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藝術:共情

2020-10-17 朵朵媽媽的讀書筆記

說話是一門藝術。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氛圍能夠很好的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麗麗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女孩。過年回奶奶家,她和伯伯家的姐姐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在要回家的時候,麗麗哭了,因為她不想和姐姐分離。她和媽媽說,我不想回家,我想和姐姐在一起。媽媽安慰麗麗說,沒有關係的,回家後你還會有別的小夥伴和你一起玩的。但是麗麗仍舊一直在哭,怎麼勸也勸不好。媽媽不耐煩的說,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這麼愛哭。麗麗哭的更兇了。


在媽媽的眼裡,一次分離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值得掉眼淚。但是她說話的方式不但沒有讓麗麗停止哭泣,反而讓她更傷心。如果媽媽這樣說,效果就會不一樣。麗麗,你不想回家,是害怕回到家以後沒有人陪你玩,會覺得孤單,對嗎?媽媽能理解你的感受,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邊的。回家後,你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媽媽相信你很快就能交到好朋友的。而且,你還可以和姐姐通電話,通視頻呀,等到明年過年,我們又可以和姐姐在一起玩玩呢,是不是很棒?在這段回答中,媽媽首先是理解了麗麗為什麼會哭,是因為害怕分離後的孤獨,當孩子的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傷痛就會減少,也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接著,媽媽又給出了解決方法,回家後可以和別的小朋友玩,還可以和姐姐打電話通視頻,明年過年還能一起玩。這樣,更能撫慰孩子的傷痛。相信媽媽這麼一說,麗麗很快就不哭了。這個就是「共情」的作用。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但是,現在的大多數父母往往缺乏「共情」的能力。他們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以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我都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話呢」「不行,你必須要按照我說的做」「這樣不可以」但是,到最後往往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還會使孩子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遠。

那麼該怎麼做到「共情」呢?

1. 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包容心。上面的事例中,媽媽就對麗麗的哭缺乏耐心,認為她這麼大了還哭。但其實,哭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時候,我們遇到不如意的時候都會生氣,發脾氣,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要多一點耐心和包容心。


2. 多理解孩子,設身處地的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是很單純的,他們往往為了很小的一件事情而傷心難過,這個在大人看來,不值得一提。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父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想想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 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這裡說的陪伴,是高質量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玩,有互動。而不是你們坐在一起,你在玩手機孩子在看電視。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徵,根據他們的特點來進行溝通和教育。


