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一門藝術。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氛圍能夠很好的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麗麗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女孩。過年回奶奶家,她和伯伯家的姐姐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在要回家的時候,麗麗哭了,因為她不想和姐姐分離。她和媽媽說,我不想回家,我想和姐姐在一起。媽媽安慰麗麗說,沒有關係的,回家後你還會有別的小夥伴和你一起玩的。但是麗麗仍舊一直在哭,怎麼勸也勸不好。媽媽不耐煩的說,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這麼愛哭。麗麗哭的更兇了。
在媽媽的眼裡,一次分離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值得掉眼淚。但是她說話的方式不但沒有讓麗麗停止哭泣,反而讓她更傷心。如果媽媽這樣說,效果就會不一樣。麗麗,你不想回家,是害怕回到家以後沒有人陪你玩,會覺得孤單,對嗎?媽媽能理解你的感受,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邊的。回家後,你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媽媽相信你很快就能交到好朋友的。而且,你還可以和姐姐通電話,通視頻呀,等到明年過年,我們又可以和姐姐在一起玩玩呢,是不是很棒?在這段回答中,媽媽首先是理解了麗麗為什麼會哭,是因為害怕分離後的孤獨,當孩子的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傷痛就會減少,也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接著,媽媽又給出了解決方法,回家後可以和別的小朋友玩,還可以和姐姐打電話通視頻,明年過年還能一起玩。這樣,更能撫慰孩子的傷痛。相信媽媽這麼一說,麗麗很快就不哭了。這個就是「共情」的作用。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但是,現在的大多數父母往往缺乏「共情」的能力。他們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以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我都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話呢」「不行,你必須要按照我說的做」「這樣不可以」但是,到最後往往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還會使孩子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遠。
那麼該怎麼做到「共情」呢?
1. 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包容心。上面的事例中,媽媽就對麗麗的哭缺乏耐心,認為她這麼大了還哭。但其實,哭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時候,我們遇到不如意的時候都會生氣,發脾氣,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要多一點耐心和包容心。
2. 多理解孩子,設身處地的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是很單純的,他們往往為了很小的一件事情而傷心難過,這個在大人看來,不值得一提。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父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想想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 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這裡說的陪伴,是高質量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玩,有互動。而不是你們坐在一起,你在玩手機孩子在看電視。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徵,根據他們的特點來進行溝通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