?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高的情商,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擁有更多的自信心,歸根結底,想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可以說家庭教育的好壞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相信這句話大家都是認可的。其實在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樹袋寶寶來支招
    這樣的場景可能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你跟他說東,他理解成西;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或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小女孩被父母拋棄,會感到很心疼,特別想要幫助這個小女孩,這並不是在同情這個小女孩,而是我們把自己放在了小女孩的位置,這就是「共情能力」。>家長平時的言行舉止將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若想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成為孩子榜樣,孩子可以從家長的身上學到共情能力的意義以及表現方式。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父母與孩子的情緒溝通,決定了孩子的情商養成
    有的時候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脾氣不好,卻沒想過孩子的這些行為源自自身,源自沒有重視孩子的【情商培養】。0-5歲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期,而孩子畢竟小,在表達情緒上難免會出現不好的情況,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對自己和別人不利的行為,可見家長們一定要重視情商的培養。在情商培養的過程中,父母別忽視了關鍵一點「情緒溝通」。
  • 父母想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卻適得其反?3個細節或是成功關鍵
    避免機械式共情在孩子哭泣時,家長要避免機械式地去與孩子產生共情,比如說在剛才那個例子中,當小明的風箏丟了,小紅只會一味地告訴小明,風箏回不來了,可小明其實也知道風箏並不能回來了,這難道算是與孩子產生共情嗎?
  • 家長:和孩子共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現如今,很多家長都還是在「家長式」的威嚴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教育方式下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樣會讓孩子逆反,即使你說的是正確的,孩子也會故意和你反著來。和孩子「共情」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家長們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小學初中的孩子,年齡小,不過人小鬼大,小點子一套一套的,思維也特別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