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業是孩子每天都必須完成的事情,但是真正願意主動寫作業的孩子並不多,因為和玩相比,寫作業真的枯燥乏味很多。
於是父母的作用這時候就凸顯出來了,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父母不得不坐在孩子身邊陪寫作業。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件挺輕鬆的差事,然而事實卻大相逕庭,甚至有人會說父母是拿生命陪孩子學習。
1、注意力渙散
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孩子都有的通病,他們的大腦似乎隨時都能夠天馬行空,不管父母多麼用心的跟他們講作業,孩子總是游離於狀況之外,甚至根本都不知道父母剛剛說了什麼,惹得父母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分分鐘都想爆發。
2、找各種理由
想讓孩子乖乖的坐在椅子上學習,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總是會找出各種理由,一會兒肚子餓,一會兒上廁所,總之還沒坐兩分鐘,就想著離開書桌。
明明10分鐘能夠完成的作業,孩子硬是花了整整一個小時,讓父母不得不對他們吼叫。
3、沉默不說話
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平時嘰嘰喳喳能說會道的他們,此時卻總是保持沉默。
不管父母問什麼,孩子都是徵徵的看著父母,卻始終不願意說一句話,這讓父母只能幹著急。
因為他們無法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到底會不會做題,只能自己胡亂猜測,想不崩潰都難。
於是有了恐輔症這個詞,它形容父母輔導作業就像是渡劫,一輔導就情緒失控,血壓上升的一種當代疾病。
在我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八成的父母都患有恐輔症。
然而這完全都是孩子的責任嗎?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認為,每當你覺得教育孩子成了&34;,那麼一定是有什麼地方做錯了。
當父母感覺輔導孩子寫作業是痛苦是折磨時,那麼很有可能意味著他們已經出現了三個誤區:打斷,死磕和詛咒。
現在很多父母確實做到了陪孩子寫作業,但是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方法,他們會目不轉睛的盯著孩子每一筆每一划。
一旦發現孩子有什麼地方寫的不對,就會立刻指出,並且責怪孩子,比如這個字多了一筆,那個拼音少了音調等。
孩子本身是全身心的投入在寫作業中,父母的突然打斷必然會影響他們的思緒。
一旦孩子原有的思路被打斷,想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再投入到學習之中幾乎是完全不現實的事情,所以只會導致孩子作業越寫越慢,越寫越差。
所謂觀棋不語真君子,父母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應該留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千萬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而是等孩子作業全部寫完之後再給他們指導,當然也不要忘記多給孩子一些具體的鼓勵,讓孩子知道他們的進步,從而更有動力去學習。
父母給孩子說題目,也許最開始還是有一些耐心的,但是當他們說了很多遍,孩子依然無法理解或者記住的時候,父母的耐心就會一點點的被消耗。
他們會罰孩子把這道題目抄50遍甚至100遍,以此加深記憶,讓孩子久久都不會忘記。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只會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否定。
他們會覺得自己真的像父母所說的那樣,又蠢又笨,一無是處,甚至會產生深深的自責,認為自己辜負父母的期望,對不起父母的滿腔付出。
這樣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大腦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喪失,在一瞬間突然停擺。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已經陷入了負面情緒之中,那麼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的情緒得以釋放。
比如讓孩子吃一點他們喜歡的零食,或者和孩子講一個笑話,又或者找幾道簡單的題目讓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的邏輯思維重新形成,使得他們學習效率得以提升。
有一種說法叫做知識詛咒,它是指當人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衡量對方時,很難想像自己知道的知識對方不知道。
因為此時人們的大腦已經被已知的信息所詛咒,所以就沒有耐心換位思考,真正理解對方的難處,更談不上和他人形成同理心。
所以父母總是說孩子笨,說孩子傻,這是因為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定義孩子。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已經說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孩子根本沒有理由聽不懂。
但是父母也許忘了,當初自己在接受同樣的知識時,浪費了多少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不要輕易詛咒孩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成為現實。
讀書人樊登曾說,過去的知識成就了現在的你,也限制了現在的你。
父母應該儘量做到化繁為簡,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孩子的語言去和他們交流,這樣孩子才更有可能去接受。
同時,儘量用舉例子的方式,讓孩子更好的理解知識點,這也許比空洞的說教更有用,既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也能夠加深孩子的理解。
父母輔導孩子學習,一定要有耐心,不厭其煩的和孩子反覆溝通。
只有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才知道他們真正掌握知識的程度,從而因材施教。
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效率。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而言,父母輔導作業當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沒有用對方法,那麼即便父母一整晚都坐在孩子身邊,對孩子也起不到任何的幫助作用,反而會讓孩子懼怕學習,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想讓孩子真正提高學習成績,避免越陪越笨,父母不妨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多鼓勵孩子,給他們一點空間,也許孩子會比我們想像的更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