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情,孩子越難纏?避免這3個共情誤區,孩子與父母更親近

2020-09-05 丁媽親子時光

前幾天我和我兒子丁丁一起上街,路過一個冰激凌店的時候,丁丁要吃冰激凌。

丁丁咳嗽非常嚴重,正在吃藥,我不想給他買冰激凌。我抱著丁丁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吃冰激凌,你恨不得馬上就吃到它。」


丁丁聽了這話之後又哭又鬧的說:「對,我現在就想吃冰激凌,特別想吃。」

我們在商場裡,人來人往,我為了不影響他人,抱著丁丁去了人少安靜的地方,陪伴著丁丁,讓他哭夠。

在此過程中,我一直用語言安慰和共情著丁丁,例如,我說了自己小的時候,每次生病也特別想吃冰激凌,所以她非常理解丁丁的心情。

五分鐘過去了,丁丁依然在哭,我有些煩躁和憤怒,深呼吸無數次才保持住了平和。

十分鐘後,丁丁才逐漸平靜了下來,接受了我不給他買冰激凌的事實。

每次丁丁哭鬧發脾氣的時候,我頭腦中都會有一個意識,不能對丁丁吼、哄、冷處理,而要對他說出共情的話。

我自己一直都按著《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裡的方法和丁丁溝通,但是為什麼每次丁丁仍舊會沒完沒了,甚至哭得更大聲?不是說共情會讓一個人平靜下來嗎?難道共情不管用?

帶著這樣的困惑,我閱讀了親子溝通專家、國家衛健委「嬰幼兒早期發展」項目培訓講師朱芳宜老師寫了一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的書,對如何和孩子共情,有了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讀懂孩子的情緒》這本書系統地講解了父母如何通過孩子的行為,讀懂他們的情緒和需求,同時教會父母做一個支持引導型的父母,而非控制型的父母。

書中的語言通俗易懂、結合很多生動案例,有利於讀者深入理解。而且書中的觀點專業,又新穎、讓讀者讀後耳目一新。

其中,朱芳宜老師用了一章的內容來寫和孩子共情。有三個觀點非常新穎,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我這三點羅列出來,和大家學習。

1.不要急於用語言共情孩子,除非他邀請你;

2.讓孩子停止哭鬧和發脾氣並不是共情的「終點」;

3.共情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精力專注於問題。


不要急於用語言共情孩子,除非他邀請你


我一直認為共情一定要用語言,語言是有力量的,語言可以表達,不用語言,肯定是無法共情的。

而朱芳宜老師說:

共情是一種感覺,而不是語言;比起語言技術,它更是一門情感藝術。所以,共情並不是指你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而是你能否深入對方的內心,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設身處地去理解他。

共情並不一定非要把語言放在第一位。

再者每個孩子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父母共情,會很快從平靜下來;而有的孩子只會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聽不進家長的任何話,包括父母的建議、說教、責備,也包括共情;還有的孩子有情緒時,只想在一個安靜、安全的地方感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身旁喋喋不休地來幹擾自己。

丹麥著名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在《共情溝通》中提到一個觀點:給予一個人足夠的傾聽、積極關注、共情,他自己會療愈自己,自己找出辦法來。

心理諮詢師茗荷也說過:有時候,你覺得你什麼都沒做,只是陪在對方身邊,甚至是聽她哭一場,而她卻在結束之後會告訴你,謝謝你,感覺好多了。

所以 除非孩子主動和你說起剛才的事情,否則家長不要去問:「剛才發生了什?你看起來很難過。」、「你現在好點了沒有?你還在難過?」……

在孩子沒有向你發出邀請以前,最好的共情就是默默地傾聽和陪伴,讓孩子可以安心地經歷他的情緒。


讓孩子停止哭鬧和發脾氣並不是共情的「終點」


這是我陷入的一個誤區,我一直以為共情就是讓孩子快速的平靜下來,擺脫負面情緒,而不是繼續「哭鬧」和「不聽話」。

每次丁丁有憤怒、生氣、恐懼、傷心、失望等等這些負面情緒時,我陪伴、理解、供情他。

他反而哭得更大聲、更厲害了,我不禁懷疑共情的作用。

看了《讀懂孩子情緒》這本書後,我才明白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我的目的要讓他趕緊好起來,而不允許他經歷負面情緒。

