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許多抓狂的家長提出如下問題:「怎樣陪孩子寫作業不會被氣死?」「陪娃寫作業,就算成了佛,也是個武僧」「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有人氣到住院,有人考取教師資格證、有人出家。」
也有人把成語做了新釋。遠交近攻被解釋為: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離得遠一點,還能稍微交流交流,離得近了,想不攻擊他都難。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完成作業,交上良好的成績,我們也希望陪孩子寫作業時能夠和睦相處,父慈母賢。然而現實又是那麼殘酷,當孩子把「5+3」寫成53時,再冷靜的父母也會抓狂吧?
大概正是這個原因,才會出現那麼多的疑問: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可是成績卻越來越不理想,孩子也被父母吼到膽小懦弱,面對孩子許多低級問題搞不定,如何能夠控制脾氣?
《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寫作業》這本書對這些問題做了匯總。這本書告訴急迫想知道答案的父母們:想讓孩子有效完成作業,並不僅僅是陪伴這麼簡單,要掌握正確的輔導方法,有效幫助孩子克服注意力不集中、拖拉、不想學習……等毛病,輔助培養孩子的逆商、獨立、探索能力,為孩子成為學霸培養出良好的基礎習慣。
這本書是由北京市級優秀教師王莉編寫的,她曾獲得北京市最高級別「紫標杯」優秀班主任稱號,眾多學生考取清華、北大等名校,還有不少學生在《中國詩詞大會》等綜藝節目中取得過佳績。
樊登在讀書會中推薦語: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讓孩子愛自己,讓他認為自己有價值,讓他知道自己要為自己努力奮鬥,而不是為了別人,學習這件就是他的權利。
這本書中,王莉老師從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挑取事例,結合孩子的心理學,講解了陪伴孩子的底層思維,陪伴並不只是坐在孩子身邊,對他的作業挑挑錯誤、幫他指正、代他完成,這樣的做法不但無益,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困擾。
陪伴孩子寫作業的誤區|你那不是陪伴,是搗亂
一.了解「倒U型理論」,打破陪伴適得其反的底層原因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作「倒U形曲線」,它是說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曲線」關係,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反應在學習上,如果動機太強、急於求成,就會產生過度焦慮的情緒。反之,會降低學習效率,幹擾記憶和思維活動。
倒U型理論在生活中會呈現怎樣的事例呢?
1. 動機太強
有些父母為孩子買了大量的練習冊,因為有金錢效應,父母希望錢花得值,會對這樣的作業格外關注。
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市場很多練習冊並非專業人士出題,家長不了解教育體制,有些內容並不利於孩子的能力提升。
比如小蓉的媽媽,因為小蓉最近學習成績下降,就把市面上能見到的所有練習冊全部買回來讓她練習,小蓉寫的很認真。
但因為太多,偶爾也會寫錯一兩個,這時候媽媽就非常緊張,導致小蓉認為自己努力不夠,更加長做題時間,結果她的成績沒提上來,視力反而下降了。
在這種機械高壓下練習,肯定是錯誤的學習方法。
2. 動機太弱
小強的奶奶陪他寫作,小強一會說餓了,一會又說渴了,邊寫作業邊吃東西,倒是其樂融融,家庭和睦,但他的專注力不夠,作業寫的也是馬馬虎虎。
偶爾他的媽媽陪伴寫作,要求嚴格些,他就找奶奶哭訴,結果在這麼時剛時柔的雙重看管下,他的成績越來越差了,寫作業就是為了應付老師檢查。
3. 動機中等
小林的爸爸經常出差,但卻沒有一天不是陪在他身邊的。
出差的時候也要每天視頻一小時,和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上的問題,課外的愛好等。
就連班上的辯論會,都是爸爸幫他出主題,幫助他一起預演。
爸爸對他說的話比書上的任何一句都要寶貴。
就算是爸爸在家陪他寫作業時,也不會輕易插嘴幹擾,而是擰緊眉毛,想了又想才問小林「你對於這道題的解,還有其他辦法嗎?」或是「把題再重讀兩遍」。
在爸爸的引導下,小林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完全可以獨立完成作業,即快又好。
他在班裡想問題總是比別的同學深入和縝密,方法多樣靈活。
正確的陪伴才能讓寫作業這件事變得不那麼可怕,不那麼影響親子關係。發現引導性提問,對低年級孩子的作業正確規範的要求,培養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才是正確的陪伴方法
教育學家說: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我們目前對孩子所做的教育就像夏日清荷,成績是淺淺地浮在水面上的那朵看得見的花,這朵花能否開放的漂亮美麗,依託於水面下看不見的根系和養分。
我們太在乎孩子的成績,往往全部心思都關注於水面上看得見的花朵,其實這個花朵盛開的重點還在於水面那些看不見的根和本,忽視的是對孩子的獨立與習慣的引導。
西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從孟母可以想到,她是一個勤勞,品德高尚的女性,她給予孩子的是言傳身教的品德與行為,孟子的成功取決於他的根和本,母親的陪伴只是啟發作用。
孟母三遷的意義是找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有的放矢為其做提供條件,而不是我認為我覺得,強加給孩子。
二、陪伴孩子寫作業是一門藝術|陪不好不如不陪
書中說:真正的陪伴不是時時相守,而是深層次溝通
我們了解了陪伴孩子的底層思維後,哪些做法是導致孩子成績差的行為呢?
