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陪孩子寫作業是一件普通又平常的事,是每一位媽媽必經歷的事,但不同的媽媽卻有不一樣的體驗。
我也曾經因為這個話題,在學校門口等孩子放學時,詢問了一些媽媽們,也有刻意詢問過身邊已作媽媽的朋友們,關於陪孩子寫作業是一個怎麼樣的體驗?媽媽們給的答案總結起來可歸類為2種不同的體驗。
認同最多的一種體驗是:覺得陪孩子寫作業太累了,其中也是各種吼和煩躁,提起陪孩子寫作業的情景連揍人的心都有。
可以用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來總結媽媽們的體驗再合適不過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
但另外不同體驗的是:以前覺得陪孩子誰作業挺煩人的,後來改變了方式,就覺得陪孩子寫作業也可以是一件挺輕鬆的事兒,而且自己還可以趁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有更多的個人時間。
媽媽們不同的體驗,讓我們知道陪孩子寫作業是有方法可循的。有的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方式,讓孩子越來越害怕寫作業,但有的家長卻能讓孩子寫作業越來越自覺,甚至愛上寫作業。
日本作家谷口雅春曾說: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
孩子的言行是從我們身上反映出來的,陪孩子做作業這件事上,為什麼有的孩子做作業可以很自覺高效完成作業,不用父母過多操心。
可也有的孩子每天要父母過度催促嘮叨,還遲遲不肯動手去寫作業,甚至有的父母打罵後依然無效。
其實每天孩子寫作業時,本應是夜幕降臨,萬家燈火溫馨的場景,卻被陪孩子寫作業時,孩子的不認真,父母的大聲斥責打破了。
這是因為父母陪伴孩子寫作業方式不同,導致孩子寫作業的習慣也不一樣!所以說家長陪同孩子寫作業的方式,決定了孩子以後寫作業的習慣。
2
誤區一,家長以自己的角度去主宰孩子寫作業進程,剝削孩子主動權。
要清楚孩子才是寫作業的主角,父母的角色是只幫助而不是主宰。
記得上學期我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那時候我覺得每天陪孩子寫作業簡直是一項苦差事。
記得那時候每天跟孩子寫作業,跟他說最多的話就是:「你怎麼回事?怎麼剛說你又忘了?」「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懂嗎?你是不是故意的對嗎?」「你要氣死我是嗎?」
甚至忍不住動手打了他幾次。我覺得陪孩子寫作業那時候是心情最暴躁的時候,先生出差在外給我打電話,我都不願意跟他說話。
先生形容當時每晚陪孩子寫作業的我就像吃了炸藥,很容易就生氣。連他也覺得陪孩子寫作業的我很擰巴。
在交流中,他說了一句讓我幡然醒悟話。他問我:每次你這麼衝,到底是你在寫作業還是孩子在寫作業?孩子有不會的是正常,為什麼要這麼生氣?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自己的聰明去衡量孩子的智商,覺得這麼簡單的題,孩子為什麼都不會,就會越想越氣,心中的無名火悄然升起,一旦生氣就會讓自己有許多過激的行為。
只要我們明白做作業這件事,主角是孩子,把角色擺正位置,讓也要孩子明白做作業是他自己的事,依賴任何人都沒用的。也讓自己明白孩子有不懂是正常的,放寬心態幫助孩子而不是主宰孩子。
誤區二,坐在孩子旁邊,緊盯孩子,一旦發現錯誤,就當場開啟過度幹擾,指手畫腳。
許多媽媽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毫不注意距離的。孩子一寫作業,媽媽不是坐在旁邊,就是站在旁邊,眼睛又像鷹眼睛銳歷,一發現孩子的坐姿不對,馬上敲一手,發現孩子拿筆的姿勢不對,馬上給掰正。
一發現孩子寫的字不夠標準,就會一把把孩子前面所寫的幾行全部擦掉了以示警告,讓孩子必須要求按標準要求重寫。
這樣的輔導作業不是在陪孩子寫作業,而是在幹擾孩子的注意力,許多問題也會出現在這個誤區裡面,父母幹擾的太多,歉棄孩子這些不好,那些不好。
孩子寫作業就沒有動力,試想一下,誰願意一直被別人催著做事呢?我們大人也不願意。大人過多幹擾是無法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孩子越慢家長就越生氣,就會激發很多情緒。
在家長過多的糾正下,孩子也懷疑了自己的能力,家長的幹擾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沒有認真思考通過家長的行為否定了自己。
那麼,這樣陪孩子寫作業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從我陪孩子寫作業的失敗經歷告訴來看,那段時間我的孩子,每當我一生氣,他都特別害怕,雖然我斥責讓孩子的坐姿坐好了,但他的作業質量依然毫無進展,剛教過也還是秒忘,字依然是寫得不堪入目。
甚至明顯覺得孩子不夠自信,很有印象很深孩子在那段時間曾問過我:媽媽為什麼我上小學後?你對我這麼兇?是因為我不會寫作業嗎?
可見在孩子寫作業時對孩子兇和緊盯孩子,都達不到讓孩子獨立的完成作業,和我們家長越來越輕鬆的效果的,反而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
會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你越促他就越慢,因為我們在催他的時候可能會說:你快點啊,你怎麼這麼慢,幾個字都寫得這麼慢。這無形之中就是傳遞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孩子才會越來越磨蹭。
做作業一旦形成磨蹭,孩子就會感覺筆有千斤重,不到父母發脾氣時,都不願拿起筆來,這樣很容易破壞我們的親子關係,孩子也會因為作業沒做好,成績沒跟上和家長的打擊就也會越來越不自信,我們吼孩子就越慢,到最後孩子怕寫作業,並不是因為不會寫,而是怕被罵!