而孩子只有經歷、直面、體驗各種情緒,孩子才會了解這些情緒,才能學會如何去處理他們。孩子每一次負面情緒的經歷都是他學習的良機。

當我在難過哭泣的時候,我老公理解我、安慰我,我會覺得更加委屈、傷心,忍不住就哭得更兇。

這是因為一個被理解和信任的人也更願意向別人袒露自己的內心,哭鬧和發脾氣正是袒露自己深層次情緒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和孩子共情後,他到二哭得更厲害了的原因。

朱芳宜老師說:

共情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孩子關注自我、對自我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探索。

而我們每個人,只有擁有自我,才能駕馭自己,才能活得真實有意義,才能更親近他人,使自己更豐富,更有創意。

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時,才是最有力量的。」


共情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精力專注於問題


羅靜說: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的雪糕掉地下的時候,孩子會傷心大哭,這時候父母如果說:「掉就掉了,有什麼好哭的?」或者說:「都怪你自己,不好好拿著,你下次再吃雪糕時應該拿好」……

孩子可能會從傷心的情緒轉向憤怒和自責,孩子可能會想「我的媽媽真討厭,一直再說我」,或者孩子會想「我真是沒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拿個雪糕還能掉地下」。

但是,如果媽媽和孩子說共情的話,效果就會大大的不一樣,當媽媽說:「雪糕還沒有吃,就掉地下了,很讓你沮喪和難過!」

通過共情,孩子感覺到媽媽是理解他的,他就可以安全的專注於自己當下的感受,並且重拾信心和力量,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理解和思考自己面臨的問題。

他會思考如何做才能避免雪糕再次掉地,或者他也能敞開心扉地接受媽媽給他的建議。

正如《共情力》中所說:「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會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共情雖然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卻可以讓孩子更加專注於問題。


你與孩子共情,他才會好好聽你說話,不會共情,你和孩子說的都是「廢話」!


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卻不是每一對父母都能懂孩子。

我們只有懂得孩子才能更好地去愛孩子,而要懂得孩子,首先要學會共情。

我們和孩子有了共情,有了關係的連結,我們的家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也是孩子們前進路上最好的加油站。

