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不知從何時起,成了家庭中的一個難題,「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從字面上看,是一句玩笑話,實則是許多家庭親子關係的真實寫照。有被孩子氣出高血壓的、有被氣出病的、甚至還有氣到要跳樓的。難怪有家長長嘆:陪孩子寫作難,難於上青天!
前不久,一則視頻引發了家長們的共鳴:一個年輕媽媽陪孩子寫作業,結果被氣到哭,最後媽媽和兒子一起哭著完成了作業。母子二人默默流淚,堅持作業的樣子,讓眾多家長產生了共鳴。甚至有家長建議說:直接送去輔導班,可以多活幾年。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確實,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可以幫孩子複習消化一天的知識,也能促進親子關係,應該是好事一件。可為什麼很多家長陪寫作業就成了劍拔弩張呢?
昨天,有家長來找我反映,她兒子在家寫作業的情況,磨蹭,小動作多,怎麼說也不聽,就差沒有被氣出心臟病。
我問她,寫作業時,孩子是不是經常要喝水、上廁所、吃東西、找筆、找橡皮等?
她說,就是這樣,怎麼辦?幾行生字,磨磨蹭蹭要寫到晚上10點。
我對她提出三點建議:
1、定規矩,控制時間
寫作業前,要求孩子將諸如喝水、上廁所、準備文具等事情完成。開始寫作業後,沒有特殊情況,不能走開、吃東西、說話等。寫完作業,才能玩。
2、不打擾,靜心陪伴。
孩子寫作業時,不必寸步不離地守著,也沒有必要坐在旁邊盯著,更不要總去打斷他,問一些「寫到哪了」、「還要多久寫完」之類的問題,這樣做,既影響孩子寫作業,也會讓他緊張。家長可以做一些家務活,當然,能在一旁看書,就再好不過了,玩手機或看電視絕對不能做。
3、檢查時,講究方法。
對於低年級孩子,作業的檢查,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檢查,也要講究方法。引導孩子養成作業後及時檢查的習慣非常重要,家長可和孩子一起檢查,發現錯誤,可指出來,讓孩子自己思考改正,如果實在不會,家長可適當指導。
陪孩子寫作業不應該成為一件痛苦的事,更不應成為影響親子關係的「絆腳石」,家長朋友們要記住:陪伴不等於陪坐,陪伴更不等同監工,陪伴更不該是批評和責罵。
掌握方法,有質量地陪伴,寫作業會成為家裡的一道靚麗的風景,更會成為一件溫馨又美好的事情。