3
著名作家巴金曾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這樣看來,要讓孩子愛上學習就要先培養孩子有獨立寫作業的好習慣,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礎。
第一,陪孩做作業初期,家長要以教孩子學走路的方式來陪孩子做作業。
回想一下我們教孩子走路的時候,我們不停的鼓勵孩子放開手,慢慢走,不要急。我們總會先蹲下來,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把雙手打開,用語言去引導孩子,慢慢的往媽媽這邊走過來,當孩子做到了我們總是無比的開心。
在剛開始陪孩子寫作業的初期,我們要陪孩子學就先學走路一樣耐心。相信孩子只要願意邁出腳去試都總能學會的。有時候我們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總會想著看一下視頻,聽一下音樂,或看下電視,這樣都是影響孩子的專注力的,我們要向陪孩子學走路那樣,心無旁騖專心在前方等著孩子。
相信在陪孩子寫作業初期,我們的耐心,專心還有相信孩子能做好的態度,是初陪孩子寫作業最正確打開方式,而我們的孩子也會初學走路那樣勇敢邁出腳來,先用探試方式再到學會走路。
2.注重孩子寫作業細節的體驗,在體驗細節中愛上做題。不要為寫作業而趕速度,儘量細節引導孩子吃透每一個知識點。
當孩子學會走路,我們就要讓孩子體驗走路的樂趣和走路給他帶來的便捷。有點像升級打怪一樣。
先讓孩子體驗做題的樂趣,再由其內在驅動力愛上寫作業。我們如何在孩子寫作業注重細節體驗,例如:
我詢問的媽媽說過這樣的一個例子:有一段時間,他的孩子一提起寫作業,就會各樣的鬧騰後。最後才知道是因為他聽不明白老師講的,他鬧騰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不會,他怕寫作業。沒有體會過做題的樂趣。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罵孩子,本來孩子不會了,如果再責罵他,他就會變成恐懼,拒絕寫作業。我們要培養孩子注重做作業的細節,讓孩子體驗做題由不會到會的樂趣。
孩子不會這道題,證明孩子對這個知識點沒理解好。孩子有不會做的題不是壞事,可藉此機會引導孩子想辦法去解決,這是一個細節,如果為了趕作業的速度而忽略這樣的細節,孩子就會越來越多不懂的。
所以當孩子有不懂的題目,來問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帶有和孩子一起闖關的興致,然後用好好用通俗易懂話,或者畫圖的形式給孩子表達清楚,直講到孩子懂為止。
允許孩子小範圍試錯,即使是你認為很簡單的題,孩子還不理解不要馬上生氣,鼓勵孩子多嘗試,不要一下子把答案告訴孩子,引導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試想一下,若連我們做父母都不耐心的跟孩子去體驗破題樂趣,總想追孩子做作業的速度,孩子就沒辦法體驗做作業細節上的樂趣,也沒辦法給孩子愛上學習的動力。
我們家長應該擺正心態,孩子有不會的題,耐心與孩子一一攻破每一道題,幫助孩吃透每一個知識點。
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有趣的事,不是為趕著完成作業的任務忽略了細節,注重孩子寫作業,體驗做題細節,幫助孩子打下紮實的基礎,從而孩子就覺得作業越來越容易,就會愛上學習。
3.放手,但不放任
孩子通過體驗做題的樂趣,愛上了寫作業,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放手,獨立的鼓勵孩子開始獨立完成作業。
對孩子放手時,我們不要過多的去幹擾他,他專心在做題時候慢一點也是可以允許的。講好規定,孩子寫作業,家長也是要學習的。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千萬不要坐在他旁邊,或站在他身後,這樣他會有依賴,覺得有人會幫他盯著他做錯的題,他可以粗心一點,孩子寫作業離他太近,還會分散他的注意力,和讓他覺在被監視而有壓力的。
以下的方法不一定合適所有家庭,但可以參考一下,我們家是在客廳做作業的,孩子用寫字桌,我用電腦桌,孩子他爸在家就用飯桌看書,每個人在這時間段都有獨立空間來學習,有不懂的題才來問我們,這是放手初期的方法。
到現在已養成孩子一放學,就自己一個人在客廳做作業。我可以煮飯,他已不需要陪伴了,是可以放手,但不放任。每天依然要檢查孩子的作業,發現孩子有吃不透的知識點,依然要講到孩子懂為止。
已可以獨立完成作業的孩子,我們可以放手,但是不放任,要孩子依然是吃透老師所教的每個知識點,這樣讓他對學習的熱情會一直保持。
當孩子高效完成作業後,時間充許就帶他去運動,或者是看書店。當孩子已能獨立高效完成作業時,我們要及時給予表揚,表揚孩子寫作業的認真態度。而不是表揚孩子寫作業的結果。孩子完作業後的有趣安排,也是孩子高效完成作業的動力。
父母都可以拿出教孩子走路的那一份熱情來陪孩子一起來做作業,相信孩子能做好,引導孩子體驗做作業的樂趣。陪孩子寫作業並不是難題,換一個陪伴的方式和換一個心境和陪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養成良好學習。夜幕降臨,萬家燈火和一起孩子學習是件溫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