相關焦點

  • 越安慰孩子越傷心?家長「共情」用不對,只會對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可是沒想到孩子的哭鬧聲更大了,在地上抱著玩具硬是不肯走,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朋友,沒想到我的朋友卻說:"要是我早就沒有耐心了,這位媽媽已經算很溫柔的。"然而對待這件事情,我卻並不這麼認為,有的時候阻止孩子哭鬧的方式,並不是溫柔就可以了,很多父母認為溫柔地對待孩子就是和孩子的情緒共情了,實際上,這位母親並沒有體會到孩子當時的情緒,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共情"。
  • 父母想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卻適得其反?3個細節或是成功關鍵
    避免機械式共情在孩子哭泣時,家長要避免機械式地去與孩子產生共情,比如說在剛才那個例子中,當小明的風箏丟了,小紅只會一味地告訴小明,風箏回不來了,可小明其實也知道風箏並不能回來了,這難道算是與孩子產生共情嗎?
  •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慘?「共情」用錯了,只會把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我不能採取打罵教育,以一種溫柔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哭鬧,孩子就會和我產生共情。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真正的和孩子產生共情。如果家長的共情用得不對的話,那麼就會讓孩子越哭越鬧,對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其實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時候,他也有可能在向父母訴說說請正視我內心的需求。有些孩子過激的行為恰恰就是反應那種沒有被家裡人重視,想讓家裡人真正看到自己的內心情緒。
  • 孩子越有這3種表現,表示越親近你,後者在孩子的心目中地位極高
    所以,想要孩子和自己親近,就的真真切切地在生活中做出改變。孩子對於父母的態度,完全取決於父母對於孩子的態度。尤其是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相處得沒有那麼好的時候,孩子更是會關閉自己的內心。孩子越有這3種表現,說明和你越親近
  • 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的3個誤區,越是這樣,孩子的自覺性就會越差
    事發原因主要是因為一道計算題,前幾天明明都已經給孩子講過了,然而等到再次出現的時候,孩子依然不會,曉麗耐著性子又給孩子講了兩遍,可他還是沒完全明白,這下可把曉麗的暴脾氣惹怒了,雙手使勁兒一拍桌子,用力過猛一個寸勁兒就把胳膊弄傷了。聽完曉麗這場意外事故,我不由的感嘆,「給孩子輔導作業,還真是難題啊。」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共情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現在的很多人更喜歡將一個人的共情方式看作是情商的體現方式,共情雖然是兩個人建立起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卻容易出現漏洞。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當我們的表情、語氣都不耐煩,孩子也會敏感地覺察到這些,覺得我們不是真的要幫助他,他可能更不配合了。因為他有壓力,感覺媽媽隨時要離他而去。當他感覺不到我們的支持,可能就會「作給你看」,發洩他不安的情緒。(所以不是孩子真的作,而是這時候他更加不安了。)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1,趕時間的時候比如上面說的媽媽,她是上班前送孩子去幼兒園,每次都是趕時間的狀態,這個時候就不要跟孩子共情了。著急趕時間,孩子又鬧,共情時雖然嘴上說著理解他的話,但是我們的神情可能早就露餡了,還會時不時地看世界。當我們的表情、語氣都不耐煩,孩子也會敏感地覺察到這些,覺得我們不是真的要幫助他,他可能更不配合了。
  •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藝術:共情
    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氛圍能夠很好的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麗麗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女孩。過年回奶奶家,她和伯伯家的姐姐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在要回家的時候,麗麗哭了,因為她不想和姐姐分離。她和媽媽說,我不想回家,我想和姐姐在一起。媽媽安慰麗麗說,沒有關係的,回家後你還會有別的小夥伴和你一起玩的。但是麗麗仍舊一直在哭,怎麼勸也勸不好。
  • 初三家長陪孩子備考中考,需要避免6個誤區
    孩子在學校緊張的學習了一天,就已經非常疲憊和煩躁,聽到父母問,當然更不爽。建議: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家長需要少說多聽。誤區三: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已知對和平幫助孩子:人應該生活怎麼辦啊?「我父母從小就看不起我,攻擊我。他們還說這是真的。這對我有好處,他們的話觸動了我的耳朵。我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現在我對自己沒有信心了。我覺得自己沒用,自卑。我不敢展示我真正的自我。
