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叮噹派好習慣
叮噹派好習慣,持續推送教育熱點、好習慣養成方法、學習乾貨等豐富內容,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2020年4月,叮噹派好習慣小編看到一則新聞,氣憤不已。
在十幾度的天氣裡,年輕的媽媽拽著10歲的小女孩,緩緩向大海走去。儘管海風呼嘯,儘管小女孩不斷反抗,這位媽媽仍是義無反顧。
旁邊的民警勸導無效,只好四人手拉手下水,將這對頑固的媽媽,拉回了岸邊。
問到原因時,這位媽媽的回答讓人大跌眼鏡:
因為女兒不好好寫作業,一時想不開,把孩子帶到海裡,目的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嚇嚇這小孩」。
這句「嚇嚇這小孩」,瞬間把網友雷到了。
這麼大的孩子,還這麼嚇唬?
其實,孩子的作業問題並不少見,大多都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習慣。
雖然這位媽媽的做法有些極端,但也反映出父母普遍受到焦慮的折磨。
叮噹派好習慣總結了7個陪讀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容易踩的坑。
一起來看看你中了幾條?
輕鬆應對孩子寫作業的關鍵所在,原因在孩子,但更在父母。
孩子每次寫作業都全程盯著,就像《天天向上》章齡之那樣。
輔導孩子作業,稍有不對就立即改正,給孩子講解不會的內容,每個字、每一題都會細講。
有的家長甚至聽到孩子說不會做,就趕緊將答案告訴孩子。
甚至幫孩子做,連鄧超也逃不過給孩子當「槍手」的經歷。
李先生的兒子上二年級。有一次,孩子忘了寫作業,時間又太晚,李先生擔心兒子被老師批評,乾脆「越俎代庖」,替兒子完成了作業。
幾次下來,小傢伙「忘」寫作業的次數越來越多,臨時抱佛腳趕作業的情況也不斷增加。
弄得李先生不得不和孩子的老師及同學家長保持熱線聯繫,以便監督孩子完成作業。
後來,李先生升了職,工作開始繁忙起來,自然顧不上孩子了。如此下來,李先生的兒子變成了班上的作業「老大難」,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
家長應逐漸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鼓勵孩子自己檢查作業,發現錯誤,找出原因,及時更正。
孩子遇到難題時,家長應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解決,當然可以給予一定的指示。
2017年11月22日晚上6點30分左右,一名中年女子送丈夫到醫院就診,女子滿臉淚水,一個勁兒地大喊著:「我丈夫喝了一大口農藥,現在在車上,趕緊幫幫我!」經洗胃等緊急治療,女子的丈夫轉危為安。
這對夫妻中妻子姓鍾,丈夫姓樓,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兒。
當天,女兒放學回家在寫作業,鍾女士在一旁輔導,發現女兒的字寫得不好看,就讓她寫稍微工整點,可是教了好幾遍,女兒還是沒有學會。
鍾女士見狀很心急,就開始大聲斥責女兒,被剛回到家的樓先生聽到了,趕緊走進房間準備勸說。
樓先生進入房間後,看到女兒淚流滿面,他心中一緊,對妻子說話的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
樓先生認為教孩子要慢慢說道理才行,不能用「武」解決。而鍾女士則表示好好說話根本沒用,一來一回,兩人發生了爭吵。
(圖片來源:搜狐網)
夫妻倆一前一後走出了房間,但爭吵並沒有停止。吵著吵著,樓先生突然轉身跑進雜物間,拿起牆角的草銨膦就開始往嘴裡倒。
鍾女士見狀立即開車將丈夫送到醫院搶救。
之前,《中國教育報》發布的「2018中國家庭教育年度十大熱點」,「『陪寫作業症候群』刷屏朋友圈」位列其中,家長為孩子的作業著急導致心梗、腦栓塞、骨折,還有調侃要嫁閨女求「親家」輔導作業的……儘管這些都是極端的個案,但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卻並非個別現象。
日前,曲阜師範大學大學生家庭教育研究會面向山東省日照市六所小學3000餘名家長,開展了「小學生家長輔導、檢查孩子做作業」現狀調研,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家長陪寫作業時情緒暴躁。家長陪寫作業中出現的親子矛盾,已經成為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原因之一,成為親子關係的一大「殺手」。
叮噹派好習慣小編認為:家長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學會讓情緒從適合的管道釋放,比如採用注意力轉移法,強迫自己將目光轉移到其他地方,冷靜下來再和孩子交流;
還可以和孩子做個小約定,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請孩子做一個手勢提醒自己,儘量避免不良情緒傷害親子關係。
有位網友留下孩子一個人做作業,並偷偷用手機錄下了孩子的寫作業過程,引起不少父母的共鳴。
爸爸說了句「趕緊寫吧兒子」就出門了,孩子還真的開始寫起作業來。
但寫作業狀態僅僅持續了16秒,孩子就開始扭頭,用手指點敲旁邊的牆面玩兒。敲牆時間,持續了10秒左右。
之後孩子又傾斜身子,去推拉自己身後的門。總共用時1分31秒。
可能是玩夠了,孩子終於想起了「正事兒」,繼續開始寫作業,持續時間1分21秒。
寫了不到2分鐘的作業,又扭過頭開始點牆壁,這次耗時1分30秒。
接下來,孩子繼續回到書桌,寫了51秒的作業。
再然後,扭身用手指在牆上畫了一會畫,持續了16秒。接下來,他什麼都沒做,就在椅子上「思考人生」。
思考了42秒後,他開始積極扭動身體,扣扣手,扣扣腳,進行了1分38秒的「瑜伽練習」。
直起身來,不知道要幹什麼,所以又用了15秒思考下一步計劃。
最後,他做了個「經典決定」:上……廁……所。從開始寫作業到上廁所,總共用時差不多9分鐘。
孩子真正用到作業上的時間,卻只有2分多鐘。
其餘的6分鐘,都在做無關的事情。
其實出現這個問題也不能一味的責怪孩子,家長在關門留孩子獨自寫作業之前,除了說「趕緊寫吧」,更應該幫助孩理清今天的作業任務。
比如,今天各科作業的量有多少?一個作業大約需要多久做完?有沒有需要家長協助的?是否需要聽寫、背誦、檢查?對於老師今天講的課有沒有不理解的?
