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做作業,媽媽們就立即進入一級戰備狀態,搬個椅子坐在孩子身旁,目不轉睛地盯著孩子。
當你開啟監督孩子寫作業的模式時,你是不是已經忘記了:學習的主體是誰?最該努力的人是誰?
你一定會很自然的回答,學習的主體當然是孩子。然而,全家總動員式的陪作業狀態,卻在暗示孩子:學習是全家人的事,最最努力的人是媽媽。
父母們都期望"付出就有回報",當然,正確的付出必將結出碩果,而錯誤的付出只會帶來惡果。
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你正在準備晚飯,旁邊的人不停地嘮叨,「呀,你別加糖啊」「再加點水,不夠不夠」「你怎麼又放那麼多油」「趕緊下鍋,趕緊」。你會不會鍋鏟一扔,說「你來炒」。
你正在開車,但坐在旁邊的人一直在指指點點,「併線併線」「打燈啊,你怎麼又忘了」「超車,快,哎真笨!」時間一長,你會不會有扭頭衝他喊「閉嘴」的衝動?
其實,正在寫作業的孩子,不就和正在做飯、正在開車的我們一樣嗎?
你認真做一件事時討厭別人在旁邊指點,不停的提意見。那孩子做作業時,面對他人的指點,又有何感受?
如果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不停地喊:頭抬高,別趴著。一旦發現有錯,一邊幫孩子擦掉,一邊不停地說:「這一橫寫短點」「這字寫歪了」「是10減7啊,不是減8」「又做錯了,你怎麼不想清楚再寫呢」……如果你是孩子,你還能把作業寫好嗎?
這種看起來好像很負責的做法,實則是簡單粗暴、大錯特錯,不僅嚴重幹擾了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不斷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會讓孩子內心崩潰,更加牴觸做作業,最終導致厭學。
父母不是監督者,而是引導者,當你從監督者的角色轉化成陪伴者,孩子才能學會自主學習。
父母在工作當中,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知識。下班之後,能夠和孩子一起完成自己的作業,其實要比單純的輔導孩子做作業更好。孩子往往會有一種比較的心態,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作業,共同學習,孩子也會下意識地想要和家長去比較。家長很認真地在學習,孩子自然也會非常認真地做作業了。讓孩子看到你如何重視自己的事,而不是如何重視他的事。
不要對作業指手畫腳,滿足了自己的控制欲,卻毀了孩子學習的欲望。
每一句負面的話,需要四句正面的話才能抵消它的影響。所以,不要一看到孩子作業有錯,就馬上指出,不斷地被大人灌輸負面評語,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等孩子作業完成時,再引導孩子自己檢查,如果你發現有錯,不要指出具體錯誤的地方,而是只說出大體範圍。比如 「做得不錯,但這一頁上有個小錯誤,你自己找找看」,等孩子找出來了,及時稱讚和鼓勵,然後接著和他討論為什麼會出錯。如果孩子實在找不出來,再給予指導。
家長要想幫助孩子更快完成作業,最重要的是,去啟發孩子,讓孩子自己覺醒,主動完成作業。
陪孩子寫作業的目標,不是要讓孩子作業本上全是勾,而是要讓孩子愛上學習。引導孩子自己發展出自制力、獨立思考能力、學習成就感,才是最珍貴、最長久的。
如果父母的陪伴,讓孩子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尋找答案的樂趣,實在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讓孩子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享受學習的樂趣,才是陪伴孩子寫作業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