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不僅成為孩子的噩夢,也成為了父母的考驗。
家裡只要孩子學習就是雞飛狗跳,孩子開始嚎啕大哭,父母自己焦頭爛額,有些學生父母工作都沒有生病,而因為陪寫作業氣到腦梗住院。之前有新聞媒體報導,父親陪娃寫作業,導致心臟安裝了支架;母親陪到頭痛欲裂,結果被診斷出「雙側頸內動脈痙攣」。
不的不說,寫作業成了新時代最有害的事情。
那麼孩子做個家庭作業,怎麼會出現這麼多問題?
在很多人眼裡,陪孩子做作業可以變成戰爭,這完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只不錯是寫了一份作業後,再檢查對或錯,是不是錯了?事實上,這裡面的原因,其中有很多因素的。
第一點,與父母對孩子進行作業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孩子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果有很好的效果,他們就可以出人頭地。學校的成功有一個基本原則,作業寫得很好,那就是好。如果作業不會寫不明白,他們怎麼能指望孩子上清華北大呢?
而對於處於焦慮心理狀態的父母來說,他們進行過分看重作業關於自己孩子學習成長的意義,在陪寫作業的過程中,也會將這份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所以作業就成了中國家庭中的一個禁忌話題,誰都不願提起。
第二,父母太急於期望他們的孩子立即完成家庭作業。
父母白天工作,晚上看孩子,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夠快點完成作業,這樣大家都開心。然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時間感相對較弱,他們沒有對十分鐘、半小時的清晰概念。
另外,孩子的注意力是特別脆弱的,哪有時間感。而另一種是翻翻包,看看文具,這些東西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寫作這件事情變得拖沓。
父母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說好的早睡早起,每天工作都會出現因為作業熬夜,長此以往,父母想做到不因為孩子寫作業而生氣,都做不到了。
三,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
一到寫作業的時候,不僅父母老師頭痛,其實對於孩子也很委屈。平時慈祥的父母都不見了,都變成了滿目猙獰的狀態。作業都還沒開始寫,孩子就已經發展開始哆嗦了。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工作時,如果我們總是處於緊張甚至恐懼的狀態,我們還能完全投入嗎?我想應該很困難吧。
對於孩子來說尤其如此,他們已經害怕做家庭作業,而且他們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做得快,做的好,而且數量也做得多。
那麼孩子寫作業,家長究竟該怎麼辦呢?
首先,父母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陪孩子寫作業。
對於很多家長陪寫作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他們只是覺得自己應該留下來,但父母沒有想,為什麼要陪孩子寫作業。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理解能力也比較差,還不懂得「作業」是怎麼回事,此時需要父母是絕對有必要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畢竟父母不盯著,嚴重的時候,孩子 可能出現都會忘記他們自己還有一些作業要寫。
所以,此時陪伴是必須的。父母教育不僅要教會孩子自己怎麼寫作業,還要陪孩子一起感受學習的快樂,同時指導孩子對於如何養成這樣一個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這也是增進親子互動,促進親子溝通的好途徑。
然而,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不需要持續的陪伴。只需要幫助孩子及時理解問題,同時檢查孩子的作業是否能夠完成。父母不但要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還必須讓孩子儘快自立。
其次,家長要明白,怒不可解決所有的問題。
很多家長平時工作非常忙,沒有時間去關心自己的孩子,終於有一點點的時間,就會來看看孩子如何寫作業,畢竟,除了考試成績,作業也是表現好壞的標記。
然而,一旦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作業,說了很多次,孩子不明白,家長就會大發雷霆,然後想到自己努力為你賺錢,結果,你還在學習敷衍,生氣,家裡又發生了一場戰爭。
然而,對於孩子來說,喊叫不僅是無用的,一味的吼叫,孩子會被喊叫嚇到,除了哭就無事可做。
父母要明白,我們學校布置作業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完成 作業任務,而絕不是要教育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嚴格控制情緒,不要隨便地衝孩子發脾氣。
為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與孩子的想法結合起來,慢慢地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孩子明白功課是自己的事。
第三,要多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不要進行盲目 與他人比較。
說到作業,家長總是會講「其他孩子」,其他孩子不需要做作業,其他孩子如何專注,然後自己的孩子什麼都貶低。 事實上,對孩子來說,鼓勵比打擊有效得多。
因此,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探索能讓孩子學習的點和快樂的因素。我們可以多多用讚美孩子的語言。比如今天,握筆的姿勢是非常正確的,孩子們學到了什麼知識,讓孩子感到特別,學會鼓勵孩子,孩子會在心中默默地種下信心的種子。
在平等對話時候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孩子就會有多餘的精力去思考。為什麼自己的功課慢,為什麼會經常出錯,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慢慢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所以,與其進行打擊孩子,父母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可以給出一個建議和指導意見,讓孩子自己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比如,孩子今天作業寫的不好,父母要告訴孩子,你應該學習怎麼寫,遇到一些不會的問題要及時向老師、同學請教。而絕不是罵他是個豬腦子,越是諷刺,孩子就只會變得更加手足無措。
最後,家長要懂得以身作則。
父母總是希望通過孩子要集中注意力,但是在進行輔導教育孩子做作業時,父母不是一會兒看看電視,就是玩玩手機。父母的舉動被孩子看在眼裡,孩子自然也會變得更加不專注,畢竟習慣都是從父母這學來的嘛。
因此,如果孩子想快速、專心地完成作業,父母就不應該分心。 同意陪伴孩子,家長要專心陪伴,關掉手機,可以坐在一旁看書,能創造一個不分心的環境,讓孩子能更好的專注。 但是,這裡有一點,家長也要注意,就是我們要陪伴孩子,引導孩子,但我們不是孩子的監督者。
因為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叛逆,這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很好的,但是當孩子長大了,變得更有自我意識,孩子變得更有逆反心理,父母要求孩子寫得越多,就不得不犯一些錯誤,有時甚至根本不寫,作為一種表達不滿的方式。
因此,家長 陪同,要以身作則,更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讓孩子能有空間和時間的緩慢成長。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陪伴教育孩子寫作業絕對不是一個長久過程,重要的還是培養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完成作業。畢竟,真正的好成績是孩子自己學出來的,而不是因為父母逼出來的。
所以,在孩子學習的道路上,父母每天疲勞戰術與孩子糾纏於作業做得好不好,完成得快不快得問題上,這絕不是一個好主意。父母應該更好地掌握育兒的知識,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