  • 孩子做事愛鑽牛角尖?父母應及時引導,避免孩子「越陷越深」
    3、父母的處事態度,也會傳遞給孩子。當家長自身都是愛鑽牛角尖的人,孩子也&34;。受此影響,遇到事情有欠缺的時候,孩子也會參照家長的思維方式,在一件事情上越陷越深。愛鑽牛角尖也就意味著這類孩子的固執思想根深蒂固,固執地認為自己就是對的,不然別人在這件事上摻和一腳,掌控欲極強。這類孩子在推崇團隊協作的群體裡,很難融入,容易被大家所孤立。也會受到錯誤的思維模式影響,,越走越遠,損失加大。
  • 與孩子「共情」,是親子溝通的「鑰匙」,別用煩躁把孩子越推越遠
    3.會讓家庭關係更加和睦在家庭關係中,一個民主健康的氛圍往往能夠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健康,當然反過頭來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越順遂,家庭關係也會更加和睦,更能夠帶給家庭成員許多的正能量,於公於私,這都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循環。
  • 李玫瑾:青春期的孩子「越管越反」,那是因為你陷入了這三個誤區
    就好比曾經看過的一個新聞,上海一個14歲男孩因為功課壓力大,和父母發生了爭吵。情緒失控後他賭氣吞下鉛筆芯、膠帶等物品,嚇得父母趕緊報警送孩子去救治,幸虧結果沒有什麼大礙。而青春期的「副作用」也不止於此,孩子會迷戀奇裝異服,會想談戀愛,處處反對父母的行為。如果父母執意選擇硬碰硬,那麼只會讓孩子「越管越反」,讓孩子離父母的心越來越遠。
  • 陷進這四點養育的誤區,孩子一定會和父母越來越陌生
    身為父母,我們如此用心的去愛,可孩子卻很難感受到呢? 是我們愛錯了,父母們會因為各種原因不由自主的陷進這四點養育的誤區。 我們看見和重視孩子的感受,是讓孩子在被看見、被重視中發現自己的存在。同時,也學會如何去對待別人。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很大程度是從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方式中習得的。如果他從小就沒有被共情到,沒有被更多的看到自己的感受,那麼他也很難去看到別人的感受,很難去共情別人的情緒,這會妨礙他處理好人際關係。
  •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做好這3件事,孩子才能更自律
    好不容易起來去寫作業,寫3分鐘玩5分鐘,半個小時能寫完的作業,硬是花了一個多小時,甚至還出現了"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的情況,讓父母瀕臨抓狂。比如父母給孩子一個任務,原本是想他們在10分鐘內做好,但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無法理解10分鐘是多久,或者是想等一會再做,然後就變得磨蹭了。
  • 巧用「共情限制法」,讓孩子度過1~3歲的叛逆期,培養娃的情商
    2、 容易得罪人儘管說父母們不希望孩子去討好任何人,但也不應該經常得罪人,畢竟不管在哪裡,得罪人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孩子情商非常低,那麼就有可能經常在無意中得罪人,有時候別人生氣了孩子都不知道,這對孩子日後的發展非常不利。所以說,父母們必須想辦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父母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來嘗試以下"共情限制法"。
  • 挫折教育被許多人誤解,家長能共情,孩子更堅強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微課:家長能共情,孩子更堅強主講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 周亮教授挫折教育被許多人誤解堅強意志的核心,就是應對失敗和挫折。有學者提出挫折教育的概念,但很遺憾的是,這個概念從提出來開始,就被許多人誤解了。
  • 孩子越被吵得厲害,跟父母越親近,怎麼回事?背後原因有些心酸
    一個幾歲的娃竟然想到遷戶口,還是很聰明的,現在的娃接觸的東西比較新,也比較快,更比較廣,所以教育起來更不容易啊。老一輩的家長教育孩子大都靠武力解決問題,有著棍棒下出孝子的流傳,不打不成器陋習。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越打,跟自己越親近,但是,孩子沒有生存能力,他們不親近父母,又能怎麼辦呢?
  • 父母這3個「壞毛病」,會讓孩子「越變越笨」,很多父母都正在做
    父母這3個「壞毛病」,會讓孩子「越變越笨」,很多父母都正在做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家長的悉心照料的,很多事家長不知道的應該多去學習一下,以上這幾點還是希望家長們能重視和避免。​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在孩子成才的路上,自己的無意識行為很可能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 打斷、死磕、詛咒,是陪孩子寫作業的3大誤區,當心孩子越陪越笨
    當父母感覺輔導孩子寫作業是痛苦是折磨時,那麼很有可能意味著他們已經出現了三個誤區:打斷,死磕和詛咒。一旦發現孩子有什麼地方寫的不對,就會立刻指出,並且責怪孩子,比如這個字多了一筆,那個拼音少了音調等。孩子本身是全身心的投入在寫作業中,父母的突然打斷必然會影響他們的思緒。一旦孩子原有的思路被打斷,想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再投入到學習之中幾乎是完全不現實的事情,所以只會導致孩子作業越寫越慢,越寫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