相關焦點

  • 與孩子「共情」,是親子溝通的「鑰匙」,別用煩躁把孩子越推越遠
    父母無法耐心、細心,孩子的內心便會焦灼起來,這種狀態,怎麼可能達到共情?連基本的溝通都很難做到。父母要想和孩子的關係更進一步,達到共情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父母要想做到和孩子共情,究竟哪些方式方法可以學習呢?三、做到「共情」的方式方法,究竟有哪些呢?
  • 共情溝通 徵服人心的藝術 學會溝通 決定了你們關係的深度!
    ——《共情溝通》「大家都這麼過來的,不是只有你一人這樣」,這種比慘式安慰,還有一個隱藏的含義是:你怎麼這麼脆弱,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你太矯情了。這類話不僅起不到任何安慰效果,還會激起對方對你的牴觸情緒。成人的世界,總有很多不如意,而很多難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此時的他不需要你居高臨下、好為人師的一通大道理。
  • 親子溝通的「鑰匙」,與孩子「共情」的方法,你真的做對了嗎?
    孩子都是很敏感的,能夠很敏銳地察覺到父母的情緒,家長的不耐煩都會用情緒中表現出來,如果家長在想與孩子共情的時候抱著「搞定孩子」的想法,往往就會失敗。有的家長可能想問,既然這麼麻煩,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和孩子功能呢?
  • 越共情,孩子越難纏?避免這3個共情誤區,孩子與父母更親近
    每次丁丁哭鬧發脾氣的時候,我頭腦中都會有一個意識,不能對丁丁吼、哄、冷處理,而要對他說出共情的話。我自己一直都按著《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裡的方法和丁丁溝通,但是為什麼每次丁丁仍舊會沒完沒了,甚至哭得更大聲?不是說共情會讓一個人平靜下來嗎?難道共情不管用?
  • 現代職場人三大毒藥:溝通,共情和堅持
    溝通是一把萬能鑰匙?首先,沒有人會質疑溝通的重要性。職場溝通、與客戶溝通、非暴力溝通、幽默溝通、NLP思維溝通、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可以說,沒有溝通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社會和生活的正常運行。
  • 《共情式溝通》——共情溝通,讓人際關係變得更放鬆、更快樂
    《共情式溝通》是日本心理學博士、心理學諮詢師古宮昇的作品,他總結了自己20多年的從業經驗,從5000多例心理諮詢中歸納出來這一套實用的溝通方法。全書從基礎篇、兩個實踐篇和特別篇四個部分入手,帶領我們解鎖共情理念、掌握溝通技巧,旨在幫助我們成為「相處時讓人感到輕鬆」的人。
  • 父母學會共情,才能收穫積極懂事的孩子
    -盧梭上述幾種教育方法,都是教育者以自我為中心,無法深入孩子內心,引發共情,因此都無法產生效果,甚至帶來反作用。雖然兒子已經不小了,媽媽語言也有點誇張,但是孩子真的喜歡聽到這些讓內心受用的話語,而不是那些總是在教訓人的言辭。這就是共情:交流中一方對另一方內心世界的理解與體驗。共情與不共情的區別共情就是用愛與溫暖溶解孩子的負面情緒,認可孩子,從而帶來孩子對自己的認可,產生更高的價值感,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在成功的因素中,良好溝通的重要性比智商要高得多。可以說,人際關係中99%的矛盾是由於溝通不暢所造成的。溝通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溝通呢?想要與人有效溝通,首先要做到共情。
  • 父母的話語裡,預示孩子的未來,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非常重要
    所謂&34;,父母的話語裡,也預示著孩子的未來,孩子未來是怎樣的,在於父母平時是如何和孩子溝通的。父母和表達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平時總是對孩子惡言相向,孩子長大後也很難變得優秀。它可以讓孩子變得自卑,也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語言力量的強大,是我們不可忽略的。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才會讓孩子變得優秀。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才會讓孩子變得優秀1、 共情孩子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共情,被理解。
  • 共情,一個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心靈距離的秘密武器
    共情,讓孩子和諧相處兩個5、6歲年齡相仿的孩子,因為爭奪一根木棍爭吵了起來,其中一個大哭不止共情的核心就是認同孩子的感受我們可以看到這兩位家長處理問題的方法,核心的不同點是:那麼這位媽媽的做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描述,就是共情。共情又叫同理,直觀的解釋就是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願意從孩子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和感受。理解和接受孩子,不代表認同或支持孩子的觀點和行為,而是不帶評判地看到看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 共情,被「聽到」的力量——讓親子溝通變得更有效率
    《P.E.T 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指出,積極傾聽,能夠正確解碼孩子的真實感受,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親子溝通變得更有效率。我認為共情是積極傾聽的基礎原則,沒有共情就無法「聽」懂孩子的內心感受。託馬斯.戈登博士說過,共情是指父母向孩子傳遞的一種信號,告訴她父母正在和她共同感受她的感受。孩子一旦接受到這種信號,內心就會充滿力量,從而化解自己的情緒,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親子關係中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就像我和我女兒之間,同樣的問題,我的反應不同,處理的結果就會截然不同。
  • 學會與孩子溝通,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同時也是孩子的朋友
    只有為人父母,才知道帶娃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情。只有為人父母,才知道當初自己的調皮給父母帶來了多大的煩惱。做父母的幾乎無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然而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很多父母卻發現,越是經常教育孩子,孩子反而變得越叛逆。反而那些從小不怎麼注重孩子教育的家庭,孩子卻變得越來越懂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甚至當孩子開始說話的時候,父母也不能完全明白他為什麼哭。大哭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宣洩情緒最好的方式,但如果孩子總是頻繁的哭,則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持續時間較長的大波動,或者是孩子在哭的時候父母的安慰方式出現了問題。
  • 職場溝通困難?「感同身受」很重要,做好共情溝通徵服人心
    羅納德·B·阿德勒與拉塞爾·F·普羅科特在《溝通的藝術》中提到溝通學者對溝通的定義存在爭議,但大多數人對於溝通的實質達成共識,即溝通是有關使用信息來生成意義的過程。直白一點,溝通就是你來我往,雙方互動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最直接最實在,哪怕非真心非真誠,我們為什麼要溝通?
  • # 共情後,再和孩子說話
    現在我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自己因為不能和孩子溝通而倍加煩惱。特別是當「更年期」遭遇「青春期」的時候。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們的思想也日益成熟,做事也有了自己的主見,凡事聽父母的時代已在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家長與孩子本來暢通的溝通大道也就此斷崖。
  • 共情修辭研究助推民心溝通
    共情修辭研究助推民心溝通 2020-08-04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聰明的溝通方式:共情溝通
    大家都在努力的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為什麼對方總是誤會我的意思呢?我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啊。為什麼我看到對方,就遏制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欲望呢?為什麼對方一開口說話,我都希望他快點結束這個話題呢?知名管理專家南勇在他的《共情溝通》裡說,越懂共情,越善於突破距離感。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成同感、同理心。
  • 顏氏家訓:教育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而不是講道理
    可父母長輩總是只想講自己的大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的道理孩子真的聽懂、聽進去了嗎?養兒育女之路,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所以孩子只會記得「媽媽不讓我吃我愛吃的冰淇淋」「我明明不認識那些叔叔阿姨,爸爸硬要我打招呼」「我肚子一點都不餓,爸媽卻逼著我吃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當成年人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有些難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 3個技巧教你擁有共情能力,提高溝通效率,實現有溫度的溝通
    而《共情溝通:徵服人心的藝術》正是一本教你如何有效溝通的書。從共情出發,告訴我們何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如何影響溝通效率的,教我們運用共情式表達進行高情商的交流。《共情溝通:徵服人心的藝術》一書的作者是作家趙群輝,致力於用共情溝通解決生活中99%的問題,他的課程曾在喜馬拉雅,蜻蜓FM、今日頭條等平臺播放量過億,他優質的內容影響了共計數百萬學員。許多人都從他講述的內容中找到了生活的答案。而《共情溝通:徵服人心的藝術》這本書就是一本專門針對溝通的書籍。
  • 親子溝通,父母一定要掌握3個小技巧,孩子聽話又乖巧
    很多父母大嘆和孩子難以溝通,或是已經盡力去和孩子「溝通」,但親子關係還是不太融洽。其實,孩子和大人的溝通方式有所不同。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親子溝通技巧發揮了關鍵作用。親子溝通,父母一定要掌握3個小技巧,孩子聽話又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