1. 家長動手幫孩子收拾書包
收拾書包是建立孩子秩序和邏輯的開端,而低年級的孩子基本都是長家幫助收拾書包的。
這就導致了懶惰誕生,在一件事上懶惰會在件件事都懶惰,沒有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
懶惰沒有牙齒,但卻可以吞噬人的智慧。
2. 家長默許孩子拖拉、磨蹭
許多孩子都會有這個毛病,一開始家長往往都是心疼孩子,缺乏嚴格管教,那孩子便會在磨蹭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作業越來越多,孩子卻越來越拖沓,這個時候再去大吼大叫,孩子也不聽,依然故我的拖延時間。
時間老人絕對不會因為他磨蹭就多給他一秒種。
3. 孩子成績不好就隨他吧
現在面對糟糕的成績只是說幾聲,罵幾聲,不去想辦法克服、幫助提升,那未來還有更多糟糕的成績和事情在等著他。
那時候就不是父母的寬容能夠解決的了。
4. 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
有些家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逼著孩子一天連軸轉的學習,卻不過問孩子有沒有接受的能力,孩子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來,最後只想找機會睡覺。
如果父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虛榮心給孩子定出不切實際的目標,結果只能讓人失望。
5. 發怒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父母因為情緒失控,而對著孩子大吼大叫,這是許多家庭都有的問題。
可是發怒無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怒火傷身體,又傷害孩子心靈,完全不值得。
他們是未長大的孩子,是真的不懂,不是裝出來的天真。
換位思考,如果把你扔進一個不熟悉的環境,有人對你大吼,你不感到恐懼無措嗎?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借著學習的翅膀,隨風起飛,飛到自己嚮往的天堂。
那麼寫好作業、取得好成績才是基礎,但作為家長,陪伴時要切記,作業是孩子的,我們只是陪伴的角色和矯正錯誤的導航器。
只有讓孩子自覺養成獨立習慣,找到學習方法,才是最終目的。現在的陪伴只是為了以後不用陪伴,適當時刻要懂得撤退,不要成為孩子的拐杖,到時候放開手,反而不會走路了。
好的陪伴是一種愛|驅動成為更好的自己與孩子面對成功
噴泉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她有壓力,瀑布之所以壯觀是因為她沒有退路,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為永遠在堅持,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雖然陪伴孩子寫作業是件危險的事情,容易把自己吼得要給心臟做支架,也容易失控,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或佛理,一不小心就出家了,但也有一些家長,把這個當做人生修習,居然發現了自己平時看不到的潛力,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掌握正確陪伴孩子寫作業和學習的底層邏輯後,有些家長不但不再煩心,反而利用這些方法把孩子培養成為了學霸。
小雲的父親並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語言天賦,但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學習英文,他和小雲一起從最簡單的音標練起。
陪孩子參加輔導班的時候帶著錄音筆,錄下老師的語音,反覆聽、讀。每天早晨半小時磨耳朵練習。
學完單詞,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平時也經常用學到的語言對話。
最後小雲考得到好成績,他也能基本對話了,甚至還組織了一次全家國外遊,玩的極其開心。
教育根植於愛——魯迅
愛成為驅動,使小雲的父親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面對學習時遇到的各種困難。
那些學習好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律並積極的父母,他們為孩子所做的付出往往是無形的,但只要方向正確,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學霸的潛力。
與孩子一起進步,是比較輕鬆和快樂的事情,也許到了最後,還能收穫一個同樣優秀,配得起孩子的爸爸媽媽。
《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寫作業》這本書從底層邏輯,到易錯行為,再到竅門和方法,實用又有效,堪稱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工具書。
想要成為優秀孩子的父母,床頭配備一本,每天翻看一下,對於緩解親子關係,培養未來棟梁還是有幫助的。
讓我們把陪孩子寫作業變成一件輕鬆的事情吧,做得好也許有意外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