然後幫助孩子寫清作業計劃,拿著番茄鍾定好孩子可以專注的單位時間。
怎麼知道孩子專注多久算正常呢?專家發現了兒童專注力公式:孩子專注學習的時間=生理年齡+1
很多家長下班回家一看見孩子,就開始大吼讓孩子去寫作業。
其實,如果沒有做好一些準備,孩子寫作業的效率就會下降。
比如,在寫作業之前上廁所、喝水、吃東西,需要的用到的資料和文具都已經擺好。
更重要的是,做作業之前一定要先複習。
老師留家庭作業的本意,是要求學生對當天在課堂上學習過的內容進行鞏固、完善、練習,從而達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先複習再做作業,這樣才會提高效率。
如果沒有複習就開始做,孩子即使做完了也不達融會貫通的效果。
甚至會因為錯誤率太多,難度太大降低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作業沒寫完時,有的家長會在群裡或者直接到學校給老師道歉,並解釋孩子沒寫完的原因。
有的家長甚至會自己懲罰孩子,給老師一個交代。
就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
因為孩子上課不聽講,有位爸爸就打了女兒無數個耳光,還拍下視頻發在家長群裡,讓老師原諒。
小學階段孩子年齡小,有些孩子尚未建立起學習責任感,對待作業常敷衍了事。對此,家長適當輔導孩子做作業是應該的,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但輔導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忌監視,二忌指點,三忌代勞。
孩子的作業沒寫完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承認錯誤,也應該是孩子自己去面對。
這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不寫完的後果也要自己去承擔。
不少家長看到有人推薦好的輔導資料就給孩子買。
孩子不僅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做完家長額外增加的習題。
正在讀小學3年級的瑩瑩說她媽媽給她買了3套數學輔導書,一本口算,一本綜合題,還有一套試卷。
媽媽規定她每天晚上都要做一頁口算,一頁綜合,休息日再做一套試卷。
每晚寫完作業就快8點了,再做兩頁題,至少要到10點左右才能休息。
瑩瑩委屈地說:「我不想做,可媽媽不依。我真的不想讀書了!」
家長給孩子購買教輔「開小灶」確實能拓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但若不按教育規律辦事,沒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選購教輔,「小灶」就很容易變成學生的額外負擔。
當孩子覺得這個負擔太沉重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最終得不償失。
圖片來源:叮噹派好習慣
很多家長看起來是在陪孩子寫作業,而實際上他們在陪伴時,幹的卻是這些事情:
捧著手機,全情投入於打遊戲;捧著IPAD,津津有味地看電視;用微信跟天南海北的朋友熱火朝天地聊開了......
看似家長在陪伴著孩子,實際上這樣的陪伴是完全沒有質量的陪伴,甚至無意中影響到孩子寫作業了。
試想一下,孩子在一旁安靜地寫作業時,爸爸在一旁玩遊戲,有時候玩贏了還大叫幾句,是不是會打斷孩子的思考,影響孩子好好寫作業的心情?
再者,當家長在一旁做著看電視劇、講電話、聽音樂等這些事情時,孩子的心思也很可能被轉移,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多少孩子能抵擋得了遊戲、電視、聊天、音樂的誘惑呢。
而父母的這些行為毫無疑問會直接幹擾到孩子,甚至讓孩子產生「你自己都在玩,卻要我做作業,憑什麼」這樣一種不平衡的心理。
這樣的陪伴,談不上陪伴,實際上是一種「幹擾」。
圖片來源:叮噹派好習慣
以上幾種陪孩子寫作業的誤區,你中招了嗎?
最後,如果您喜歡叮噹派好習慣的文章,記得在下方點 贊、收藏、轉 發哦!也歡迎您留下對上文內容的看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