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我兒子丁丁一起上街,路過一個冰激凌店的時候,丁丁要吃冰激凌。
丁丁咳嗽非常嚴重,正在吃藥,我不想給他買冰激凌。我抱著丁丁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吃冰激凌,你恨不得馬上就吃到它。」
丁丁聽了這話之後又哭又鬧的說:「對,我現在就想吃冰激凌,特別想吃。」
我們在商場裡,人來人往,我為了不影響他人,抱著丁丁去了人少安靜的地方,陪伴著丁丁,讓他哭夠。
在此過程中,我一直用語言安慰和共情著丁丁,例如,我說了自己小的時候,每次生病也特別想吃冰激凌,所以她非常理解丁丁的心情。
五分鐘過去了,丁丁依然在哭,我有些煩躁和憤怒,深呼吸無數次才保持住了平和。
十分鐘後,丁丁才逐漸平靜了下來,接受了我不給他買冰激凌的事實。
每次丁丁哭鬧發脾氣的時候,我頭腦中都會有一個意識,不能對丁丁吼、哄、冷處理,而要對他說出共情的話。
我自己一直都按著《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裡的方法和丁丁溝通,但是為什麼每次丁丁仍舊會沒完沒了,甚至哭得更大聲?不是說共情會讓一個人平靜下來嗎?難道共情不管用?
帶著這樣的困惑,我閱讀了親子溝通專家、國家衛健委「嬰幼兒早期發展」項目培訓講師朱芳宜老師寫了一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的書,對如何和孩子共情,有了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讀懂孩子的情緒》這本書系統地講解了父母如何通過孩子的行為,讀懂他們的情緒和需求,同時教會父母做一個支持引導型的父母,而非控制型的父母。
書中的語言通俗易懂、結合很多生動案例,有利於讀者深入理解。而且書中的觀點專業,又新穎、讓讀者讀後耳目一新。
其中,朱芳宜老師用了一章的內容來寫和孩子共情。有三個觀點非常新穎,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我這三點羅列出來,和大家學習。
1.不要急於用語言共情孩子,除非他邀請你;
2.讓孩子停止哭鬧和發脾氣並不是共情的「終點」;
3.共情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精力專注於問題。
不要急於用語言共情孩子,除非他邀請你
我一直認為共情一定要用語言,語言是有力量的,語言可以表達,不用語言,肯定是無法共情的。
而朱芳宜老師說:
共情是一種感覺,而不是語言;比起語言技術,它更是一門情感藝術。所以,共情並不是指你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而是你能否深入對方的內心,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設身處地去理解他。
共情並不一定非要把語言放在第一位。
再者每個孩子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父母共情,會很快從平靜下來;而有的孩子只會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聽不進家長的任何話,包括父母的建議、說教、責備,也包括共情;還有的孩子有情緒時,只想在一個安靜、安全的地方感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身旁喋喋不休地來幹擾自己。
丹麥著名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在《共情溝通》中提到一個觀點:給予一個人足夠的傾聽、積極關注、共情,他自己會療愈自己,自己找出辦法來。
心理諮詢師茗荷也說過:有時候,你覺得你什麼都沒做,只是陪在對方身邊,甚至是聽她哭一場,而她卻在結束之後會告訴你,謝謝你,感覺好多了。
所以 除非孩子主動和你說起剛才的事情,否則家長不要去問:「剛才發生了什?你看起來很難過。」、「你現在好點了沒有?你還在難過?」……
在孩子沒有向你發出邀請以前,最好的共情就是默默地傾聽和陪伴,讓孩子可以安心地經歷他的情緒。
讓孩子停止哭鬧和發脾氣並不是共情的「終點」
這是我陷入的一個誤區,我一直以為共情就是讓孩子快速的平靜下來,擺脫負面情緒,而不是繼續「哭鬧」和「不聽話」。
每次丁丁有憤怒、生氣、恐懼、傷心、失望等等這些負面情緒時,我陪伴、理解、供情他。
他反而哭得更大聲、更厲害了,我不禁懷疑共情的作用。
看了《讀懂孩子情緒》這本書後,我才明白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我的目的要讓他趕緊好起來,而不允許他經歷負面情緒。
而孩子只有經歷、直面、體驗各種情緒,孩子才會了解這些情緒,才能學會如何去處理他們。孩子每一次負面情緒的經歷都是他學習的良機。
當我在難過哭泣的時候,我老公理解我、安慰我,我會覺得更加委屈、傷心,忍不住就哭得更兇。
這是因為一個被理解和信任的人也更願意向別人袒露自己的內心,哭鬧和發脾氣正是袒露自己深層次情緒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和孩子共情後,他到二哭得更厲害了的原因。
朱芳宜老師說:
共情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孩子關注自我、對自我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探索。
而我們每個人,只有擁有自我,才能駕馭自己,才能活得真實有意義,才能更親近他人,使自己更豐富,更有創意。
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時,才是最有力量的。」
共情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精力專注於問題
羅靜說: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的雪糕掉地下的時候,孩子會傷心大哭,這時候父母如果說:「掉就掉了,有什麼好哭的?」或者說:「都怪你自己,不好好拿著,你下次再吃雪糕時應該拿好」……
孩子可能會從傷心的情緒轉向憤怒和自責,孩子可能會想「我的媽媽真討厭,一直再說我」,或者孩子會想「我真是沒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拿個雪糕還能掉地下」。
但是,如果媽媽和孩子說共情的話,效果就會大大的不一樣,當媽媽說:「雪糕還沒有吃,就掉地下了,很讓你沮喪和難過!」
通過共情,孩子感覺到媽媽是理解他的,他就可以安全的專注於自己當下的感受,並且重拾信心和力量,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理解和思考自己面臨的問題。
他會思考如何做才能避免雪糕再次掉地,或者他也能敞開心扉地接受媽媽給他的建議。
正如《共情力》中所說:「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會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共情雖然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卻可以讓孩子更加專注於問題。
你與孩子共情,他才會好好聽你說話,不會共情,你和孩子說的都是「廢話」!
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卻不是每一對父母都能懂孩子。
我們只有懂得孩子才能更好地去愛孩子,而要懂得孩子,首先要學會共情。
我們和孩子有了共情,有了關係的連結,我們的家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也是孩子們前進路上最好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